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1:2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家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义务教育交流材料
一、多管齐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主要有:一是中考招生优惠政策大幅度向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年*市面向一般公办初中学校(除示范高中初中部和示范初中学校外)招生的优质高中(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比上年增加了150%,从*年的400名增加到*年的1000名,占到了当年全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18.5%。最大优惠分数从*年的30分增加到*年的50分。二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初中毕业、高中招生挂钩。规定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资格,综合素质评价全部达到A等才有定向生的保送资格。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得到了初中学校的真正重视并落到了实处。为保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公正,各初中学校都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根据《*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市政府、教育局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并组织成立各班级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组织、指导、监督各班级评价小组按照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无记名投票的规定程序完成每名学生的评定工作。对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全部达到A等并报考优质高中定向生的毕业生,规定必须在校内公示栏公示7个工作日,全校师生无异议才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报市招考中心时学校的校长必须签字。三是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衡。*年全市初中学业考试,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分布在全市城乡的162所学校,占到了全市参考学校总数的74%,600分以上高分学生分布的学校数比*年增加了47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加均衡。四是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年*市对全市20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学校”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年11所学校停止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其余9所2009年全部清理规范到位;另有2所增加(恢复)公办学校招生计划。五是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成立了学校安全处,配备了车辆,安排了专项经费,实现了安全工作专人管理零的突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保持良好态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为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布置课改实验培训作业
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工作的实效,*市在利用教育城域网对全市所有高一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的有关要求,为参加培训的普通高中学校各级领导布置了培训作业。要求作业要依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并将作业成绩作为市教育局干部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作业题目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校长完成);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角色和作用(书记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构想(教学副校长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课程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后勤副校长完成);模块教学、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构想(教务主任完成);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有效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教研室主任完成);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办法(政教主任完成)。
三、发挥示范高中示范引领,促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
12月22日至26日,*市教育局在*市实验中学、成成中学、*四十八中举行了以“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为主题的“*市普通高中示范学校‘示范点’展示周”活动。本次“示范点”展示活动内容分为三个版块:动态展示、静态展示和电视展播及集印画册展示。其中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分别在三所学校同时进行,共组织了35节必修公开课(高一课程占到90%)、14节校本公开课,并有专家随堂点评,同时,三所学校还各自展示了本校学科集体教研、研究性学习汇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教学技能比赛、学生社团、教师论坛、社会名家讲坛等活动。特色版面展示则通过不同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市示范高中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展现了这些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全市各普通高中学校的2000余名领导、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观摩学习。与集中展示活动同步,*教育电视台开设“素质教育的殿堂,成人成才的摇篮——*市示范高中掠影”专栏,进行专题展播。
独家原创:教育局开展优秀培训点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学校:母亲是孩子最早、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教育者,母亲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2007年以来,我县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针对母亲的家庭教育素养开展系列教育培训,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整体素养的提高,赢得了家庭和社会的认可。为进一步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教育子女好、自身素质高的母亲群体,县妇联、县教育局经研究,决定在各镇乡(街道)妇联、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开展母亲素养工程优秀培训点(服务站)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确实,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子女有很多的困惑,感觉到家庭教育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是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家庭教育”,到底“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文精神。而这些人文精神大多与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传承下来。语文学科,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汲取先人的精神精华,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接受教师的两种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农村高中德育成效实践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村高中育人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家校共育可以转变家长育人观念,提高家长育人水平;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让互动更加及时有效;家校共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育人观念;及时有效;教育合力
通常我们认为,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家校共育可以转变家长育人观念,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随着高中招生制度的变化,农村高中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大批优秀的高中生源都流向城里重点高中.为此,乡下农村高中学生家长的育人理念的转变,需要学校引导.以前单一的育人模式、单一的教育目标需要向多元的育人模式、多元的教育目标转变.农村高中的学生家长有一部分在外面打工,有一部分是外省来本地区打工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参差不齐.高中学生有一部分寄宿,只有周末回家;有一部分通学的学生,长年陪伴其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与家长接触的时间都很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提高学生家长的育人观念和育人水平的重任,落到了学校教育工作者肩上,学校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重任.首先,家校的育人理念都要转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面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拥有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学生家长,转变其教育思想,使家长感受到新形势下教育孩子也要与时俱进;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即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学校要摒弃过去一味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做法,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从高一阶段开始,学校要教育家长,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己的学情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家长要帮助学生设计未来的职业规划,高中阶段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规划.学校一切以学生为本,从高一到高三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其次,家校共育突出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重要地位.从高中德育工作实际情况方面分析,大多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就算是自主参与德育活动,也会因为自信心匮乏,而流露出恐惧感,从而不敢与他人交流、沟通.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意识的缺乏,使其对各类德育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往往是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此外,素质教育明确指出,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一个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建设需要由创新人才实现.但是,新时代下的高中生普遍缺少主动、独立意识,一心一意地学习文化知识,即便有创新的思想、观点,有时碍于面子也不敢提,导致学生思维逻辑固化,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所在的农村高中,高二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美术专业参加高考,有的家长不怎么理解学生的选择,认为美术专业是“歪门邪道”.这时候,需要学校引导家长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家长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同样的道理,到了高三阶段,也有一部分学生放弃“高考”,选择高职类学校,走提前“单独招生”的成才之路.其实,这也是学生的权利,应当尊重.学校和家长是德育工作者,学生是德育主体,任何时候,德育工作者都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倾听德育主体的意见,这样的德育才有成效.家校共育,让德育工作者的意见统一,让学校和家长一起尊重德育主体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让互动更加及时有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一些外来的腐朽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在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家庭是人类实践生活的最基本单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孩子品德培养发挥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对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3]和如何加强家庭教育[4-6]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学者对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研究,如李晓蓉[7]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但多数研究重在从理论方面探究家庭教育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实现的路径,而且很少有研究探讨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有必要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的建议,为进一步探索二者的关系提供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概况。以山东省鱼台县作为调研区。鱼台县被誉为“孝贤故里”,“芦衣顺母”“五里三贤”等佳话皆源于此,县内有闵子祠、樊迟墓、常李寨孝贤民俗文化村、武棠亭遗址、文庙大成殿等多处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遗迹,一年一度的孝贤文化节更是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选取鱼台县为调研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数据来源。课题组先通过查阅文献、集体讨论等方式,初步了解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并设计出调查样卷。然后,课题组经过预调研找出样卷存在的不足,对样卷内容进行了完善,得出最终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家长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学生学段、当地政府的重视度等。最后,课题组通过咨询班主任、查阅学生相关信息等方式确定了访谈家庭名单。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8年2月寒假期间在鱼台县进行的家庭调研。对于调研区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地理位置,包括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和缺少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村落;三是学生学段,包括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学生的家庭。据此,选取了鱼台县锦绣华城和孝贤居(县城内高档小区)、新华村和解放村(县城内普通住宅区)、张黄镇常李寨村(孝贤文化村)、张黄镇大闵村(闵子故里)、唐马镇后付村和王庙镇后皮店村(普通村落)作为调研点。课题组以结构式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共调研了182户家庭,问卷全部收回。
三、结果分析
1.样本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总体来说,样本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较低。有86.26%的家庭认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仅有37.9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故来教育孩子。可见,多数家庭认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但付诸实践的却很少,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2.家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1)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受教育水平与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呈正相关。户均受教育年限在0~5年的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仅为26.67%;而户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上的家庭,比例则达到52.94%。一方面,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知识面更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会更深;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特别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眼界更加开阔,受当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2)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越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越高。本次调查的样本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仅有31户家庭表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多。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较低的家庭、认知度一般的家庭、认知度较高的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4.29%、39.22%、70.97%。家长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够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例来教育孩子。相反,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事例,就更不可能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家庭教育理念调研中发现,多数家庭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有益的作用,但真正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家长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数家长表示,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更重视对孩子文化课的教育,而忽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4)学生学段课题组访谈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家庭。结果显示,学生学段越高,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越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别为59.68%、35.00%、18.33%。小学阶段的家长表示,孩子年龄较小,对新奇事物较为感兴趣,愿意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初中阶段的家长表示,孩子上初中以后开始变得叛逆,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因此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减少;高中阶段的家长表示,孩子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家长不必刻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不少学生在外地上高中,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更少有机会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居住地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课题组把调研区分为县城内住宅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一般村落三种类型。大闵村和常李寨村这两个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高达72.58%。当地村民表示,村里就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经常组织活动,加深村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祖辈留下的精神遗产肯定要传给下一辈,因此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当地政府的重视度调研中有部分家长表示,当地政府经常举办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或张贴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使民众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不少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增强了民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农村家庭教育探索与思考
摘要:文章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农村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关系列国家命运的大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及思考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民主,教育投资目的更多考虑子女未来自身的发展;家庭教育投资额受家长因素影响呈显著性差异;但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投资取向偏热现象严重。基于此,加强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全面认识,引导家长理性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十分必要。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认为,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种投资。[1]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按照“谁收益,谁支付,多收益,多支付”的经济原则,应当由获益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家庭和学生分别按一定比例承担。近年来,家庭教育投资己成为家庭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教育者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对子女的期望。[2]调查和研究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的情况,不仅可以把握家长教育投资意识和行为变化,同时对调动家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教育投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中小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0.0对实际回收的1028份有效问卷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资金方面和非资金方面。在资金方面,家庭教育投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教育投资,即用于学校要求缴纳的最基本的费用,如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等;另一种为扩展教育投资,指由受教育而引致的额外教育的支出,如家教补习费、夏令营费用、购买学习机等所产生的费用。本课题研究重点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资金方面的投资,综合多方面调研结果,就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民主,投资动机更多考虑子女未来发展。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它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权力结构与分工形式。据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由父母共同决定教育投资的比例最高(71.6%),令人意外的是在家庭中,孩子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比例(17.7%)要高于由孩子母亲(7.3%)或父亲(3.4%)一方进行最终决策的比例。在各类情况中,有93%的家长表示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会重点考虑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意愿,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加民主,孩子的意愿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原因”进行排序时,我们共设置七个选项(见表1),计算公式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其中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我们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7,第二个位置权值为6,第7个位置权值为1,得出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三个选项依次是多学点学科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其平均综合得分分别是6.69、5.87、4.92。有一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们认为自己受教育有限,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受点教育,但对于多赚些钱、光宗耀祖、随大流这种说法,大多数家长并不赞同,这可能是由于现如今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年龄为30—40岁之间,与大多数都具有先进的文化观念有关,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多考虑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同时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更期许的是提高子女的社会地位或更高层次的发展,而非直接的金钱收益或盲目从众。(二)家庭基本教育投资差别不大,扩展教育投资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差异。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各个家庭在基本教育投资部分差别不大,家庭教育投资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扩展教育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家长月收入、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性别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对每种影响因素下其教育投资额进行均值比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差异的显著性。1.家长月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选取父母双方月工资的中间值作为家长的月收入,根据家庭的月收入状况,将样本家庭分为7类,其每年在每名子女上的教育投资均值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投资与家长的月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教育投资随着家长月收入增加而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种差异的显著性,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6,1021)=18.031,对应p值为0.000<0.001,说明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资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样本中家长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将家长受教育程度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四类。通过分析发现,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家庭教育投资也越多,这在不同的教育投资水平层面上也体现出来。特别是父亲或母亲是研究生的家庭,其人均年教育投资2万元以上的接近接受调查人数的一半。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3,1024)=8.7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3.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可以将样本家庭分为五类,由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不同,家庭教育支出也会显著不同。除了对子女教育程度没有要求的家长外,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要求越高的家长,在教育投资上也越多。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家长要比期望子女达到中专或大专水平的家长在平均教育投资上多了10267.76元;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与期望子女达到硕士的教育支出差异为4316.94元。在单因素方差检验中,F(4,1023)=6.3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表2 家长期望子女的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家长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样本数量(N)年家庭教育投资(元)没有要求2710394.41中专或大专407184.62大学本科64217452.38硕士29621769.32博士2323474.264.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在调查家长职业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无论从事哪种职业类型的家长,都愿意尽可能地为子女在教育方面创造条件。在子女性别上,男女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各项上未见显著差异,可见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时并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三)家庭教育投资倾向于知识学习,忽视对子女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支持。家庭教育投资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3]关于家庭教育投资取向,本研究设置了课外兴趣班、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购买教辅资料和电子学习资料、校外课程辅导班四类选项,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4,第二个位置权值为3,第4个位置权值为1,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结果,家庭教育投资方向的主要领域为子女的应试课程补习,其综合得分为3.60,参加课外兴趣班排在第二位,综合得分为3.12,而参加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这类的综合得分最低,仅为1.09。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中小学生阶段的家庭更加重视子女在学业成绩上取得的进步,其动机在于让子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以便进入优质的初中、高中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