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9:25: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语文学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论文
一、自主学习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此,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中,通过采用语文学习小组等方式学习高中语文,有利于学生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作者的基本概况、写作背景、文章特点和其他著作等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以丰富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教学提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学生分析和学习这一文章。而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高中语文影视教学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入课堂,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语文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影视教学法以现代教学设备为基础,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运用意识,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教学实例,重点探究影视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
【关键词】影视教学法;高中语文;应用策略;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化教育理念开始传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开始关注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并科学利用影视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教学目标等因素,合理运用影视教学法,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影视教学法的作用
影视教学法是现代化新型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基础,能够动态为学生展现课文场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理解程度,将其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具备以下三方面的作用:首先,科学增加语文教学内容,语文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整个知识体系较为庞大,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其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影视教学法的支持下,学生可在影视作品观看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提升语文课堂的感染力;其次,培养学生良好文化底蕴,学生在优秀影视作品的熏陶下,可有效增强其语文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其语文知识运用水平;最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可选择重点教学内容,引入合理的影视资源,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是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任务群阅读教学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语文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据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都毫无兴趣,学习成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则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思考当中,无形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进而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程度。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
一、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教学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如果无法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细致的教学,就会影响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在于保证教学效果,减少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消极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其在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出现阅读误区。具体地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语文题目或是看不懂课文的内在思想感情,导致学生无法完整的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只要看到语文课文就会犯错,进而形成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也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境,导致学生迟迟不能掌握语文学习的阅读技巧。
二、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研工作部署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材中,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方式,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本身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应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加强经典名著诵读、编写校本教材三个方面,提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文化也呈现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渗透和入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一些学生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但却对清明节、重阳节了解甚少。一大部分学生从小就习得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却不能准确的利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交流。这些现象令我们堪忧,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那么它们就将在全球化趋势下慢慢消亡,这个民族也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是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对联的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应对全球文化的冲击。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书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高中语文戏剧问题式教学现状
【摘要】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戏剧作品教学对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作品为例,以“悲剧”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式教学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戏剧教学;问题式教学
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正式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17-18,这标志着语文学习新时代的到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构建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当下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戏剧作为一门古老而传统的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在丰富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审美人格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考试题几乎不直接考查戏剧文本,戏剧选文的教学一直被忽视。纵观近年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有关高中戏剧教学研究总体来说是不大受研究者青睐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也是相当少的,特别是把戏剧教学的理论和戏剧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更为稀少。因此,对戏剧作品进行教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此,笔者针对戏剧文学作品,以“悲剧”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式教学法,以期戏剧选文的教学能够得到重视,在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感悟戏剧艺术的魅力。
一、高中语文戏剧作品选文特点
高中语文戏剧作品,从选文种类和范围来看,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所选篇目全部出自名家之手:“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窦娥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现代话剧作家曹禺的《雷雨》。选文包括中国古典戏曲、中国现代话剧、外国戏剧,体现了新课标的“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凸显戏剧作品教学在育人、情感熏陶、审美体验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从选文数量来看,戏剧文学作品的数量较少。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统编教材保留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三篇戏剧作品:《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安排在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从选文篇幅来看,入选的三篇戏剧作品,只选取了完整戏剧的部分内容。其中,《窦娥冤》节选了原戏剧的第三折,《哈姆·雷特》节选了原戏剧的第三幕第一场,《雷雨》节选了原戏剧中的第二幕(片段)。虽然节选的都是原戏剧中的高潮部分和经典情节,但是由于篇幅受限,呈现给师生的戏剧完整度有限,戏剧魅力体验自然相对不够完整。从选文作品内容性质来看,三篇选文悲剧色彩浓厚,都属于悲剧范畴。本单元的单元学习提示设置为:以“悲剧”为切入点,“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悲剧意蕴、理解悲剧的风格特征,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趋势论文
十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涉及面很广,成效也很显著。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广采博取、融会贯通,逐步探索出了各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教改路子,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闪光成果的产生几乎都是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起点和终点,而涉足高中语文教学的差不多还是些零敲碎打、修修补补,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总结出一套或几套理论,不客气的说,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改还是一片空白。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观念的偏差、陈旧和落后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摘要】由于高中语文旧教材中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无味、形式单一,使得语文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听不懂,也不愿意学,导致教师越来越难教,教育理念和实际教学不在一个轨道上,无法完美契合。因此,进行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改革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学生们的整体语文素质得以提升和发展。在新课改教学中,看到了教育事业的新希望,但是如何将新课改更好地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在其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使得原来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活力。教材中不仅仅只有课文内容,还增加了课后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不再只局限于课本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有新的理解与感悟。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在继承中发展
由传统教学发展而来的新课程改革下的必修选修课程,在基础性内容和可操作性上仍存在不足之处,对教师提出的过高的教学要求不切合实际。曾经有的学校采用“统一讲义”的模式,如今看来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这个模式使得教学基础目标得以实现,能统一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虽然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但是有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是值得教师继续沿用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新课改模式下,课堂不能完全交给学生,必要的讲解还是要有的。高中语文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取得的成绩还是不能否认的,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改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毕竟不能中断语文的教育发展史来谈论语文教学改革。
二、高中语文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
高中语文活动前置式教学法论文
一、夯实预习是根本,设置有效的高中语文预习问题是关键
先学后教,学是根本。前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一直是前置式的核心问题。要想充分落实这一问题,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内容并能够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问题实际是有大学问的,问题空泛琐碎、问题指向不明则是大忌。在诗歌鉴赏的预习讲义上,我曾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熟读诗歌,指出本诗写了那些意象?”学生一看问题中有“意象”这样专业术语就怕了,问题读不透,作业乱答一气。基于这种情况,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圈画诗中所写的景物”调整后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一下就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了。在开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公开课前,我布置学生完成预习题“分析国文老师的形象”。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抓不到点子,就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哪怕答对一二也很难让答案完整。上课时,我果断地把这个问题调换成了“请用三、四个形容词,概括国文老师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这样一修改,问题的指向性马上就清晰起来,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抓手,预习效果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拓宽高中语文课堂预习反馈的思路,设置有想象力的预习反馈环节
预习问题问到位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如何反馈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预习反馈,都是以题目测试的形式出现。做几道题对对答案,形式上的反馈也就算完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反馈还远远不够。对我们高中语文学科来说,这样的反馈尤其不够。题目检测的方式比较僵化、拘泥,而且只能简单地测试字音、成语等语言层面的内容。而高中语文学科预习的核心内容———文章的情感技巧、内涵章法等只能通过教师课前批改预习作业进行了解,课堂上几乎无法实现实时的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反馈”这个问题。反馈是为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预习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呈现;反馈是为了让师生发现问题、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反馈是为了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反馈不仅要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不足,更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基于这种认识,那我们在课堂上就必须进行有实质内容、形式丰富的课堂反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丰富、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反馈呢,我们为什么不努力的去呈现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而却只在高中语文的皮毛做文章呢?我们的课上反馈完全可以从写的层面,延展到说的层面;从笔头呈现,延展到口头表述。用题目的形式检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性,用小作文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体会与思考,用个性发言的方式,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诗歌感悟。高中语文的基础是字词句,高中语文的深度在阅读、在写作。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确定更丰富的、更有想象力的反馈形式势在必行。一句话,反馈形式要多样,反馈内容要向深度延展。
三“、活动前置式”教学法,重形式更要重精神实质
前置式的课堂要形式,更要有实质的精神内核。“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开展之初,教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课堂算不算是前置式的课堂?我的模式是不是前置式的教学模式?上课教师就怕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自己上的是前置式的课,所以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守住前置式教学的四个环节,真可谓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仿佛不按着步骤来自己就脱离了大部队,就不是前置式了。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彼时也基本是按着四个环节在走。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曾深受困扰,如何把高中语文诗歌课、散文课上成前置式的课堂,怎样才能把课堂分解成四个环节,都曾成为我纠结的内容。经过三年的课堂实践与打磨,尤其是经历了几次公开课的磨砺,我对“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前置式教学的环节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前置式教学的精神内涵。摆正师生关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抢功,不代劳,做好配角,低调地做好辅助学生学习的工作,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成功的,是符合前置式精神的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开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公开课时,就做了诸多的尝试。我打破按预习讲义设置的问题逐题讲析的僵死模式,尝试对课堂的四个环节进行全新整合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将学生反馈的学情,巧妙的用问题串联的方式融入到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形成文本阅读的思路,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并形成个人收获。我首先保留了对课前字词的预习检测,接下来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脉络。根据预习反馈上来的学情,我把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知人物形象,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感受国文教师的人格魅力。针对学生对人物性格分析过于表层,过于肤浅的情况,我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情感倾向,精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段,学生从中发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老师饱含着崇敬、感激之情。我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原来概括出来的“凶”“骂人”的细节,进行重新解读,学生发现作者并不是想说国文老师不好,只是想通过这些外露的直白的特征,表现更深刻的国文老师的精神内涵。经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品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国文老师:国文老师生活习惯不好,体现了他的不拘小节;他的凶、骂人,能看出他心忧国文,有责任心,关爱学生等品行。人物性格概括丰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关注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从哪些词语、那些句子概括出人物性格的,让学生尝试对这些词句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就发现了,体现人物性格的词语、句子主要是外貌,是语言,是动作,是细节这些正面描写。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发现了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手法。这样课堂方法总结的部分也很自然的完成了。随后,我设置了一个当堂练习题“请你在文章标题中填入适当的形容词,完成下列句子:徐老师是我的一位什么样的国文老师,从而完成对人物的终极评价,最后我让学生分别谈了自己学过这篇文章的感悟。经过这样一番设计“,活动前置式”教学法中预习反馈、互动释疑、当堂训练、方法归纳这四个环节,都得到了贯彻,却脱离了原来的僵死状态,有了自己的一抹灵动。要想吃透“活动前置式”教学法,体会到它的精髓,一句话就是要边学边感受,重思重实践。只要用心思考,努力实践,自然会在教育教学中收获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