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2:23: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应急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应急管理

高校后勤管理及应急防控工作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应急防控是国家联防联控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旨在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在高校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回顾和总结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探索学校后勤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管理机制变革,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保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守护全校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应急防控

一、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科研与创新上,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与研究尚有不足[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高等学校应急防控是国家联防联控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防控效果关乎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高等学校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学校学生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强、人群组成复杂,学生的安全社会关注度极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预防对维护社会发展及师生员工健康安全有极大的意义。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后勤管理系统作为学校三大子系统之一(教学科研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和后勤管理系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技术后勤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生活膳食管理以及校园基本建设管理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也较为复杂,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正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丰富触角决定了其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必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本文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后勤管理及防控应急工作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后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高效机制。

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即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对于高校来说,其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人员密集,集体活动较多,学生思想活跃,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突发性是突发事件的根本属性。尽管突发事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很难事先知道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做出准确预测和识别;此外,突发事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难以预测其蔓延的范围、速度和结局。高校突发事件往往让人措手不及。2.表现形式多样性:引起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物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传染病流行等,表现形式多样。3.后果的严重性:突发事件可以造成人群的中毒、发病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公众不安并扰乱社会稳定和安全。高校人群密集,集体上课、集体就餐、宿舍居住等方式为突发事件尤其是传染病的快速蔓延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传染病的暴发概率,严重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4.可控性: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提前做好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准备。

查看全文

危机视角下高校应急预案管理论文

一、危机视角下高校现行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应急预案认识不足

由于高校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人抱有侥幸心理,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更愿意采用“事后动员”的危机应对模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这种临时应对的策略不仅会加大危机应对成本,甚至会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2.预案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高校应急预案多是依靠管理者零散有限的个人经验而进行编制和管理的,内容简单、层次不清、体系尚不系统完整。大多数高校的应急预案从总体上而言是属于“纲领性”和“宣言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高校虽有应急预案却很难对空降而来的突发事件个案应对自如。

3.预案执行机制不完善

查看全文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危机管理策略

摘要:近几年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给在校职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应该从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和管理,依靠法律法规等原则来处置突发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案,一时之间成为大家讨论,网友热议的话题。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指在高校校园内部突然发生的,危机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财产、生命安全,甚至会对社会秩序带来重大影响的恶性事件。能否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1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行为的过激性,大学生群体都是年轻人,遇事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热血青年容易冲动;其次,不良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大学时代是一个转型期,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在其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或阴影,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改变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难以预测的隐蔽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家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很多的突发事件都是由一定的诱因引起的,而诱因的产生却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很难被人察觉。

2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查看全文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的建设

本文作者:谢慧工作单位:黑河学院教务处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依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和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当前,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例如“非典”、“马加爵事件”、甲型H1N1流感、北大登山队事件、食物中毒、“刘海洋”硫酸泼熊、学术剽窃、宿舍火灾等,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给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并对学校、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法律机制所谓机制,是指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制度的有序运行,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2]。法律机制是法的内在功能的外部实现,以其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公正性、秩序性等特征对人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3]。2.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大元教授和莫于川教授主编的《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指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针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公民权力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二)现行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查看全文

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高校图书馆已不仅是保存文献的信息资源中心,更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因而人员聚集度及流动性不断提升,在所保存的文献书籍及计算机服务设备在高频率使用的情况下,图书馆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效降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可能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会对高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而作为一个公共开放场所,高校图书馆采取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阐述公共安全危机的定义及类别,分析当代图书馆进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并从高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岗位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的设立等方面,为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建言献策。

公共安全危机的内涵及类别

1.公共安全危机的内涵

公共安全事故主要包含自然灾害和重大责任事故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主要受潜在因素以及个人过失行为的影响,会间接地破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危害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图书馆中的财产安全。

查看全文

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

1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各校的“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平安校园”的信息化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各高校往往存在着各安防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与联动,各职能部门缺少顺畅的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和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能力,应急演练与应急指挥工作上缺少足够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高校综合安全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软件的深入应用已是未来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努力方向。

2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探究

当前针对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统筹、规划“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如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2.1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问题频现,高校安全管理已涵盖多项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维护校园整体秩序的技防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系统配置更全面、软件操作更便捷、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强、集成度更高、扩展兼容性更好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高校安全工作经验,指定重点区域的巡更点,制订智能巡更计划,维护校园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校园各类型案件的发生。

查看全文

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思考

摘要:2020年初,肺炎重大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发展速度之快、牵涉地域之广,给生命健康救治和应急防控管理带来严峻考验和挑战。高校人员聚集密、流动广,大学生又是社会特殊类群体,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的整体疫情防控成效。在当前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本文从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特点、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的原则、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高校做好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突发疫情;应急防控

1.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特点

1.1紧迫性和危害性。高校疫情的发生,紧急性是其主要特征。当疫情发须第一时间处理,是否处理及时直接影响疫情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阻止,很可使疫情发生升级,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和人身危害。此外,危害性是重大疫情的本质特征。重大疫情的发展迅速,如肺炎疫情,仅在一日之内,一个城市的的感染人数和疑似病例就增加上千人,潜在的危害性令人震惊,如果疫情发生在人员高度密集的高校,其后果难以想象,将对学校和本地区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社会秩序的难以正常运行。1.2突发性和公共性。传染病疫情具突发性特征,疫情一般前期无明显征兆,或是隐蔽性较强,不易觉察。重大疫情的发生都存在量的不断的累积,最后导致发生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在量增加的前期扑捉到信息,很有可能发生质变,演变成重大疫情难以处理。公共性体现在疫情一旦发生,可以在公共场迅速传播,可能涉及到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各类人员。突发性和公共性容易造成高校和地方政府陷入被动和恐慌。实际中,在处理应对高校重大疫情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快速反应,精准实策。1.3扩散性和衍生性。高校一旦发生疫情,由于其人员密集的特点,其疾病的传播性会比其它场所更强大,传播性会随时间、处置能力而迅速发展,可能在一夜之间波及的学生人数之多,可能造成局势失控的局面。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重大疫情的新闻舆情传播性也随之加快,高校疫情会通过不同渠道被广泛传播,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高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好疫情,就很可能使事态断续扩大,发生不可逆性,衍生为新的社会不稳定事件,可能引发其它方面的社会矛盾,从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2.高校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防控的原则

2.1以生为本,预防为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高校的头等大事,重大疫情的防控重中之重是要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在重大疫情中一定要做好前期预防准备工作。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令行禁止,服务指挥,统一行动。其次,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要做好学生的信息收集。对于是否与疫区人员有过密切触,近期有无发热情况,密切接触的亲属的身体状况都要有详细的掌握。再次,要做好风险预测,准备好各类防范物资储备。确保疫情一旦发生,要第一时间响应,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最后,在处理过程事,要做到以生为本,既要做好发生疫情学生的处置工作,还要考虑到对其它学生的安全,进行必要的防护隔离或寻求医疗救助。2.2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处理好高校突发重大疫情,必须要依靠科学防治开展工作,高校要主动与本地区疾病防控相关部门进行密切联系,进行适当的科学防控知识的普及,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做到熟练掌握科学防控知识。此外,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具备专业应急知识的能力,实现及时、全面、有效应对。在疫情发生时,也要结合科学防治的知识,进行精准策。如湖北疫情严重时期,果断采取“封城”和“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策略,改造酒店、高校宿舍为医护床位,这就是结合疫情实际进行的精准施策,从而实现全面控制、有效处置的应急策略,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延。2.3信息通畅,及时回应。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疫情一旦发生,疫情信息会在微信、微博、快手等信息平台快速扩散,对于高校的挑战是巨大的。高校掌握疫情变化发展,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及时回应,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如果回应速度缓慢,谣言、小道消息就会占据网络主体,影响学生对疫情的认知,极容易产生校园不稳定问题,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导致校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不利于疫情防控处置。如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及各省均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会,及时主动公布疫情信息,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疫情防控措施等,正确引导舆论,减少公众恐慌情绪。

查看全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措施

摘要: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通过改革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增加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机制,进而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专业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当前高校重点建设的对象高校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对高校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实验室开放程度加大,实验室流动人员数量增加,而造成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隐患也突显出来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学校、家庭、个人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是对学校声誉、资产的维护,为高校教师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实验实践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也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典范、培育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由于校级多部门参与管理而带来的工作交叉重叠、职责划分不清、管理工作分配不明、互相推脱、重复执行等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科学合理地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从而无法实现高效有序的贯彻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实验室安全管理也存在制度内容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通常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制度落后,存在长期不更新完善的情况,缺乏与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特色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即制度张贴上墙,但执行情况不乐观,存在只做表面功夫的现象,并没有落实到人和具体操作上,造成实验室内危险品管理混乱,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都有可能直接增高实验事故的发生概率2.安全意识薄弱,教育重视不够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大,实验室规模增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实验室流动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给实验室管理带来困难,随之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近年来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事故,后因应急处置不当,引发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系统完善的安全知识以及掌握处置危险因素的应急技能除此之外,高校在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和落实办法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组织次数少,内容不够灵活,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师生参加培训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并没有从主观上提升安全意识,完全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也并未从行动上提升安全操作应急处置能力,这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作用3.安全防范投入不足,应急处理能力有限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通常放在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投入上,而忽视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目前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实验室空间紧张、架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电压超负荷、缺少通风设备,排水不畅,排污系统、废液回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不仅是影响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科研环境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影响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更是十分有限,安全管理经费主要是用于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安全配套设施的配备、维修和更换等方面,如果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验室安全管理某个环节出现漏洞而引发安全事故,得不偿失实验室应急配备不够完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基本的应急处理设施,如应急处理手册和急救箱等,没有安全疏散标志和疏散图或安全通道被占用等现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无法及时疏散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对策

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该文解析了教育部制定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交2017年度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等4个重要文件,为提升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能力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水平是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新时代,高等学校实验室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8月,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36953个,其中教学实验室30539个。实验室总面积达3778.76万m2,仪器设备总值达3781.83亿元,工作人员总数为24.33万人,年实验人时数为40亿人次。教学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支撑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具有覆盖学科范围广、参与学生人数多、实验教学任务量大、仪器设备和材料种类多等特点,潜在安全隐患与风险情况复杂。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建设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过程中要高度重视。

1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政策体系

教育部制定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7]2号),旨在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1)确立工作方针底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通过系统梳理,第一次提出了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部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录,为高校建立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明确红线、底线。(2)健全责任体系。提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教学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的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了各相关主体的职责。(3)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对教学实验室安全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高效管理,提出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机制。从教学实验室批准建立、改建、扩建出发,对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安全责任提出要求。对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物品,提出要建立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处置等全流程安全监控制度。针对“闭环管理”,提出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安全定期评估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登记、报告、整改等制度。(4)推进宣传教育。按照“全员、全程、全面”的要求,提出要建立传统媒体、新媒体方式等融合进行宣传教育的要求。进行宣传教育的要求。为明确教育的约束性要求,提出要建立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和安全责任事故倒查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度。(5)规范专项检查。针对危险化学品、辐射、生物、机械、特种设备等重大危险源的规范管理,提出要对涉及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的安全风险进行重点摸排和全过程管控,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相应数据库,明确检查的主要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试点建立施行重大危险源分级分类管理制度。(6)提高应急能力。将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提出要建立预案管理、应急演练、指挥协调、遇险处理、事故救援、整改督查等相关制度,包括落实应急预案逐级报备制度,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等。(7)加强制度保障。要求高校将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制度等。

2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常态化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

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