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4:52: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双创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体育舞蹈与双创教育契合性研究

体育舞蹈是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以男女结伴,合作进行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技类项目,也被称之为“交谊舞”。“双创教育”是指创新与创业,它其实是一种素质教育,“双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与“双创”教育理论同样有一定的契合性,本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此展开讨论。

1“双创”教育与高校体育舞蹈

1.1“双创”教育含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推动各大高校进行传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形态转变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理念。划时代的“双创”教育理念出现了,“双创”教育作为在双创时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它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办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与国内教育改革有着大量的契合之处。“双创”教育指的是学生们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创新带动创业,而创业又带动创新,这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在“双创”教育理念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分别是教导学生两种不同的概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创新思维和新事物的发现;创业教育的指导是为了将学生电脑中的创新思维变成相应的生产力,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行动相结合。简单来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实际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正所谓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论是“双创”教育还是“双创”战略,都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无论从任何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双创”教育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力,它可以与任何一门学科相结合,随后展开具体行动。遗憾的是,相比于国外,作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双创”教育在国内起步和发展比较晚,导致国内大多数高校展开所谓的“双创”教育只是单纯的引进并模仿国外的教育体系,不能有效的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相结合,甚至发展目标都不明确,只是打着“双创”教育的幌子做事,这样下来,高校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预备役,除了基本素质教育以外也要展开创业指导。“双创”教育并不是普通的素质教育,而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高级理念,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双创”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不断进行改良和优化。

1.2高校体育舞蹈

与一般的体育项目不同,体育舞蹈是把艺术和体育高度结合,不仅用体育艺术体现出生命的意义,而且舞蹈的表演也能演绎出连绵不绝的美感。体育舞蹈是力与美的结合,无论是拉丁舞还是现代舞,这些魅力十足的舞蹈总能吸引一大批对此感兴趣的人们观看。由于体育舞蹈的前身是一种用于交流用的社交性舞蹈,也就是艺术舞蹈,所以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化艺术和体育之间的体育项目,演变到现代之后,已经成为了一种以竞赛为目的,艺术性高、技巧性强、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竞技舞蹈。

查看全文

高校后勤协同双创教育现状与建议

[摘要]高校后勤如何在做好日常服务保障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参与并协同实施双创教育值得深入思考。针对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过程中职能定位与评价体系存在偏差、管理服务与立德树人存在脱节、人员配置与客观需求存在失衡的现状,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的实际,提出评价体系重点明确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双创育人、精心设计有序开放吸引参与实践培育双创精神、提炼总结反复验证支持应用实践养成双创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协同育人;双创教育;建议

高校后勤承担全校师生衣食住行医等后勤保障的职能,为师生潜心专注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项目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提供坚强保障。新时期,面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选择多、工作人员身份异、业务水平要求高、保障经费数额大、师生诉求期盼高、日常事项涉及杂等现状,高校后勤如何紧紧围绕、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妥善处理高校教育公益性与企业运营逐利性、保障任务多样性与资源配置全局性、管理服务单一性与协同育人融合性之间的关系,团结带领全体后勤人员多层次、多环节、开放性协同实施双创育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值得深入探索与积极实践。

一、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的现状

(一)职能定位与评价体系存在偏差。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通常包括社会化管理、自主化运营及甲方乙方管理等几种模式,高校后勤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育人功能理应包含其中。然而,实际工作中工作成效的评价通常只是包括安全稳定、保障质量、响应速度、投诉频次及经费收支等方面,部分高校还停留在管理不出事、服务少投诉、育人顾不上的层面。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有时仅仅作为“特色亮点”的范畴在工作目标与评价体系中列出,存在被动临时响应多而主动系统谋划少的现象。(二)管理服务与立德树人存在脱节。高校后勤全面或局部社会化初步实现了服务专业化、工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及目标契约化,提升了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得到了高校师生与有关方面的认可。但是,后勤工作繁杂、不受关注、很难有突出成绩、服务工作卑微低劣等类似的错误观念或意识,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热情,不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1]。同时,高校教育公益性与企业运营逐利性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能够做好高校餐饮服务、物业管理及能源保障等工作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既懂得高校教育又善于管理服务的企业数量不多,主动关心、全面融入校方育人体系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对于高校后勤而言,如何平衡做事盈利与育人公益之间的差距,全员协同实施双创教育,并在引进服务外包企业签订合同时具体明确、日常管理服务履行合同时充分指导、履职尽责支付费用对照合同时严格考核等方面值得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三)人员配置与客观需求存在失衡。部分高校后勤人员配置及工作分工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人员能力上的不足、精力上的限制、认识上的缺位导致参与双创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由于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后勤人员有些来自校内职能部门流转、原校办企业关停分流等情形,该群体人员年龄偏大学习动力较弱,管理能力、服务态度、爱生敬业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导致部分高校后勤出现人员数量不少但精兵强将不多、专注具体做事不少但参与协同育人不多的局面。另外,部分高校对后勤管理干部的培养、管理、使用及考核等方面重视不够,管理干部梯队培育长效机制尚未建成。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应注重全面考察选拔任用政治立场坚定、服务师生自觉、业务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勇于担当负责的人员担任高校后勤管理干部,从而带动全体后勤人员运用更加清晰的思路、发展的眼观、务实的作风充分认识、深入思考并积极推动后勤管理服务与协同育人工作。

二、高校后勤服务双创教育的建议

查看全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辅导员职业能力分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他们的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要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能力现状,指出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时存在的动力不足、理念缺失、知识不足、经验匮乏,缺少相对应平台、精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同时明确“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双创”能力的要求,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思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动力,而新型的创业创业教育(即“双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1]。国家在“双创”教育的相关政策当中指出:要把高校创新创业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展“双创”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更可以活跃社会的创新氛围,提升社会的创新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核心力量,但“双创”教育的开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种考验。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开展“双创”教育的教育要求,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适应“双创”教育的要求,并不断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双创”动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作的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双创”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开展“双创”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

查看全文

知识经济双创教育保障措施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分析了高校“双创教育”的时代意义,探讨了“双创教育”的推进策略,提出了高校“双创教育”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知识经济;双创教育;创新人才;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技术、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知识、技术、信息等非物质资源的投入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客观上要求人们掌握更先进的知识技术,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富有更强的创业意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即“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双创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不仅对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构建“双创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时代意义

“双创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也是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一)“双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红利曾经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弱化,如何将我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省时度事,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号召。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两大战略’,以及科技、教育、人才“三大纲要”,表明国家已经把强化“双创教育”、增强创新能力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与此同时,“两大战略”的号召和“三大纲要”的提出,也为我国高校未来的“双创”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二)“双创教育”是人才竞争的内在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更多地由过去的资源竞争转为知识的竞争、技能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们只能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国家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时代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新挑战。与此同时,国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必须依靠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自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教育体系,才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需要。(三)“双创教育”是高校彰显社会责任的体现。欧美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程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双创人才需求更迫切,社会对双创人才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在融入创新创业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教育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校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彰显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推进策略

查看全文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摘要:从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容、特点以及异同点出发,结合中国发展的宏观环境,探究两者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内外在影响因素,并揭示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作用机制。通过融合机制的研究,加速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出更多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影响因素;融合机制

中国正处于产业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中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目标,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要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一流人才[1]。未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对中国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则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专业教育是通过开设不同专业培养专业性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双创教育则旨在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双创类课程、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双创内容,以及开展课堂之外的双创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践双创教育。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科交叉、知识共享、专业融合、产学融合、科教融合以及校企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兼备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融合效果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1.1内在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

摘要:基于“ASD成长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在以主动意识、双创策略和教育机制为牵引,以政策项目、教学实践和战略视角为选配,以沉浸式学习、创客项目和文化产业为拓展的三个阶段中,渐进式的形成智库支撑、精准匹配及实效拓展三项策略,策略在启发双创思维、塑造核心价值和培育文化自信等方面,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ASD成长理论;高校;创新创业;驱动;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求全面,涉及复杂性学习的系统工程。教育部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出台的系列文件中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培养三问”考量,要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公共价值,自我发展与国家需求的两个层面逐步推进。价值实现与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个体的主动创新与实践,更需要务实的全面推进和搭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和发展现状,形成良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运行机制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ASD理论模型与高校双创教育

Schneide在1987年提出“吸引—选拔—退出”的个体与组织匹配模型(即ASA),模型提出组织员工留职的初衷[1],得益于组织前期的吸引,并提出在互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选择、留任和退出。王重鸣在2000年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适合中国组织的“吸引—选择—发展”的ASD成长模型理论(attraction-Selection-DevelopmentGrowthModel)(以下简称ASD理论)[2],理论强调中国组织在人的发展中的持续影响作用,提出吸引阶段(attrac-tion)侧重组织对个体的吸引和接纳;选择阶段(Se-lection)侧重组织面临环境的变化时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或调整;发展阶段(Development),确保整个组织的预计成长趋势和导向,为组织快速发展而存在。唐琳琳在2009年提出将ASD成长模型应用于组织变革领导力研究范畴,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体层面,也适用于组织层面。[3]ASD理论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在组织中的成长过程,呈现的成长是连续性的,它强调个体要在成长过程中与组织有效匹配,才能促使其更好的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组织,其创新与创业引导,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项目的稳定存活和持续运转是核心内容,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打造、优化、选择和测试过程中,形成侧重青年为主体,具有理性认知的多元吸引机制,与此同时,必须要重视项目与技术、团队、资源等关键要素的选择匹配,在高等教育面临更高质量高发展诉求的关键期加速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走出“低标准”“生存型”的单一复制模式,再结合高校智库的智力优势,技能实训协同优势,从而促使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可再生”“可循环”的源动力激发状态,最终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主体驱动方面,形成良性运转态势。ASD理论模型和高等教育组织具有发展性关联。ASD理论强调组织对人的导向作用,核心是人-组织的匹配,侧重个体功能的发挥,高等教育组织中,更注重双创教育中项目-人的匹配,侧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但两者均注重了主体的发展性和自我运转能力的塑造。鉴于中国的双创教育的现实情况,如何吸引大学生创业者形成创业意向,如何促进个体选择不同的创业机会,促进其不断成长发展,启发双创新思维,实现双创新目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因此,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在高校组织创业模式下设计驱动策略,能够实现更有价值的双创成果。

二高校双创教育的驱动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全面改革高等教育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支持双创教育不偏离正确方向;实施双创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维护思政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所以,要以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基础,分析两者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阐述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双创教育相结合的策略,进而实现充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现阶段,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双创教育被融入国家重要战略中,成为大学完成培养人才目的的重要部分。另外,思政教育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在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双创教育,不但影响到大学“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何种人才”的原则性问题,也为大学改革和完善双创教育提供新思路。所以,研究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策略和教育理念,对贯彻和完成大学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教育体系具有特别关键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结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家在思想层次上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保障,并确立高校是培养人才基地的地位,能够为高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这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毕业即失业现状的一剂良药。目前,有些院校的双创教育还停留在讲座和实践个例上,理论上的传递还依存于初级阶段的形式化和表面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几种因素困扰和限制了学生对于双创教育模式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及时调整双创教育思想观,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开创新的渗透性教育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传统,也是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生命态度的源动力。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素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缺位的问题,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体现,又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我的舞台,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利器。高校双创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启迪创新创造思维、孕育创业实践行为,从而树立积极进取的形象。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工作进展缓慢,亟待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改进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促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其重要性。工匠精神的内涵涉及范围广泛且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其特点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工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一)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工匠精神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遍及社会生产诸多方面,其渊源始于也分化发展于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于以手工业为生的手艺人。匠人用娴熟精准的手工技艺,打造精湛的手工艺品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其内涵包括匠人们在打造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不断精雕细琢和追求精益求精所领悟出“道”的真谛,包含匠人们专业的职业技能,对产品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道技合一”的职业追求及尊师重道的传承模式,而“技艺合一”是匠人们对产品理念的无上追求。“道、技、艺”是工匠精神传统内涵的体现。(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大力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传承文化与坚守品牌的民族精神、不断革新与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与质量至上的品质精神、一丝不苟和不遗余力的服务精神,目标是追求“道技艺合一”最高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蕴含了创新创业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生命态度,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进程的动力源泉。

二、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存在概念界定不清、专业关联度不强、重理论面授轻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配比率低等问题的情况下,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结构四个核心要素为抓手,强化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意识观念,加大“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融合,实现合理构建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差异化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教育;经管类人才;双师型教师

1引言

2014年,国家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新创业由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掀起一番热潮。目前,学术界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比较丰富,包括研究创新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等等,普遍围绕高校统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为中心。对于某一专业类的“双创”教育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连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又是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经管专业的学生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新常态下,研究地方高校如何完善创新创业型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开来,诸多高校成立了二级部门创新创业学院,或开设了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综合来看,双一流高校的双创教育注重理论传授结合实践;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着重于实践实训;地方高校也推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大都缺乏自身特色,理论性不如双一流高校,实践性不如职业院校,进退两难。且有些地方高校盲目跟风和效仿,或依葫芦画瓢,根据文件生搬硬套,看似有条有理地完成了创新创业政策方针,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本校的特点特色以及实际情况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的发展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经管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双创”概念界定不清晰,专业关联不明显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高校的经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更是普遍缺少界定,其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双创课程如何构建以及双创教育如何发展等,都没有一个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相配套的完整的教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一是经管类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来看,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对经管类双创人才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指导、轻视对经管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训指导等。二是专业关联不明显。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缺少挖掘和研究学科专业所属的双创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及意义,换言之,经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是基于经管类专业背景下的,与其他工科或文科等专业有明显区别的创新创业教育。但从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脱离,没有真正地将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双创人才培养交织融合,相互作用,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在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增加一两门创新创业课程,而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不是专门针对本专业而研发出来的具有实践应用性的双创课程。2.2经管型人才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创”重理论面授轻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地方高校的经管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还以原有教学计划为主,教学大纲中大都为本专业知识,缺乏对双创人才培养设置专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形式单一,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课程成绩考核等方面则主要采取小论文、理论知识笔试等形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增加的社会实践课程也大都以理论面授的方式进行。比如《企业营销策划》、《广告学》等与现代社会经济实践紧密相连的一些课程,明显缺乏具有双创特征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有的地方高校没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具体的创业实践过程如计划、组织、市场评估、营销策划等无法进行实践;有些学校有自己的实践基地,但是也流于形式,不肯投入应有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培养双创精英。高校的双创实践更多的体现在国家或者教育厅、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但是这样的比赛与现代经济社会的联结度不够紧密;相比于在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时候,请某些企业的高层来到学校开讲座,给学生讲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需要的双创人才类型,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2.3经管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结构中,“双师型”教师配比率低,学生学习需求难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比较重视和突出,但是地方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双师型”教师,一般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如某高校老师既是讲师又是高级工程师,则可以称其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地方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滞后,配比率低,很多老师自身并没有相应的创新经验和创业阅历,仅仅通过教材上的一些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明显理论脱离了实际;有些老师则是之前有过创业经历或在企业工作过,但是回校当老师以后就再没有创业的后续经历,这些老师则容易将陈旧的创业观传授给学生,无法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双创能力需求。

查看全文

双创教育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探析

[摘要]双创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但整体上仍然处于初创阶段。由于办学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高校双创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实现协同发展,这个问题在新经济环境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尝试着从新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分析两者缺乏协同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加强两者协同发展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新经济;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在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正在由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而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活动就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能够引领市场需求,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盲目地迎合市场。市场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要懂技术、会管理,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发现、抓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遇。这就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该着力加强双创教育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以下简称“协同发展”),以使其在校生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环境。

1新经济环境下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新经济即新的经济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名词有着不同内涵。当今时代,人们所讲的“新经济”,通常指的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注重发挥知识与技术价值的全新经济形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技术创新、产品创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市场竞争中的胜者不再仅仅是好产品的生产者,还应该是好商品的营销者。换个角度讲,新经济环境下的市场主体不必是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的实际拥有者,只要他们能洞悉市场需求、创造不同以往的新商业模式,就可以调动资本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的门槛大为降低。为此,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提出并大力实施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希望借此推动中国经济逐步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双创”计划是在全社会普遍推进的一项国家战略。对于以人才培养为主业的高校来讲,由于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必须积极响应、全面贯彻这一国家战略。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些政策支持,到了2015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双创教育不断迎来新的利好政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设了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累计开设2.8万余门课程,各示范高校开设2800余门线上线下课程,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双创教育已经蔚为大观。然而,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滞后,在快速上规模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与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发展的协同性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协同发展的理念比较薄弱、载体不够丰富、师资能力结构不匹配、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等方面。在新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创教育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2新经济环境下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