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13:02: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个人研修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个人研修总结

教师研修学习个人工作总结

通过十天的学习,我们感到研修学习活动确实是对我已有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一次科学的洗礼,它洗掉了我们思想中许多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旧观念,为我的知识宝库输送了新鲜的血液,为我在今后得的教学中进一步实施新课改搭建了最前沿的平台;同时还使我在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上得到很大提高,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使我对研修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有了更深的了解,时代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在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师的挑战也日益增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在知识的前沿。

在培训期间,我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主动思索,真心探讨。这半年时间的学习培训,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珍惜的充电机会。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现在研修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回顾培训历程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理论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于师德的理解有了新感悟,现在就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一下。

一、学校注重自我管理

现代学校领导制度应倡导共同决策,一方面通过学校委员会把教师、学生、社区和家庭吸引到学校决策中来;另一方面学校的决策结构应从集权走向适度分权,从单一的决策中心发展成为多级多个决策中心,应尽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或成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从而调动他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长仍将是现代学校领导系统中的核心,但校长的角色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他不能再固守管理者、执行者的角色,而是勇于接受挑战、主动适应变革,成为依法办学的垂范,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领导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是赢得社会支持的协调人。

学校能否实现自主发展,提高办学效能,关键是学校自我管理体系的确立与发展。学校应该从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学校的文化特点,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出发,创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体系,它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高水平的现代校长也必将在的建设过程中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以人为本区域研修研究

[摘要]近年来,区域研修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教师研修与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给区域研修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我国区域研修的缘起与发展讲起,提出“技术多变,人本正道”的观点,结合区域研修,指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实施路径,最后结合25省92个地区的材料对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工作开展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以人为本;区域研修

一、我国区域研修的缘起与发展

区域研修是指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由教育局或下属各片区组织跨学校或跨学区的研修,它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不同研究者对“研修”及“教研”的概念认定不一,“校本研修”与“区域研修”的关系定位各异,技术支持的区域研修多模多态,为使后文论述更加清晰,以下将从概念界定、关系厘清、现状描述三个方面阐述区域研修的缘起和发展。(一)教研与研修。教研,即教学研究,是围绕教学工作,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等进行的研讨和探究。传统的教研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教研形式相对单一。研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为“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进修”,从字面意义上看,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教研概念,还融合了教师培训与进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教研的形式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教师教研与教师培训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越来越难剥离开来,“研修”一词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本文中统一采用“研修”一词,具体涵盖了课堂观摩、同课异构、主题研究、集中培训、专业进修等多种模式,包括教研、培训、教学(是区域研修的一个阶段和导向)等多个方面。(二)从校本研修到区域研修。教师研修的起点是校本研修,它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本校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研究学习,它不仅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而且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随着教育、科技、社会的不断进步,同一区域内的教育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好的学校越来越好,与较差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为了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强校带弱校、名师带弱师”的效应,区域研修应运而生。最初,区域研修是以线下的方式进行的,主要形式以专家讲座、系列培训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研修为区域研修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因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等优势赢得了大家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索网络空间中如何更好地开展研修活动,涌现出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面向区域研修,而且适用于校本研修,甚至普适于教师个体研修。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个体研修、校本研修、区域研修百花齐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校本研修是区域研修的基础,区域研修引领校本研修发展。(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现状。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师研修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各地探索出了很多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研修模式、方法和手段。然而,技术多变,人本才是正道,人是区域研修的主体,“人”的体验与知识获得是评定研修质量的最高标准。在笔者参与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及试点”项目中,共收到我国中、东、西部25省92个地区开展区域研修的材料,这些地区多为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区域研修现状的较高水平。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教师的区域研修仍是以行政主导,但是在研修过程中,更注重教师的需求。为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以人本为导向,各地也探索出了不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开展路径,形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专家“大讲座”、课例“深研究”、精准“多帮扶”、网络“大教研”、整合“全研修”等各具本地特色的区域研修模式。但是,从材料中看,目前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研修仍处于较低层次,信息技术在区域研修中的作用仍然比较微弱,信息技术如何支持区域研修,进而发挥人的主动性,引领研修过程中教师的发展,成为必须关注的难点问题。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的实施

以人为本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培养、发展和成就人。要关注区域研修中的人,就必须明确区域研修中的角色和角色分工。(一)区域研修中的角色分工。在区域研修活动中,管理人员是区域研修活动开展的总舵手,教研员是区域研修活动开展的指导员、监督员和信息员,教师是参与区域研修活动的主体。具体说来,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管理人员主要统筹制定区域内研修政策,规划整体研修工作,调控区域研修整体进度,进行区域内研修内容的决策,对区域研修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教研员主要组织、指导、监督区域研修工作的具体开展,上传下达区域研修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教师主要参与区域研修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实践与再实践、总结思考与自我提升。教师作为区域研修活动的主体,管理人员、教研员、专家的相关工作都是围绕教师展开的。在本文区域研修活动的语境下,以“人”为本可进一步明确为以教师为本,信息技术的融入为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支持和帮助。(二)区域研修中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MR等新兴信息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技术更迭日新月异,以前人们无法做到的许多事情都成为可能。胡小勇和张华阳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教研:热点变迁、前沿及趋势》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教研成为教师教育领域和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新热点,并提出“大数据”“教师工作坊”成为信息化教研前沿[1]。基于大数据的区域研修,可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由概略的、粗浅的数据统计向深入的数据关联分析的转变[2]。除了大数据技术以外,每种信息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教育场景,如通过直播技术实现即时异地多点的空中教研学,通过VR、AR、MR技术实现多维感官刺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检测……而不同的技术交汇融合,又会为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碰撞出新的火花。作为区域教研工作的管理人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全区的角度分析本区域内研修的现状,获得本区域的研修特征,发现教师的研修需求,并把他们作为制定研修政策、计划、内容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以人作中的教研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和剖析好的研修主题、研修资源、研修活动的特征,做好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进一步做好以人为本研修的组织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参与研修的教师来说,通过技术支持的学习前测,让教师直观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相关知识水平,进而选择合适的研修内容,并通过使用各种技术脚手架,实现最近发展区的目标达成;通过智能分析,指引教师发现个人学习路径,让教师更深度了解自己,制订合适的学习活动计划;通过智能推送,为教师推送合适的内容,供教师选择学习使用;通过提醒与反馈,监督教师学习过程,并形成电子档案,对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而使教师发展、提高和完善自己。根据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需求,笔者设计了“以人为本的区域研修技术层次图”(参见图1)。具体说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成了技术支撑层,在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形成以人为本研修的主要功能模块,如通知、交流、资源等,在区域研修活动中,根据不同功能模块进行不同的数据采集,形成了数据层、分析层,进而从宏观上获取本区域研修特征,从中观上获取学科研修特征、话题、资源特征,从微观上获取教师个体的特征,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教研员提供指导方向,为教师提供精准需求推送,为区域研修活动开展提供切实保障。(三)区域研修的实施路径。前文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培养、发展和成就人。在区域研修的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培养人的基础:通过需求分析,基于本区域教师实际情况,创设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区域研修目标;可操作的项目是发展人的关键:通过可操作的项目,让本区域教师有抓手,在操作(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相关能力;可量化的成果是成就人的方向:通过可量化的成果,能够实现可预见、可衡量的具体成果,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以人为本的环境创设以人为本的环境,首先要人人平等,可以通过创建扁平化的平台,建立平等合作的团队关系,让每位教师都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其次要满足差异需求,每位参与区域研修的教师都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以人为本的环境要为不同的教师提供菜单式、自主式、开放式的资源、话题等;最后要促进协同发展,在区域研修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都不固定,比如,教研员有时候是学习者、学习者有时候又具有互助的指导性,区域研修中的各种角色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广泛地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进而实现每个人的成长。2.提供丰富的脚手架脚手架又称学习支架,是根据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的一种临时性的支持框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3]。脚手架一般分为方向型支架、情境型支架、任务型支架、资源型支架、交互与协作型支架、评价型支架[4]。在区域研修活动中,可以根据地区实际和区域研修的过程阶段选择适切的信息技术支撑推进。3.形成良好的区域研修生态余胜泉和陈莉认为,“教育信息生态是指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的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开展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5]。在区域研修活动中,学习共同体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架的帮助下,开展线上线下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各种交流,以数据为载体进行能量传输,进而实现区域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螺旋上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实现了个人发展,并与区域研修活动相互反馈影响,实现区域研修生态的良性循环(参见图2)。

查看全文

教育研修工作室管理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研修特色,我县根据《市教育局关于申报教育研修工作室的通知》文件精神,目前已组建了43个教育研修工作室。为确保各个工作室规范管理、有序运作、取得实效,对进一步加强教育研修工作室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室定位

教育研修工作室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为中心,以名优骨干教师(或优秀教育管理干部)为引领,吸纳一批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教育研修工作室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有机整合,主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研修活动,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提升质量、促进发展。

二、工作室的组建

(一)人员构成

工作室人员由领衔人和成员组成。凡热爱教育事业,有主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愿望,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丰富经验者,均可申报为工作室领衔人或成员。工作室成员原则上在3人以上,工作室领衔人原则上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

查看全文

农村幼儿园教师跟岗研修实践探索

【摘要】跟岗研修作为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将参训教师置身于幼儿园实践场域之中,通过实操训练将所学理论与幼儿园工作实践有效衔接,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快速掌握幼儿园工作的“应知应会”。然而培训实施中仍然存在研修目标不清晰、专业体验不足、院园指导未形成合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等影响培训实效的问题。基于“产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设计以参训教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修目标,突出专业体验,强化院园协同指导,采取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提高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出导向;能力提升;培训实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1]。同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2]。伴随农村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大量中小学富余教师入职农村幼儿园成为转岗教师,由于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岗教师成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重点对象,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也成为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的“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的重点项目之一[3]。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指出:创新培训模式,支持师范院校与优质幼儿园协同建立培训基地,强化专业学习与跟岗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4]。国家从顶层设计加强了对幼师“国培”工作的指导。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加大“国培”“省培”计划实施力度,实现农村园长教师全员培训[5],《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强调要开展现场实践形式的精准培训[5],政策层面的指导不断促进着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形式的改变和培训实效的增强,甘肃省转岗教师培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然而,培训时间短、培训任务重、参训教师专业背景复杂等诸多因素造成跟岗研修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跟岗研修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及实施意见的要求,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跟岗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如下:(一)研修目标未聚焦能力提升。当前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中,承训单位和机构虽然都能依照“国培计划”要求制定跟岗实践研修方案,方案中也按照相关要求设置了相应的跟岗研修目标,然而,研修目标对跟岗实践研修结束后参训教师能够获得的实践能力、能力提升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通过基地园指导教师的场域指导解决问题等未做出明确的设计和说明。跟岗研修目标表述上往往很笼统,未能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进行严谨的对标表述,研修内容所对应的能力目标没有明确的指向。导致参训教师对跟岗研修的“产出”目标并不清晰,访谈中大多数参训教师认为跟岗研修仅仅是前期集中研修的简单延续和培训组成环节而已,在一头雾水兼忙忙碌碌中结束跟岗研修环节的参训教师大有人在,以至于跟岗研修结束后,大多数参训教师非但保教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反而将集中研修学习的理论知识忘得所剩无几,训后与训前并无多少变化,返岗后仍保持原有状态,使得跟岗研修实践的成效大打折扣。(二)参训教师专业体验不足。通常情况下,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实践研修是到跟岗研修基地园———高质量的市区幼儿园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研修实践。由基地园安排园内骨干教师作为参训教师的实践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参训教师进行在园见习和上岗实操,通过实践培训将参训教师学到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多数基地园不太愿意接受参训教师入园进行跟岗实践培训,其原因主要是顾忌参训教师的跟岗研修实践活动会对本已琐碎繁杂的幼儿园工作造成干扰,影响园所正常的工作秩序。能够成为实践研修基地园的园所,多数是迫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还有一部分基地园是承训高校自己的关系单位。由于大多数基地园对待承担跟岗实践研修培训的消极态度,使得园内实践教师对待指导任务也不积极,造成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实践导师忙于繁重的本职工作,少有对参训教师的悉心示范与指导;二是实践导师顾忌于转岗教师的水平有限,把其视为教育活动和班级管理的局外人,不愿放手让参训教师独立带班实践,只允许参训教师配合副班老师打下手;三是参训教师因所处境遇尴尬,归属感缺失,不敢主动向忙碌中的实践导师请教,少有与实践导师的主动沟通交流,造成跟岗实践因缺乏有效的实践引领与示范,参训教师往往专业体验不足,园内导师实践引领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三)院园指导未形成合力。农村转岗教师培训的两个阶段分别是:理论学习的集中研修和实践学习的跟岗研修,配备的指导教师分别为承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导师和基地园实践导师,双导师配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的紧密结合。然而在跟岗研修中,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间并无合作与协同指导,大部分承训高校仅将基地园视为合作单位,忽视了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携手合作在参训教师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基地园也因为园所繁杂的工作事务未将双导师协同指导重视起来,由于缺乏院园之间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合作指导,致使双导师的设置并未起到实际作用,院园指导未形成合力,造成参训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的横向关联以及纵向深入严重受阻。(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求在《专业标准》中有明确、具体的规定[6],因此,对参训教师跟岗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应根据《专业标准》的相关规定确定考核评价内容和要求,让参训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考核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标准,从而使考核评价更为清晰和有效地开展,达到以评促训的最终目标。而目前跟岗研修考核评价采取的成绩评定方式,既缺乏对参训教师跟岗实践研修过程的评价,也缺乏对其各项实践能力的评价。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显示往往是:除个别参训教师成绩优秀之外,其余教师成绩无一例外全部在良好这一分数段上,可见跟岗实践研修成绩的评定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缺乏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评价的具体标准,加之最终研修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使得考核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考核评价对参训教师应有的促进作用和激励作用。

二、OBE理念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跟岗研修的启示

查看全文

教师研究课题的记载册设计

[摘要]针对当前教师研究“重文本写作,轻过程研究”的问题,温州市瓯海区对教师研究课题记载册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引领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并使之成为课题结题过程性评价的依据。通过对记载册的设计,使“论证性活动”草根化、理性化;使“主题研修活动”多样化、系列化;使“文献资料学习活动”常态化、应用化;使“文本写作活动”完整化、阶段化。通过教师研究“记载册”引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开展基础性活动,并为课题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教师研究;过程性管理;行动研究;记载册

当前教师研究课题成果评审资料一般由课题结题主报告与附件两部分组成。在评审过程中以查阅主报告为主,附件作为证明材料为辅,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课题立项文本写作与结题文本写作这前后两端的起始和结束环节上,中间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反而比较随意。传统的记载册主张研究者在课题立项之后立即启用,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但由于不适用已停用多年。面对当前教师研究“重两头轻中间”的现实问题,温州市瓯海区对教师研究记载册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引领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并使之成为课题结题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一、重新定位“论证性活动”,使之草根化、理性化

“论证性活动”是总结课题研究已有经验,厘清课题研究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研究计划的基础性活动。但相比听评课等研修活动而言,它并不是教师日常的研修形式,很容易被忽略或走过场。由于传统印象的影响,人们倾向于认为,论证性活动如开题论证、结题鉴定等一定是需要相关专家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为此一些教师小课题选择了忽略,一些学校大课题则以仪式化的方式请专家,但活动过后没有对研修方案进行修改,也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再次对研修方案进行讨论调整。理想的论证性活动不仅是专家介入的指导性活动,更应是课题组内自我学习、自我对话的学习交流活动,也是课题组通过自我协商进行研究分工、拟定行动计划的民主决策活动。为此,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开题论证、中期小结、结题总结”三种不同时段的论证性活动,将之定性为一种定期对课题研究思路进行讨论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了“自我论证”与“专家论证”两种论证方式,并通过由区教科规划办聘请专家为已组织过“自我开题论证”的相关课题再次组织开题论证,传达一种即便要开展“专家论证”也需要以“自我论证”为基础的理念。这样既保证了当前草根化的教师小课题以“自我论证”的方式广泛开展论证性活动,也促使一些学校大课题更为理性地看待“专家论证”。为防止活动变成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我们尝试做了课题论证性研究活动记录表(详见表1)。

二、重新定位“主题研修活动”,使之多样化、系列化

查看全文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过渡语研究

摘要:初中英语职初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匮乏,执教能力有待提高。本文以校本研修为指导思想,初中英语教师为观察对象,英语课堂的过渡语为观察点,本校进行的校本研修活动为实例,探讨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自然过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校本研修;职初教师;过渡语;英语课堂

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职初教师而言,因教学经验的不足,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提高职初教师的执教能力是学校和教师本身共同关心的话题。校本研修为这些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们在参与中快速成长。

1校本研修与职初教师

“校本研修”一词衍生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校本培训”及“校本研究”,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有人将其视为教师教育的一种形式,有人认为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制度和文化。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校本研修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校本研修是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的一种教师教育的新方式,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途径,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行动教育范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师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及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1]。职初教师一般是指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教师。从任教时间上看,是指刚参加教师工作2-3年的新教师[2]。从教学经验来看,一般指教学经验较少或完全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指那些从企业、公司或其它行业转到教学体系的人,他们具备了丰富的实践技能与专业知识,但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职业培训。职初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知识丰富,教育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热情高涨,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工作经验有限,在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及与学生相处方面,其执教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促进职初教师成长的途径包括:1.转化有经验教师与专家的隐性知识;2.优秀教学案例展示与“公开课”;3.职初教师进行个人教学反思;4.回顾自己的过去吸取教训与经验;5.参加在线教师研修学习活动等[3]。以上这些途径可以通过校本研修一一实现,除此之外,参加校本研修的职初教师还有机会去参加校际或区际公开课交流展示活动,这些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2校本研修与英语教学

查看全文

教师研修模式的有效性思考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教师培训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然途径。同时,随着教师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对培训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培训质量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般性的教师培训已不能满足较高层次骨干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骨干教师培训逐渐向更深层次的教师研修转变,并催生着教师研修理念、方式、内容的变革。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教师研修?如何科学设计受教师欢迎的研修项目?如何实现专业化的研修?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的。北京大学近两年通过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国培计划”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及研修团队的研修项目,对有效开展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究与实践。

一、探求专业化的教师研修

“研修”与“培训”的不同之处在于:培训通常是以教、授为主,要求受训对象在单位时间内掌握需要培训的任务目标,开展的形式多以自上而下“听讲”为主,交流基本是单向的。而研修则是在单位时间里对所确立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交换不同意见及想法,交流是双向互动,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还有上下互动,它的形式是“流动”和多样的。科学和专业的研修应由以下“四性”构成:

1.研修的专业性

研修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做支撑,这个专业的支撑不是单方面的所谓的专业课程,而是由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课程、专业的教学设计、专业的管理、专业的标准等构成。在此基础上,从研修方案、研修课程的设计,到研修过程的组织、实施都是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既有科学的依据,又有专业的标准,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在研修方案设计阶段,整体考虑研修方案的专业性构成是十分必要的。在确立了研修主题后,围绕研修主题组建专家团队,设计研修课程。研修课程的设计是整个研修过程中的主要“发光点”,但要形成整体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跟上,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课程就像棋子散在棋盘上,教学设计就像棋盘上的线将棋子有序化,有了精彩的课程做引子,教学设计将点穿成面,形成美妙的棋谱,研修开展才能不散、渐进、有序、有效。加上专业的管理和评价,使整个研修在专业的框架下进行和展开。

2.研修的需求性

查看全文

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半年工作总结

教师半年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转眼间2006年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下半年工作,我们按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点,根据本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结合新形势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师训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做以简要总结:

一、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进一步深化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功能,7月份,由我部牵头,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向全县广大教师提出了以《新课程怎样教》一书为专题,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的“四个一”研修形式的新一轮全员培训。

1、制定方案及细则,加强培训管理

培训初,为了确保研修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明确了研修目的、内容,并针对研修的具体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对各项研修指标做以细化、量化,以此作为我们考核各校及各校考核教师的依据,从而确保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查看全文

教导主任学年述职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一学年的工作又结束了。回顾一个学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并收获着!

一、学校教学——在不断的尝试中积累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导主任,我感觉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的是年轻,敢于尝试,但是这也反衬出一个不足就是经验的缺乏,因此,这一个学年就是在已有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尝试,同时又在不断的积累。

这一学年,我除了继续担任学校的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可以说学校小,因此工作显得杂一些,但是如果能够用心去做,会有很多的收获。

(一)档案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校长的提议下,我们一起把学校档案做了明确的分工,召开教师会,责任到人,学期中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适时整理,期末的时候装订成卷,这样就不用集中时间在整理档案,档案管理有序而有效。

(二)教学工作紧抓务实,提高质量。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建设工作总结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