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20:01: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职建筑工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建筑工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1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主要专业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能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作的技术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及教学改革将作为工程技术专业必修课是一种趋向,更是一种必要。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1实践教学的认识度不足。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学需求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当下各高职院校出于各种因素考虑,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了实践环节,但大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则集中安排于学期的某一周或某一时段,没有将实践活动贯穿于理论教学活动之中,也没有达到用实践活动助推理论知识的强化与吸收。2.2实践教学条件较薄弱。实践教学和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实践教学却不同于理论教学,它要求具备较高的条件,如充足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配套的实训教材、双师型的师资力量等。大多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设备,适合许多课程实践要求,但仍无法达到实践标准和深度,更无法完成全部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只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无形中出现了教学硬件设施与软实力不相同步的脱节态势。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指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成果作出评价的能力。经过对相关企业和毕业生的调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为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因此在专业能力培养上,必须培养学生需具备建工工程识图、施工测量放线、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安全管理、质量验收及相关质量分析、资料整理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活中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评估及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指学生需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意识及社会责任等能力。

查看全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查看全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专业实际情况,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将行业标准、职业能力贯穿于课程开发、实施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职;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行业标准是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能够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参照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缩短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距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1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问题,建筑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1.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要求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问题,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的测试和评价,随着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持证上岗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

2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查看全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近4年的毕业生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包括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工资待遇、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情况等方面,并针对分析结果就女性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特征

1引言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在就业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行业性质、现场环境、安全因素等,用人单位一直不愿意接收女性毕业生就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目前的状况值得关注。在调查近四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希望能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2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见表1所示。由表1可见,女性毕业生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就业的占比达到了80.70%的绝对多数,其他行业就业的占比不足20%。女性毕业生虽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就业处于弱势地位,但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比例却不少,这是由于女性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挑剔性差,初始就业要求不高。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定位

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目标也更为清晰、细化,专业指标也有所强化,因此,将中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衔接的关键点就在于课程衔接,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直接限制及影响,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普遍存在各类问题,不仅课程衔接能效不高,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也较为模糊,这就导致后续一系列连锁的教学指标的不断弱化,因此急需针对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促使课程衔接质量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1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中职与高职专业方向是一致的,二者针对人才培养设定的目标及路线也存在雷同性特点,并不存在层级差别;其次,中职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及就业存在交叉性特点,并且与市场实际需求难以相符。在就业方向及人才发展趋势较为一致的环境下,不难发现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定位过于模糊,在岗位交叉的同时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将随之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中高职实际教学阶段各类问题频繁发生,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基于此对中高职人才定位中存在的重合问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中高职教学方向、岗位定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中职生与高职生相比优势会逐渐弱化,在非良性竞争下,中职生的就业情况将十分堪忧;其次,由于中职生本身所受的教育水平与高职生就存在一定差距,文化基础稍显薄弱,这就使得其在掌握专业技术时感到较为吃力,学习能效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最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似化,难以充分展示层级教育的重要性,建筑企业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中高职课程衔接意义较为缺失。

2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探究

在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施工技术及设备的种类也愈发多样,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结构的优化转变,对专业性更强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及需求量更是有所上升,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在一线进行施工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能力,相对的在技术水准低的情况下,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及实操水平也更加偏向于中下等,工程质量提升形式化问题显著。现阶段建筑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一般设定为专业能力及素质的综合考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更成熟、先进的技术,更应当具备创新及学习能力,能够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及体现到岗位上,不断在工作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勇于奉献、能吃苦,能够与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建筑企业根据实际需求通常会将人才划分到不同的领域中:一类是实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能够在施工中对技术进行熟练操作,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将新技术融入施工项目中;另一类是管理人才,他们也同样需要具备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类人才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当达到较高水准。

3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在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关于建筑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高职与本科的实际性质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高职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对本科教育模式的模仿,其课程的教育内容往往是对本科课程内容的复制与浓缩,而如何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与教学模式越来越成为近些年来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将针对高职中建筑工程课程的教育步骤,总结其教学改革的三大主要方面,最后提出关于其改革的几条相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建筑行业也渐渐成为我国的热门行业,而我国对于建筑工程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对于该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做好高职学校建筑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建筑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好建筑工程类课程的教育改革工作可以培养大量综合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能够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精英与人才。

1.教学改革的程序步骤

1.1明确教育目标。任何专业课程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都必须要先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后续的教育工作才具有前进的方向,第二步,则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方案,只有制定了完整的教学方案,教育计划的实施才具有规范的标准与具体的实施步骤,最后一步,则是需要确定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教育目标的确定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确定人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目标的明确是最重要也是最早的一个步骤。1.2规划教育内容。在建筑人才的培养方面,教育内容的制定也十分重要,学校需要根据建筑市场的最新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制定并完善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的课程知识并使得教学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相符,使得学生在就业之后其学习的知识能够得到真正的使用。1.3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构建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其难度最高的一个步骤,教学团队的构建需要组合人员的完美配合以及工作明确且合理的分配,只有这样,一个教学团队才可以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一般的教学团队都是由四至五个人组合而成的,然后选举一个领导能力较强的人作为该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在团队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成员不仅需要配合默契有效地完成个人的工作,还需要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团队才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2.教学改革的三大方面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技术体系构建研究

1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差异不明显。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办学相对独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衔接机制。因此,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层次上的不清晰会导致课程体系的不衔接,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将难以适应深层次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2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就是课程的衔接。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递进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是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中、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在课程设置上重复内容高达30%以上。甚至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建筑CAD、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中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文化基础课脱节现象严重

查看全文

高职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以岗导学”内涵及特征

“以岗导学”,所谓“岗”就是指任职岗位,即从事这个岗位的职责、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所谓“导”,就是高职在校学生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需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出复合型建工高技能人才。采取“以岗导学”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学习、实训、生产实习等环节,增强实际操作训练的能力和水平,其实质是通过“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在“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还是以受教育者的角色,参与到所在学科中以建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活动,学习的目的性、能动性较强。在院校之外则根据建筑工程行业的需求,以实际施工者或者建筑企业的职工身份直接参加到与建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际工作,给建工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科教学更好地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发挥不同课堂情境下的教育资源,将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课外实践教学为主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弥补了建工人才短缺的现状。

2高职建工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及其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许多高职院校基于人、财、物等因素制约,建工专业的实践体系化和实训条件的仿真化要求尚未真正实现,与建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要求还有一定差距。②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目前,高职院校的建工专业师资队伍理论水平较高,但缺少建筑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无论是实践教学能力,还是社会服务能力都有待增强,受建筑企业生产等因素制约,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教学质量也有待进一步强化。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变革。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建筑施工特长,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尤其是要注重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增加,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④校企合作有待深化。目前,高职建工人才的培养与建筑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突出表现在专业共建、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畅通校企双方合作机制。

3建工专业“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岗学相容,确立导学方向。不同的专业有其各自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就建工专业来说,设立“以岗导学”要始终把培养建工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的目标,把握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确立具有建工专业特色的专业设置,并适时调整课改发展思路。高职院校要根据建筑工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岗位职责的变化,定期组织建工专业教师,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到工作一线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建筑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掌握建筑工程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规章以及新设备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好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3.2以岗导学,做到工学结合。检验“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和核心是要推动理论学习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和渗透,通过一线岗位的锻炼引导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深化理论学习的预期效果。即,“学中做”和“做中学”,让每一名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能积累更多、更丰富的工作经验。①岗位体验。第一学期,即组织新入学的建工专业学生赴建筑工程企业实地走访参观,体验建工岗位对于实际专业知识的需求,让高职新生对未来建工岗位和建工岗位的环境有更为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明确未来就业的岗位环境,以及从事具体建工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建工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②岗位实践。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深化对建工行业的工作特点和岗位职能,组织学生在寒假或暑假等时间较为充裕的阶段参与到具体的建筑工程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安排一线员工结合建工专业实际范例手把手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真实环境下的作业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建工岗位的认知程度,深化对建工岗位特点的理解和认知,又会达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化,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③毕业设计。根据整个教学计划,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五、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施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并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完成毕业设计。在整个顶岗实习期间,将学生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建筑或工程设计等岗位,全面了解岗位作业流程和工作要求,并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实践做好毕业论文选题的设计。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和相应的毕业设计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专业素能的提升和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增强岗位的适应性。3.3双向管理,提升导学效果。实训企业与学校签订相应的管理协议,例如,先由用人单位进行面试,选择一定人员单独组成工作班组,进行独立授课和岗位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岗位锻炼则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进行管理,其中,校内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育以及学籍等管理,而校外企业则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锻炼的安排和管理,安排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导师,负责实习及管理。

查看全文

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际,对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课程改革

一、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背景及意义

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徘徊在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融入人才市场,但是就业率并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企业对于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这就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总书记曾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文章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一体化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环节的高效落实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应用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在不断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之中实现综合应用能力及实践水平的有效提升。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参与的机会,保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及平台,作为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一体化实战教学能够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知,一体化实践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落实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之中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和困难,对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结合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真正地发挥一体化实践教学策略的作用以及价值。

1高职教育改革

为了培养出综合的应用型人才,保障我国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获得更多的国际地位及竞争优势,我国积极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地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其中高职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高职教育能够真正的培养出某一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人才,有效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结合时代和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及具体的发展策略,更好地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真正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真实需求。但是,其在推动教育改革及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所设置的专业和课程安排与现代化的职业技能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所设置的教学课程无法实现与实际行业所需技能之间的有效对接,两者还存在极不匹配的现象,学生只能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理论知识与接触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自身的岗位工作内容及实际需求。其次,专业课程的设计还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许多老师及学校忽略了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大部分的课程独立性和系统性相对较差,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及价值,同时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突破个人在建筑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之中的桎梏。再次,专业课程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及学习负担,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外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个人思维的有效拓展。结合具体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之中个人主动性相对较差,无法真正地保障个人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知识的应用能力及举一反三能力不容乐观。最后,老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十分混乱,难以以系统化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理论课程、师资力量及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积极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各教育环节能够实现紧密的联系。另外老师也可以在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导之下对实践教学规则、教学任务大纲进行进一步的界定及研究,立足于不同岗位与经理预计发展的现实条件,以培养实践性的综合,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的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好地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其他的专业相比,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对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要求会更高,老师需要以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及实践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切入点,积极的结合不同课程落实的实质情况对各类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分配,选择与不同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了解该专业教学与一体化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及差异,根据前期课程落实效果和水平的深入分析及研究来为后期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每个环节都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实践方案,充分发挥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作用及价值。在落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高等院校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的进行深入的界定和了解,积极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整合,更好地促进一体化教学模式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及实践机制,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够为各类教学环节的有效方式指明方向,保障设计思路及设计理念的合理性,积极地将不同的教学手段与现有的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教学相联系。另外许多的学术界及理论界在对现有的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及研究时明确强调,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学来说,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的突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不足,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紧密互动,更好地突破长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