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4:37: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外语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外语教学

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也面临着国际化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实际状况的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与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不相适应情况。当前的外语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与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及策略,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外语教学;国际化;高校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全球化与之相适应。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不难看出,当今高等教育正越来越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有定义为“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交流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人员(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1],也有从历史、政治、经济和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外在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内在要求则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2]。综合学界观点,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各国大学间的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与技术互通和国际环境对学生与教师的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种不离属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属性也涵盖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国际化,本文简要讨论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深入与广博方向发展的趋势,通用语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在英美等英语国家正在大力向全球推广英语,德法等欧洲非英语国家为吸引和接纳外国留学生纷纷增加许多英语授课课程,而像中国这样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大国每年更是有数以亿计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学习、运用英语,国家为此还设计了检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各类等级考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将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作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摆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外语教学可以先行并起带头作用。因此,外语教学的国际化实际担负着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任。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指定了180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2007年又正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无疑对我国高校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趋势。除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有“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后者具有相对成本低、受益面广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国内既有资源,其主要方式包括接收留学生和外国访问学者、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制定国际化培养目标、开设国际化课程和参与国际交流等。不过,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以便较为顺利地与外国学者或留学生互动。所以,无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是“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都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与外语教学紧密关联。日本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过大学国际化的三项指标———“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3]254。在这“三性”中大学外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性课程建设需要外语为媒介,国际交流需要外语为基础,国际合作要以外语为工具,国际合作办学更以外语为支撑。由此可见,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赖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国际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二、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它们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外语教育中加强语言能力,加大课程中的国际性知识和国际理解的比重,加强学生、教师的国际性交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外语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1)单纯追求外语专业考试的通过率,忽视了外语专业应达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教学要求,造成了外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教学和习得语言知识,却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养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外语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授课模式,缺乏教学中的互动,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2)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综合知识并懂得本国的人文、科技方面的综合性一般知识,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这两项综合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预期标准。与之相对应,不少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对上述知识大多较为欠缺,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3)高校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也导致了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外语教学班型的膨胀化,尤其是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班级比较大,大课堂授课的情况也不鲜见。语言学习需要师生之间尽可能多的频繁交流,因而小班上课更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班级人数过多难免降低教学效果。(4)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须花两年时间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而在教学上则几乎是以单词、句子为讲授的核心,并未脱离中学固有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模式,结果就导致了新生对大学英语学习上的全新期盼和老套教学感受之间的反差,因而难免产生厌学情绪。如此一来,学生一方面觉得学英语毫无用处,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试过关以增强就业竞争的砝码。在此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外语应用能力很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遑论在国际背景下的工作需要。(5)经过了1~2学年的学习,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提高外语水平的前提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要在前两学年就使用原版教材,须要求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具备相当水平的外语能力,如此推断,则需要在小学三四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程,还要提高中学阶段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这是涉及到教学体系的问题,并非是一所大学所能够解决的。基于上述分析,大学外语教学还需要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这样外语教学才能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虽然主要是就英语的教学目标而言,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语种的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学发展趋势

[摘要]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给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以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优势并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外语教学;趋势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并给高校外语教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所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外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高校外语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对提高高校外语教学效率与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课堂中的应用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为外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方法,满足了高校外语教学不断发展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读、写、听和说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更直观、更简洁的课堂氛围,所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在互联网共享的氛围中,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只要具备上网条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教学,而且可以共享更多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相较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并且资源丰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与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要好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对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外语作为一门语言,由于中外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给大学生的外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使得学生无法有效、正确的使用外语交流。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专业的外语能力,教师就必须结合文化差异来开展教学。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不同的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母语文化环境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汉语思维,这种汉语思维会给高校外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扰,使得“中国式英语”比较普遍。对于外语这门语言而言,其应用性较强,如果学生在外语交流的过程中是按照汉语思维的话,则很容易造成误解,进而影响到正常交流。现阶段,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环境下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要想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化差异给外语教学带来的阻碍,要立足文化差异来开展教学,进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时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同的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也会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的,语文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属于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特征,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感受、挖掘文化特有的意蕴和价值。同时,透过语言,可以反映民族文化特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风貌。而文化的发展有赖于语言这种载体,加大语言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了解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学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

摘要:高校教育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共享学习空间,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借助于共享学习空间让教学形式得到创新。基于此,本文先是对外语教育应用共享学习空间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应对策略。高校外语教学通过合理使用网络技术,善用共享学习空间,优化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向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共享学习空间;高校外语教学;教学挑战;应对策略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重要影响,外语教育也迎来了诸多挑战。在外语教学领域,技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教学思维的发展,让合作学习模式得到建设和应用,外语教学获得了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建设共享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应对教学挑战,优化外语教学效果,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能力。

二、共享学习空间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知识。共享学习空间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要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学习是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要先辅助学生设计学习架构,支持学生获取外语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从不同视角出发展开讨论学习,学生利用个体思维完成学习目标。共享学习方法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共享合作的过程,个人思考和共享形成动态关联。学生个人思维在合作学习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在于个人思维和团体思维的冲突,利用学生个人思维建构外语知识体系。外语教学要求学生之间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共享知识。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成为影响外语教学的变量,成为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部分。(二)教学技术。如今外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信息技术让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间和时间获得信息,让学习途径得到拓宽。如今教育领域愈发重视兴趣教学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给外语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合作式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效果明显的学习方式,但是高层次的深入合作在教学上难以实现。合作学习质量受到学习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未能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没能获得理想的学习体验,造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无法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外语教学仍然面临着技术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教师还需要从技术视角,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建立共享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支持合作式学习的开展。(三)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预设,缺乏开放性技术环境,活动目标相对死板,是一种规范性强的活动计划。但是事实上教学设计应该是给小组活动和知识建构提供资源,学生的学习环境应当利用移动设备和社交软件,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环境,给予学生自我控制的职能[1]。如果教师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学生难以展开合作活动,出现解释活动、争论等现象。为了辅助外语知识的建构,教学设计要注意推进学生交互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外部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学设计需要分清社会实践和个体实践的差异,学习背景会对学习任务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学生被当做参与学习的个体,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提供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要利用任务型教学设计和监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经验,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加以培养,建构多元化技术环境,辅助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监控,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

查看全文

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的实践思考

摘要:高校教育不仅要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好学生的内在德行和素养。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尤其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思想,重外来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这一武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通过在外语教材中寻找思政切入点、加强教师的思政修养、加强思辨训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思政效果。

关键词:课堂思政;外语教学;母语文化;目的

语文化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修养的社会中坚。然而,在当前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其正确的三观的塑造和培养,这一点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尤为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接受、向往,从而削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持,思想上迷茫,政治上不成熟、不坚定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途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业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教育实践,提出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又结合教材内容的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一、高教实施课堂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也就是说,大学应当是整个社会中的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优秀文化的发源地。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功能。然而,知识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文化而存在,在探索知识、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推动优秀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向全社会传播优秀思想文化更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可以说,大学的课堂绝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通过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精神家园,思想和政治财富的精神高地。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人生中最具生气和活力的阶段。当代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意识上是基本健康的。然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影视、书籍、网络信息为载体的各种多元文化、观念、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冲击。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仅2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持乐观的态度,而持负面态度或不确定的则高达77%[2]。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所暴露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着实堪忧。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政治教育,重技术传授、轻思想引领的现象。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应与各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而课程思政无疑是将思想政治渗透到各种专业课程中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迫切性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学翻译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对话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现不同文化、语言的交流、对话、协商都离不开翻译。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也得到了高校的重视。现在高校的外语翻译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阻碍翻译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高校外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以期达到培养更多服务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高校;翻译人才;培养

1浅析当代高校外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1缺乏跨文化理念。国与国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外语教育是跨越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高校翻译的教学情况来看,外语教师仍需继续转变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理念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生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所以,外语教师仍需不断转变理念,使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定的跨文化理念,让学生有所认识,才能更加透彻地认识到翻译的地位。1.2忽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是两个地域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交流与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熟知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如果学生在翻译之前未能充分地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可能会造成翻译译文不能准确表达原文含义的情况。所以,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和熟知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便译文能达到“忠实、通顺”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现状并不能让人感到乐观。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言差异、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只是简单的把翻译理论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不能够获得深刻的理解,导致翻译译文只是流于表面,对源语言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学生进行翻译工作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翻译技能的提高。1.3学生翻译意识和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各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翻译能力有高有低。部分大学生缺乏扎实的外语基础,面对难度大的翻译课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翻译技巧不能灵活掌握与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对外语翻译的学习缺乏信心,也没有耐心。任何课程的学习主体都是学生,在翻译课堂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然而,许多高等院校的翻译课程教师仍然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大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被动且没有足够的兴趣与耐心。这样的话,学生不但难以激发对外语学习、翻译学习的兴趣,缺乏足够的动力,而且对外语教学、翻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作用。

2基于跨文化视角的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措施

2.1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且非常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么就有必要提高他们对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际中,许多大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翻译本身上,忽视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很多学生在实际的翻译中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对翻译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的更加专业的翻译人才,有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但要求教师本身要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并且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积极地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在开始任务之前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可以使自己的翻译水平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2.2加强翻译基础的实践练习。2.2.1归化策略。这里说的归化策略,指的是译者以目的语的读者所在的地域为基础,将那些具有地域性或者异质性的因素转化为目的语的读者可以理解的内容,这样,目的语的读者在阅读时就可以对文章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理解,还可以从文章里获得对不同文化的体会。西方人在描述同一个事物或者内容时,由于语言层次的差异,在表达上会有更明显的不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在表达时比较习惯以人为主体,而西方人在表达时则比较习惯以事物为主体。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对此做出恰当的调度,当然,还必须有效地维持原文的语言特点。如“Themorningsungreetedusaswecameoutondeck”,翻译成汉语为“我们站在船板上面看见了太阳慢慢地升起在海平面上”,那么在原句中主语是“Themorningsun”,可是在汉语中,主语则是“我们”。此外,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搭配上、习惯用语上也有着一些不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读者的文化诉求来对一些术语做出对应的翻译。比如“head”这一个词在不一样的语境中,意义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意义间还有着非常大的不同:ShehasagoodheadforChinese.(她的中文素质很好。)He’sgotaseriousheadinjury.(他头上的伤口特别严重。)Thedinnercostusthreedollarsahead.(这一顿饭我们人均消费3美元。)通过例句中“head”这个词的翻译,就能发现,在翻译中必须结合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特点,做出相应的术语变换,这样才能使翻译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2.2.2异化策略。异化策略,指的是目的语的读者与译者互相接近翻译,换言之,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要把目的语文化作为工作之本,有效地保存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文化特点等,这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去感受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若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碰到了难度较大的文章,很难直接地从正面来进行翻译,那么不妨从反面进行翻译。另外,学生在翻译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保证翻译更接近原文的含义。如“Everyonefeltner⁃vousthatevening,andtheyallwentabouttheirworkinanunusual⁃lycarefulmanner.”翻译成汉语就是“那个晚上,大家都不似平时那样放松,每一个人都特别小心翼翼地干自己的事情”。如果译者对这句话中的“Everyonefeltnervousthatevening”只做正面的翻译,那么译文就是“那个晚上大家都特别焦虑”,这样翻译就显得特别生涩,读起来不够自如,因此就需要对这句话做异化处理,翻译成“那个晚上,大家都不似平时那样放松”。在语言运用的习惯方面,汉语一般都是主动语态,而英语则大多都是被动语态,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教师就要请学生认真地思考汉语语言习惯和英语语言习惯的不同,让学生逐渐习惯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表达。如“Individualizedtutoringcanhelpstudentslearnverywell.”如果考虑到英语习惯的被动语态,那么就应该译为“个性化指导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2.2.3虚实转化策略。学生在做翻译时,特别易受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能准确翻译,进一步致使读者不能准确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字面上的意思,而应该翻译出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来。如“Ishouldhavebeenalmoststupefiedbutforonecircumstance.”这句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虚实转化的策略,翻译成“要不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我就在那里目瞪口呆地一直待着了”。译文中“目瞪口呆”这个四字成语特别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原文的内涵。在翻译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原文里比较抽象的概念做一些形象化处理,也就是要灵活地处理原文里的一些词汇与短语,使之更加具体化。如“Duetopoormanagement,theventureisnowattheendofitstether.”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把“endofitstether”翻译为“面临倒闭”,而不是“绳子的尽头”,前者就比较具体而形象,后者则显得过于抽象了,那么整个句子就可以翻译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不恰当的决策,导致面临倒闭的危险”。2.3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在传统翻译教学中,大多都把重心放在了英汉翻译上,而忽略了汉英翻译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甚,科技、文化、商务、教育等交流与融合也不断深化。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对话的能力,还要熟悉文化、科技、地理、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加入综合文化知识课程,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混合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汉英翻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其翻译水平能够有质的提高。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及措施

【摘要】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始终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尤其在近些年来,高校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之外,外语知识的传授也逐步成为了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就将针对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注重教学资源完善、培养优秀教师队伍、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等诸多策略,以期切实推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最终促进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问题;策略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多媒体,这些相对先进的技术形式已经逐步深入到了多种行业当中。并且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进程当中,如果可以科学合理的将这些技术应用其中,势必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信息化教学才在近些年的高校外语教学过程当中普遍推广,分析其具体的应用策略是尤为必要的

一、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普遍暴露出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外语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之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实现了本质上的突破与发展,并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课件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现阶段的教学资源。比如微课程,或者是多媒体的视音频文件,都成为了现阶段高校开展外语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可是,许多时候教师却没有在日常外语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这样就导致了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够全面,管理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架构,最终严重导致了信息资源使用过程没有与资源建设本身相融合,最终严重导致了优秀的信息资源使用遇到瓶颈。2.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作为保障。目前高校没有相对专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发展的关键性原因。尤其在信息技术日益推广的当下,许多高校由于受到了资金方面的影响,以及受到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制约,导致了许多的信息化设备都没有更新。例如语音教室当中学生使用的语音电脑播放装置已经是多年之前的,里面许多的音频资源都已经不是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考核要求,因此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外语教学没有办法贯彻落实下去,同时也没有办法满足更多师生的实际要求,对于高校的长久发展来说是尤为不利的。3.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应用水准欠缺。首先,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依然需要不断创新,这是因为大多数高校依然存在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并且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外语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依然选择填鸭式的灌输模式,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没有办法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及相对娴熟的操作技能,进而使得信息化教学的优点无从体现,既没有办法体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水准欠缺,主要表现为即便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外语教学听力场所等等,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始终没有向所有师生开放。甚至许多高校这些场所都是形同虚设的,学生一个学期也不一定可以有一次机会来到这些教室上课。长此以往也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授课,或者是利用简单的视音频播放形式开展教学,势必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根本效果。

二、未来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改进策略

查看全文

新疆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研究

随着国际竞争愈渐激烈,科技经济不断发展,外语的地位也开始显现出来,充分发挥着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强势语言的作用。由于新世纪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已经开始觉醒了,并且整体发展呈现出迅猛的趋势,从而增加了对外交流的频率,外语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沟通工具,同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重要性。在改变和发展新疆地区经济和面貌的过程中,精通外语的优秀人才们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这样优秀的外语人才也是新疆高等教育所需要做的。CBI教学理念是我国在2001年开始运用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进而引进的一种传授外语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此,新疆高校外语教学应以CBI教学理念为基础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基于CBI教学理念来推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

一、CBI教学理念以及实施的必要性

(一)CBI教学理念。CBI(内容依托式教学)是指在某种主题内容或是某个学科教学之上构建语言教学,并结合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在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整体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强调将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充分结合到一起。CBI教学理念并不是一个直接的学习目标,而是通过以目标语为工具来获取学科内容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外语学习。与此同时,这种教学理念也统一了学科内容知识与语言形式的学习,减少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在教育环境中分割状态的出现,主张让学习者借助具体主题的学习来掌握语言。CBI教学理念是以关于二语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为主要基础的,所以具有有效性、可实践性以及较强的理论基础等特征。(二)CBI教学理念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一直以来,新疆的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型,所以教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而导致所学的外语成了哑巴外语。尤其是在2004年实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之后,大部分的高校都采取了所规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外语教学,但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应用CBI教学理念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首先,学习者的自我提升。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已经学习过一段外语了,普遍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但是步入大学后,所学习到的模式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有一部分的学生外语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CBI教学理念正好可以满足其需求,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专业学习服务的。学生一旦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就会被激发出学习外语专业的热情,从而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开始增加,并且要求也更高。但是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只是掌握了基础的外语课程和外语语言知识,毕业之后却发现无法用不上。这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了,所以高校应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而在此基础上,CBI教学理念就十分重要了。

二、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所开设的外语语种相对较少。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第二外语语种除了俄语和日语之外,其他语种开设的相对较少,例如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虽然有的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语种,但是后都因为影响力不大、规模较小、时间不长等等原因发展的不是很乐观。新疆地区整体上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内地英语专业研究生报考时,都存在着缺乏第二外语语种的问题,很多高校对此设定了一定的条件。除此之外,除新疆地区外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很少会选择来新疆地区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所以造成了人才交流与培养之间的矛盾和影响。同时,新疆高校外语教学并没有开设与本地区连接紧密的周边国家小语种,例如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等等,这与现阶段的人才需求严重不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与新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和交往。(二)学生大部分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和语言障碍。首先是心理障碍。新疆高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于落后和偏远的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生没有构建起良好的外语综合训练能力,甚至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外语课程。这样就会导致出现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少、发音不准等问题,对于大学后的外语课程更是无法适应,从而造成心理障碍的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的焦虑或紧张,导致不听课和放弃学习外语,再加上高校没有明确要求外语学习成绩,所以主动放弃外语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树立起较强的竞争意识。其次是语言障碍。新疆高校外语课堂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外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材,一旦学生不具备优秀的汉语基础,就会影响到外语的学习。与此同时,由于新疆过于宽广的区域,南北经济以及教育水平发展的不是很平衡,所以一些地区除了双语教学的学习之外,还增添了外语教学的学习,从而导致了全部课程都无法保证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生外语能力不一,进入高校后更是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学生缺乏一定真实的语言环境,更是无法挪出时间来学习外语课程,进而导致产生了一定的语言障碍。(三)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动机是能够直接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对外语语言学习的求知欲和强烈愿望,通过学习动机的强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但是在实际的外语学习中,新疆高校学生并没有将外语看作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除此之外,再加上学生没有掌握一定有效学习外语的方式,无法获得实际的成绩,也就没有信心继续外语的学习。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缺乏也是导致新疆学生不愿意学习外语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语言使用者对话题和语言形式的选择往往夹杂着其个人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思想信念和利益旨趣等,从而使语言的意义表征蕴含着意识形态因素,并对他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这无疑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活动中导入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批判性解读语言运用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向、在课堂活动中实时监督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等,潜移默化地消解学生外语学习中外来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语言;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是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办〔2004〕16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教授所有课程的教师的责任。所有教师都有必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本文拟从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功能出发,探讨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功能

语言通常被看作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它还具有意识形态指涉功能。语言对意识形态的表征作用源于语言的表意功能。语言的意义本身具有模糊性,语法系统和词汇在词典中的意义只是为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但“语言运用绝不仅仅是在交流中产生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它是在社会语境控制下使用的一种文化上的特殊行为、一种在特殊话语场景中作出的特殊选择。”[1](P4)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发话人要根据语境考虑“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并对词汇和语法系统作出相应选择,由此语言的意义才能明晰。在此过程中,发话人所处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发话人及其选择产生影响,给选择结果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因此,语言的意义可以说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且这种作为语言使用者选择结果的意义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例如,美国一直以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傲,认为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不可侵犯、不容挑衅,所以在针对“9•11”事件的报道中,与有些国家的媒体采用中性意义的“inci⁃dent(事件)”一词不同,美国政府和媒体多使用“at⁃tacks(袭击)”或“terroristattacks(恐怖袭击)”,将美国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为美国政府后续采取一系列反击行动提供了理由,也使政府和军队的决策更容易获得美国人民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语言使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反过来可以反映和表征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它还与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具有意识形态指涉功能。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综述

论文关键词:郑州市外语资源开发与共享

论文摘要:郑州市各高校基本处于自成一体和自我封闭状态,高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重复。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目前面临外语教学资源整体相片不足、重置与闲置现象严重、分布不均、网络外语资源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在网络时代,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提供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支持体系,构建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高校间外语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目前,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国家投人的相对减少,郑州市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此外,郑州市各高校基本处于自成一体和自我封闭状态,高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高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作为高校教学资源一部分的外语尤其是小语种教学资源仍然稀缺,鱼待解决。信息网络时代的最新发展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这一现实,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试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以期推动郑州市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

一、郑州市高校最新地理分布

1.分布特点:四足鼎立、四面开花

目前,郑州市共有四个大学城,东边是位于郑东新区的龙子湖大学城,目前由包括郑州航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教育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电大、郑州电大等13所院校组成;西区大学城主要由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组成;南区大学城由河南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组成;北区大学城由中州大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及郑州艺术学校组成。而且,在市区还分布着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一些没有搬迁到新校区的老校区。从总体上来讲,郑州的大学城形成了“四足鼎立”、“四面开花”之势,从东南西北四面完成了对城市的“包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