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0:50: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劳动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劳动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迫在眉睫,笔者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和知识应用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园内却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随意倒掉饭菜,往干净的地面乱丢果皮纸屑等;劳动意识淡薄,如不想参加劳动,逃避必要的劳动等;劳动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会洗碗,不会洗衣物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偏失,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从事劳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家长都大包大揽,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最重要,这种重知识轻劳动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自动洗衣机、洗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的兴起,导致学生认为以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劳动了,有智能机器人和钱就可以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中引进了物业管理概念,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全部委托社会物业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唯一能让学生有机会劳动的就是校内包干区、教室和宿舍的日常卫生保洁。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四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激励广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高中地理教学劳育渗透的意义与途径
摘要: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相应的劳动体验,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让高中学生在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的地理课堂和地理学习中认识劳动,正视劳动,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且能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最终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劳动教育;劳动观念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句话诠释了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并且,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高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育素材,同时高中地理教材也是德智体美劳的结合体。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劳育渗透。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意义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是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各学科在劳动方面的教育都较为薄弱。通常,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导向,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亟待补齐的薄弱环节之一[2]。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新时代社会的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劳动[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的新型复合劳动形态产生于新兴产业中,如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需要许多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投身其中,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因此重视劳动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而,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德、智、体、美、劳,使其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4]。例如,在讲高中区域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以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治理问题为例,探讨解决非洲因荒漠化而造成该地区贫困问题的方案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该地区地貌实体模型,模拟非洲荒漠化土地,让学生自行动手治理,启发学生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案例既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5]。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途径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讨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对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价值观被异化、劳动能力有限的问题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试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倡导全社会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高校思政课堂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不但能够更好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以更为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劳动,同时对于劳动人民要给予足够尊重。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也彰显出了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高尚的劳动精神,那么在茶文化背景下就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能够更有效地解决以往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保证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茶文化背景;劳动教育;思政课堂;作用及路径
1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1.1能够让学生正确对待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校园中之所以要进行劳动教育工作,其重要目的便是要让当代高校大学生能够以更加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劳动生活,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哪一种行业,劳动者都是最光荣的,每个人的劳动对于民族的复兴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么就应给予每一名劳动人民足够的尊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了,而正是劳动人民的努力才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这也是导致我国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知名度的重要原因。从动作行为上来看,茶文化就是要让大众知道饮茶、采茶、品茶以及选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但从内核上来看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领域到什么才是茶精神,这样人们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从小就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也没有经历过去的艰苦生活,在上大学之间在家里几乎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温室中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并走向社会后几乎都是承受不住外面的风吹雨打的。而高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他们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更加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奠定牢固基础。可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开展专业的劳动教育工作,在需要学生去帮忙干活充当苦力时才会以劳动教育为借口,在理论知识方面几乎没怎么采取教育,那么学生们对待劳动的劳动就很难是积极向上的。在茶文化背景下如果能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思政课堂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时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2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工作实施方案3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德育的基础内容和实施途径。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学德育大纲》,我们对德育的基本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形成了这个分层次、系列化教育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分8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国际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我们根据三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8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有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阶段,有的则落实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学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中一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经济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体会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将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基本内容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培养
各学校要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本地产业优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方案,设计进阶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并将这些教育与劳动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初中部德育工作方案9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德育的基础内容和实施途径。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学德育大纲》,我们对德育的基本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形成了这个分层次、系列化教育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分8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国际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我们根据三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8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有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阶段,有的则落实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学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中一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经济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20〕3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办法》(汉政办发〔2021〕20号)文件精神,统筹推进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化普通高中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围绕我省2022年全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工作机制,全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有效保障,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三、主要任务
指向职业体验及校园劳动教育成效
摘要:职业劳动是劳动的主要形式,学校劳动教育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立足校园职业岗位,开展职业体验劳动。多年来,厦门二中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形成了有效的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开展常态化;二是整合学科资源,有效促进五育融合;三是开展技能比赛,营造优良劳动风气;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助推创新能力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事业的总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使学校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知世界、自我提升,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他们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尤为重要。职业是劳动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立足劳动实践性的特征,面向真实世界,搭建学生劳动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性认知各种职业的基本概况。而职业体验作为提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认识,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规划。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多年来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其设计立足校园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职业工作。通过职业体验,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和相关行业,掌握劳动技能,逐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时空受限小,实践机会多,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一、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内在意涵
(一)以劳养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领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做到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3]。通过校园职业体验,每位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项劳动的重要性,要热爱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认识到每一个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要自觉维护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浪费,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增进对学校的了解,理解每一位员工对他们成长的付出,培育良好师生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及劳动教育策略
摘要:为探究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本文结合对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现状的分析,从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角度切入,从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精神、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劳动素质
2020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了中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课时要求。随着大家对劳动教育在中职院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等问题,成为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调查情况
(一)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分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劳动素质一般包括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等方面。此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也是劳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一般,多数学生虽然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但仅限于理论层次,付诸行动时则表现较差,对劳动的良好认知态度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这也是“00后”中职学生群体较突出的劳动特征。在劳动态度方面,多数中职学生“怕吃苦”,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劳动价值观方面,有些学生出现了偏差,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在劳动精神方面,多数中职学生“有奉献精神品质”,但缺少足够的“无私奉献劳动行为”;在劳动习惯方面,多数中职学生的劳动习惯并不好,在校期间很少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水平一般,在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劳动的认知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真正付诸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