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22:3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师德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政教育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摘要】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师德师风对于当前高校的校园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其实际意义,形成树立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力;其次需要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思考,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把脉问诊,精准施策,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思政教育;师德;师风;高校
在当下社会中,思想教育视野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所高校建设是否良好与得当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当代合格人才的要求。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展示的不仅是个人的知识才能,也展示了教师整个灵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标榜作用,也是从国家层面到人民层面一致的期望与需求。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在精神上的标杆和榜样。向学生“传道”,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学习好相关知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必要条件。要培养出优秀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学生,首先需要培养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教师队伍。需要明确的是,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教学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未来,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目前推动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的整体背景之下,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的成长引路,这既是为推动和谐校园提供基础,也是为以德治国方略的推进起到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社会工作的中心,在教育工作过程中,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职责特点,为学生树立起模仿和学习的楷模,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形成示范,点对点,点带面,对全社会起到教化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肩负起来的责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会对学校从管理质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育质量论文:高校师德教育促质量发展简析
本文作者:韩文禧工作单位:甘肃白银景泰县第六中学
发挥农场学校的优势,积极争取条山集团的大力支持,建立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奖励机制,每年六一、教师节都为优秀教师和学生发放奖金,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狠抓细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办学品位
1、提高领导班子的服务水平。推行领导班子值周制度。值周领导上学时段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下午放学时段护送学生回家。确保了学生上下学安全。落实假期领导班子带班值班工作制度,带头奉献,树立形象。2、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行为习惯。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实行侯课制度,珍惜课堂教学时间;落实教师值周工作制度,全面监管学生。通过对教师的细节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3、培育学生队伍的行为习惯。一是开设礼仪课,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二是推行路队制度。学生放学期间,按照回家路线列队举牌离校。教师负责监管,确保学生整齐靠右行驶,监管家长接送车辆停放在固定位置。三是落实值班制度。课间每个楼层都安排一名教师和两名学生监管,提示学生靠右行走、轻声细语;校园每一个区域安排专人巡查,监管学生的课间活动。四是加强细节管理。每周开展一次监督检查,从学生仪容仪表到携带食品,推行自行车挂牌到登记造册、统一编号、按号停放,定期检查车况,杜绝病车上路。
推行梯队发展,打造强能高效的教师队伍
1、强化师德建设。建立师德长效机制,健全师德评议、问责、追究制度。通过多层次的评议,有针对性地开展问责和教育。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全国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书写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增强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推行梯队发展。开展教师梯队发展计划,各个学科设立三个梯队,有计划、抓重点地打造第一梯队教师,分任务、定目标培养第二梯队教师,结对子、抓落实发展第三梯队教师。每学科都有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又有培养对象,每位教师又有发展方向,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与出路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师德规范在实践中重公德轻私德,师德考评、教育、监督、激励等相关制度仍不健全,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作用发挥不够等。破解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健全改进高校师德考评、教育、监督、奖惩等制度机制,切实将师德要求纳入高校教师准入制度之中。
关键词: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出路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高校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师德建设,一项根本的、长远的措施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它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形式的法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从法的意义上为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提供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二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策意见,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品格品质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三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师德规范制度,进一步为高校教师明确了职业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内部约束力。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彼此联动,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高校师德制度体系,为确保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化与规范化提供了坚强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师德制度是需要高校教师共同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划定了界限和准绳,也为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时提供制度依循。“随着社会体制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高校师德建设领域里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大学教师存在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滑坡,育人意识淡漠,利己主义作祟等现象。[2]师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这证明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师德建设往往单纯寄希望于教师自我修养和内在约束力,而忽略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好高校师德制度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虽然目前有些高校也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师德制度体系,但是仍难以适应日渐复杂的师德环境,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研究探索师德制度建设的可行路径和努力方向,以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的优势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近些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变革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样影响了高校教师。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言行失范、学术不端等行为。虽然这些师德失范行为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些问题有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高校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教师自身的原因。因此,必须从健全领导机构、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等方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师风;问题;原因分析;措施
教育部围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制定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要求深入贯彻实施。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观念生成和变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使高校教师永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鲜亮底色,切实履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
一、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新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积累了一些典型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不适应新时展要求的情况。民办高校亦是如此。客观、全面地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代对高校教师师德的新要求,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改进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一)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为教师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前提条件。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的问题对高校教师也产生了影响,个别高校教师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思想意识偏颇的问题,不能深切体会身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感,不能充分认识教师肩负的重大使命、国家责任;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政治立场不坚定。个别高校教师在网络上、课堂上、公开讲座上信口开河,转发、传播政治性错误言论,对社会问题发表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对学生造成误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反作用。还有少数高校教师不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关心时事和社会事务。鉴于此,新时代民办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让高校教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二)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高校教师要贯彻讲话精神,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持以育人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目前,个别高校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只注重完成课堂基本教学,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一无所知;对学生要求低,对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听之任之,熟视无睹,导致教学效果差。还有个别高校教师不能严格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律意识差,不注重个人仪表,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育人效果差。这些问题都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补齐的短板。(三)言行失范,学术不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教师应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胸怀教育梦想,保持教育定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然而,在市场经济多元化背景下,少数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修养,不自尊自爱,不注意个人言行。有些教师在招生、考试、职称评聘、推优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其言行严重背离高校教师师德规范,损害教师形象。还有一些教师功利化倾向明显,轻教学重学术,将时间花在课题申报、成果申报、写论文、发论文等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的学术研究上,个别教师甚至急功近利,为了更快地取得研究成果,滥用学术资源,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研究成果。诸如此类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
二、问题的成因
高校师德建设探索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使命,要按照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工作体系、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拓展宣传教育考核监督组织路径等方面,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高校是全社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全社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高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1.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文件精神回顾。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愈来愈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回顾这些年有关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颁布,对我国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等作了具体全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颁布,其中也包括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进入21世纪,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越来越清晰,具体目标也更为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这是国家首次以师德建设作为文件名下发的正式文件,对于推动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迈向规范化的重要成果,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具体标准。此后,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2013年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吁建立师德考核档案。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该意见作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最新指导精神,提出了诸多新的具体要求。它强调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遵循高校师德建设规律,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个方面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特别是明确了高校教师的七条禁止行为,俗称“红七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件对于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2.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些要求相互衔接、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形成了对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学识、作风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要求,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的行动指南。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一名好老师,并详细阐释了好老师应具有的四个方面品质,即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四方面品质中,三个方面是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谈的,师德是核心。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2016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发表讲话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这“四个引路人”强调了教师的使命重在育人、做“人师”,具体要从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四个方面引领学生成长。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教育实践的两大重点领域,“前两个统一”是在教学方面的要求,“后两个统一”是在科研方面的要求。“四个统一”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学识、作风在这两大领域的具体体现。可见,“四有”是基础,“四个引路人”是目标,“四个统一”是路径。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德育德,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有高尚品格、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高素质人才。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是为了立德树人。坚持“四个统一”,是对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责中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成为“四有”好老师、担当“四个引路人”的具体路径。党的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党的召开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文件,是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对新时代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文件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明确将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弘扬高尚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4]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路径
摘要: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重视程度不足,师德意识较为薄弱;激励机制不彰,师德文化功能弱化;功利主义严重,师德境界相对低下等方面。本文基于以上方面的分析,在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价值引领等层面提出对应完善路径,以期对加快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探析;完善路径
教育,是百年大计、复兴大计。师德兴则教育兴。师德即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公德的简称。古代的师德包括孔子的“专业乐业”“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包括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亦包括朱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思想。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师德的探讨逐年趋热,高校师德建设也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高校师德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育和养成。重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促进高校教师安教乐业、大学生成长成才。
1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提出
关于师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之后,各项政策的出台亦显出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则标准和理论指导。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此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2014年教师节期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积极倡议广大高校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的两会上又寄望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5月,又做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可见,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高校教师在全社会的价值引领作用,已经成为新趋势。
2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探析
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施路径
【摘要】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关系密切,“课程思政”需要高尚师德保驾护航,师德建设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将师德教育摆放在教师培养首位,从完善师德机制、提升师德修养、优化师德环境等方面强化师德建设,立高尚师德、铸大爱师魂、扬清正师风,从而实现“大思政”体系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师德建设;实施路径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践行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发起“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育主张,这无疑对新时代教师队伍与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师德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关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思想品性对学生成长具有直接影响力。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师德素养与教研能力,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与示范作用。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有助于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师德素养,从而推动师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要求
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思考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高校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教师则是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任务的主力军,故而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党的更是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2018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做出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的内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师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但人们对师德的内涵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师德内涵的界定大概分为三种:一是认为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二是认为师德即为教师道德的简称;三是认为师德是教师专业道德或教师专业伦理。2014年教师节期间,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既是对师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全体教师提出的应有职业追求。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将师德归结于普通的职业道德、教师道德、专业伦理,显然是无法达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师德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高校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只有自身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以身作则,才能做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才能在课堂上传播真理、弘扬正能量。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时刻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二)高校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只有精通自己所教课程和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带领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才能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三)高校教师应具有博大的仁爱之心。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关爱自己的学生,懂得理解、尊重、宽容学生,要容忍学生偶尔的“小错误”,要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决定了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而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则是关键。(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高尚的师德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旗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1]。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路径,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教师只有自身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条件。
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立德树人目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以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基本导向,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和教育部门出台的意见建议,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政策要求,完善教师准入与评价制度,构建“点和面”结合的管理格局,进一步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现实路径
明确指出,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要始终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就要有所提升,高校教育工作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人格与道德素质影响的过程。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不仅会崇拜教师的广博学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人格品质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按照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明确当前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破解当前立德树人过程中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难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1]。
一、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要求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一定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命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要做好学问传授知识以外,还需要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内在品质。可以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乎着高等教育的形象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提高思政素质和道德修养。高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作为指引,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自觉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还要按照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要求,强化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打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培养一批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能够潜心研究学问,能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的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完善落实细则与评价机制。良好的师德师风会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按照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各地各高校应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需要,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机制进行完善,研究制定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并加大制度落实力度,确保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真正的取得实效。此外,还要完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建立高校师德违规行为的负面清单和师德档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并加大考评力度,对于考评结果要敢于运用,要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进而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弘扬模范事迹并引领示范。高校要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要通过开展师德模范评选活动,将师德高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评选出来,让这些优秀教师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此外,高校还要结合争先创优活动,将身边的先进典型挖掘出来,开展“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让其他教师对优秀教师的高尚品质有更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展现优秀教师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更好地诠释教书育人的神圣,更好地诠释立德树人的价值所在。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地利用各种宣传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师德师风各项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回应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1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启蒙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人生成长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仅展示着辅导员群体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打造优秀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通过外部的途径来实现,比如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专项培训、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激励、严肃师德惩处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师德、减少师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师德的强烈主观性使得这些途径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显得重要。
2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
自我领导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源于领导科学理论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学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理论的拓展》,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自我领导理论形成的奠定文献。在这篇论文中,自我领导被解释为领导自我朝着目标绩效趋近的自我影响过程,不管任务的完成是源于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自我领导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赵国祥、梁瀚中(2011)的定义: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行为聚焦策略(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内在奖赏策略(思维聚焦于内在奖赏)、建设性思维策略(预想成功表现、自我对话、评价原有信念和假设)。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主要内涵是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过程,它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聚焦、内在奖赏和思维模式三种策略来达到师德建设效果。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自我进行师德建设目标设定,自我观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师德失范行为,从而引导自我进行行为管理,鼓励能达成良好师德目标的积极、意愿行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注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辅导员享受工作本身,从而获得工作中的胜任感、自主感。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抑制消极或扭曲、极端的思维方式,制定有效的辅导员师德评价、考核方式,从而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达成师德建设目标。
3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道德修养和品质是非常主观的,只会通过人的行为在客观世界反映出来。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已有的坚持价值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岗前培训、规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则是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强调在外部影响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辅导员的自我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