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23:22: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流管理高职教育论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块
摘要:物流管理高职教育应以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科研—企业间稳固的关系。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建立模块实习基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对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企业物流与从事物流的企业两大块。不同的企业其物流有不同的特点:如零售企业中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大卖场、连锁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都不相同。某些特殊行业的物流还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如药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从事物流的企业是指专门承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和实施物流系统集成服务的第四方物流,具体岗位涉及储存、运输和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管理软件编程与操作、物流服务管理等。
(二)建立校企联合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物流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借助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行业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基地,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与再造提供解决方案。形成教学、科研、企业间的稳固联系。例如在美国,各商学院都不遗余力地确保教授们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并获取丰厚的回报。他们定期地向大公司提供咨询,学生们从教授的亲身经验中受益,公司们对此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才是最终的受益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校企联合行业组织。
二、物流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建设和谐师生环境推动高职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构建和谐;高职教育质量;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凡是缺乏教师关爱的地方,学生的品德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正确理解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标准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师和学生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忽视了师生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会影响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师生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在农业、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教学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治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旧的师生关系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的过程是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和发展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学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规模发展迅猛,经过10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相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专业发展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政策研究等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
(1)高职教育教学理论还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很多仍然是舶来品,有的甚至与国情还不相符。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下设的分支学术研究机构,虽然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质量、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决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国际间学术交流与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虽然从宏观上把握各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向教育部提出建议,为广大高职院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咨询与服务,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为人诟病的地方仍然不少。
(4)教育部、各省市及高校创办了一批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如《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教探索》、《江苏高教》、《中国大学教学》、《复旦教育论坛》等14种期刊己成为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10刊物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类核心期刊,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刊发了一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成果,它对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则相对偏少,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更少,中国高教研究2013统计,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不到10%,发文院校数只占高职院校总数的13%,作者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地区,80%多的高职院校一篇文章也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清差距,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协同创新,才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之与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相适应。这是因为:
科学发展观高职师生评价论文
摘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现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科学发展观教师评价论文
摘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现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职校人文教育强化策略
1人文教育的内涵
杜时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1]扩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体的学科教育内容,也可以代表一种教育改革举措,比如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标都是完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人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1]。与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科学(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职业)教育,目的是传授给人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其获得具备社会生产的能力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如果我们简单把人文教育概括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观”的教育,是不断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学(职业)教育就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职业技能与人文教育二者统一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应“突出强调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和革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向生产和劳动世界。”[2]高职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国教育家的日益关注,使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不仅只是传授某种技能或生存手段,为就业服务,更是为了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对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3]因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会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
尽管目前还有人在讨论,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甚至还有人在说,教育学还不成熟,还是领域。然而,不管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就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策略而言,也应该重视领域研究。因为不管是把高等教育学看成是学科还是领域,都能够划分出多个甚至若干领域。高等教育学若是学科,自然有很多领域;高等教育学若只是领域,也可以划分出很多小领域。总之,高等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领域确实很多,并且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与积淀,许多研究领域已经产出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出现了朱九思、潘懋元、张楚廷等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形成了若干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高峰。在今天,如果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开花,要想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和突破,难度很大。但如果讲究策略,盯住高等教育某一个或两个领域,也未必不能抢占制高点。就科学研究和学校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也应该首先是点的突破,然后由点及面。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著名华裔科学家田长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曾经说到:“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小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摘要: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从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教务处副处长个人工作总结
主要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教务处副处长个人工作小结汇报材料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