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0:23: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一语文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教学

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查看全文

高一语文教学的学段衔接策略论文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

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立德树人”观念的倡导下,语文教师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与课本进行有机结合。笔者根据高中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语文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能力与人格基础。在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得到了教育界更多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且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与语文知识结合能够推动教师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一、深入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自于人民生活实践,又高于实践,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并能够在生活中实践应用,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己的帮助,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以人教版高一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为例,这首诗是作者艾青为了表达自己对养母大堰河的感恩与怀念而创作的,全诗语言真挚细腻,渗透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勤劳、善良、无私和感恩的品格,并最终升华到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与赞美。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内涵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突出和深化,引导学生能够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格,指导自己做人做事[1]。在文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以及从课文中自己感悟和学习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二、创设优美的情景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教研工作部署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书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查看全文

语文教研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现状,继续强化语文新课改和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高一、初一年级重在实施新课改;高三、初三年级力争在2006年中考和高考中语文学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大力引导、敦促中学语文教师加强业务进修,深入到新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中去,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我市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进入新课改,实施新课程;高一年级已正式进入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成长,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为此,本学期中语组继续对初中和高一年级的语文骨干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着重落实以下要点:

⑴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策略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生涯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学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生涯教育的策略有:让学生在教材里的人物画廊中徜徉;通过评价课文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带领学生进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职业体验;开发课外的语文生涯教育资源。

关键词:生涯教育;语文教学;融合;渗透

一、引言

生涯教育指的是帮助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的教育,其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优质的学习经验,促进其形成独特的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进而培养出兴趣,建立起目标[1]。高中生正处在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一定的职业观念,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生涯教育的目标所在。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征与教学内容实施生涯教育,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阶段中获得长足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新高考政策;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学生要“提高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生涯教育已经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中的生涯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更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未来道路选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现开展生涯教育仅仅依靠几位生涯教师或心理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生涯课或心理课的课时非常有限,如果要增加课时难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2-3]。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需要学科教师的力量,因为学生在学科教师的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是远大于生涯课的[4],而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未来、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思考,是学生了解外界环境以及认识自我的绝佳资源[5]。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语文学科与高校对应专业以及相关职业领域的连接,推进生涯教育的常态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涯发展的主动意识。

查看全文

读写一体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部分。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筛选、阐释、组合调整、扩展等能力,其需要学生从赏析角度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情感表达以及写作手法。写作教学则涉及了写作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培养目标等内容,需要学生以作者身份表达真实情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烘托文章主题。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知识点运用方面有着较高的关联性,若能建立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将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有着零散化的弊端,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独立,两者的关联性被忽视。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阅读知识能够为写作带来灵感,同样,写作训练能够如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因为学生通过阅读习得的写作手法能够在写作中得到实践应用,学生能够借助实践应用加深自身对写作手法的认知,在阅读时能更好地带入作者身份,分析其写作手法与写作目的。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这些有效信息。此外,学生普遍对阅读及写作的兴趣不高,由于完成阅读训练或写作训练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且整体训练过程稍显枯燥,而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在此情况下,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这些训练的趣味性不足,学生对待阅读及写作的态度也就偏向消极。鉴于此,教师应把握阅读及写作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高效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阅读教学

1.教材文本选择难诚然,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指引及大量优秀的范例,但语文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及独立性,若教师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容易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内阅读,缺乏主动寻找相关学习资料的意识,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不足将会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旧版语文教材由单篇课文构成,教师在授课时多按照编排顺序展开讲解,现行的新人教版语文教材由各个主题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在主题统摄下设置了多篇相互关联的文本。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青春的价值”,其中包含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百合花》等多篇文本。但具体实践中,群文综合性阅读教学的开展难度较高,不少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停留于课内单篇文本的层面,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高。2.教学方法选择难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且需要依托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实践运用。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新意,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不足,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及技巧,影响到最终的阅读学习效果。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许多教师习惯于讲解作者信息、翻译文言字词句子、解读主题思想这一套教学流程,很少会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会自主学习文言文,对文本内涵缺乏自己独到的思考,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以提问形式与学生互动,有序开展阅读教学,但部分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较为琐碎,或是问题指向固定结论,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一些教师会以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待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但对于人物形象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内涵,教师则探讨分析得不够深入,也未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形式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课程研究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围最广的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课程的关注和教学探究是解决当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难以发挥实质功效的重要举措。对学校德育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学校层面应努力从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发挥高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隐性德

育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丰富人文内容的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隐性课程潜藏性、广泛性、持久性的特点,预示着它对语文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意义与引用价值。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依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关注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势在必行。隐性德育课程不仅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而且结合德育本身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德育目标,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实效,成为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全、知识范围广,适应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因此,积极探索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校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概述

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主要依托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道德教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和政治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于弘扬个人美德、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热爱自然的内容不胜枚举。高一语文教材中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感受到了保姆与“我”之间的关怀之情;高二语文教材中《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孝心感天动地,让学生唏嘘不已;高三语文教材中《陈情表》一文中催人泪下的文字展现了祖孙之间的相依之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亲情的描写无不教育着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古代优秀伦理文化对学生优秀人格养成、正确“三观”的确立也有着重要影响。古人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儒家倡导“仁义”、道家主张“不争”、理学家提出“慎独”,这些都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准则。有感于《荆轲刺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真正明白了何谓“舍生而取义”。通过对教材中此类优秀篇目的不断地渗透式学习,学生于无形中受到这些优秀伦理文化的感染,情感得以陶冶升华。道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又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应对挫折。辛弃疾一心卫国抗金,奈何南宋朝廷一次次的阻难,面对如此境遇,他依然没有放弃,甚至高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胸襟抱负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再如一生仕途不顺的苏轼,面对一再被贬却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除了道德教育资源和心理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人生理想、亲情爱情、生活智慧的内容共同构成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资源。而教材中彰显爱情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迹的讲解又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教学探究方法

查看全文

浅论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用义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文化社团的亲属词语关系,后来,语言学家也把义素分析运用到语言学中来。美国学者卡茨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Componentialanalysis)的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元素叫做“语义原子”(sematicatom),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黄伯荣《现代汉语》)。最近几年,在我国义素分析蓬勃兴起,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义素分析的文章,但研究的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少数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等。义素分析的运用范围谈得更少,几乎没有一篇涉及中学语文教学。本文试图结合语境,谈谈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分析方便,在这里,把义素分为“理性义素”和“附加义素”两类。“理性义素”就是指于概念有关的义素,通常指字典或词典里可以查到的义素。“附加义素”是指在理性义素之外的,我们能体会到的或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义素。

一、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次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编排的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这是由于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决定的。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而“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强大作用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

义素分析可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的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以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总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同义词来比较、判断、缺乏客观的标准,科学性不强。义素分析可以深入到词义内部,把词义分为具体的一个个义素。看各个义素与语境是否吻合,然后,再确定用词是否准确。

如:“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朱自清《绿》)这里“镶”“带”用得非常准确。

镶:(理性义素)[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新华字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