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4:01: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专项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进对策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的演变
(一)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演变
第一阶段(1985年之前),国家实行“基数+增长”拨款模式。在当时计划体制下国家财力较弱、高校规模较小和校内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比较简单易行,但易受人为影响,不利于激发高校办学积极性。第二阶段(1986—2009年),国家推行了“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拨款模式。这种模式增强了经费分配的公平性,比较贴近院校实际,但是各学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确定,也主要是以前年度历史数据为依据,专项补助的分配也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限于财力,实行了“限额补助+专项补助”模式。这种模式在高校快速发展时期,难以保证高校的正常经费需求。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国家开始推行“生均经费+专项补助”拨款模式,根据高校上年的学生人数和当年确定的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区别高校的层次、类别和学科专业等因素分配拨款。
(二)当前生均经费拨款机制的制度设计
为保证公共预算教育投入达到GDP4%目标的实现,推动新拨款模式的落实,国家规定地方所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从2010年起必须实施生均拨款制度,并要求各地高校生均拨款水平2012年达到生均不低于12000元。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按照高校管理体制,分级承担财政责任;根据高校合理需要,制定基本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财政部、教育部要求地方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完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健全经费筹措渠道;推动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保证事业发展与经费投入同步增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引导特色办学;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国家的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建立或完善生均经费预算制度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既要克服“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模式产生的一些问题,又要避免平均主义和效率低下的倾向,需要深入研究。
二、当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以清华大学的强制体育、上海大学的专项体育课、怀化学院的“1+3分级分类分层”教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三元一体教学模式4个案为例探析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动向及共性规律。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能缺位、发展走向模糊等问题提出和而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青少年运动技能水平等级标准制定是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加强健康管理是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关照点、强化与社会体育有效衔接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等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公共体育;体育教学;高校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大学生体质状况远不如中小学生,尤其是耐力方面[1]。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距今已3年有余,但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先天不足、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失衡,使得大学生仍然处于“三无”状态,即:无运动技能、无健身意识、无运动习惯[2-3]。王志威等[4]就高校公共体育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辩析,程传银[5]、汪正毅等[6]多位学者认为中国高校公共体育应逐渐走向俱乐部化,也有学者指出大学之间应该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实现体育课程外包是将来发展趋势[7]。从理论取向上而言这些均是比较好的选择,然而现实中面对全国2000余所高校,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强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功能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本研究选取近年来开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进行研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1四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动向
1.1强制体育:清华大学百年经验。1911年清华建校,在1914年清华大学就开始实施强迫运动。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是“强迫运动”推广者,让著名文学教授吴宓推迟一年出国的“体育不过关者不能出国留学”政策正是马约翰制定的[8]。何谓强迫运动?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将其描述为:“早期实施的以强制性行政手段督促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做法”。清华大学强制体育体现在3个方面:(1)“4+2+2”的体育课程体系,即前4个学期为必修课,可获得4个学分,第1个2也是必修,但没有学分,第2个2是选修,可以获得2个学分,这意味着本科生4年中有6个学期必修体育课。同时,该校按照学习者运动能力高低进行分层教学。A班是基础班,主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形成相应的基本运动能力与技术,并采取“素质测验分数占60%+所学项目占40%”的考核标准予以保障。B班为中级班,主要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以形成一定的运动能力与技术为核心,并采取“素质测验分数占40%+所学项目占60%”的考核标准予以保障。C班为高级班,以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核心,并采取“素质测验分数占30%+所学项目占70%”的考核标准予以保障。(2)常年坚持长跑制度。长跑一直是清华大学体育教学的首选内容。从1928年开始,清华大学体育课上要求每堂课都要跑1英里(大约1609m),现在的体育课程评价中长跑测试和课外“阳光长跑”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占30分。(3)每天下午“四点半”强制锻炼,学生自己打卡签到,以此来保障学生对体育的锻炼热情。显然,清华大学的强制体育既保证了国家体育教育基本素质目标的达成,又重视了学习者的意愿,发展了潜能,实现了国家体育教育目标引导性与学生需求的相互融合。一方面通过课外“阳光长跑”+“每周3次锻炼刷卡签到”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并在各项活动中得到提高,逐步增强对体育学习的认知、热爱与认同。另一方面通过选项学习来尊重学习者的意愿,实现因材施教。这种做法打通了统一教学与自由学习之间的通道,既保留了必考项目在通识教育上的主导,又给予学生选项学习的自由,实现了共享性知识与开放性知识的融合,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上走出了优质教育的新意。1.2专项体育课:上海大学专项技能引领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上海大学的“专项体育课教学”改革始于2011年,按照大学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聚焦1~2个运动项目进行持续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是,入校新生一年级第1学期选定“兴趣项目”进行体验,并进行全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运动知识教育、保健知识教育。第2学期实行“选项”教学,并进行一贯制的专项技能学习。在2个学年的4个学期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增加难度,逐渐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3~4学年则按照“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社团”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和竞赛实践提高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分析发现,上海大学的专项体育课教学改革是建立在上海市正在施行的“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在调查中了解到上海大学施行专项体育课教学改革后取得显著效果,充分发挥了上海市体育教育办学条件的优越性。一是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明显发生了变化;二是学生运动技能明显提高;三是专项体育课教学改革后体育教师自我提升动力明显增强,课余时间开始主动练习运动技能,研究课程内容的教授原理与方法。资料显示专项体育课这一做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大学里便有所开展,但在10年动乱中被取消。1994年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中针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展开过激烈讨论和争鸣,学者们普遍认为,专项体育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专长,挖掘了各个项目的育人特点,但是面对诸多运动项目学生的兴趣是多元化的,有限的专项教师一般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项目需求[9]。因此,专项体育课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求学校具备充分的师资条件和办学资源。1.3三元一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为主干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涉外商科类应用研究型大学。其体育部教师仅有19人,但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将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社团和竞技体育俱乐部三者有机结合,开启了“三元一体”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蜻蜓点水”式的不足,以及使学生的运动学习停留在“初步体验”的水平上且很难学深学透的问题。与传统体育学习不同,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彼此互动的学习机会,易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并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研究显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三元一体”体育教学模式[10],实则驻足于美国学者西登托普的“活动教育论”,其改革方式是以准备律(志向)、练习律(成功)和效果律(体验)为依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素质、技能等状况,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和流动,三者均计入学时和学分,统一纳入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运动技能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选择路径A,进行常规体育课学习;在某一项目上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路径B,以体育社团的形式进行学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各类体育社团已达26个;运动技能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可以选择路径C,进入某个竞技项目俱乐部代替体育课(见图1)。比如在篮球方面,该校参照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模式组建了校园篮球联盟,联赛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联赛为平台、以体育竞赛为手段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目的。篮球联盟学生组织者认为:“在整个篮球联盟的管理和组织竞赛过程中,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学到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三元一体教学模式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和灵活性,学生每一学期可以根据自身技能水平和个人兴趣进行a、b、c、d、e、f等6条学习路径的灵活选择。比如某学生本学期可能在某个高水平俱乐部,而下学期可能选择路径c,进行另外一个项目的体育课堂初级学习。图1大学体育三元一体课程模式关系[10]根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部主任崔树林介绍,该校“三元一体”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创新:其一,突破了传统大学体育“统一模式”的硬性流程,将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课程化管理;其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素质、技能等状况,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和流动,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其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四,为学生搭建了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学生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4“1+3分级分类分层”:怀化学院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11-12]。怀化学院虽然没有上海、北京等高校的办学实力,但体育教学改革独具特色。怀化市地处湘西,为侗、苗、瑶等31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主要几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有100多种,每年24节气均会安排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失、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降的实情,怀化学院依托地方特色开启了“1+3分级分类分层”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重要的校本课程内容。访谈得知,该教学模式始于2008年,其中“1”是指第1学期上基础体育课,“3”是指第2、3、4学期上选项课。“基础体育课”主要是把太极拳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以后的选项课学习奠定基础。课时安排为90min的“五五制”,即第1节课由任课教师分班教授16式太极拳,第2节课选用一些难度不大、对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如:扭扁担锻炼手臂力量;划旱船锻炼腰腹肌、腿部力量;跳龙门、踢毽子培养灵活性和协调性;押加锻炼全身静力性力量等。“选项课”分为形体运动项目、球类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运动项目4个大类。其中,在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方面,该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舞龙、舞狮、木球、板鞋、毽球、射弩等10余门课程。“选项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初、中、高3种不同层次的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3个学期中可以选择1~2个运动项目,最终必须要达到中级水平。体育教学评价方面,加大了身体素质占成绩的比重。技能与技评成绩占40%,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占45%(耐力素质为1000m跑(男)、800m跑(女)占15%,力量素质为1min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占10%,立定跳远占10%,速度素质50m跑占10%),学习态度与理论考试成绩占10%,进步奖励成绩占5%。考试方法的改革采用教考分离和汇报演出的方式,任课教师尽量不考核自己所授班级。怀化学院经过近10年课程改革,使课程内容充分融入了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自身的校本课程特色。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学生经过两学年学习,基本能够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人人会几项民传项目”的目标。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这一做法既较好地体现了“意义学习”的建构,也榫接了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是值得研究和肯定的。1.5四个个案共性经验总结。以上4所高校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经验,其教学秩序的良好建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增强体质为基础目标定位。虽然体质的成功不代表体育课的成功,但体质仍然是高校公共体育存在的话语权之一,是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特性和底线。面对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实情,以上4所高校均采取刷卡签到、体育教学评价中加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所占比例等规定性措施,以强制性的增强体质目标导向与因校而宜的教学形式相结合,为学生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其二,充分挖掘高校公共体育立德树人功能。学校体育既要育体也要育人,增强体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教学实践中不能追求体质的增强却萎缩了体育的功能。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体育是育人的基础,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无论清华大学常年坚持长跑制度下的意志品质教育,怀化学院的校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海大学充分挖掘各个项目育人特点的专项体育课教育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如火如荼的校园竞赛联盟式教育,均展现了“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教学原则,凸显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其三,以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养成为最终价值取向。“健康中国”大战略背景下,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生活习惯是现代教育宗旨之一。运动技能、健康知识、锻炼习惯是大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4所高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因校而宜设定教学内容,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采取选项制、分层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等手段保证每个人都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激发每一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为学生掌握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形成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对终身体育生活化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效诠释。
2关于深化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债券融资制度创新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债券融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我国高等教育债券融资制度的改革措施;我国高等教育的债券融资制度改革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我国高等教育已从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逐步发展为以财政拨款为主、中央政府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地方政府债券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债券市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与债券市场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联结机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债券融资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地方政府债券,允许有条件的高校在债券市场上发行大学债券。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债券市场;融资;大学债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各高校。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地增加财政拨款,但其增长的幅度一直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通过债券市场来融通资金应该成为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债券融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来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委助学工作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新区社发局,各有关高校:
为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单位管理,依法规范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促进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的健康发展,市教委决定对本市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单位进行专项检查。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
通过对本市各类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单位的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的专项检查和评估,建立客观公正的“高等教育自考助学质量”评价制度和“办学信息”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本市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单位的准入标准,依法加强对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单位办学行为的管理。
二、检查范围
本市范围内举办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办学活动的各类办学单位。包括:举办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的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及所属办学机构、成人高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办学单位。
教委会高等教育工作计划(市)
20**年**高等教育工作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为契机,以学科专业建设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为统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1.加强形势政策和主题教育。结合新中国建国60周年、90周年、**回归*周年等重大节庆和迎世博等重大事件,依托博雅讲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续办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制定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学生舆情监测队伍,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收集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思想反应,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学生思想稳定、健康向上。
2.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遴选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中心,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出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示范中心建设评估标准及**学校心理咨询师岗位要求。推进**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工作。
3.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做好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继续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评议工作。推进高校辅导员网站和协会建设。召开20**年度德育论坛暨第五届辅导员论坛,与市教卫党委联合评比表彰20**-20**年度优秀辅导员、优秀思政课教师和优秀思政工作者。推进辅导员骨干研修、培训基地建设及辅导员学历学位提升等工作。开展辅导员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会。举办第三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规划、教学测评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建设思政课教师数据库,开展新一轮全员培训,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着重抓好学科带头人跟踪培养工作。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督查。组织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教学案例等系列丛书。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高校体育教育基本功大赛分析
1997年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举办的“以赛促建”为宗旨的第1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其根本目的是强化学生综合技能,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而开展的一项带有评估性质的教学类竞赛[1]。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借鉴全国和其他省市开展基本功大赛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从2013年开始举办第1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之后每两年举办1届。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基本功大赛已经得到全省高校的广泛认同,逐渐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项品牌赛事。各高校通过以基本功大赛为平台和载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不仅展示各参赛队运动技能、教学技能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教学检查、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还是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3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进行分析,针对基本功大赛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以期为实现基本功大赛由“短期功利化”向“长期效益化”转变提供依据。
1大赛概况
1.1基本功大赛的宗旨。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是检验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展示参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规格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教学类赛事。基本功大赛的宗旨是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与发展,提升体育教师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展现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推动广东省学校体育迈上新台阶[2]。通过基本功大赛为各高校搭建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培养质量。1.2基本功大赛的主要变化情况。3届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和竞赛制度总体变化不大,只是在专项、分值设置、评分标准和参赛人数等方面上作了一些调整,如专项,第1届有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第2届有田径、游泳、足球、体操、武术,第3届有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第1、2届的分值设置是教学技能35分、专项技术45分、教学能力20分(说课5分、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15分),第3届是教学技能35分、专项技术40分、教学能力25分(说课5分、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20分);评分标准,第1、2届都是达标20%、技评80%,第3届改为达标40%、技评60%。由此可见,提高了体现教学能力方面的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的分值,降低了技术评定的分值,从而减少了评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1.3基本功大赛的内容及分值设置。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专项技术评价内容包括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8个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评价包括说课及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两部分[2]。其中,说课时间4分钟,内容包括教学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简单介绍;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时间为10分钟,包括动作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与纠正错误、队伍调动及学生练习安排,比赛中学生至少有一次练习方可进行转换组织教学。1.4基本功大赛的规模及奖励办法。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规定每单位报领队1人,指导教师不超过8人,参赛学生除第1届24人外,第2、3届都是16人(报名24人,参赛16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4人,共有来自全省13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参赛。计分采取团体总分制和个人总分制,其中个人总分包括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大部分,每个学校所有参赛运动员各项名次得分累积为该校的团体总分,然后决出团体一等奖6所学校、二等奖7所学校,学生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若干人次。1.5基本功大赛的比赛结果在团体总分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位列第一梯队,继续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优势;广州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惠州学院全面布局、突出特色,分别在各个单项上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占据第二集团的位置;其他高校也认真组织、积极备战,在团体总分和各单项成绩方面与第一、二集团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2大赛特色
2.1突出教学能力。“体育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体育教学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体育师资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也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指标。体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讲解示范能力、口令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队伍能力、学情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体育原理解释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3]。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充分借鉴全国和其他省市基本功大赛的经验,针对基本功大赛的内涵,结合广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从培养中小体育师资的角度出发,将竞赛内容分为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等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其中教学能力评价包括说课及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两部分。在竞赛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改变了传统的以竞技为目标的比赛,做到“技”“能”并重,将基本技术技能和教学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让更多的学生领悟基本技术技能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抓住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2.2专项项目设置围绕核心课程展开。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田径、体操、武术、游泳、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体操是培养身体姿态的重要手段,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游泳是掌握生存技能和南方地区的特色项目,球类则是中小学生最受欢迎的项目,这些运动项目都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广东省3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设置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8个项目进行专项能力评价。基本功大赛在术科项目设置方面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情况,比赛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基础性和反映各项目的特点。术科项目设置和考核内容较全面地反映出现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技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2.3比赛形式多样化。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等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比赛形式多样化,分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有体现教师备课能力的教案设计,有体现教师调动队伍能力的队列队形操练和广播操,有体现教师运动能力的专项技能展示,有体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说课,有体现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这种比赛形式能够全方位展现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专项技能和教师素养。2.4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优化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促进比赛科学化和规范化,将教学基本功大赛与竞技比赛区别开来,使比赛由“短期功利化”向“长期效益化”方向发展。在教学技能评价方面,构建系统、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查学生的教学能力。在专项技术评价方面,从前两届的技术达标(20%)和技能评定(80%)到第3届的技术达标(40%)和技能评定(60%)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说明对专项技术的评价方面把技术达标和技能评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技术达标成绩,同时也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将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评价相结合、技术达标与技能评定相结合,充分体现基本功大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参赛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的水平,从而较好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3大赛存在问题
理工学校论文:理工类学校体育的探究
本文作者:陶磊殷绪彬蔡旭东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长此以往,体育特长生将要被动的承受额外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这种压力就会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理工类高校对体育特长生和人文社会类学科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只有理工类高校正确认识到人文社会类学科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体育特长生,根据每一位学生在文化基础成绩上的差异,逐渐开放不同专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过少的问题。二是,理工类高校制定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时,没能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及教育方法,实施了违背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计划。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的放矢,将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单列,科学、合理的结合他们的体育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特长生及其体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三是,理工类高校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重视不足,片面追求大局,忽视细节的发展。只有高校充分了解到体育特长生被动承受压力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学生学科知识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原则;二是体育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四是专业知识与体育优势相结合的原则。[3]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及方法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可参考以下程序和方法(见图1)。第一步,充分理解专业内涵,考虑与体育优势的结合点。第二步,根据教育评价准则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总目标;分解总目标,理顺各层次目标的相互关系;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三步,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立、评价准则,构建课程矩阵;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四步,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验证所列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五步,根据验证结果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相匹配;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六步,根据确定的课程设置,结合总学时细分各学科的学时及学分;及时反馈到专业内涵与体育优势结合的思路上考察,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正。第七步,根据第六步的结果编写教学大纲。第八步,根据第七步编订的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第九步,完成师资配置;用逆向法,由第九步开始倒推,看是否能实现第一步的要求;如果不能应放弃此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专业设置的对策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设置可以参考如下方式进行。一是,开放学校所有人文社会类专业,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剂为辅的办法完成确定专业的工作。二是,根据学生高考的数学及理科综合成绩,有选拔性地为理科体育特长生提供相关理工科专业,且开设的专业数量达到或超过学校全部理工科专业的50%。三是,设有体育学院的理工类高校,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体育学科所辖的任何二级学科,原则上鼓励学生选择非体育专业,以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学分要求;专项、副项;备注;专业课程设置。其中,主干学科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学科;二是体育学。主要课程应含两部分,一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二是体育学的主要课程,其中专项、副项应选择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一门专项和一门副项。专业课程设置除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外,还应包含所学专项和副项的课程设置。
制定科学合理的理工科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只做抛砖引玉之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至少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至少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列入必修课环节。第二,应至少将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列入限选课环节。第三,实验或实习环节应考虑加入体育学元素;国家二级运动水平应与学位证挂钩;毕业学分应比同专业的普招生高出6~10个学分。第四,专项课和副项课程的开设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部或体育学院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所确定。第五,学校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应特别注意,只能招收本校所辖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专项的学生。第六,为拓宽体育特长生招生范围,学校应适时引进稀缺运动专项的体育教师。参考文献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为切入点,把握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突出我国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以此提出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策略,为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预算总额中高校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高校贷款资金在2012年年底超过2500亿元,人们开始关注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管理经费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所以目前来看管理高校专项资金的新焦点是如何有效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而促使我国有效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二、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
高等教育债券融资制度的改革综述
论文摘要:债券市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与债券市场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联结机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债券融资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地方政府债券,允许有条件的高校在债券市场上发行大学债券。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债券市场;融资;大学债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各高校。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地增加财政拨款,但其增长的幅度一直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通过债券市场来融通资金应该成为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债券融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来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623万人。到2005年底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融资成了每一所高校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关键性问题。一直以来,财政拨款都是我国公立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财政拨款属于非市场化融资方式,通过这种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的财政实力,并且要受到政府预算的约束,单纯依靠非市场化途径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办学资金。因此,积极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取向。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教育改革也已经开始,在实际教育改革工作中,高等教育的改革又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新型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成为专家和学者们刻不容缓的事情。
1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1.1产生的背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是我国实际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和指南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共颁布三个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育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时制定的大纲已经与现在社会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从多年以来的实践经验看,它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以掌握体育知识的理论为主,与体育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体育教育的初衷是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而之前的体育教育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得并不好,对学生体质的提升效果也不显著,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前面的问题,我国也做出了一些改进,在199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提出了体育选修课应当在各高校的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1.2产生的目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增强体魄,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帮助他们感受了运动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强身健体,以满足日后工作对身体的需要,使其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都能从容应对。
2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开设现状
2.1五所高校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江苏南通几所高校选项课的开展情况。其中,向高校的学生发放了共2000份问卷,男女各1000份。通过调查发现,这几所高校体育选修课平均开设13门项目,在各高校中相对来说是偏少的。按照学生的兴趣选项发现,学生的兴趣多数集中在健身操、网球、篮球和跆拳道中,这就直接出现了场地紧张、器材不够用的局面,使得各项专项文化差异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2.2学生参加选项课目的分析。提高身体健康水平,324人次,占16.2%;应付考试,获得学分,135人次,占6.8%;为长期从事体育运动打下基础,154人次,占7.7%;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257人次,占12.9%;完善个性发展,134人次,占6.7%;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128人次,占6.4%;消遣娱乐,56人次,占2.8%;提高与他人合作能力,70人次,占3.5%;掌握体育专项技能,292人次,占14.6%;调节心理、情绪,68人次,占3.4%;提高体育运动能力,315人次,占15.8%;其它,67人次,占3.3%。可以发现,学生参加选项课的目的多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有16.2%的同学是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另外,还有很多学生的目的是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及提高自身体育能力和掌握体育专项技能。传统体育教育模式被打破,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学习的态度,从过去的被压着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要学习,专项的选择也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二是发挥了体育教师的长处项目,过去的授课教师都是一个人带着几个班的课,并且1个学期带着几个项目,导致疲于应对,无法发挥自身的专长。实行体育选项课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提高其身体素质,还发挥了教师的专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还同时满足了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好评。
3体育选项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