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1:07: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理性思考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分析

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团具备民间性、非营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这四种性质。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体育社团的一般特征时,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校内其它类型社团注重培养会员的社交、组织能力等,而体育社团在提高社员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他类型体育社团所不具备的特性。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又有不同之处。现今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然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建设愈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自身管理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导致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所具有的自身功能与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学生课外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运用资料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现阶段的管理现状,对体育社团发展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旨在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积极转型。

关键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学校负责大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统一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创立、多维管理、自主建设而形成的体育组织。不仅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校园文化与精神的特殊载体。目前,我国推动体育事业改革的深入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体育社团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与宣传滞后的不足,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在此背景下,社团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将互联网融入日常管理的方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转型和品牌化以及实现武汉市“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的阶段目标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社团相关概述

顾渊彦在《体育社会学》中提到,“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体育社团是以体育活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1]。”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体育社团是指经各级体育局审批并经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成立,由各级体育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体育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从上述定义中可以把体育社团归纳为由成员自发形成,以体育实践为目的,实行自主管理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王向东在《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管理》中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为体验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以掌握和提高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缓解学习压力,扩大交往目的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性体育团体[3]”。高校体育社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爱好和能力特点,自发形成,自主管理的社会组织。

2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社团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群众组织,对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或被境外势力利用,或出现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进而导致校园危机事件。本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充分发展学生社团文化的前提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安全管理问题,旨在回答“如何建设安全的学生社团,保障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问题,在确保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希望能为社团文化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社团;安全高校

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党委、团委领导下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对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比较迅速,社团数量增长较快,社团规模增长较大,社团种类较多,社团活动开展的也是丰富多彩,总体上起到了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的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疏漏,有些社团重视活动效果,忽视安全保障,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等安全问题;个别社团受到境外势力的文化渗透,受到境外势力的政治、金钱诱惑,成为亲西方文化的传播者等。

一、高校学生社团安全的内涵

“安全”一词在新华字典中被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遭受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国家安全观念是不仅是新时期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校园平安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线思维。目前,针对高校安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学生个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研究,即通过各种手段的教育活动或者管理措施,让学生提前预防或者避免某些不法伤害,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集中在学生如何树立国家安全观念,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针对学生社团组织的安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界定。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群体性组织,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团结和凝聚广大同学,按照自愿、自主、自发原则,善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课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同学综合素质,促进同学成长成才。

二、高校学生社团安全管理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论文

一、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社团采用科学化的管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高校教育教学的模式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形势的变化要求与之相关的高校社团采用更科学化的管理。

1.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需要高

校对社团管理的科学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要求高校输出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讲话中提到的“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高校社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社团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首先必须对社团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2.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高校对社团管理走向科学化

教育模式改革以后,高校学习普遍实行学分制。这样的结果是第一课堂的主题功能将更为明确的转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文化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就不可推卸的落到了第二课堂身上。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进一步落实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增强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高校社团管理的科学化是应当首要考虑的因素。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社团运行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管理者对社团的属性、功能及体育社团管理的重要性等,认识不足;高校学生主体急功近利思想弥漫,对参与体育社团的价值取向,缺乏合理认识;体育社团组织,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监管无力或缺失;缺乏活动经费,根据存在问题,着重从提高认识、加强体育社团文化建设、建立体育社团的规范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体育社团;运行管理;高校

1高校体育社团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高校体育社团人员流动性较大。据调查,体育社团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平均每个学期有近20%的社团成员流失,原因:一是选择社团之前,听说参加社团,可以加学分,或者是凭个人感觉,一时冲动参加了体育社团。二是社团活动自身活动内容,或者组织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吸引性不足。1.2高校体育社团运行内容随意性较强,目标缺乏长远规划,社团活动的宗旨扭曲。据调查,56.3%的体育社团开展内容随意性较强,开展内容以当下比较流行的娱乐性、表演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对社团的长远发展目标、开展的项目内容,均缺乏系统性的管理;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团学生,热衷社团活动玩耍,不想上课,本末倒置,影响学习,与体育社团原本应该发挥的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平台,渐行渐远,这样的运行方式,也直接导致了体育社团很难在短期内提升发展水平。1.3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专业性欠缺,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根据调查,大部分体育社团均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如调查中某高校,所有的体育社团,均无专业教师指导,只有一名教师统筹负责社团活动的开展,体育社团平常的技术训练,是社长负责教学,有时社长会找专业体育教师请教,然后再教给其他学生。1.4体育社团活动开展范围小,影响力不大。根据调查,大部分体育社团开展活动局限在学校内部,少数社团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社会,体育社团活动局限在校园内部,也就很难获得社会群众的认可,体育社团要想长远持久发展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就必须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服务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扩大体育社团的社会影响力。1.5体育社团管理规范性欠缺,监督不力。走访中发现,社团管理缺乏具体的社团规章制度,不具备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的发展目标,社团发展基本上处于自主决策和自主发展的状态,还有高校多个社团只有一名负责人,在开展活动中,无人监管,学校团工委部门,只要求在时间节点内,完成相关的体育社团节目,几乎没有监管过,工作全凭个人责任心,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无执行,导致了大学生体育社团很难在短期内能够较快提升。

2大学生社团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2.1管理者对社团的属性、功能及体育社团管理的重要性等,认识不足。根据调查,很多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对社团的宗旨、属性、功能等认识不足,停留在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没有认识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认为学生体育社团的红火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能够减少学生不利于安全稳定事情的发生,但是对体育社团活动的各项开展,内容体系之间的衔接,还缺乏长远的规划,在规划之前,也没有对体育的功能和属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社团的关联,缺乏梳理,因此就导致了体育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太强。2.2高校学生主体急功近利思想弥漫,对参与体育社团的价值取向,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奔着参加体育社团,在体育成绩或者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学校层面原本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了为了获得学分才参加的社团,归其原因,是学生自身核心价值观念的下滑,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与当今社会风气、核心价值观念下滑现状有一定的关系。2.3体育社团组织,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监管无力或缺失。根据上述的分析,体育社团隶属管理规范性较差,监管无力,深层次的原因是体育社团组织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就会导致对社团的归属关系不清晰、体育社团活动宗旨不明确、社团建设发展规划缺乏、社团短期规划随意性强等现状,同时存在既是体育社团组织部门又是监管部门的这种现状,这种自身监管体制,缺乏很强的约束力。缺乏对专业指导教师的经济报酬以及相关激励制度,导致了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局面。2.4体育社团经费缺乏。据调查,体育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会员会费、学校下拨的活动经费,和外界赞助活动经费。据了解,一次中小型的社团活动,基本上就花费掉社团一年的经费,另外,由于社团活动水平和活动层次的限制,也很难能够争取到金额较大的赞助费用。缺乏费用,也限制了社团的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只能开展一些活动费用较少,影响力不强的校园内部体育社团活动。由于社团经费的缺乏,对指导教师的相关费用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师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没有理顺指导教师的责、权、利三者的关系,直接限制体育社团发展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力量,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尤为关键。本文将从社团职能作用、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社会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此强化社团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和运行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团建设;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力量,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尤为关键。本文将从社团职能作用、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社会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究,以此强化社团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和运行模式。

一、社团的职能作用

(一)社团对学生意识形态发展影响较大。高校社团作为学生思想得到提高的重要阵地,它对学生素质发展作用显著,一个优秀的社团,其人员将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对社团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将更加具备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社会各项内容将促使学生思想意识发生改变,并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二)社团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发展。社团是由各个专业的学生申请加入的,并最终通过面试确定好社团成员。学生通过加入该社团,能够从本质上充分认清社团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社团的交流,学生能够彼此认识对方专业,加强自身专业修为,对此学生能够从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结构。(三)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提升营造了优质环境。学生通过加入学校社团组织,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成员,其将在实际行动中全面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在社团工作中,学生不仅能发展自我爱好,也能在某一方面实现技能的锻造,同时,也能让其他同学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同时又能让自己对自我增强认同感,以此为培养健康人格奠定基础。(四)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部门,其将是信息、创新互相碰撞的部门,不同成员之间能够通过该部门进行互动,进行消息传递,以此达到创新创意的目标。同时,社团犹如一个小的社会,学生能够通过社团工作、活动的组织,系统提升自我沟通能力和技能,也能够让自我汲取活动组织的养分,全面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此外,社团组织校外活动越来越频繁,成员社会化程度日趋提高,对此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更加多元化。(五)社团是学生向心力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阵地。一方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积极表现自我,积极培养自我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逐渐增强,社团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社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文化建设趋向多元化,这将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社团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下高校公益社团现状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作者:李波李媛单位:宿迁学院

查看全文

高校社团的科学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科学管理探索

[论文摘要]高校社团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模式中教育主题功能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社团发展呈现出新特点,要求社团管理走向科学化。当前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团监管力度不够,物质支持能力有限,活动指导水平不高等不足。能够采取构建“三个一结合”的管理体系,实现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引入竞争、奖励、淘汰机制,加强社团间学习交流,增加投入、改革会费管理机制,实现社团科学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参与社团活动成为了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际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高校社团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效果。因此,决定社团发展前景的社团管理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社团采用科学化的管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高校教育教学的模式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形势的变化要求与之相关的高校社团采用更科学化的管理。

1.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需要高

查看全文

高校贫困生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公平公正、合理高效地分配资助资源,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物质保障。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感恩教育、责任感培养等方面仍然是资助工作的短板。本文以闽江学院电子系将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运用到贫困生为例,探讨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提出构建贫困生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公益社团;管理模式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07]23号)以来,国家、政府、高校都逐步加大了对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1]但是,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仍然停留在直接的、线性的、单一的无偿注入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此种物质获取方式产生依赖和麻木心理,进而造成感恩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等的缺失。此外,贫困生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封闭等不良情绪。资助只是手段和形式,育人才是目的和初衷。因此,探寻经济帮扶、精神帮扶和心理帮扶等多管齐下的有效做法是完善资助体系、实现高校服务育人功能的重要议题。

一、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愿组成的、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包括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以及社会公益型等等。[2]公益社团强调围绕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担任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的角色。贫困生的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是加强资助育人功能、解决资助工作困扰、实现资助育人两手抓的重要路径。

1.解决资助工作人力资源短缺与日益增长的贫困生人数之间的矛盾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管理社团作用分析

高校中建设学生社团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管理形式与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社团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与约束性,阻碍了学生社团管理成效、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为此,要积极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社团的管理质量,实现教育事业改革下的理想教育目标。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组建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专业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社团包括文化社团、科技社团、体育社团以及文艺社团,并且学生社团能够根据学生所选修的专业相契合,帮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且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同时,学生社团的最大作用即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并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举办的专业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相关技能。同时,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实现综合发展。(二)加强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社团呈现良好发展趋势,源源不断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团中,基于此种现象,有效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与保障。高校学生社团都是开设于学生课余时间,能够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良好规划发展目标,并能够积极引领学生朝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提高上进心。此外,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拓宽学习渠道,对于思维能力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此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社团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其管理机制还未能完善,直接影响了社团整体的管理成效。例如,学生作为社团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应突出主体地位,并且社团工作应由学生进行管理,而不是默默无闻的由高阶层摆布,以此未能积极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兴趣,严重影响了高校社团的作用发挥。同时,高校对于社团未能起到足够重视,相应的管理机制、资金投入、考核模式等都未能全面管理与执行,由此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定位不清,限制着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社团的管理成效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