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20:0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耕地质量评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耕地质量评价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优化探讨

土地整治作为我国耕地质量改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对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如何影响耕地质量,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确保更高程度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工作对耕地质量评价造成的重要影响,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1概述

1.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具体是指对自然灾害损毁,不合理利用以及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确保土地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具体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实现有效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提升,对其耕地质量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推进农村增产增收,确保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整治是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通过科学完善和有效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可持续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我国目前,耕地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只有确保有效落实土地整治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区域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整治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国家粮食安全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2耕地质量。耕地是我国特定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但是就目前具体状况而言,还没有对耕地质量进行明确定义,通常情况下,耕地质量具体包括耕地经济质量,耕地管理质量,耕地环境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在有效提升耕地质量过程中,需要同时针对土壤经济质量,土壤管理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质量采取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土壤本身质量会在一定程度内决定耕地土壤质量,以此同时,周边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内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根据环境质量,具体是指人类活动对耕地质量造成的相关影响,耕地生产能力是其经济质量的重要体现,在具体落实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对土壤受污染情况,土壤酸碱度,土壤构型和有机质含量进行科学改善。通常情况下,土壤整治工程包括生态环境保持,农田防护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土地平整工程通过有效结合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能够实现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农业生产具有更为良好的环境,对其耕地土壤质量进行科学改善[1]。排灌设施的科学完善能够使农业基础设施更高程度的发挥自身作用,确保工地具有更高的综合抗灾能力。通过进行田间道路的合理布局,实现田间务农网的科学完善,能够确保进行区位环境的科学改善,保障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有效结合农村道路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田生态系统布局合理,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优化,实现耕地环境质量的科学改善。在具体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之后,还需要加强后期管理,强化耕地保护,实现耕地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土地整治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耕地质量的科学改善,确保工地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产能的有效增加。

2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

2.1评价优化思路。在具体评价耕地质量状况时,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等各项指标只能反馈耕地自然质量,而在具体进行土地整治时,自然环境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耕地质量。相对于环境因素而言,耕地自然质量的变化较为缓慢,可以确保更为全面的反映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造成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具体进行耕地整治作业时,普遍采取灌溉工程和建设排水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工作条件,实现耕地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就该角度而言,相关人员需要从耕地经济角度进行评价分析,明确对于耕地质量而言,耕地条件改善,对其造成的主要影响,在改善耕地条件的过程中,田块周边环境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使耕地生物特性产生变化,基于此,需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对耕地质量受到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2.2分析评价对象。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连片集中整治的有效落实,能够确保科学完成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相关工程建设,在具体进行评价工作室,普遍利用地球化学方式进行野外采样,检测土配方施肥样点,明确耕地肥力状况,利用情况和土壤类型分布,在完成蚯蚓和土壤微生物碳取样工作之后,需要利用ArcGIS软件在耕地内提取997耕地地类图斑,对其进行科学评价。2.3实施评价方法。就耕地经济、生态环境和耕地自然属性而言,分析土地整治为耕地质量造成的相关影响,完成指标筛选。在对耕地自然地质进行质量评价时,基于以往工作经验选择土壤类型和地学特征等指标,通常情况下,土壤类型和低学特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程度的静态特征,会由于人为因素发生改变。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如果要科学评价耕地利用效率,可以选择使用耕地条件,耕地条件的科学性对其农田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性影响,进而会进一步影响耕地高产稳产目标的科学实现。就生态环境评价而言,可以选择使用生物特征和健康状况等指标,以上两项指标具体是指土壤有益微生物和污染情况,能够科学反映耕地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耕地自然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均会在一定程度内受到人为管理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动态性,施肥情况和灌溉情况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具体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对地块耕地条件,土壤特性和地形特征进行加权求和,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需要累积各种状况系数,也没有受到污染的耕地为基础累积不同标准,获取环境状况系数。对于部分无法定量化分析的因素,还需要科学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具体进行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基于相关资料和专家及建议分析指标重要程度。2.4分析评价结果。通过对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查询,能够明确区域整治之前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利用值分值在200~1000之内。在该地区分布的15等14等和13等耕地分别占据0.7%,10.4%和88.9%,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区域内土壤普遍以沙土为主,灌溉条件和排水条件较为缺乏,基本农业设施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需要强化土地整治工作[2]。在对土地进行整治工作之后,分析耕地质量评价,可以发现,该地区耕地利用等评价分值普遍处于300~1500之内,15到13等和12等耕地分别占据0.7%,91.1%和8.2%。相对于整治之前,增加了12种耕地面积,同时,13等耕地面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15等耕地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通过分析整治措施发现,在该区域内通过对其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完善,能够有效提升田块道路通达程度,对其田块灌溉保护率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实现田块土地状况的科学改善,实现耕地利用等级的全面提升,以此为基础,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具体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土壤条件,对耕地质量造成的具体影响,但是你改善过程普遍较为缓慢,自然地理因素会对其造成一定的限制,基于此,通过全面评价土地整治工作,为耕地质量造成相关影响,能够使人们进一步明确整地项目的长期效益。

3结语

查看全文

农村居民点耕地质量评价论文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1.1研究区概况。案例地区本身与最近的城市中心距离达到了70km,这一地区也是该市区中最远的一个郊区位置。案例地区本身的辖区总面积达到了950km2,其中管辖有共计244个行政村。整个地区的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整体海拔高度最高为1224m;依照整个区域所表现出的地貌差异性,该地区可以划分成为山区、半山区、平原,每个区域面积为总辖区面积的1/3。1.2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图、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图。但是这两个数据图和当前的现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将农民的居民点位置直接和土壤图进行空间上的碟机,如此便能够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属性。最后使用专门的工作平台,来对于空间投影坐标系统进行调整,整理好相应的地块分等数据库。

2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

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经过相应的整理之后,表现出不适宜作为耕地的地块数量达到了1048块,整体数量为全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22.64%,这部分地区的地块规模并不大,并且极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现出的资源较少,以及耕地质量缺陷,使得农村居民点无法作为适宜的耕地来应用,单纯从生态安全的角度,需要将其直接划分成为牧草地、林地、园地等环境恢复性用地。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地块为1277块,面积为4224.88hm2,占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的77.34%,即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评价地块,在对评价地块整理后各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居民点地块的自然质量分与相应的质量等别。

3评价结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研究区域已经完成的相应规划计划后,来提出针对性的农村居民整理方案,这能够在数量上使得城镇发展对于建设用地的实际需求加以满足,进而通过理论体系来有效的实现各个环节的耕地占卜平衡性,这对于我国农村的土地综合政治工作来说,起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但是单纯从前文的相关研究内容来看,案例地区所呈现出的不同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即便是将农村居民点整理之后,也不一定能够作为适宜的耕地进行转化,并且在完成了转化工作之后相应的质量等级也同样有着明显的差别。上文的研究着重是将农村的居民点地块作为实际研究单元,那么在这一基础之上来执行的相关分等因素组合类型,也就是极为精确和详细的,完全可以通过才参数,来作为相关整理点所涉及到的工程设计以及标准,进而使得耕地占卜平衡之中,能够做到质量不降低、耕地面积不家暗哨的耕地规划原则。所以,统筹工作中必须要全面的考虑耕地的质量、数量等,从前文的研究成果应用来看,能够有效的进行整理点标准设计。3.1整理后耕地产能核算模型。耕地总产核算可以将整理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其中耕地数量来自土地规划中拆迁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耕地质量是用整理后耕地单产进行表征,由公式计算得到Pz=Pd×Mt(2)式中,Pz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增加耕地总产产能,kg;Pd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kg/hm2;Mt为规划拆迁的农村居民点地块面积,hm2。Pd=11979.17CL+1084.74(3)式中,Pd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基准作物标准粮单产,kg/hm2;该回归模型R2=0.682,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为0.931,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3.2整理后耕地单产水平。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案例地区各农村居民点地块整理后的耕地单产,汇总得到不同质量等别和行政区的单产均值。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浮动区间为5769~12758kg/hm2。在划分的5个等别中,一等地和二等地标准粮单产最高,分别为12320和11502kg/hm2,五等地最低,为7030kg/hm2;从空间来看,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均达11000kg/hm2以上,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在6500~9000kg/hm2之间;全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均值为9874kg/hm2,处于中等水平。单纯从案例地区的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其适宜整理转变成为耕地的土地面积达到了4224.88hm2,该面积大小占到到了按比例区域的77.34%;在完成整理工作后的自然质量分,实际上处在0.3910~0.9745的范围之间,可以划分成为5个不同的级别,主要使用三等地,平均单产能够达到5769~12758kg/hm2。而从实际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其整点规划的方案优化,所设定的全区拆迁便达到了2442.6hm2,真正适宜作为耕地应用的面积为1922.07hm2,这方面的数据对改善用地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耕地质量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因而使得整个检测工作开展还存有偏差,需要就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鉴于此,本文就新形势下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进行了探讨,主要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发展和方法,总结了加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措施,以期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检测;技术支撑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对农业发展就非常重视。通过强化农业发展建设,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对促进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提高耕地质量则是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因而需要在加速农业发展建设的同时,重视耕地质量检测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助力,展示出现有农业发展特色。因此,本文结合现有农业发展需求,明确耕地质量检测实践意义,及时对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以此推动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1耕地质量评价概述

1.1耕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耕地是经过开垦后用于农作物耕耘的土地,是一种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耕地质量评价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土地特性,对农作物种植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进行分析,从而转变了我国传统农业耕地建设发展形式[1]。1976年,我国出台了《土地评价纲要》,就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明确指出,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的意义,并就耕地质量评价分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近年来,我国在耕地质量评价中一直在转变耕地评价方式,如1993年提出FAO耕地质量评价,将可持续耕种理念应用到了耕地质量评价中。2008年提出《耕地地力调查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就耕地质量评价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1.2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对于耕地质量评价而言,需要从以下几点评价方法应用着手:首先,对农业生产能力评价,也就是在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中,需要从耕地农业生产能力供给上作出评价。如1996年农业部开展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就耕地在农业发展中的粮食产量评价进行了分析,并且将全国耕地划分为7个不同的耕地区域,又在此基础之上将其划分为10个耕地地力等级。其次,耕地潜力评价,由于耕地内的土壤肥沃程度不同,因而耕地的潜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中,需要从耕地的潜力评价着手,就相关评价指标模型分析工作落实。再次,对耕地适宜性评价,按照FAO《土地评价纲要》中的要求,就耕地的适宜种植品种作出分析。最后,对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依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要求对土壤进行环境评价[2]。

2加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

查看全文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我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全面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现状,查清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与建议,为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各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样采集等基础调查工作,农业总站负责全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并形成耕地质量评价报告。

二、资金分配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土样采集、化验等费用。具体如下:

1、土样采集1.9万元。用于采集、处理、报送土样时产生的雇用向导费、雇工费、雇车费、午餐补助、包装费、小型器械购置等费用。共计236个土样,每个土样费用平均80元。

查看全文

耕地环境质量与污染防治分析

摘要:耕地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其质量影响着农业产出,所以对耕地的质量进行控制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就耕地质量控制来看,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环境质量控制。为了对耕地环境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参考,文章对耕地环境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以及耕地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等进行讨论与分析,要做好土壤污染调查,加强环境监管,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与培训,加强示范引领和结构构调整,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合理改善宝鸡市耕地环境质量。

关键词:耕地;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环境监管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从全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重视耕地的保护有突出的现实价值[1]。就目前的耕地资料研究分析来看,全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而且耕地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各类工程设施建设有关,耕地质量的下降则和耕地污染有显著的关系。总的来讲,耕地污染造成了土壤酸碱失衡、营养元素流失或者是有毒元素含量增多等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土壤的产出能力,所以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耕地的环境质量进行控制,并采取措施积极的防治耕地土壤的污染情况现实价值显著。

一、耕地环境质量

从现阶段的资料整理来看,所谓的耕地环境质量具体指的是从环境角度出发对耕地所做的质量评估结果。就具体的环境要素来看,包括了水文特点、土壤营养特点、土壤的酸碱性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土壤的耕地环境质量是对耕地综合产出表现的一种评价。对目前的耕地环境质量做具体的分析,影响耕地环境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质量评估中需要对各个要素进行把握,同时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这样,最终的耕地环境质量确定才会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2]。

二、耕地环境质量问题以及评价分析

查看全文

耕地地力评价实施办法

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县要在2012年8月底前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和农业部抽验。为进一步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进一步明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内容和成果要求,有计划、分步骤、高标准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在对有关图件和属性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摸清耕地地力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科学施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服务。

主要任务:建立县级耕地资源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和各种专题评价;编绘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书籍,形成公共基础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供查阅服务。

二、重点工作

1、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资料、属性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属性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含菜田)布局等。其他资料包括: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录音)等。

查看全文

浅谈土地整理质量管理策略

1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内涵分析

土地整体工程质量控制就是避免对生态系统原有生产能力、动植物生存家园造成损害,避免土壤退化、沙化情况出现,对生态环境发展进行有力保护。耕地就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耕地质量控制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等众多方面。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我国现行的土地资源规划应用法律法规,明确土地资源的应用目标和实际用途,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应用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判,从而对土地资源应用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更深层次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强化农业生产效率,避免土地资源不合理应用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2土地整理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2.1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现阶段,我国很多区域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区域的耕地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忽略态度。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耕地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为突出。在土地整体工程建设中需要明确,一些列入到国家保护区域的土地资源是不可以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将这些土地资源排除后很多区域适合农业耕地开发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少。为了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开发范围内进行耕地开发,这一情况也加强了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难度性。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不能只是注重增加农业耕地的面积,同时还需要注重提升农业耕地开发质量,保证农业耕地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2.2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没有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保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很多农村区域都进行混凝土排水沟渠和路面的建设,虽然硬质铺装使得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降低了原有道路维修等工作开展的成本投入。但是要认识到硬质铺装是不能涵养水源的,自然降水不能良好的渗透到土壤环境中,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生物群落也会从以往的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承担的风险也有所提升。虽然通过规划建设使得农村形象和农村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但是却是灭杀了农村原有的韵味和特点,很多农村建设都大同小异,这对于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特有风貌是非常不利的。

3加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想要做好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协调,并且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明确整体整理区域内适合开发的土地资源以及需要重点开发的土地资源。如果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那么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并且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避免农业耕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破坏。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综合性的考虑,不仅需要考虑到区域气候条件,同时还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地形特点。在明确适合、重点开发区域后,要找寻比较容易开垦的区域,避免土地开垦导致土壤退化情况出现,尽可能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率。3.2做好土地整体工作开展的管理。在上文中也提到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区域内有效农业耕地的面积,对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和完善,保证土地资源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想要使得这一目标可以顺利实现,那么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以及众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都需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资源投入,其中包括我国的林业、水利以及农业管理部门等等。因为土地整理工作开展需求的资金量较大,以往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中并没有对建设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资金应用效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了重复性投资情况,资金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公众对土地整治项目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已有普遍的认同,全体民众对土地整治热情越来越高涨,对土地整治的效益充分肯定。因此,在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强烈愿望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创新理念,顺势而为,多方面引导民众参与土地整治,为土地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3做好土地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管理评价机制工作。现在,我国的耕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便是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并且污染严重的耕地已经占了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耕地若是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人、畜食用了污染严重的农产品便会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做好耕地污染管理,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机制。若是通过了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并且农业设施也有所提高,但是这些耕地在将来或现在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那么进行土地整理的作用便很难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耕地的时候,必须注意其中的工程技术,对土地周围的垃圾、河泥以及塘泥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检测,若是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则不能够进行开发,水源达不到需求的也不能进行开发。在验收整理项目的时候,必须做好整理前后的土地情况的评价,只有土地整理项目改善了环境,才能验收合格。3.4土地整理景观规划内容。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发达国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吸取他们土地整理教训,将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添加到工作去。进行规划整理的时候,把乡村自身的生态价值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多考虑自然因素,更好的将生态环境的优美体现出来。

查看全文

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与分析项目

2011—2013年水稻冬闲期,在福建尤溪、顺昌、浦城、建瓯、上杭、闽侯(2样点)、建宁(2样点)、闽清、漳平、武夷山、宁化、建阳、延平、永安和泰宁15县(市)选择17对典型冷浸田与同一微地貌单元内的非冷浸田表层土壤(0~20cm)进行采样(表1)。采集的土壤分别代表福建省常见的氧化型黄泥田(剖面构型A-Ap-P-C)、还原型冷浸田(剖面构型Ag-G)、以及氧化还原型灰泥田、青底灰泥田、灰黄泥田或灰砂泥田类型(剖面构型A-Ap-P-W-G/C)。本研究土壤样品测定的指标共有41项,其中,生化指标12项(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微生物生物量C/总C、微生物生物量N/总N、真菌、细菌、放线菌),化学指标25项(pH、有机质、碱解N、速效K、全N、全K、缓效K、有效B、有效S、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Mn、有效Cu、NO3--N、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Fe2+、Mn2+、C/N、全P、阳离子交换量(CEC)、速效P、有效Fe、有效Zn、C/P),物理指标4项(粘粒、土壤水分、浸水容重、物理性砂粒)。累计理化、生化属性数据计1394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测定参照鲁如坤[9]方法。即微生物生物量C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浸提液用日本岛津Shimadzu500有机C分析仪测定,薰蒸杀死的微生物中的C,被K2SO4所浸提的比例取0.3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测定样品前处理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方法,浸提后的水溶液用Shimadzu500测定,薰蒸杀死的微生物中的N,被K2SO4所提取的比例取0.45。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依次用靛酚蓝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与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土壤有效Zn、Cu、Fe、Mn采用DTPA混合溶液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还原性物质总量与活性还原性物质采用硫酸铝溶液浸提,分别用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与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测定。

1.2数据处理

数据经Excel整理后,17对冷浸田与非冷浸田土壤的41项理化、生化属性利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在17对样品41项理化、生化属性中,选择差异显著的因子属性数据库用于构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的MDS,MDS确定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利用DP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α=0.05)。

2结果与分析

查看全文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意见

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特别强调要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有关精神,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涉及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通过调整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调整到其他地区。城市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要尽可能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改变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均须依照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实施退耕还林。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必须落到地块,个别地区由于需退耕的陡坡耕地多等原因,未能完全落实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要严格核实,研究提出调整和补划方案,修编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规划确定的指标进行补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不得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现有基本农田中坡度在25度以上,以及严重沙化或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需要退耕的,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调整;对坡度在25度以下或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当地禁垦坡度以下基本农田的退耕还林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确需退耕的,要通过调整布局进行补划。对于将平坝缓坡并且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退耕的、绿色通道建设超规定范围占用的基本农田,以及各类非农建设项目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不得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予以核减。

二、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查看全文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以关门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工程建设与管理人员参与访谈,从项目投资、工程质量和前期工作等方面选择资金投入、涉及变更、质量控制措施等29项参评要素,然后利用主成分法分析了制约工程质量的关键性要素。研究表明:水库加固工程投资、建设质量和前期工作各要素间相互关联;保证工程投资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基本前提,且有利于前期工作的开展和建设质量控制;前期工作准备的越充分,则越有利于合理、规范应用建设资金,为工程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工程质量;除险加固;关门山水库

调查显示,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各类病险水库约有30413座,其中已完成除险加固整治的有2000多座。然而,即使病险水库完成了加固整治或正在加固治理,但也发生了非常规的溃坝现象,例如岗岗、英德尔、小海子和八一等水库,可见在解决工程安全问题时除险加固仍具有较大风险。所以,准确掌握能够显著影响水库加固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其作用机理及影响程度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2]。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工程建设与管理人员参与访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可为提高水库工程建设质量和风险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1水库除险加固质量评价体系

1.1选择评价指标。水库加固整治涉及到的环节复杂、内容繁多,施工过程中若未按设计要求实施或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其质量评价属于一项多要素多目标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意义性和指导性,就必须从诸多繁杂的要素中选取典型的主要因子。前期工作为水库加固工程质量控制的“源头”,所以保障“源头”的质量水平为实现整个建设项目质量的重要前提;加固工程的主体为项目建设质量,对质量控制起着关键性主导作用;而建设资金为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可对建设质量和前期工作产生影响[3-6]。所以,本文从建设资金、工程质量和前提工作3个层面分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质量。水库加固工程施工前的所有工作统称为前期工作,结合前期工作的相互关系、目的及其主要内容,选择了忽略不足、初步设计审查、鉴定、删除加固内容、初步设计和地质勘探6项参评因子。根据已完类似建设项目的管理经验和工程质量目标要求,选择体制改革、加固资金应用、进度重要性、招投标、验收后铰接、法人管理水平、监理控制质量程度、项目负责人质量意识、项目分包、质量控制措施、地方配套到位情况、工程材料、验收、问责困难程度、政府监督、监理资质、监理责任心、施工单位责任心、设计变更等19项参评要素。充分考虑水库加固建设资金来源和内容要求,选择资金分摊方式、投入、地方配套和责任追究4项参评因子。1.2质量评价模型。根据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资金、工程质量、前期工作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循环评价模型,从而更好的判定3个子系统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大小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程度,为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如图1。循环模型中建设资金、工程质量受到前期工作的制约,而工程质量和前期工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建设资金的影响。

2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