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3:40: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中德育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德育课程

浅谈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达到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还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减轻学校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和空洞的说教,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增强德育课程对高中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文以武昌区水果湖高中团委近年来组织的特色德育活动为例,浅谈如何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

一、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的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曾经讲过:“一定要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历史,知道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自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历史。在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程后,中国由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压迫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和努力奋斗。高中生是青年群体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我们要把新时代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先进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结合起来,注重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增强爱国意识,通过开展系列德育课程,培养责任感,把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二、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合在学校,当前各地学校也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团会、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入团宣誓等等。但总体来讲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活动形式化,只重视表面现象,有走过场之嫌在当前高考压力巨大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竞争主要集中在教学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上,这促使部分学校过于追求高考的学科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缺少激励和有效的评价机制。(二)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课仅是高中生主要课程之一,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讲授考试范围之内的知识,忽视高中生情感层面有关爱国情感的教育与培养,重视我党领导人民革命战争中的爱国精神,忽视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爱国精神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教育教学任务重,课程时间短,教学中简单地把情感教育等同于认知教育,从而无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三、爱国主义融入高中德育课程的开发

查看全文

职业高中德育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业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教师在德育课上要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参与讲课、演讲、表演、讨论、辩论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事与做人。

关键词:学生道德学习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下简称《职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在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和道德的基本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少,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体验。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调查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乐学、好学,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一、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讨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程序为:“学生课前预习—师生依据实例设疑—学生质疑再阅读—研究讨论—教师点拨答疑—练结—实践养成。”

查看全文

以人为本指导下的高中德育论文

一、当前高中德育面临的新情况

现行德育课本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化的知识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由于理论过于枯燥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在我们对山东省某高中三个年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目前德育课程内容生动、有吸引力的不足20%;认为自己接触的各种现实生活实例对自己的心灵、观念影响更加深刻的占到了60%。调查还发现,高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比小学、初中生更加多元化的道德诉求需要满足,但当前的德育内容设置很显然没有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认为学校德育课程能够很好的解决自己道德困惑的人数只有23%。

二、当前高中德育实践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疏离

(一)德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与“以人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以上目标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德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但对人道德水平的评价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各个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与其它学科一样的笔试形式,很难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以人为本”理念脱节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课程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新课改环境下,我国教育体系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而且素质教育也逐渐成为当前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也提升了人们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尤其是高中校园中,更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开展,由此才能确保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文章就针对高中德育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确保德育教育有效开展,这样才能为高中生全面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德育;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课改下高中德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表现

对于当前高中德育教育中,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德育内容存在脱节想象,教学活动过于单调,不能贴近实际生活以及学生发展需求,而且教学过程也较为枯燥,难以进一步的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相当不利的。而且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多以纯理论内容为主,导致很多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误解;其次,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育工作中也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模式欠缺多样化,教学效率也偏低。

二、改善高中德育教育形式的有效策略

(一)对德育课程进行优化,丰富实际教学内容。高中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应将德育教育内容视为重点,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更好的优化,从而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必须要以贴合学生、贴合生活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杜绝假大空的现象发生,更要重视课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德育课程的深度,从而为高中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利保障。例如,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应将总课程进行细分,主要以党和国家政策教育、优秀传统与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之后在针对每部分中课程内容来设计更为完善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贴近时展,展示时代的特征。如,在讲授有关党和国家政策的课程中,教师应为学生选择《当代青年的梦想与使命》等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开拓视野,由此提升学生使命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提升德育教学水平,也能为高中生未来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对教育活动进行丰富,创建完善的德育平台。对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基础,科学有效的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这样不仅仅不够提升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为创建良好德育平台提供保障,能够更好的顺应时展要求,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稳定发展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德育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由此来丰富德育教育的活动,从而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教师也可以针对课程内容来设计主题活动,有效实现寓教于乐,从而转变传统教学形式,进一步优化德育教学水平。对于创建德育平台的工作,学校应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为学生定时推送一些德育知识,也可以通过建立微博,由此提升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随时都能接受到德育教育,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品德素养。(三)对德育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所有的德育教育都应建立完善的、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对于高中德育教育更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样才能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真正为高中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利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确保考核的公平性,那么就应建立完善的德育考核机制,如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要遵守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守则等。也要建立相应的量化考核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也要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系统,要对高中生品德素养进行实时监测和检查,由此才能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高中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优点及其局限性,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山西青年》杂志。《山西青年》杂志简介详见.)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查看全文

德育课程加强学生道德体验探讨

近年来,人们对高中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改变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生德育的缺席或者弱化的状态,德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重视。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加强高中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德育对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一、深刻理解体验式教育的实质

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或拨正其思考行为和思维方式。当然,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体验式教育又可认为是按照预期目标进行的教学,也就是说,先设定客观真实的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参与与目标相应的活动,经过一番感受、体验、反思、分享及感悟之后,最终实现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和技能掌控力的提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这一角度理解的体验式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前期分析、体验项目设计以及体验场景模拟等。

二、加强道德体验的途径

1..强化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及语言表达方式,做到言行一致,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日前,国家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提高和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开展德育课程的基本保障。2.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看待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和处境,进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目前,许多高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不太能够理解他人。而且,大多数的高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叛逆期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一个时期,许多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他们会对父母的关怀与叮嘱表现得十分不耐烦,且会顶撞父母,这些举动会使学生与其父母产生各种矛盾。因而,在德育课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有关叛逆期的一些科学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电影视频、图片等,让学生看到在某种情境下父母的真实反映,看到父母的用苦良心,看到父母受到孩子无意伤害后的痛苦表情……从而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能够醒悟,进而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完善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审时审事。能够换位思考是一个学生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除了家人外,在与同学、教师接触时也要做到换位思考,更要对校园外遇到的人和事做到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3.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巨大,很难有闲暇时间去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了文化课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和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近距离感受社会生活,以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每次用完共享单车后,都将其停放好,并让学生知道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醒和纠正别人乱停乱放的不文明行为;告诉学生如果在大街上遇到有老人摔倒,要主动去搀扶或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告诉学生如果在街道上遇到有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要以善意的方式提醒对方或者主动去维护大家共同的美好生活环境;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随父母或者同学一起去敬老院做义工,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自身做起,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分爱,整个社会就会充满爱……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和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4.创设良好的德育课程学习环境。德育课程的开展要与具体的科目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高中各科目,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德育活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温暖并向节目中提到的道德榜样学习;可以邀请革命老兵做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组织优秀校友做报告,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辜负人生,做有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可以举办以“感恩”“青春励志”等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水平。5..完善德育课程建设。在高中德育中,在综合考虑德育内容、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教师通常釆用课外体验的方式来开展德育课程。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社区服务课程、网络咨询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以社会实践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鼓励或直接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德育内容的选取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大众化的素材选取,将现实生活中值得体验的道德情感和认知融入德育之中。如此,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教师应明确,无论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意志,还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都有着非常积极且正面的作用和意义。经过严格且规范的意志磨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如此,高中德育的开展和进行便有了真正的意义。加强德育课程中的道德体验,可以促使高中生融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枯燥说教方式,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端,紧密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高中德育教育运用分析

一、高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学生无法理解老师口中所说的道德的有关内容,也无法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时,他们就会认为德育与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就不会接受德育。老师对学生的德育使得学生把德育当成一种高大上的东西,当与他们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时,他们也不会把道德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学校必须要把德育落到实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更加理解德育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在德育课上,老师一般会对教材进行讲解或者抒发自己对于这个课程的理解,但是老师绝对不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关于今天所学课程的感想,课堂的主体本应该是学生,但老师在教学时只教给孩子们关于道德的理论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理论方面,老师应该带学生去进行真正的实践,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道德的重要性。3.高中的德育应该渗透到高中生所学的每一个科目当中,而不应该局限于道德这一个学科的学习。老师自己认为德育应该独立出来,道德本身就是融入生活当中的,所以道德教育也应该融合在学习的每一个小细节、小方面。德育不应该只要求政治老师、德育老师把这种教育传播给学生,应该对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做出要求。

二、对高中生运用道德体验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运用道德体验对他们进行德育,可以让他们在这种体验中,明确地分辨是非对错,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必须在高中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2.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运用多种形式,将德育融入高中生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可以让他们在悄无声息中接受德育,把自己培养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在学校的学习中他们可以更加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不因为一点小事与他人产生矛盾。当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德育变成有道德的人时,学校会变成一片和平的净土。当高中培养的所有学生进入社会时,他们依然会把这种道德带入社会中,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三、怎样将道德体验更好的运用到高中德育教育

1.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创建更好的课堂氛围。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老师的努力。老师必须改掉以前在德育中所用的教学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在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道德体验更好地感受到德育。老师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对一些道德事件进行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到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其中,也可以更明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道德的人,老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相关的道德与素质要求,让孩子们从自己身上就感受到德育体验,这种教育是耳濡目染的,效果也是最好的。高中德育的开展对高中老师的德育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道德与素质。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专家到学校对老师进行德育培训,教会他们怎样将德育更好地融入课堂当中。德育可以帮助高中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是现在高中的重点,学校和老师必须对德育加以重视。

查看全文

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摘要】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普通高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它具有时效性、传播性、及时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很多学校都开始积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网络文化;普通高中;德育;实效性研究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有效地将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人们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网络文化与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德育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网络的积极作用,加强高中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学校不可忽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和国家都非常重视的内容,相关部门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他们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德育的法规以及文件。但是从实践中可知,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效率十分低下,有的学校忽视了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这就严重影响了高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内在因素,它包括自我控制、自我认知,第二个就是外在因素,它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等都会因这些因素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总之,各高中老师应当将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普通高中学校负责人在加强德育工作的时候思路受到了局限,他们忽视了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灵活的德育工作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有一部分学校没有认真地对德育工作方法进行创新,他们依旧采用说教的方式,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十分欠缺说服力,高中生难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另外,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中老师只有充分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他们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我们发现,目前有一些高中学校忽视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变化,长期生搬硬套的德育教育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育工作的效率难以得到提高。

二、网络文化与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关系

查看全文

网络文化下普通高中德育论文

一、网络文化对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浩瀚的网络资源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大大拓展了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之外的视野。互联网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由传统教育“学什么”转向素质教育“怎样学”提供了机遇。同时,网络还是一个庞大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尽情畅游,结交朋友,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的天性和自主意识得到更多的展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交流、沟通、学习和理解的需要。

(二)网络文化对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乏反动、迷信、黄色、暴力等消极内容,容易导致学生传统伦理道德丧失,导致学生信仰弱化和价值观偏移。高中生受年龄、教育程度、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其思想道德意识尚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加之网络伦理体系不完善,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弱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动摇,逐渐走向堕落。

二、当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研讨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

一、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匾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匾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二、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