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20:00: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教育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一、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变,教育行业为促进人才的更好培养与发展,在针对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提出,为了更好的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积极为人才的创造发展机会,在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对人才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国家教育部门针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展开了实际的分析,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促进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将其作为新时展下高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前我国每年的毕业生中,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比数量较高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且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人才的需求更要多样化,使得就业与创业成为了毕业生主要的发展难题。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为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有效的工作机会,解决工作就业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力度。采取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应该立足于就业与创业两方面,根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发展中,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通常是采用安排就业等传统方式。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以往在针对人才的培养与向社会输出过程中会适当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于选择接受的学生会直接安排其就业,因此在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面,高职院校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通常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且与专业相关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多种传统方式的采用在以往的教学发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有效的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随着高职院校在国家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下适当的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且受到新经济环境的一定影响,社会结构的重组对该模式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其最终被迫取消。而在教育形势的发展前景一片打好的影响下,企业对高校实施的扩招工作更多的关注语本科院校的人才招聘,其主要因素多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所设立的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缺少对口专业。高职院校在以往的专业课程设立中,由于过于贪多,导致专业设置过于繁杂,对当地实际发展状况与企业发展需求造成忽视,最终导致专业的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等现象突显。因此,为改善高职院校发展下所面临的专业发展挑战,需要对专业的设置采取一定的改变,将学校中的学科管理部门与就业管理部门相结合实施联合办公。就业管理部门对当地的企业发展展开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到精准的掌握,并将所调查的信息及时向学科管理部门反馈,同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在调整过后能够满足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对输送人才的满意度,推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多数毕业生在结束学校课程之后会选择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就当下的发展而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创业失败。虽然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率,且与单纯的就业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创业是一个回报与风险并存的方式,根据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成功率低于5%,对于刚刚结束课程投身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创业具有极高的难度,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在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相关教育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针对想要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适当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随着毕业生思想的创新,选择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创业,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关于创业的相关课程,自学生入校变展开相关指导,为学生构建一个创业的缓冲期与实践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实施创业,降低创业失败率。
二、努力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
双导师教育模式最早是在研究生教育中所使用,主要是针对专业型的硕士领域所开展,因此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果,将其应用在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极高的促进作用。双导师包括一个学校中的理论导师与企业的实践导师,两者结合对学生的就业实践展开双模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与运用。双导师教学模式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较高成效,被多数企业单位所认同,从而有效推动了研究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采取双导师教育模式时可以适当与硕士中的教育管理经验相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对校内的导师采取针对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聘请合作企业中的资深工作者作为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激励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制度的采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辅助,推动学生就业率的增加。激励方式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物质方面的激励主要是通过金钱物品对教师进行刺激,而精神方面的激励主要是对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关怀与心理交流等。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因此教师的物质激励足够,需要着重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在针对教师所采取公平的精神激励方式中能够应该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工作氛围,以此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激励制度对个人全面发展及团队协作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教育管理者可将激励理论运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来推进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就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激励理论;应用
教育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尤为重要,现今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越来越趋向于柔性管理,柔性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高职教育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刚性管理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管理目标,高职教育管理必须要有针对性,应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将激励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普遍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欠缺,并且学习的目标也不明确,这些因素导致高职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喜欢钻牛角尖,易与他人以及学校进行对抗。激励理论能够较好地把握高职学生的需求,用恰当的奖罚制度激励学生,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柔性教育管理理论,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激励理论激励学生不断地改进自我,实现自我需求,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2.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要想创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必须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大群体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个群体是校园中人数最多,最活跃的群体,只有这两个群体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较好地塑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生活以及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师生冲突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增进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与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国家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近些年国家对于不同阶段不同等级的教育事业都付出极多,尤其是高职教育。因为高职教育院校是社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但是现今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很多的教育管理生态环境问题,使得高职教育院校的教育质量低下。本文主要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措施做出深刻讨论。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与创新措施
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高职教育变得越加重要。在当前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管理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多应用全新的思想进行教育机制创新,改革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原本是生物学上应用的概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从生物学扩展到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这一领域,这一概念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其符合了人们追求的理念,它代表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将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也能够反应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生态环境问题在这一概念中就充分的体现了出来。高职院校的管理生态体系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有因素的组合而后形成的类似生态环境的系统。组成的因素中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机构、教育资金、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目标及教育管理制度等,在这个种种因素组成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哪一种因素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系统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会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对实施的管理制度认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有利于学生发展、人才培养、院校发展的战略,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众志成城,共同建设美好院校,齐心协力完成生态环境的建设。
二、现阶段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是学院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分析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并从创新理念、教育制度、组织结构、教育方法、内外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近些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从教育和管理的一般规律出发,立足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征,探索其改革创新的途径,才能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持续、健康、科学、稳健的发展.
1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教育部特别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希望通过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管理途径,有效解决问题.
2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管理体系不足和完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级的职业教育,伴随现代社会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生产建设中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持续增大,高职教育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也得到飞速发展。虽然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本世纪初期的职业教育已经实现突破性进步,但是面对现代教育的高标准要求,高职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其体系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功能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管理有助于促进自身的长久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高职主要为社会发展建设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而实现为企业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因而高职需要在其办学管理理念中逐渐强化自身服务意识,确定以服务促发展的管理宗旨,将学生、学生家庭以及社会作为自身的服务对象,以保证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管理还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将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保证人才教育和培养质量,才能够实现契合时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二)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管理有助于促进自身内涵的深化。高职学校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促进内涵的深化能够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积累和建设,应用校园文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素质熏陶,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管理本身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教育管理则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未来,遵循职业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兼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广泛性,提升教育管理力度,能够以科学发展为引导目标,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保证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以及综合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积极调动师资队伍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职院校综合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较为僵化。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束缚,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管理机制普遍呈现统一性特点,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会针对各专业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设置相对的教学课程、教育大纲,并应用同样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行教学管理,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于僵化,高职院校的同质化教育较为明显,很多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学都过于类似,难以贯彻和落实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理念。同时统一的教学管理体制,导致一些学校的政务管理体系较为繁琐,管理机构设置繁复,很多机构部门存在管理职能重叠的现象,部分管理责任存在缺失,造成教育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当教学管理失职现象发生,便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管理责任的互相推诿,不利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发展。另外,过于繁复的教育管理体制还会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工作责任缺乏积极性,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味听从领导的安排,缺乏自主工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二)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方法较为单一。高职院校应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普遍应用会议学习、工作检查、工作报告等工作方式展开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单位也主要针对会议精神、教育管理新思想新方针等内容进行学习,单调呆板的工作方法,容易让管理工作人员产生厌烦情绪,同时也是导致管理工作人员将理论作为侧重点,忽视管理方法的实践,导致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和发展受到制约,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三)高职教育缺乏准确自我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对自身教学特点以及教育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一味追逐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盲目进行专业设置,不考虑自身的教育发展优势和发展目标,积极拓展专业设置,导致一些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作为教学基础,专业教学的发展受到制约。同时,高职院校进行高等教育并没有设置明确的发展目标,对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模仿,带有浓重的高等教育色彩,忽视了自身职业教育的本位特点,因而导致高职院校失去了自身职业教育的教学优势,同时于本科教育又没有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教育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其应用价值。
三、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对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解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潜力,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服务经济,就业导向的准确方向,实现“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的系统培养,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高效地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双师型教师;就业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1.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以良好的势头不断发展,对促进就业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职教育行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教育发展良莠不齐,一些不好的教育现象仍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如,一些学校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上没有良好的导向,导致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脱节,浪费了人力、财力;一些学校对学生管理不善,学校制度松散,不良的学风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锻炼.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但目前职业教育仍存在偏重理论、实践缺乏的弊病,这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极为不利,而优秀良好的师资难以保证,管理模式教条与陈腐,缺乏活力,在当前对高职人才紧缺的环境下,这些无遗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2.高职教育的潜力与发展前景
校园文化对高职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实,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深入,高职教育管理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高职生以“95”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时,不能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要采取隐性教育方式,使高职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隐形性,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置身于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中,能使学生快速成长。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改革高职教育管理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改革高职教育管理的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是任何学校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校园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所以构建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我认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改革高职教育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建设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管理无从谈起,学生只会变得懒散怠惰,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积极建设花园式校园,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得到美的影响与感染。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近些年来不断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教学大楼进行翻新,购置新的教学设施,还建立了幽静的读书长廊,在绿化方面也做了改善,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花园般的校园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情操,这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提供舞台,高职院校还应该举办教学大楼logo设计比赛,吸引有才华、有兴趣的学生积极为新建大楼设计新的标志。这样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尽情发挥才智,为校园建设献计献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高职教育管理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研究
1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难
1.1高职院校党员分布不均,表率作用较差
高职教育相比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在绝大多数教学安排中,第三年有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然而,培养一名学生党员,从大学一年级入校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发展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至少要经历近两年的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基本出现在二年级下学期与三年级上学期,发展之后马上就会面临三年级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分散在不同的校外实习岗位上,无法正常参与校内的党支部生活,校内党组织对在校外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受到实践和空间上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后续培养质量,同时在校内也形成了一年级无党员,二年级仅有较少党员,三年级有党员但不在校的实际情况。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底子相对薄弱,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普遍重视积极分子培养、党校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班等入党前教育,但学生党员发展之后便相对忽略了党员再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状况的出现。学生党员自身并没意识到发展之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也就不会懂得什么是“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加之三年级的学生党员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无法参与学校党组织活动;一些用人单位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加之实习学生的组织关系也未转入企业,单位党组织也疏于对学生的管理;刚步入企业的学生党员难以短时间内找到归属感,发挥党员表率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1.2学生党员政治修养欠缺,理论知识贫乏
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欠缺与理论知识贫乏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政治健康稳定,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在校时间短和就业压力大的影响,大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专业技能上,造成部分学生党员政治观念单薄,政治素养不高。从学生自身看,党的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理论学习枯燥草率,高职学院的学生很难沉下心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党员在发展前,目标相对明确,一旦加入党组织,便缺少了明确的后续发展目标,思想上也就滋生了“停一停”“放一放”的消极意识。因此存在把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看做是一种形式,只会生记硬背,不愿深入思考的情况。
高职教育管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一、高职教育研究综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高职教育现代化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的现代化。徐炳嵘认为高职教育的特色办学,强化学生的发展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兴趣、特长与个性,努力使学生潜能得以发展。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必须兼顾学校个性化发展与学生个性自主发展相结合。高职教育的重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教学要有利于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特点要具有职业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周耀华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体制上,建立“多层次”学制教学模式,培育多层次技术人才;教育内容现代化,应抓好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学管理,而教学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务管理,具有点多、面广、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其主要职能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结合职业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组织、指挥、协调,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施。教学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枢纽;孙政认为实现教务管理现代化就是要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强化教务职能部门各项建设、抓好常规管理,强化教务部门职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实现管理的高效与教师队伍的积极合作。仝东峰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阮成武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搭建体系框架就是要促进教育层次结构分化与整合,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尊重个人选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在招生形式上,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开拓多样化发展和成才通道,建立多样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数字化校园对校园管理主要作用在于加强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对数字化校园平台内部信息进行保护;保持数据完整性,防止数字化校园平台内部的文件被篡改。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及不同的社会职能,制定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及合理的权重分配。上述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方向,提出了办学的核心,提出了多样化的办学理念,但是并没有从管理的角度构建高职教育管理现代化框架及评价体系,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框架与评价体系,以此弥补此研究的不足。
二、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结构与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围绕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要,以现代科学思想理论为指导,以人本教育为理念,以现代化的先进设施平台为手段,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主导,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等方面,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结构分为六个部分,一是现代化教育理论与超前的思想意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二是搭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学院管理的信息化,学院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三是教学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了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与学生的培养。四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现代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主导者和实施者。五是现代化的科学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六是现代化的运行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高效运行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科学性,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统筹、可持续发展为基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以理论作指导,以实践为手段,以实训教学设施、双师素质教师、课程体系、制度体系、体制机制等协调发展为条件,以学生全面科学发展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各阶段、各领域、各环节的全方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2)可操作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实践规律、以实践为基础和终检验标准,以服务社会发展根本宗旨;(3)现代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以现代先进思想为指导,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改善教学条件,以现代制度为保障,以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为主导,培养出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最终做到思想先进、设施先进、结构优化、保障有力、机制灵活、学生素质优良、教师队伍强大;(4)系统性,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培养的手段要先进,流程要科学适用,保证信息畅通、决策迅速、部门协调;(5)开放性,现代教育必须思想观念开放包容、视野宽广开阔、参与机会平等、设施平台共享、课堂教学开放连通、教师交流开诚布公、制度机制人本关怀;(6)动态性,职业教育教学动态性是指内生推动力随时间演进,社会实践指导教学与时俱进,实训设备不断升级发展,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充实、完善。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借鉴先进经验,充分调动二级院系的积极性。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况下,为充分调动各教学部门实施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各高职院校在学院总体框架下积极协调,充分发挥各个基层的主动性,调动二级院系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既要满足学生工作实践能力诉求,又要能够让毕业生充分就业,利用学生的口碑效应,让更多的学生报考,学校通过学生的招生数量对各系进行激励,通过学生的数量来实现教学经费的增加。
高职教育管理现代化困境及路径
1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现状及困境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历程,这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需要严重不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1官本位管理思想比较严重。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高职教师在乎自己的官位、官帽,有些高职学院甚至出现教授、副教授都争着当处长、副处长。从高职学院传统管理结构上看,书记、校长主导党委,党委领导处室机构负责人及二级学院负责人,这些中层负责人按照党委决策意见执行对全院教职工及学生的管理,权力管理的层级性很明显。党委委员领导拥有决策权,中层干部拥有执行权力,一线教师往往就只能被动接受,缺少应有的参与权与发言权。有些高职学院领导者权力过大,在人事安排上,排除异己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1.2管理制度注重行政控制。表面上看,学校根据各部门管理需要,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方面都制定了规章制度,学校的日常管理基本做到有章可循,但是这种看似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们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评优评先达到了学校文件规定的要求,经过学校的行政程序,成为优秀教、先进教育工作者,偏离了以学生为本、教学为中心的初衷。学校规章制度的修改或废除,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起草部门的行政意愿,缺乏严格的依据,导致部分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1.3管理运行机制不畅通。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和规模上快速发展,但是学校管理的决策机制、调控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评价机制还存在运行不畅通、不协调,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高职尽管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但是行政岗位津补贴乘以一定系数,导致行政干部比一线教师要挣得多。学校建立分配制度的初衷与现实不吻合,教职员工的负面情绪不断增强,承受的压力巨大,影响也很大。尤其近年来,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等项目,导致建设任务繁重,有些学院干脆用行政手段强行落在了相关人员身上,出现了行政岗位火热,教师岗位冷清的局面。
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内涵及意义
2.1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发展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转型,需要与时代融合,将多种发展要素资源融合,通过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价值社会服务产品方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文化发展、教学科研发展和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管理是人才培育的根本保障,推动高职学院的转型发展关键是高职院校自身的管理文化的形成。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社会的检验,逐渐积累而成的理念、制度、文化等,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核心竞争力。可以说,高职院校的管理是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推动着高职学院健康有序向前发展。2.2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好的管理,能有效集中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为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最有力保障。反之,整个学院管理运行就会比较僵化,没有竞争力。从经济学角度看,管理增效益、出品牌,要素的最优结合才会实现最大利润,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既要面向大量的知识分子,又要培育面向市场的高技能行业人才;另一方面既要增强教职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培育好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环节。2.3构建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推进高职教育管理现代化,要有好的教学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全院教职员工的工作活力,能够开发和培养出好的品牌专业;要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技能毕业生。具体来讲,好的教学科研管理机制,能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集中力量、智慧,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发展,也能保障教师们个人创新及在教学中的独创性。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上效果卓越,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相关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形成。
3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3.1构建“五位一体”协同与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党组织、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机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在人事、财务、科研等方面管理制度上,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形成管理有序、标准严谨、流程清晰、监督有力的现代化高职管理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校内权利,发挥校内专家教授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规范“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大学制度和治理结构。3.2推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模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宽职能、少机构”大部制,形成“部、院”的组织架构。对于职能边界交叉、流程冗赘,服务对象相同的部门和岗位进整合,通过精简行政管理人员,推进扁平化管理,重心下移实现高效服务,突出专业群建设地位,强化质保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将现有职能处室整合成党务部、教务部、学工部、总务部和质量内控部等五大主要职能部门,将以往的系部按照专业群建设的需求,整合成具有专业群特点的二级学院。3.3强化以专业群为核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群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按照专业群设置二级学院,对二级学院由单一教学主体向管理、教学、服务办学主体转变的配套综合改革,下放二级系部的人、财、物。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健全专业群评价机制,完善专业建设督导、专业绩效考核、专业诊改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诊改结果作为二级学院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各二级学院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自主管理资源和自主配置资源,可自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薪酬体系和改革推进方案,明确二级学院的责权利和考核办法,激发专业群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权责下放、规模牵引、定量考核、以考定效,实现校院二级管理效益倒逼。3.4实施“追求卓越”改革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信息化明确学院“管理者、教师、员工、学生、校友”等不同主体的责权利,将学院已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全部固化到相应的信息系统,形成按制度流程办事的良好氛围。建设统一信息门户、阳光服务平台,使信息化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全过程,形成教育教学大数据,为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参考依据。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学院水、电、气、安防监控等后勤服务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制定年度目标、逐月分解进行督查、过程管控、业绩述评、约谈机制等手段,进一步推进执行力建设。3.5建立教师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业、服务社会,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成果纳入学校奖励范围,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对教师离岗创业等给予大力支持,对教师专业技术,对外提供技术服务产生的收益折算课时由教师所有,或者按照到账经费给予额定任务课时减免。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师生申报创业项目,对通过审批的项目,学院和创业教师实行股份制,双方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共同管理与推动。对有创业意愿的教师,保留编制,发放创业补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