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2:15: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农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通过对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模式、路径的调研、思考,本人认为: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应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出一条特色效益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现代农业之路。

1四川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关口。四川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最大,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农产品的品质和规模。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结构、水利设施改造、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废弃物处理等,也直接影响农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我省农业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时要转变传统的方式,既要选用生态的产业链模式,也要注重采用生态的支撑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生态作为特色,让效益持续提高,就能率先实现农业的低碳和循环发展,抢占绿色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于推动四川农业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

2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但以制造业和印染业为主的产业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在全面分析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打造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浙江从“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强省建设和形成社会共识的历程。四川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更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比较效益,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并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所谓高效生态农业就是以绿色产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既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符合了我省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丰富的特殊性。

3四川具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查看全文

浅谈高效农业发展研究

一、发展高效农业对宝应县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

(一)高效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宝应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根据《宝应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5年宝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7元,比上年增加1261元,增长8.9%。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8.8%,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占比25.4%,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15.8%。家庭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2199元,占比55.9%,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4.2%。近些年来,农业经营净收入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说明宝应农业产业的发展尚未能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还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二)高效农业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促进宝应农村经济发展,其对农业产业的促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截止2014年,宝应县耕地面积为7.9万公顷[2],人均耕地面积为1.31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水平。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截止2015年底,宝应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2%,但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高效农业不仅生产效益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农业能够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减轻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的干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解放农村劳动力。高效农业发展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确保宝应农村经济有力发展。

二、宝应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效农业理解存在偏差,把握不准确。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高效农业,但是真正做到高效的却不多。许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看起来十分的现代,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农业,而是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法保证真正地高经济效益。这说明目前对于高效农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把握不够准确。(二)耕地资源少,高效农业规模难以保证。宝应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宝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的供与需、占与补、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面积的保护任务越来越严峻,将成为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宝应着力打造“235”十大农业园区,高效农业面积达50多万亩,园区综合生产效益显著,但是目前仍存在规模有限,竞争乏力,“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等问题,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业”、形成区域经济板块的要求和标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三)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宝应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各村农民的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导致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正在下降。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需要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才能掌握,而宝应目前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并不能达到要求。作为留在农业生产的老一辈劳动力,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高效农业确切含义,不能真正领会乡镇政府的政策内涵,无法很好实施乡镇政府所宣传的高效农业发展的知识。此外,宝应相对于周边城市处于人才洼地,不利于农业方面人才的吸引,许多人才去发达城市发展,导致从事农业领域方面的人才非常急缺。

三、宝应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扩大高效农业规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高效农业,能不能在发展竞赛中取胜,有赖于宝应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应树立新观念,明确宝应高效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观念新、起点高、质量严、高标准、可实施的详细规划,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经济效益。鼓励乡镇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培植特色农业,在有条件的乡镇连片发展、规模经营。从全县的角度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应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循环生产体系,实现清洁生产,保证农产品安全和质量;充分衔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协调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保有耕地面积,保证农业产业用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对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二)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式。立足每个乡镇的资源禀赋,发挥每个乡镇的优势,进行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的形成。宝应全县农产品存在农产品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分布相对零散的状况,因此应注重资源整合,做强优势和特色产品。目前,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一批有机稻米、大闸蟹、西瓜、荷藕、慈姑、水芹菜、核桃乌青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一批“一业带全镇、一品富全村”的专业镇村,创成江苏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1个。(三)注重人才引进,加快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宝应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突破宝应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鼓励和号召大学生回乡建设。在积极引进的同时还要注重留住人才,加大对人才的补助和支持,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快向农民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高效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注重加强技术示范、指导、培训等,通过开讲座、网络传播、发放资料等多种宣传推广方式,宣传科学种植,合理利用资源,推进高效农业的推广普及。(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发展。要向高效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尤其是宝应这样人多地少、生态环境压力大、专业人才缺乏的县域要在高效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争取优势,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宝应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积极探索符合宝应本地资源禀赋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内容和积极有效的技术推广方式,培育适于宝应当前设施条件栽培的优良作物品种,设计适于宝应各镇区生态条件的设施类型,构建适宜于宝应各镇区的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加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增强设施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宝应高效农业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五)创建优质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高效农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得注重培育优质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可以说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是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证明。目前,宝应农业方面已经有很多品牌,例如大米、莲藕、慈姑等,但大多品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如若不能加以整合和自主创新,要把品牌做强做大就比较难。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就得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高效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建立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又要建立农产品产业化所必需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只有各方面都努力做好,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才能促进宝应高效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查看全文

村镇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意见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经研究决定,在全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紧紧抓住“黄三角开发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强力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特色强村,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年,我镇将大力实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千亩,有机粮食种植1千亩,生态养殖基地1千亩,浅水藕和淡水养殖基地1千亩,新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新增“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个;新成立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3个;发展市级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2个。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主攻高效,力求“三个提升”

查看全文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探寻

山东省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成立于2010年12月,其前身为有着61年的发展历史国营广北农场。2011年,该示范区抢抓“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融合和两个省部共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实践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牵引,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支撑平台、项目带动突破”的工作思路,着力开展“规划年、项目年、突破年”活动,扎实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发展。去年8月22日,山东省政府与国家科技部共同签署了《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和《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将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列为部省会商会议固定议题。共建协议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突出东营滨州核心区建设”。为贯彻落实省部协议,省科技厅组织编制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等相关专家评审论证。《总体规划》确定了“一区双核多园”的总体布局及组织架构。“一区双核”是指以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双核心,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一、基于对广北区情的深刻把握争取示范区省部共建核心区地位

1.基于对广北历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观研判。从广北的基础条件、土地性质和区位看,这一区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经济特征,适宜于全面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创建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适宜于打造“绿海花洲”式的中心城近郊环境和壮大市属经济的功能板块;适宜于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搞好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对于完善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对广北区域环境与资源禀赋的区情把握。东营市委市政府将国营广北农场进行改制,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按市政府直属正县级单位管理,参照市属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职责界定,赋予县区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投资计划、建设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园区具有自主配置资源、快速构建新机制、整合利用资源的组织优势,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活力保障。园区土地成方连片,土地权属明确,国有土地面积占78%,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投资主体,选择多种投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按产业链条集中连片,发挥规模优势和效应。另外,介于园区各片区之间的土地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地区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备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核心区落户广北得益于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在研究示范区区情、广泛征求专家及领导意见的基础上,东营市按照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牧业循环,一、二、三产融合,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总体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要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链集成、产业链融合、服务链配套、利益链持续的原则,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高点定位、错位发展,提出了“一城、六园”的规划布局和“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的主导产业体系,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城”即生态科技城;“六园”即:现代林业示范园、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乳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和生态产业园。“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是指农业高端服务业平台,现代苗木花卉产业、有机蔬菜产业、循环乳业产业、高端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六个特色产业以及投融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查看全文

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意见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农业节水已成为我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加快我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快速、和谐、

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塔城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由于农业是我区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8%,因此,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从农业节水入手,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虽然近十年来,我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受资金、水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田间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节水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面积为63.73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2.8%,灌溉用水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供给农业的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保障我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

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查看全文

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浅析

一、大庆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大庆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辖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大同五个区,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四个县,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81.55万人,全市耕地面积46.8万公顷,草原68.9万公顷,水面26.9万公顷,湿地120万公顷。全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风多。全年无霜期较短,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近年来,大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模式。如建立了棚室经济、园区式现代农业模式、温泉特色农业、基地式或牧场式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40个;全市水田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旱田规模化经营占全市旱田耕地面积的17%;全市棚室发展到4.8万栋,设施农业实现收入25亿元;2012年,大庆市围绕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的“八化”建设,制订了《大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考评标准》,为大庆实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起到了高标准的前期示范带动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发展范围较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农业而发展农业,要与第二三产业形成对接。大庆基地式现代农业更多的仅限于某一作物的种植或养殖基地,而没有形成更宽广的上下游产业链接。2.郊区型现代农业供给不足。近年来,大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棚室经济,但对于中心城市供应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在大型日常超市还没有形成充足的供应和独特的品牌,很多农产品还主要依靠外地运输。3.大庆现代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增值能力弱是全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与国际化接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既要增加产能产值还要积极开拓市场。大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国际型都市发展战略,融合非农产业形成大农业体系。4.现代农业品牌竞争力较弱。大庆具有广袤的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一主导产业下做文章,不仅满足现有市场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挖掘未来市场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等。5.大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环境承受力不强。大庆市现有耕地1080万亩,其中旱田974万亩,水田106万亩。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9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干旱缺水型城市。而且,水资源缺乏一度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大庆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

(一)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发展超越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及制度成本,带来规模化、范围化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农产业,主要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以及竞争优势等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竞争优势等。

(二)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众多相关企业或相关产业基础上的,并以这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而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立足本区域特色,建立区域品牌,反过来区域品牌的集聚作为无形资产才能够持久广泛地吸引众多相关利益体,进一步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都受益。如何进行相关企业或产业的联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索,一是纵向产业化发展型,一是横向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轴,包括产前(现代农业的设施投入、技术科研、推广组织)—产中(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及示范园区)—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区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及产品的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生产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此形成与现代农业投入部门的合作;当然,在此集聚过程中,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如东方集团在大庆肇源县投资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园项目和在高新区建设高端组织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项目,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后重要环节,将带动相应的产前和产中环节,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横向相关产业联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产品联合或嫁接,如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基于主导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是相似而不类似的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并辅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区,有配套的辅助企业集群,形成板块式的合作和协作。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搭乘区域中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在建立相关特色品牌下开拓新的产品系列。

查看全文

垂直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根据DicksonDespommier2009年发表在Scien-tificAmerican(科学美国人:垂直农业的兴起)中的论述,垂直农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第一,Farmingisruiningtheenvironment,andnotenougharablelandremainstofeedaprojected9.5billionpeopleby2050.2050年有95亿人,土地不够用。第二,Growingfoodinglasshigh-risescoulddrasticallyreducefossil-fuelemissionsandrecyclecitywastewaterthatnowpolluteswaterways.减少排放和循环利用城市废水。第三,Aone-square-blockfarm30storieshighcouldyieldasmuchfoodas2,400outdooracres,withlesssubsequentspoilage.面积相当于一个街区30层楼高的农场,其产量与2400英亩户外农田相当,而耗费更少。第四,Existinghydroponicgreenhousesprovideabasisforprototypeverticalfarmsnowbeingconsideredbyurbanplannersincitiesworldwide.现有温室水培法为立体农场原型提供了现实基础,正为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师所认可。在中国,土地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有必要探索一下垂直农业在中国发展,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发展可能性。

中国的垂直农业研究

首先,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引进的中科院院士孙儒泳就曾向广东省政府打报告要求在广州市盖楼建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科研项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越来越少、人们的食物供应问题,尽管没有提出垂直农业这个概念,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中国在垂直农业方面的研究还要早于美国人(他们是2009年提出这个概念)。

第二,近10年来,广东农垦在甘蔗大面积种植园中已经成功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3],通过在大田中的探头感应,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对需要水分的地方实施滴灌。从理论方面分析,所谓垂直农业的概念,其实就是应用植物营养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精准农业”,就像美国亚桑纳大学环境控制农业中心的主任吉恩贾克梅里认为的那样:通过在室内种植植物,其环境可被前所未有地进行精确控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农垦在垂直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农业科学前列的。

第三,前几年,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区钟落潭建立了广州金颖园农科旅游度假区,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各式农作物的根系,这种做法也是垂直农业应用的一种。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4],比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投资3亿多建设的热带雨林、湿地等模拟环境,它们大多作为少年儿童课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电费、营养液等花费巨大,现在很多都支撑不下来,不再对外展示。最近,根据中国园林资料网2011年7月8日消息:山东首家实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体垂直农业示范园日前开工建设。智能化立体垂直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对栽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程监控。虽然垂直农业节省了传统农场使用机械、农药、除草剂、化肥、运输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还包括作物减产的成本。但这些不能证明垂直农场在能源和金钱上具有竞争力。其实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复杂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础设施和安全密闭负压通风设备的探测和维护等方面会耗费更大的能源和金钱。所以,目前“垂直农业”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应用模式,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一些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水和能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来源问题。“垂直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和能源供应系统作为配套。

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垂直农业的思考

查看全文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

1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900km,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28%.滩涂面积24.6万hm2.沿海未利用的盐碱荒地93.3万hm2,土地后备资源颇丰.海岸带生物资源丰富,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有197种,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有灌丛、盐生草甸、盐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4类;拥有海洋生物800多种,游泳动物渔业资源85种,较重要的鱼、虾、蟹、贝类等近40种,其中,滩涂贝类29种,可增养殖的15种[2].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海珍品的重要产区.海岸带盐卤、油气、贝壳砂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m3,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50亿t、560亿m3;拥有3条长56km,总地质储量达3.6亿t的世界罕见的贝壳砂矿带,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万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贝壳堤.海岸带风能、地热资源丰富,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等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岸带有多条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对海岸塑造、陆架沉积作用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拥有马颊河、徒骇河、小清河、潍河等河口,港湾资源条件良好.拥有大小海岛89个,岛岸线长219km,占全省海岛岸线长的29.7%,海岛面积33.8km2,占全省海岛面积的24.9%[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位优势日益显现,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防潮堤建设标准低,防潮能力弱,受风暴潮威胁较大,制约了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大,岸线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缺乏规划和科学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纳上游地区大量污染物,致使滨海湿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态受损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围垦、盐田、养殖等的生产活动影响,自然植被退化,景观破碎化,湿地面积减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灾害频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日益凸显.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2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选模式

所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构成一个结构稳定、高效、生态与有序转化的现代农业系统格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概括地说,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乃至生产、生活习惯条件,具体决定采取怎样的模式,勾画什么样的蓝图.在充分认识、分析该区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9类模式,以供选择[4-10].

2.1暗管改碱模式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多为荒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开发利用难度大.采用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可实现土壤快速脱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民生工程,还可通过新增土地用于占补平衡,缓解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增加过快同严格保护耕地的矛盾,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该模式的工程技术要点是利用专业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滤水、排盐功能的PVC管道,实现开沟、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过程一次完成,并通过灌溉淋洗,使含盐水渗入暗管排走,从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脱盐的作用.它与明沟排水的技术原理相同,都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将淋洗土壤而渗入地下的含盐水排走,用以大规模改良盐碱地和盐渍型中低产田.由于排碱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设计为宽深布设或浅密布设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网,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碱效果突出、均匀,优于明沟排碱.有条件的可将灌水渠系也改为管道模式,再植入节水灌溉系统,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转换,从而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暗管排碱模式改碱见效快,效果好,经济效益高.通过暗管布设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黄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内使盐渍土迅速脱盐,土壤含盐量可由10‰~30‰降为3‰~4‰.暗管排碱的另一项重大收益来源于节地.因为暗管布设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来的“农级”排水沟所占面积则成为新增耕地面积.如按农沟间距40m、深度1.5m,边坡1∶2计算,排水明沟占地大约是耕地面积的15%,在农沟布设间距较大的地块,沟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碱,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边角地和插花荒碱地,可新增土地面积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优越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等,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农田明沟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转变.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推广暗管排水系统.该模式非常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大面积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也适用于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查看全文

探析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高效生态农业是顺应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也是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筑基之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将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增续动力,是在新时代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充分认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综合研究与分析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技术体系及生产系统,从而有力推动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出的关于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习在报告中充分描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目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有限、生态污染、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等多种突出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这是新时代对我国农业提出的重要实践命题。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深入探索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转化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目前,“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标准,“高效”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是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也是农业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向。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具备多种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准确定位制约要素的关键点,是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是集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及自然资源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遵循农业生态学理论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全面合理开发区域内各种农业资源为手段,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能够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意义。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主要目标是加快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培育农村新型生态文化,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的科学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指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要求,促进乡村经济、杜会、文化、生态等各个系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查看全文

探讨城市郊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摘要:通过对**城郊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城郊高效设施农业的具体措施,从而促进城郊现代高效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