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9:40: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院校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等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目前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标准,各高校应转变教学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的分析,笔者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析,获得有效途径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学校应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中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将更多的前沿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教育领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更应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信息等技术融入教育管理模式中。尤其各高职院校主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教育管理中,更应科学的引入新的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但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怎样的创新手段才能更好的将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使无论是教育工作者们,还是在校进行学习的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高科技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与乐趣,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1、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教育管理工程中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后,就认为是教学过程的结束。当然,这样的思想观念是片面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不应只注重学生的表现结果,更应去深入的了解造成这样结果的背后原因。评价学生的目标不应只看重评价本身,更应在乎评价后能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若教师再采用缺乏一定科学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片面的评定,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很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应以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2、教育管理观念缺乏一定的时代性。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管理者及任课教师大多较为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能力并不只是在学习成绩上才能展示。教师仅以学习成绩认定学生是否足够优秀,这样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长期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较为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他们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从而造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基于这样的心理开展学习活动,无法有效吸收相应学科知识。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改革路径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析
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水平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而教学质量不仅仅依赖于生源水平、教师素质、学校基础设施,还依赖于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成为当前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中现行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现状,提出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的意义分析,并根据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实现创新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依靠确切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加强该体系的实践作用。以期从实践活动中加强理论体系,并根据理论发展推动实践创新,推动高职院校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
一、学质量现状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发挥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准确认识教学的目的,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在择就业时出现困境。主要是以下教育教学活动导致:第一,高职院校缺少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所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校企双向的教学目标,如某地红茶、旅游业发展,该地所在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将教育教学目标同当地的企业联合,由企业向学校提出怎样的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由此为目标之一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质量则是学生是否符合企业运作的要求为基准。但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素质教学理念,缺少特殊性针对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缺少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为教学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方向,而评价体系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难题。第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包括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等。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中呈现出专业性不足、缺少全面性人才的特点。如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不仅要能够带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还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辅导员。这一类教师就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而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整个学校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横向中依赖素质教育新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等。在纵向中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的系统来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推动教学效果提高、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切实有效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不仅需要认识到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需要针对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路径做出探索,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价值[1]。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也深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精技能人才的摇篮,人才是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专业技能开始向着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前进,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科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高等院校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企业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成就,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例如: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驱动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向着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第二,企业深刻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人才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应届生来讲,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因此企业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采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2]。因此,企业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在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时,也必须要将人才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师生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为高职院校人才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氛围。(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的迫切性。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职院校自身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开始暴露出多个方面的问题,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无法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非常迫切:第一,高职院校在过去并没有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在开展过程中,缺乏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的资源支持,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无法得到提高,不利于发挥其重要作用;第二,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机构较为混乱,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目标等,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措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日渐巨大。高职院校将信息化建设用于教学改革中,以此方式调整和改善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是新的教学改革方向,缺乏经验借鉴,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阻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转变思想,加快职能部门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增强信息化应用程度,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科学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教育部门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制的影响,逐步在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并投入了很多财力和物力,其目的是在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服务平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并没有完善,尤其我院作为刚刚成立不久的一所高职院校,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因此,只有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加以解决,才能确保信息化更好地进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院信息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认识,机构设置不完善
当前,所有高校都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其实施的程度和产生的成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并没有发挥积极效应。多数高职院校从管理层到一线教职工并不是很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落实,源于没有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落实上并不能进行环环把控。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对其价值性的思考,只从短期作用进行考虑,未能从教育教学发展的长期过程进行思考,缺乏全局意识,导致建设过程出现了很多不可协调的问题[1]。教育信息化被高职院校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组成部分,一旦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受到上级部门的督导。在具体的实践环节,没有将重心放在信息化建设上,一度将其当作工作上的负担。这样的实践方式和重视程度,使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逐步失去了原本的热情,很多本该落实的信息化方案均搁浅。高职院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人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的监督和落实,导致权责无法明确,各部门的关系无法协调,直接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2]。
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结合也更加紧密。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完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手段,构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本文基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内涵,对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的相关策略,旨在推动和促进高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策略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加大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为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提供必要支持。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内涵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含义。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通常可分为教育、行政及科研三个模块。深入分析上述三个模块的功能,便可明确其具有的不同定位和功用。本文针对行政管理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与另外两个模块不同,行政管理具有附属性,但作用却不能轻视。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系统的行政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促使教育获得更大限度的提升。制定专业的制度规范,并强化辅助手段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达到教学与管理的预期效果[1]。(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内容。一是教育与行政管理。高职院校开展的行政管理工作与在校教师、科研人员等均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如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在获得研究经费或者劳动报酬时,均需通过行政部门进行发放。二是各职能部门关系。该部分主要描述不同管理部门所担负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分工。各部门需协同完成相应的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要相互制衡,还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整体的行政管理任务。三是管理部门的内部成员及创新性管理。需从管理部门的内部成员分配方面着手,全面促进提升管理体系的优化。如果成员缺乏创新性的意识和能力,便难以推动整个体系的完善提升。从内部入手优化管理,使个体和整体相互影响,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质效。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新途径
摘要: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有着新的要求,其教学的管理途径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快节奏的生活,对于时间的安排也逐渐的碎片化,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人们很难专注于此,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以及社会的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应当跟随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创新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是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是学生,学校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以提升日后就业的竞争力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的管理,学校必须创新教育管理的途径,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一、微背景时代的介绍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大多数事物的发展都是基于数字艺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融入了高科技加快了他们生活的速度,由于时间的碎片化管理,使得人们不会专注于一成不变的事物,反而更加的注重“微”开头的事物,比如微博、微信等,都是现代生活的一个体现,进而延伸到具有时代感的“微时代”。“微”已经逐渐成为时代中最耀眼的词汇,在生活中也占有比较高的比重。高职教育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更是需要创新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教育管理体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着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规模。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实困境是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存在不足。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应基于治理理论,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关键词]治理理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着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规模。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既有助于保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高职院校治学理念转变,也有助于完善高职教育研究体系。
一、治理理论概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自治力量的壮大,其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逐渐增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纷纷提出治理的概念,并逐渐形成了理论。“治理”一词,原意是操纵、引导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权威。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治理不但可以缩小规模和支出,而且能够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治理是通过公共部门、私人部门、自愿部门的协作与互助而实现并发展成为理论系统的;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治理可以帮助公司形成管理、控制的体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治理把私人的管理方法、奖惩手段引入公共部门,使得治理更加高效且开放。治理是一个政府、社会与个人通过多种方法共同管理的过程,它既不是一种明确的活动,也不是一套完整的规则条例。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它有赖于各个部门持续的相互作用。治理的核心不在于命令与支配,而是调和与协作。高职院校内部结构由党务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组成。党务管理人员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与监督,教育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这种高职院校人员的职能结构也决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法。这种治理方法应符合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规范的基本要求,意在分配和制约院校内部的各种权利,最终从根本上实现民主和科学的管理。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力。这一发展战略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带来了新的要求,也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在新时代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与变革,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意型人才。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创新
在报告特别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①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更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力,引导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育的主要场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引领科技与产业融合,将高职院校的科研融入企业创新机制,促使达成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完成创新教育活动,真正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不但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为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的科学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打造“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本质的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有助于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协同先进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等四方面为科学内涵。首先,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主要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驱动经济发展,是以发展成果共享为终极目标,协调各方面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以开放、共享、包容的思想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其次,要协同产业的发展,统筹各要素,实行优化配置,协同各方共同发展,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资本、资产、资金的支持作用,协同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化发展。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市场为主导,宏观调控有度,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最后,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动力,因此要不断推动经济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来看,社会发展要不断更新理念,这也对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结合时展要求,积极协调统筹各方管理,坚持和谐、共享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同时,还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经济、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竞争力,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包装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办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未能体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发展定位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基本沿用了普通专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教学内容上的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没有根据职业和岗位需要进行课程开发,也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所应该具有的的特色性。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同于一般教育,它不能采用学科本位和精英教育的理念,这种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大众的教育发展需求。有不少高职院校未能摆脱这种教育模式,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依然把教课重心放在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上,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形式都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方式,这严重导致了当前高职教育不能够培养出实用技术型人才。许多学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大,课外实践时数所占比例少,实践教学的整合力度不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不紧密,实训效率不高,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实际上,课内和课外、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校内和校外应形成实践教学中实验、实训、实习的一体化模式,只有充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方式,学生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成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
1.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结构不合理,课程门类不全,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新课程没有开发出来,旧的不需要的课程又没有删除。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现状严重脱节,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调整时,没有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来构建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门次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课程分设过细,占时过多,而且相互割裂;各门课程都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大量重复,以及一些遗漏和相互矛盾,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三是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跟不上市场调研的岗位需求,缺乏实用性。四是课程体系中技能操作的实训内容所占比例较少。在学时分配上,没有根据培养目标来体现出立足职业岗位、强化应用、服务一线的分布结构。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课程重视度不够,实践课程数量较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不能满足目前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论文
1传统升学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特点
传统升学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单一,基本由学校和政府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又分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两大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教务处和督导处等机构,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则是借助于教育活动和对学生日常纪律的考核,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学校外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府授权的专门监督部门及机构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有三个特点:第一,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参与上基本还是政府和学校自身,缺少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第二,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企业人才的综合分析及进行培养的系统规划。第三,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于学科体系,是学科体系内容的简化,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直接针对行业、企业及社会的现实需求,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无法无缝对接。第四,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和验证,缺乏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等。第五,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来源于校内和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局限于考试,作业等评价;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是同行专家的评估,其主要形式是听汇报,查资料,听课,缺乏社会其它力量有效参与,缺乏对学校办学与企业、社会需求符合度的权威、客观、有效地评价。
2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尚需更新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关心学生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发展,忽视学生对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2.2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健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