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0:02: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声乐课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声乐课教学

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效率研究

摘要:声乐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教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声乐教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中,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促成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探讨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效率提升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正在面临改革的迫切需求,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方法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改进声乐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和开设,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声乐小组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身具有更很多的优势,在实际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策略的分析,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一、高师声乐课堂中采用小组课教学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校不断的扩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所以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堂时应当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解决师资力量不够、学生学习需求高的问题。将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率,让学生在小组范围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并且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够打破原本声乐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氛围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促进声乐教学的效率提高。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也让声乐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学生更能在小组范围中放飞天性,从而喜欢上声乐小组课。

二、当下高师声乐小组课开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查看全文

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研究体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模式覆盖面。围绕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为研究方向,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和推广,增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应用,掌握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实践教学方式策略,注重挖掘网络平台上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教学如何在保持正确的舆论、舆情导向大前提下提升慕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慕课;教学实践;影响力;推广传播

围绕中国艺术歌曲体裁为研究方向,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模式覆盖面,增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应用,这是每位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2019年笔者参加了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通过这次微课比赛,笔者深深感受到线上微课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产生变化,而慕课教学更加拓展了教学的交互范围与知识点的连续性。围绕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为研究体系,利用学校全媒体影音工作室教学形态为制作平台,项目的研究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研究意义重大。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带动的创新实

践教学模式研究显示,当前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主要集中于慕课教学、系列讲座、专场音乐会等,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影响力研究甚少。其次,学生的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热情不高涨,虽然开展系列主题讲座或实践活动,但其认识与推广热度不高。而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题材源于生活,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围绕古诗词体裁创作的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如梦令》《越人歌》《静夜思》等,这些作品更好地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编创相融合,推广中国艺术歌曲,使听者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教学中,将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相融合,打造慕课制作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作品,提升中国艺术歌曲品牌影响力。“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构建与技能培养相互结合,两者并重,采用‘1对1’声乐小课或‘1对3’声乐小组课授课形式,每节课的时间约为60分钟。”[1]“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声乐教学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效率。”[2]拓宽学生的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慕课制作也激发师生创作热情,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如网红抖音、注册微信公众号等。开发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作品与网络自媒体相互融合的创新形式,达到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音乐专业信息,提高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与专业技巧。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呈现的艺术实践项目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声乐课程占据重要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然而,在当前的声乐课程教育领域,中职院校所贯彻的思想和方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中职生声乐专业能力受到一定局限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方面,所呈现的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的改进策略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声乐课程是重点课程,关乎着中职生的专业素养建设。随着新幼儿指导纲要的提出,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也有所调整,更加侧重于中职生声乐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其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当中。

一、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讲,中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中职生素质培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过于看重理论基础教学,而对于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思想重视[1]。导致声乐课程模块设置不合理,学生所掌握的课程知识、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并未根据当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声乐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所组织的教学模式,缺乏一定创新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二、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查看全文

艺术类高考声乐教学的误区

艺术类高考生是声乐学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大幅扩招,普通高中音乐班开始蓬勃兴起,艺术类高考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很多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先,他们的声乐基础薄弱,大部分都是从未参加过专业声乐学习的,只是嗓音条件还可以,单凭自己的喜好来演唱。其次,他们的学习时间短,阶段性较强。这些学生都是进入高中后才开始进行声乐学习,也就一两年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只学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而且平时各科学习压力都很大,课后练习的时间较少。最后,他们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就是为了通过高考中的声乐考试。承担这部分声乐教学工作的老师大多为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本身对声乐教学的方法和观念不够正确,再加上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学往往就会走进误区,花了时间和精力,可教学效果始终不能让人满意。

1误区之:违背声乐教学的规律,急功近利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的发声离不开身体各部的协调配合,涉及呼吸、位置、共鸣等多方面。教师要逐一进行教授,并教会学生协调运用。这是一环接一环的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它的作用。学生的演唱也是从自然阶段到不自然阶段最后回归到新的自然阶段,即演唱时的各部协调将会打破学生原来演唱的自然状态,会使他们对正确的发声方法感到不自然、不协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调整,这种不自然才会被学生慢慢适应,形成新的自然阶段,即开口就能协调各部正确发声。这些都不是一句两句,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需要大量的发声练习和对各种风格、类型、难度的作品的演唱积累,这是每个声乐学生必须经历的。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完全丢弃了这些过程。“不是时间短吗?功课忙又没时间练,就直接选择考试作品吧!练一年总能练好的!”这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的,没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学生怎么能将作品完整的演唱下来?这样的“死练”只会使学生越练越没信心,越练越没动力,即使通过了考试,对学生今后进入大学的学习也是很不利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而且这种教学“怪象”在键盘教学、舞蹈教学中也有存在,这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

2误区之:只重修“声”不重修“养”,形似神散声乐教学中所有针对声音的训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声乐作品,而绝不是为了发声而发声。可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就只会围绕声音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训练科学的呼吸、位置和共鸣是产生好声音的基础,但要真正表现好一首作品,对它的风格和韵味的把握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演唱才是完整的。演唱的风格韵味从何而来?音乐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听、多看、多想。了解词曲作家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况;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曲式特点;学习歌唱家的演唱示范、舞台表演。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这也是使他们有信心驾驭歌曲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像一些艺术歌曲《红豆词》、《教我如何不想他》、《阳关三叠》等,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歌曲的思想内容就无法理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就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真实、深刻地表现它,才能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和细致的加工,才能使演唱真正打动人心,这样的声乐学习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只重修“声”不重修“养”的教学会使学生唱出来的东西形似神散,没有思想,没有发展,对学生今后进入大学的声乐学习也是很不利的。

3误区之:过分强调高考作品的难度,弄巧成拙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因为歌声最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声乐教学中所有的发声技巧训练、音色控制、情绪带动最终都是为这一目标来服务的。所以,演唱者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必须从自身演唱水平出发,结合实际,力所能及。这样的演唱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唱出自己的特色,唱出自己的个性,才能打动人心。如何科学选择考试作品是展现考生自身演唱水平,增强应试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为声乐高考生选择考试曲目时应结合学生音域、演唱风格及演唱能力,使其在考场上能轻松驾驭报考曲目,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展现艺术才能,增强竞争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些老师在选曲时过分强调作品难度,不从学生实际演唱水平出发,以为演唱的曲目越难分数越高,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即使是一个很小的作品,学生如果能完整、动情、高标准的进行演唱,同样能取得好得成绩。反而一个高难度的作品,学生唱得很勉强、很困难,作品该出彩的地方学生唱得不出彩,反而把自己的缺点全部暴露出来了,这样的演唱怎能让人满意,取得好成绩?过分强调高考声乐作品的难度,不注意演唱的美感和完整性,最终只会弄巧成拙,使平时演唱水平还可以的同学也考不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4误区之: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输在“怯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平时在课上唱得很好,但考试的分数却并不理想。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与学生平时演唱时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观众,出现紧张,使演唱与表演变得不自然的现象是很正常的,这也就是我们行话里说的“怯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当然,老话说的好“艺高人胆大”,平时基本功练得好,对作品的理解到位是学生不怯场的基础,但是,多给学生创造观摩和表演的机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不要只停留于单独的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演唱,大家相互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适应有观众的演唱;还可以搞一些汇报演出,给学生创造上台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演唱时的心理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只在考前加以辅导是不够的,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如果老师因为学生学习时间短、教学紧张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考试时学生就可能因为“怯场”而没能把自身所学和优点展示出来,考试成绩自然就会使学生和老师大失所望。只有闯过了“怯场”这个难关,学生才能在考试过程中有好的表现,取得好成绩!

5结语

查看全文

高职声乐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逐渐进入了教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产物,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尝试和效果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应用策略参考。

关键词:高职声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多种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共同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借助新媒体改革声乐教学,重建高职课堂教育结构,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充分激发,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职院校声乐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育体制的改革,带来了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各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因此更造成了校内学生的差异化。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声乐专业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基础,接触声乐时间很短,基本可以说是半业余水平,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差,没接受过声乐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接受、运用能力都比接触过的学生要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学习接受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我国的高中声乐教学一直跟随教育改革[1]的步伐,但课堂教学一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还处于教学的摸索阶段,高职声乐教学大多数模仿的是音乐学院中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效率,由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学无所成。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直都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被动学习,只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总体上为单向的接受式教育模式。教学中缺少课前声乐作品任务的预习和课后演唱技巧的落实,使所学的知识得不到系统的整合,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二、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学前教育声乐大班课教学之我见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声乐课授课方式,大都采用师生一对一;一对二的专业教学模式,容易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不同,因材施教。但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侧重自己的经验传授,根据自己对声乐的体会,向学生们提出要求,给出具体方法,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匮乏。而在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中则是大多采用声乐大班课的授课方式。笔者目前教授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比例差距很大,也由于本专业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不可能做到个别授课的教学方式。所以声乐大班课的授课模式无疑也是唯一的一种方法。对于大部分学前专业学生而言,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音乐底子相当薄弱,学习起步比较晚,对所谓的声乐演唱没有任何概念,大多数学生张口还是“大本嗓”演唱方法,对于声带、口腔、舌头、鼻腔在发声过程中的作用了解甚微。为此,这些为声乐大课的开设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进度提供了可能。而且我们进行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也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而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能够教导学生弹唱与跳舞的幼儿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采取正确有效的大班课堂教学形式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1如何上好声乐大班课

1.1认真严谨的理论教学

理论基础是学习所有技能的前提,作为声乐技能的基础,声乐理论是学生从事未来事业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声乐理论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利用实物标本、生理解剖图、多媒体等方法,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加强学生对声乐理论的理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示范不同的用嗓或用气的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发声技巧的掌握,学生根据老师的师范进行发声练习,并由老师亲自指导,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在第一时间内将出现的问题解决,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的声乐作品,将理论知识穿插入其中,寓教于乐,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无形中得以提高,视野得以开拓!

1.2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对比其他学科,声乐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束缚比较少,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为此在安排声乐大课教学时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各方面因素,使教学更加全面、系统化。费郎琦斯科•蓝佩尔蒂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上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学唱初期,应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不要过早的练最高或最低的音,尤其是女高音,在中声区还不稳的时候,就超大限度去追求扩大音域,对嗓音是有害的”。为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由浅入深、由难到易,循序渐进的进行。

查看全文

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的价值探讨

【摘要】艺术歌曲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可以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又可在其展现过程中体现较强的艺术性。在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发展进程、民俗文化各异及地域背景不同等诸多因素影响,进而形成不同音乐风格与不同音乐流派。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掌握声乐技巧、如何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本文旨在分析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探讨研究,并阐述相应观点。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高校声乐;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造就的中国艺术歌曲也别具一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如今,高校教学理念越发多样性,学生所接触音乐风格与音乐流派也多种多样,高校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艺术歌曲魅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世界音乐与中国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中国艺术歌曲所具有的独特文学性便尤为珍贵。中国艺术歌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象征,又是我国尤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我国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中国艺术歌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阶段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现状

(一)中国艺术歌曲价值认识不足。随着现代网络信息不断发展,中国艺术歌曲受到西方外来音乐文化冲击,造成国内高校在声乐课教学中过于西方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及其声乐教师认为国外声乐教学其优势性与适用性较强,所以导致中国艺术歌曲在初期发展具有浓厚的西方艺术色彩。由于国内高校声乐课教师对中国艺术歌曲缺乏文化内涵理解,导致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演唱方法的改变便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目前,国内各类音乐赛事中原生态唱法与通俗唱法最为常见。国内相关专家对此现象研究后发现,这种形式新颖的演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艺术歌曲造成冲击。(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内容不合理。声乐课程教学中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内容选编过于随意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与连续性是目前中国艺术歌曲在教学内容选编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由于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各有不同,教师在声乐教学时并未依据学生个人差异性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中国艺术歌曲时所需要一定历史及文学基础。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些因素,并未将其与教学体系相结合。其次,高校在进行声乐课程教学活动时,西方艺术歌曲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往往高于中国艺术歌曲所占比例;在演唱技巧与实践方面,中国艺术歌曲所占比重也低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点都是造成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

二、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探讨

查看全文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当下步入新时代、树立新标杆以及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大环境下,适当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增设新的课程内容,并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新理念和新标杆的要求,这何尝不是一件具有建设性、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事?作者在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中,一直在接纳、在思考和探索,试图寻求一种有别于过去且展望未来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先决条件,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教学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抑或称“教学范式”,是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规范,在西方教学领域盛行了半个多世纪,并形成相对成熟的一种集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为一体的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理论。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形成和推广这一理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诚然,这些教学模式有部分已经在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大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实施,而且均属小组班级集体授课形式的教学实践。而音乐教育教学,特别是音乐表演主科教学和室内乐教学等是否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抑或在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基础上,探寻适合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并逐渐形成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音乐表演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新理念以及新标杆的要求,这是笔者提出建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之目的所在。

一、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的特殊性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秉持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理念,就是培养未来出类拔萃、勇于攀登艺术高峰且具备综合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对于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人才的筛选无疑至关重要,但是,科学的教学体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就更为重要。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音乐表演教学的特殊性。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与普通义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音乐表演教学,不但在教学理念与义务教育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学方式方面与义务教育更有较大差异。以音乐表演主科教学为例,其方式是一对一授课模式,普通义务教育是集体授课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是个性化教学为主旨,另一个是非个性化集体授教为主导。同时普通义务教育是教师课前准备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事前设计安排后进行施教,而音乐表演教学是教师依据现场施教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两种形式迥异、授教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情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特殊,在传授知识与接受教育方面也很不一样。因此,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摸式,即集引导性、模仿性、启发性以及散发性四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音乐表演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毋庸置疑,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引导性和模仿性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也是很有成效的。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音乐表演中的每种技巧技能都是通过实际操作、具体实践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也就是形成动作或智力活动的自动化模式。例如,小提琴演奏技术中的运弓、换把和揉弦;钢琴演奏技术中的连奏、断奏和转指等;声乐演唱技术中的发声、呼吸和咬字等。这些技能都是依据教师口传心授,学生内心领会,直接模仿学习,再经日积月累,不断磨练,逐渐形成演奏、演唱和指挥技术或技能。这是引导性和模仿式教学模式成就的结果。然而,当学生进入中、高级学习阶段,这两种模式又不利于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口传”容易让学生下意识走上模仿的学习之路,而且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让学生不容置喙地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方法和理念。这种传统的引导性和模仿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不再适合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要求。特别是在创感时代的今天,会让刚萌生自主意识的学生无所适从,在未来遇见具独创性和挑战性的事情就更显其平庸而无从置喙。当然,不否认学生在初学阶段和在演奏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但是,启发性和散发性教学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在学生处于中、高级学习阶段时,如何调整和改变过去陈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主动的学习和启发性的教学,以及具有现代意识且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成为重中之重,这是21世纪新时代、新思维给予我们的新挑战。当然,这只是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一个侧面,其他音乐基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因时代变迁而适时调整或转变,这是历史使然。由此看来,构建新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调整和转换,以及其他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重奏、室内乐和音乐理论课等)的重新建构,这些都是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况且,这些不同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音乐表演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应该是建立在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基础上的教育实践。

二、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类别

查看全文

微课程在音乐教学的优势与策略

摘要:微课程教学是利用视频开展教学活动,在视频中会用生动直观的图片展示相关内容,并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音乐离不开声音和画面,利用微课程开展音乐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微课程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就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改善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程;音乐教学;优势;实践

微课程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不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通过小视频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并能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一、优势分析

(一)能够丰富教学方式。由于中职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比较大,许多学生基本没有音乐基础,所以教师难以制定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在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中,基本是先讲解理论知识,再以具体的歌曲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没有音乐基础或者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解很枯燥,甚至听不懂。而微课程是以视频为载体,将相关知识进行碎片化,不仅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还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吸收音乐知识。比如,在中职音乐《音的高低》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五线谱及其线和间、谱号和谱表、半音、全音等进行讲解。在视频中,可用实际的音效来表达音的高低,也可用实际的操作为学生讲解音的高低,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都可反复播放微课,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微课开展中职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合理选择相应的视频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在课堂上,学生主要利用微课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比如,在《流行歌曲》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微课为学生讲解流行歌曲的相关知识,包括流行歌曲的元素、流行音乐的特点、流行音乐的分类等,再播放教材中的《童年》。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同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与流行歌曲有关的知识,结合教材和微课中的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多听当下最流行的歌曲,并与教材中收录的歌曲进行对比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流行歌曲有关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三)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中,教师很少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点,就只能反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微课教学则不同,它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微课中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内容,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外音乐书刊知识,还可包括教师的音乐经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楼台会”的学习中,由于教材中只节选了这个故事的“楼台会”这一部分,整个故事情节并不完整,教师就可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其他故事情节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到这个故事完整的越剧表演。

二、实践策略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曲目分析

摘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的梳理中,以《枉凝眉》为例,通过背景知识、调式调性、节奏特点等的分析,论证像《枉凝眉》这种声乐作品在高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他们同音乐学声乐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作为声乐老师,不能因为他们以后面对的教学群体是学龄前儿童,就一味的根据实际情况而在课堂上仅教他们演唱儿歌,这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教学标准和规范。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枉凝眉;作品分析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问题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要事业,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数量,在“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素质。”《规划》有关学前教育事业的总体思路为现阶段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让负责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但同时对待学前教育生源的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基于不同的学校将学前教育专业安排在不同的院系,文章中所分析与研究的有关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演唱是特指将这一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安排声乐课的院校。[1]上述挑战来自两类生源,每类生源有着各自不同的挑战内容。一类是通过对口招生进入高校的学前教育生源,另一类是参与高考进入这一专业领域的生源。由于作者的教学对象为对口招生的学前教育生源,因此,本文仅分析第一类学生带给老师的教学挑战,对于第二类则暂时不做讨论。以声乐教学为例,这种挑战有两点,首先,对口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从中职中专直接进入大学,没有经历过高考,对于高中的文化学习缺乏历练,这种文化课缺失的局限在大学学习中表现明显,在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历能力、知识储备稍显欠缺。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对古典诗词的背诵相对来说都有些薄弱,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讲解,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容,以便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学对象的基础薄弱,导致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实践需要从基础开始,主要是打基础,而不能做提升训练。其次,技能训练,同文化课一样,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比较薄弱。与音乐学院其它专业的学生不同,学前教育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艺考,通常情况下没有参加过高考之前漫长的刻苦训练。有的学生可能在考试之前上过几节声乐课,但对器乐和乐理等知识了解不够,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才第一次上声乐课、钢琴课。基于这种现状,对于相关任课教师而言,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是艰难和充满挑战的。但无论如何,接受这份挑战和将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学龄前儿童的教师是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职责和本分。以下选取声乐作品《枉凝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对这首歌曲大致背景和音乐结构做一分析,其次,将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带入,以呈现在声乐课堂中如何将文化知识和声乐技能同时传递给学生做一个示范。

二、《枉凝眉》曲目分析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里,《红楼梦》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有百科全书的称谓。这部向来受到重视的小说,在中国于1920年代早已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之为“红学”。“红学”的发展,使得有关《红楼梦》的著述、论文数不胜数,似乎连“汗牛充栋”也不能够形容它的研究成果之丰。作为普通的《红楼梦》爱好者,除了看《红楼梦》的著作之外,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则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与经典的古典文学直面接触的机会,使得《红楼梦》在“红学”专家的书斋之外,另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受众园地,那就是广大的老百姓。而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就像一双羽翼一样,带着这部经典飞到了千家万户的心坎上,它简明扼要的凝练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之旋律化,将剧中人物在言说中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话语诉诸于旋律,更显细腻、温婉与灵性。《红楼梦》中的音乐个个都堪称经典,除了主题曲《枉凝眉》之外,还有《葬花吟》、《红豆曲》、《叹香菱》、《秋窗风雨夕》、《晴雯歌》等,全剧的音乐以“惆怅”“哀婉”为基调,兼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全剧共十三首乐曲,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徐徐进入,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感慨万千,如泣如诉,优美动人,为《红楼梦》故事的展开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枉凝眉》首次出现在《红楼梦》中的第五回,它在“戚序本”中又作“枉凝眸”。之所以把《枉凝眉》定为《红楼梦》全剧的主题曲是因为:“一是《枉凝眉》能勾勒出宝、黛、钗的爱情主线;二是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三是这首词可唱、可叹、可入乐。”[2]这首曲子是个复乐段,由4/4拍构成,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比较适合婉转优美的曲风,调式是#C羽调式,全曲的旋律表现即明亮又哀怨,兼有百转千回,余音绕梁的中国古典声乐美学思想。全曲由两小节引子开头,是个复乐段的曲式结构,结束部分由四小节尾声构成,在调式上从#C羽调式起中间转到B徵调随后又回到从#C羽调式,其中组成复乐段的A和B两部分是由不规则的两组乐句构成,简单的标出其曲式便是:引子+复乐段(A+B)+尾声。前奏中装饰音的运用使得旋律显得流动,富于灵性,音区的运用上大多在中音区徘徊,有娓娓道来的韵律感,乐曲的第二部分重复时用了模进的写法,给人一种语气上的加强与质问之感,更加彰显了无奈的悲剧之美。本曲采用了移宫的调性转换,即以#C羽调式开始,中间转换到B徵调,在这两个调交互游移之后,在乐曲结尾后又回到#C羽调式,这种极富特点的旋律写作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如江苏民间小调套曲《姑苏风光》中的《湘江娘》等,也是这种五声音阶调式的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