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2:32: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耕作制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耕作制度论文

农耕旱田耕作制度论文

摘要: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本文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象的农耕文青铜器,进而考察了南江流域大坪里和汉江流域渼沙里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认为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从而进一步考证了古代韩国的传统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

关键词:作亩法旱田大豆间作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随着高句丽南下政策的展开出现了密切的交流和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古代朝鲜国家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在4~6世纪,由于三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导致了人民力量的不断壮大,农业也由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各国通过王权强化,来谋求新的支配体制,因此,这个时期又是各国引进先进的文化,图谋富国强兵的活跃时期。

但是,由于农业经济史料不足,至今还不能确认是否农业经济引起当时各国内部的变化。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把握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是十分困难的。但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来,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或《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

本文为了弄清三国时代的农业实态,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大约3~4世纪、上面刻有当时农耕图象的大田市盾牌农耕文青铜器,又进一步考察了在晋州南江流域大坪里出土的青铜时代的农田遗址,并比较了其与农耕文青铜器上描绘的作亩方式的差异。从中发现其上层和三国时代的农田遗址相互关联,并可据此推知古代韩国的作亩法和农作法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另外,通过对4~6世纪汉江流域渼沙里的上、下层农田遗址的研究,发现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很迅速,从中进一步地考证了古代韩国的旱田农业实态。

一、农耕文青铜器的农作法

查看全文

土壤耕作制度管理论文

摘要:土壤耕作制度是农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是与一个地区的作物种植制度紧密相关的。本文就针对近代江南地区的土壤耕作问题开展论述,先对各主要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土壤耕作环节进行论述,然后再与作物种植制度相结合探讨不同作物分布区内的耕作体系问题。

关键词:江南;耕作农具;土壤耕作

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

Abstrac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sanessentiallinkofthefarmcropssystem,whichhascloserelationwithcropsplantersystem.Thisarticlewillaima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Firstly,wewillcarryontheconcretesoilcultivationlinkofeachmaincrops,thendiscussthecultivationsystemindifferentcropsdistributionareacombiningwiththecropsplantersystem.

keywords:Jiangnan;cultivationfarmtools;soilcultivation

土壤耕作制度简言之就是土地如何耕作的问题,实质在于通过犁、耙等工具的机械作用改变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因素,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与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其由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所构成,主要有翻耕、耙地、耖田、起垅、开沟、筑畦、中耕、耘耥等[1]。从历史上来说,土壤耕作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对此诸多前贤学人已有相关研究[2]。对于江南所在的中国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而言,以郭文韬先生的研究最为突出。他认为古代中国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统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开垅作沟及套复种的免耕播种。具体来说,又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稻麦两熟田的水耕与旱耕结合,即耕耙耖耘与开垅作沟的结合,另一种是套种田的耕与不耕结合[3]。不过,虽然诸多前贤学人已有开创之作,但由于他们的研究基本都是总体性的,故对于作物种植过程中具体的土壤耕作环节问题却论述不多。基于此,本文就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时空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东部平原地区[4]。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我们将先对近代江南地区的耕作农具进行简要论述,然后再对各主要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土壤耕作环节进行探讨[5],最后再与作物种植制度相结合以探讨不同作物分布区内的土壤耕作体系问题。

查看全文

江南地区土壤耕作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土壤耕作制度是农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是与一个地区的作物种植制度紧密相关的。本文就针对近代江南地区的土壤耕作问题开展论述,先对各主要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土壤耕作环节进行论述,然后再与作物种植制度相结合探讨不同作物分布区内的耕作体系问题。

关键词:江南;耕作农具;土壤耕作

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

Abstrac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sanessentiallinkofthefarmcropssystem,whichhascloserelationwithcropsplantersystem.Thisarticlewillaima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Firstly,wewillcarryontheconcretesoilcultivationlinkofeachmaincrops,thendiscussthecultivationsystemindifferentcropsdistributionareacombiningwiththecropsplantersystem.

keywords:Jiangnan;cultivationfarmtools;soilcultivation

土壤耕作制度简言之就是土地如何耕作的问题,实质在于通过犁、耙等工具的机械作用改变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因素,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与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其由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所构成,主要有翻耕、耙地、耖田、起垅、开沟、筑畦、中耕、耘耥等[1]。从历史上来说,土壤耕作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对此诸多前贤学人已有相关研究[2]。对于江南所在的中国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而言,以郭文韬先生的研究最为突出。他认为古代中国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统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开垅作沟及套复种的免耕播种。具体来说,又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稻麦两熟田的水耕与旱耕结合,即耕耙耖耘与开垅作沟的结合,另一种是套种田的耕与不耕结合[3]。不过,虽然诸多前贤学人已有开创之作,但由于他们的研究基本都是总体性的,故对于作物种植过程中具体的土壤耕作环节问题却论述不多。基于此,本文就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时空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东部平原地区[4]。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我们将先对近代江南地区的耕作农具进行简要论述,然后再对各主要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土壤耕作环节进行探讨[5],最后再与作物种植制度相结合以探讨不同作物分布区内的土壤耕作体系问题。

查看全文

玉米粗缩病防治论文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查看全文

玉米粗缩病防治论文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查看全文

春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春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论文摘要甘蓝型春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是解决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油菜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其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甘蓝型优质油菜的生产。生产的油菜产量高,平均产量可达3750kg/hm2,最高产量达到5250kg/hm2;产值高,每生产1kg油菜籽的产值,比生产1kg春小麦的产值高2~3倍;品质优,需用量大。

甘蓝型油菜生产全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油菜生产技术装备,是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甘蓝型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术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条播和点播,要求下种均匀,无明显断条,行距相同,行向笔直,播种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查看全文

春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春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论文摘要甘蓝型春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是解决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油菜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其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甘蓝型优质油菜的生产。生产的油菜产量高,平均产量可达3750kg/hm2,最高产量达到5250kg/hm2;产值高,每生产1kg油菜籽的产值,比生产1kg春小麦的产值高2~3倍;品质优,需用量大。

甘蓝型油菜生产全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油菜生产技术装备,是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甘蓝型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术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条播和点播,要求下种均匀,无明显断条,行距相同,行向笔直,播种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域;优势;措施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查看全文

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域;优势;措施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查看全文

机械化秸秆还田分析论文

1秸秆还田的意义

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以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作业为主,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还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争抢农时季节。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必须的主要营养元素,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因此,秸秆也是丰富的肥料资源。据农业部门测算,小麦单产6000kg/hm2、水稻单产8250kg/hm2,全年可产生15t/hm2秸秆,全量还田相当于起到施用有机质450kg/hm2、尿素165kg/hm2、14%的普钙172.5kg/hm2、60%的红色钾肥465kg/hm2的效果,节省成本1425元/hm2。秸秆还田连续3年,土壤肥力将会提高半个等级,单产可提高5%以上。因此,秸

秆还田对于改良土壤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秸秆还田的方法

选用带有切碎装置的机械,在离地面10~15cm处收割,可以将长秸秆切成7~10cm的短秸秆,用70型以上大型机械干旋田,旋耕在10cm以上,既不会缠绕旋耕的刀片,也不会影响机械化插秧、人工插秧。

3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