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9:3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战略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战略管理

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一、高校战略管理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狭义上的“战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统兵作战的谋略或方法,我国古代最早记载战略一词的书是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战略》。在西方,战略的英文表示是“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ia”,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1],也用于指军事作战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战略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组织管理中的“战略”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2]”,后来人们把这种对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谋策与策划称之为发展战略。“战略管理”一词最初也是出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1982年,斯坦纳在其出版的《企业政策与战略》一书中给出了具体定义: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1983年,美国凯勒出版了《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一书,标志着这一管理理念引入到大学管理中,并由此掀起了高教研究人员对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热潮[3]。(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由发展规划到战略管理的过程。2003年1月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确定长远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高校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扎实定计划”。2004年8月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列为重要主题。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倡议下,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将制定发展规划战略作为大事来抓,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三大规划”之首,与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展开深入研究。发展规划在高校中发挥越来越明显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规划目标脱离实际、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脱节、重规划轻实施,特别是轻评估情况普遍等。如同企业管理一样,高校管理提出从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转变的观念,指出高校战略管理应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不仅仅涉及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涉及战略的执行、实施和评估;战略管理还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战略执行与反馈情况,进行循环往复的贯彻实施、调整修订,以期实现最终目标。(三)高校战略管理。随着创新发展驱动计划、应用型本科建设、“双一流”大学等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自主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战略与战略管理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企业相较,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主的组织系统,在吸收借鉴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教育特色的战略管理模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产品和服务非常依赖于公共财政收入、政府等公共机构对高校的要求以及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在高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拨款机构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要求,也要确定和实现学校内部目标之需。高校战略管理是一种着眼于学校实际和未来发展愿景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是学校从外部环境的视角识别劣势和优势、威胁和机遇、问题和挑战的外向性管理,是站在学校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提升院校管理效率的综合性管理,是不断利用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发展策略的应变性管理。一般认为战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新型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动态管理理念,具有导向性、综合性、长期性,同时也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二、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关思考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为规范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工作,2004年1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0号公布《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石和保障,要实现有效的战略管理,必须建章立制,自此我国央企及各大集团公司开始制定企业战略管理办法。根据对“战略管理制度”、“战略管理办法”等网络检索数据显示,战略管理制度或办法相关资料讯息仅在公司、企业、行业中出现,关于高校的条目几乎没有,这或许说明高校战略管理缺少制度建设。更或许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今,高校之间对先进有效的战略管理方式、理念等隐晦如深,没有将相关知识资源融入共享的教育体系。不管是战略管理制度缺失还是信息透明度低下,都对我国高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阻碍高校战略管理的步伐,阻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应该如何满足外部和内部对学校总体规划的合法要求,应该如何实现战略资源和机会的最大化以及弱势和威胁的最小化,如何确定战略目标、如何选择战略方案,如何开展战略实施与评估等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完善的战略管理制度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责任目标,完善规划制定程序。自各高校开展战略规划制定工作以来,很多高校呈现出校长一人确定战略目标、战略思想,各职能管理部门相互推诿,仅由规划管理处闭门起草文件的现象。发展规划在很多高校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指标性文件,并未起到指导学院科学发展的作用。发展规划制定是战略管理的首要阶段,包括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高校战略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划制定的责任目标,制定程序。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战略规划工作委员会,不仅包含职能部门人员,还应有相当数量涵盖各业务知识渊博、深入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涵盖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资源配置等各方面业务主管人员。应有明确编制原则与工作机制,各部分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学院应从保障整体目标、发挥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及协调各部门战略方案制订等多个角度,选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战略制定;根据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聘请外部机构参与,最终递交学院或上级部门审批等论证环节进行战略选择。(二)加强战略宣贯,增强战略管理意识。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口号,不是学校领导的个人想法,不是学校哪一部门的发展思路,而是在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学生对学校发展战略蓝图的共同期待。战略管理是学校全员性的管理,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明确战略宣贯的工作机制,制定高效的战略宣贯方案,多形式、全方位、全覆盖组织开展宣贯培训工作,组织全面学习发展战略,增进教职工对发展战略的认知,引导全员共同促进改革发展;通过专题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组织中层领导干部、教职工代表深入学习发展战略深刻内涵,准确把握规划总体要求和任务,确保战略的实施沿着正确的目标发展道路。(三)重视战略实施,推动战略目标实现。合理优化战略资源,推动学院战略重点。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重点,重点战略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一所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是很有限的,高校应建立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对战略重点明确增加资源配置,对需要限制发展的学科,则减少资源配置。落实战略措施与任务,保障战略目标实现。总体发展战略与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共同构成高校战略管理体系,高校战略管理制度中应明确将学校战略规划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并将发展战略各阶段实施分解、年度任务等及时下达学校各部门。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监督战略管理过程。高校战略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建立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学习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新型战略管理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描述战略及战略绩效指标的测量与平衡,并将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调整等全过程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四)适度战略调整,健全动态管理机制。进入21世纪高校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我国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下,高校应适度保持战略管理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设计、应用战略管理系统,应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学校面临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高校战略管理制度中应完善战略管理动态机制,建立明确规范的战略评估机制,主要包括:战略环境检查,运用院校研究[4]手段密切跟踪学院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给学校带来哪些机会和威胁,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形成发展战略评估报告;战略目标检查,分析当前组织机制的有效性,战略规划方案进展状况,现实工作与计划目标的吻合度;战略调整与修订,战略管理制度应有规范的战略调整程序,应明确规定需进行调整与修订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战略管理—MBA智库百科[EB/OL].wiki.mbalib.com/.

查看全文

战略管理会计课创新创业思维教学模式

摘要: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成为高校教学中的新课题,在高校将大数据智能财会作为教学改革主要方向的趋势下,该文分析了传统战略管理会计的教学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现状,探讨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对在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效用,建议从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通过创新创业主体与知识传播者的双角度分析,提出建立案例库及注重战术谋略思维的培养等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创新创业;教学思路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

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

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营销策略的定位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战略定位;对策

论文摘要:高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实施战略管理,是高校管理上的创新之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实施战略管理的前提是要做好营销战略定位。本文简单分析了高校战略定位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等战略定位实施的衬策。

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经听了军事、企业应用和高校应用三个阶段。战略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获得并保持相对竞争优势。对高校来讲,相对竞争优势就是高校所具有的特色。要想使一所学校具有特色,这正是高校营销战略规划工作的作用所在。高校营销战略是指为J}形成和维护竞争优垮,在对外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基础上,以经营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高校谋求的主要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的各方一面进行系统性的总体谋划。如果一所学校不能以战略的高度对学校的发展做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和管理,只看眼前利益,很难取得长期持续的发展。现实中,战略规划定位对十大学跨越式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真正有效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并不多。

美国高校的战略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权威性年代、定量技术年代、实用主义年代,直到现代的前瞻性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成熟的规范制度,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一、制定高校战略定位应注意的问题

(一)定位科学合理,符合客观情况

查看全文

新时代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与发展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越发重要。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必须尽快克服传统管理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管理体制;创新

高校管理创新,就是在不断深化整个高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打破旧体制,突破旧理念,通过大胆探索和实践,以创新高校组织机制、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为目标,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目标、管理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上实现创新和发展。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必须深刻思考新时代我国高校管理发展的思路、高校管理创新的重点难点、高校管理改革的切入点、具体措施和途径、高校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长远目标等等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系列现实问题。

1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历史不长,发展过程曲折,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行政化突出,高校学术科研性弱化。尽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近40余年,但是曾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和系统的旧思想和旧体制仍然存在于中国高校管理体制中,而且这一特征并没有多大的改观。高校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参照政府管理体制设立对应的各种管理部门,另一方面是政府根据学校综合情况,隶属于不同部门,并为之设定相应的行政级别。这种行政化倾向造成了学校行政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办学和科研资源,从而拥有了超过学术部门的权力,经常造成学术部门因为没有足够物质资源的支持而失去作用。

查看全文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规划的应用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传统管理会计阶段,以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强调标准化提高效率,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关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成本差异分析、成本计算方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的经济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系统管理和决策理论,更关注决策和执行会计,重点强调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和评价。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战略管理会计阶段,围绕战略制定、实施、评估和控制的战略管理经济理论,全面关注战略和绩效会计,重视系统的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柔性(弹性)制造系统和作业成本管理系统。虽然每个阶段侧重内容各有不同,但主要实质都体现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所描述的管理会计的核心都是解决“管理问题”而非“会计问题”,管理会计主要为决策服务、为经营服务、为战略服务,分析过去、筹划现在、控制未来,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一、高校财务规划的必要性

战略管理为高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各发展阶段的问题和特征,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有效地配置资源,与学校教学、科研、基建和改善办学条件、重大项目等业务发展相融合,推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高校财务规划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举措,财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尤为必要。财务规划定位为重点支撑高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制定,避免和高校规划目标脱节;保障推进高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所需的财务资源;推进管理,研究财务管理发展的瓶颈和趋势,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规范机制,严格规划-计划-预算的实施路径,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全方位、分层次的财务保障机制。

二、高校财务规划体系构建

财务规划以实现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以高校发展愿景为指导,结合财务状况和内外部经济环境情况,确定高校财务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相衔接的管理机制,同时充分运用“业财融合”原则,形成高校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衔接机制,实现发展战略和财务计划的有机融合,财务计划和工作任务对接,任务和资源的匹配;建立财务规划动态反馈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及时对规划目标进行动态调整,进行评价结果反馈和规划调整,关注规划实施情况、完善财务规划实施机制,对财务规划进行综合评价;从架构、机制、评价等方面形成闭环式财务规划体系,不断推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运行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安排资金需求,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三、相关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

查看全文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逐渐出现市场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而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要不断的改善财务管理的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本文在阐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管理会计应用必要性,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是上世纪初产生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从发展来说,成本会计是其前身;从内容来说,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等为其内容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融现代化管理与会计于一体的学科,管理会计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方法,广泛的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当中,能够从系统上管控企业经济活动。将管理会计应用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促进高校更快更好的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具有必要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管理会计应用必要性

纵观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较多缺陷问题,首先制度层面存在不足,即所有者缺位。高校经费所有者始终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国有资产由高校实施调控管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资源、规模、师资上均持续壮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完善,使高校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市场之中。由于高校从事的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多样,因此面临了更高的财务风险,这样一来使得财务工作体制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与考验。为此,高校对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更加重视,制定了统一标准,然而该类指标却没能囊括具体的高校发展规模、取得效益以及更新速度等内容。另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健全性,校长负责制体制之下,财政分配权利由少数人掌握,没能构成对应性的经济责任,无法发挥其核心作用,令审批支出权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的后果以及收入全面考量,与具体经济活动相违背。在不同的条件和对象下,管理会计能够帮助高校投资发展决策的决定提供更准确依据,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效率的提升,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可谓势在必行。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

查看全文

论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办学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大众对高校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应当以学校内部管理为切入点,积极改革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在新时期下,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化解,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如果仔细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一是制度层面存在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自始至终,国家都是高校经费的所有者,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高校相关部门来具体实施对国有资产的调控管理。二是管理监督缺失。由于我国高校经费的应用以及投入方面没有实现严格的、细致的管理以及规划,导致难以形成全面的资产管理以及管控监督。三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1]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资源、教学规模以及师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日渐完善,我们迫切的需要高校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之中。[2]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种类正在逐步增多,因此,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逐步增多,这样一来使得财务工作体制所面临的挑战显得更加的严峻。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加大对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的重视力度,明确相应的标准,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所制定的指标都没有将具体的高校发展规模囊括在内。除此之外,高校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在校长负责制的引导下,高校只有少部分人掌握财政分配权利,难以形成对应性的经济责任,难以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这与高校具体经济活动的宗旨不相适应。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

(一)管理会计在高校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与监测研究

一、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与监测研究的重要性

(一)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关注发展规划问题。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校长的首要“职权”是“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对高校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的重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热门现象。或基于高等学校的内在需要,或适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二)评估和监控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战略管理是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一般来说,战略管理包含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调整4个关键要素。刘献君认为,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战略管理的过程,高校的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等环节。评估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少了这一环节,战略实施就得不到保证。要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将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起到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周巧玲也认为,大学应该根据环境变化对已有的战略进行评估和监控,还应该根据预期的目标来评估已经取得的成绩,衡量取得的进步和既定目标间的差距,评估资源的战略配置决策的成效。2012年4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重庆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确保区县、市属高校、委直属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制订了《重庆市区县(自治县)、市属高校、委属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评议方案》,对全市教育单位进行“十二五”规划的评议。

二、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与监测研究的主要议题

查看全文

民办高校人力绩效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主要结合绩效管理,讨论了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特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核

引言

21世纪的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民办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处于“边缘”位置的民办高校更是如此。高绩效的民办高校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公平对待员工,鼓励员工进取及创新,并且都有令人称道、各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人力资本主要从人力资源对效益的贡献度这一角度来考虑。当然,民办高校效益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扩展,从内容上看,民办高校效益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效益,还包括不能用指标衡量的组织效益,如员工士气、满意感、离职率等;从时间来看,除了短期效益,长期效益越来越受到的重视。民办高校中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由民办高校现有员工(包括雇佣的适龄员工和年老员工,但不包括即将离开的员工)以及潜在员工(欲从民办高校外部招聘的员工)两部分构成,其相对量就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率,表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率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办高校的竞争力。这个比率越高,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可利用率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但伴随着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率过低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民办高校的绩效

查看全文

知识经济下图书馆管理创新之我见

1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从总体上看:一是管理思想与服务理念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逐步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二是计算机管理手段在图书馆的应用。但从目前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整体趋势看,高校图书馆管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适应性。(1)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偏少。一方面,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对于人力资源引进和配置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人员引进盲目随意,人才引进不合理;另一方面,受外部因素,高校图书馆成为解决学校教职工家属和引进人才的家属就业的场所,以至于对高校图书馆有“人才家属馆”等说法,人员结构男女比例失调,知识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偏少。(2) 考核机制和酬薪激励机制不完善,存在能者多劳、干多干少一个样等情况,不重视考核,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的考核体系;专业人才岗位收入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岗位收入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酬薪激励机制不完善,严重打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长期规划,在岗位设置和人员调配等方面随意性较大,人才使用和人才后续培训机制不完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还沿袭传统的做法,以“事”为中心,把人视为“工具”,缺少应有的人本管理理念,忽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图书馆在高校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同时管理层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5)知识和技术基础薄弱,以知识传递、知识开发和创新为服务内容的综合能力弱。

2高校图书馆实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也初具规模。但从高校的整体发展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并无太大起色。其原因固然是很多方面的,但创新不足,管理滞后是其根本原因。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内在需要。管理创新是指引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无时无刻不在同外部读者发生联系和信息交换。传统格局和管理方式必然要受到学校整个改革氛围的影响和冲击,“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都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空间,导致了管理创新机制的存在。

3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复杂而又多变的,下面从管理理念创新、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目标创新、人员管理创新、管理服务创新等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3.1管理思想创新。就是要求管理者具有新的管理思路。要立足于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把现代科学的崭新成果引进和移植到图书馆研究领域,激励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创新研究,同时还要借鉴企业界的管理理论和追求创新的思想方法。要建立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以改善和更新图书馆管理结构,从根本上改革图书馆现行制度中不规范随意性大和在低层次上徘徊的局面,为图书馆在新世纪的创新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2管理理念创新。人类社会的每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进步引起思想观念变革为先导的,同样图书馆的变革也离不开管理的变革。没有创新的思想便没有创新的策略,就不可能实施图书馆的管理战略以及管理服务创新,从而造成图书馆宝贵的信念资源的极大浪费。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是触发创新灵感、创新智慧闪光的导火索。管理创新的过程将始终贯穿着观念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沿袭。书本位和层次管理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桎梏了人的创造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首先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从书本位转变为人本位。从载体管理向信息管理和传播管理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图书馆员的创新潜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开辟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阶段。3.3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工作者在针对外部环境的基础和内部资源条件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意图和战略使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体现出如下特征:战略管理是研究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的管理,具有超前性;战略管理是寻求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平衡发展的管理,具有协调性;战略管理是瞄准知识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管理,具有导向性;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寻找图书馆生存空间和长期稳定增长发展的路子,具有激励性,对高校图书馆而言,管理战略实施全面创新,主要应包括:一是人才战略,通过制定并实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加大智力投资,倡导图书馆员终身教育,完善激励措施,促使图书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文化战略。知识经济所依赖的知识和智慧是深藏于人们头脑中的资源,人们需要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得以主动合作,相互交流。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建立融入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一体的图书馆文化,注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三是形象战略。高校图书馆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除了凭借服务质量取胜外,还要注意形象战略功能,树立良好的形象,方可赢得广大读者的依赖和支持。3.4管理目标创新。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目标逐步地发生了变化,如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低层次服务转变为高层次服务,由静态目标转变为动态目标等。管理目标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宿。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就是及时地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课堂。应发挥自身长期积累起来的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建设与信息高速公路相适应的电子图书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必须设法从人文献单元深入到信息单元,向用户提供技术含量高的增值信息服务。同时做好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情报检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重点课题服务、网上信息服务、指导读者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管理目标创新的实现,需要高校图书馆从人和物两方面不断地加强软、硬件的建设。3.5制度建设创新。高校图书馆要创建具有特色的管理新模式,就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注意图书馆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设计,防止一哄而起忙于投巨资建新馆,造成大量重复建设的浪费。要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这是图书馆发展的命脉。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专业层次馆员的中长期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经费用于馆员的在职进修和提高。要重视知识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管理型馆员。3.6队伍建设创新。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关键是人才。必须要追求持续创新和适应环境的速度,加强以网络为背景的人才集聚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智力投入份额和拓展服务品牌的效应。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加强党建工作;有计划地加强培训,更新知识;建立责任制,真正做到领导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思考。三要加大形成激励机制的力度,谨慎决策,整体设计,周密安排,协同推进,形成人才集聚、人尽其才的局面。3.7管理方法创新。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办馆模式上实现创新管理,就必须改革旧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制度,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图书馆现行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其关键是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缺乏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存在着定位不清,内部机制不灵活,自主经营意识不强,投资效益不高,人员进出渠道不畅等诸多弊病。虽然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所改进,但这种管理体制和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事管理制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为目标,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好与和谐,以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人事管理体制强调的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推崇的一种管理方法,美国的通用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许多著名企业在实行了以人本为本的管理方法之后都获得了巨大的成效。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场所,也应该引进人本管理思想,改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给图书馆造成的管理落后的局面,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8实施决策创新。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新世纪,图书馆单靠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建立一支由本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团体,集思广益的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来代替自己创新的重要环节。因此图书馆不仅需要开发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静态文献信息资源,更要注意收集、开发最新产生的即时性和跟踪性的动态信息资源,提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特别是科研型、决策型用户的信息需要。网络环境和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使用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应该把服务重心放在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促进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面,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用途,使之成为我国以“知识创新工程”为主题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创新的思想资源,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知识应用的桥梁和纽带,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基础的时代,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把握这个时代精神,自觉树立创新观念,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才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中立足和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