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20:4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家庭教育

新时代高校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就整个家庭教育现状来说,教育对象往往一般限于学龄前的婴幼儿、小学生及初高中学生。一般认为等到孩子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家庭教育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也就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再重视了,甚至把他们排斥在家庭教育的对象之外,因此,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性功能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查看全文

大学生家校共育新思考

一、家庭教育对“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因此,即使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步入大学校园,家庭教育依然对他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引导下,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对高校教育体系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90后”大学生对父母具有更强烈的依赖感,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人从出生到成年,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与父母度过的,与父母在血缘上的天然联系,使得子女的成长成才时刻凝结着父母的心血与辛劳。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负责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抚慰、精神上的支持和人格上的引领。因此,许多子女包括大学生潜意识里把父母作为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模范,他们模仿父母的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和习惯,甚至成为父母的翻版,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意思。当前,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差,他们无论在心理上、精神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对家长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信任度。此时,如果学校与家长及时沟通,对“90后”大学生在“做人、成才”等方面进行协同一致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努力适应大学生活,热爱新集体,把对父母的眷恋之情转化为学习动力,那么,对于“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父母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更深更细,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因为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都是在“6个父母”(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下长大,他们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小皇帝,甚至成为家人对实现未来某种目标追求的精神寄托。因此,“90后”大学生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在乎自己孩子的成长成才。据笔者对广西大学1000多名“90后”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父母“对自己关心得很细腻,感觉很好”的占73%;父母“对自己管理的范围多、涉及内容多”的占56%。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教育管束得更深更细更全面,大到如何培育践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奋斗目标、政治立场、道德修养等,小到如何跟同学朋友相处、行为举止、饮食起居、穿衣打扮等,父母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疑释惑,希望通过远程教育,引导子女遵循自己的教育方向和目标,做父母的乖孩子、学校的优秀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父母对“90后”大学生各方面教育甚至干涉得更深更细更全面,看似面面俱到、对学生约束过多过严,可能会影响学生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实际上,正是父母全面细致、无微不至的教育渗透,有效弥补了学校施行重点关注教学质量这一模式单一化的教育体系的缺陷,对于引导“90后”大学生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三观”、加强道德修养水平、学会为人处世等关乎他们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90后”大学生与父母接触沟通频率较高,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持久性。“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出生,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到国内外社会环境多元化文化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他们大多数也比较年轻,也比较容易包容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会考虑与子女做朋友,耐心倾听子女的心声,愿意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子女交心换心,通过子女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家庭教育,由此深得子女的欢迎。高频率的接触沟通,使父母有更多的机会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高频率的接触沟通,也使家庭教育在内容上的反复性更强,使得“90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践行家庭对自己的教育。

二、当前“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出现弱化趋势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摘要】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现状入手,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更侧重对工作实际的思考。在具体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对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进行理论研究,对凝聚“学校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开展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办高校

一、引言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办学经费的来源、办学体制的优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缺少对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实际的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民办高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还是为实现高教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或是为促进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因此,建立真正适合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如果说教育是“树人之本”,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教育之源”。在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和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现今时代,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强,但任何组织或机构都难以动摇和取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地位。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子女理想信念的确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重视家庭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需要,也是完善自我和健全人格的需要。[1](P.41-43)学校教育是由教师依据教材,在教育大纲的规范下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全面地进行知识传播,系统地进行人格培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P.41-43)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学校教育备受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多地体现着家庭期盼和社会期待。学校教育是主课堂、主渠道,是学习道德准则、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的重要基地,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性质和水平。[2](P.92-101)社会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其它所有教育的统称。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也是未来社会主要的教育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休戚相关。[3](P.54-55)社会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校教育的超越和拓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平台和依托,有效减少认知的臆断性和片面性。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有明显的强化趋向和扩大趋势。[4](P.61-63)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家庭教育是起点又是终点。家庭教育的好坏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影响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1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以独生子女居多

目前,我国积极放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但就当前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四二一”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查看全文

道德观念大学生道德发展德育研究

【提要】道德观念影响源是影响个体道德推理的权威。本文分类总结了道德观念影响源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机制,立足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构建道德教育“社会信息环境-家庭-学校”的三方网络模型。

【关键词】道德观念影响源;道德发展;德育对策

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个体做出道德抉择的依据,决定了他的品德内容,而进行道德推理和道德抉择的依据集中反映在个体心目中的道德权威对其的影响上。寇彧认为,道德观念影响源主要是指影响个体道德推理的权威,它作为外在动力因素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影响。不同的道德权威对个体构成不同的道德观念影响源,从而对个体品德内化过程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因此,对于个体来说,道德观念影响源促使或导致了道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了道德价值取向的不同。基于此,本文围绕道德观念影响源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指出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在高校道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道德观念影响源的维度构成

根据道德观念影响源所隶属的环境不同,将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源分为三类:

(一)家庭教育学者们对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当代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第二类是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中汲取精华,挖掘并借鉴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秀教育方法;第三类是比较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异同之处,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优势,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二)学校教育首先,学者们对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学校的优秀德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我国道德教育的模式走向。其次,学者们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变迁进行探讨,从中国文化变迁的角度探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变化,我国的道德教育也随之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最后,学者们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模式将会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之路。道德观念影响源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发展与德育对策研究周明洁

查看全文

大学生道德发展与德育对策研究

【提要】道德观念影响源是影响个体道德推理的权威。本文分类总结了道德观念影响源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机制,立足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构建道德教育“社会信息环境-家庭-学校”的三方网络模型。

【关键词】道德观念影响源;道德发展;德育对策

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个体做出道德抉择的依据,决定了他的品德内容,而进行道德推理和道德抉择的依据集中反映在个体心目中的道德权威对其的影响上。寇彧认为,道德观念影响源主要是指影响个体道德推理的权威,它作为外在动力因素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影响。不同的道德权威对个体构成不同的道德观念影响源,从而对个体品德内化过程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因此,对于个体来说,道德观念影响源促使或导致了道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了道德价值取向的不同。基于此,本文围绕道德观念影响源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指出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在高校道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道德观念影响源的维度构成

根据道德观念影响源所隶属的环境不同,将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源分为三类:(一)家庭教育。学者们对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当代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第二类是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中汲取精华,挖掘并借鉴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秀教育方法;第三类是比较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异同之处,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优势,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二)学校教育。首先,学者们对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学校的优秀德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我国道德教育的模式走向。其次,学者们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变迁进行探讨,从中国文化变迁的角度探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变化,我国的道德教育也随之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最后,学者们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模式将会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之路。(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社会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此外,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学者们探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将学校德育置于社会情境中,提出“学校生活德育”“交往德育”等新概念,将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亦是社会教育的新形式。

二、道德观念影响源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查看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基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现状基础上,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探索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联动培养模式,更好的引导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家校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虚拟网络与信息社会相互交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思路、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2)”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如何更好的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顺利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把握好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需要探索完善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构建合作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在社会关系中,大学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都必然受到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缺乏一致性,那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任一方面的缺失,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家庭教育作为根基,与学校教育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家校合作这里是指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全面的指导,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高校和家庭而相互支持、相互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二)能够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家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其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现实情境中,由于生源、家庭成长环境等影响,入校时的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千差万别。正向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促进作用;负向的、消极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尽管现代社会,教育的大部分职能已经转移到学校和社会,但是家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虽然在学校,也与社会有部分接触,但作为未完全走入社会的个体,以及和家庭的天然联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发挥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经济方面还不能完全独立、成熟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的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深刻和长久。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的阶段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使得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大减弱,这就凸显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长在基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参与高校教育中的相关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会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三)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热情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根本上是因为课程形式上单一、内容上枯燥缺乏情感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实际生活,虽然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已尝试转变教学思路,但满足每位学生的个体需求方面,还较难实现。这就需要依靠家庭教育的配合,家校合作共同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知识灌输为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情、意、行等非智力因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持续一生影响深远。因此,家校合作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时空的对接性和相互优势的互补性方面的特征,有效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全维度教育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地域的限制及寒暑假、实习的时间限制,导致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暂时“缺失”;另一方面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压力。家校合作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家校更好的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帮助和教师管理的辅助。同时,能够在地域、时间上“无缝”衔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全维度的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

查看全文

家校联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受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家校联动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家校联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缺失、主体缺位、客体缺知、队伍缺口等问题。因此,家校联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家校联动机制基础;收集家长信息,搭建家校联动交流平台;创新宣传载体,扫除家校联动人为障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家校联动人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校联动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面临着管理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一旦其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高校环境、融入校园文化,孤僻、抑郁、焦躁、敌对等负面情绪就会随之产生,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增大。有研究对西安某高校2006—2015级“80末”“90初”“95后”三个年龄段近90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联络变得方便及时,但同时也产生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现象,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有着持续深远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一)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的组成方式,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健康心理的形成既需要父亲在责任、勇气、担当等方面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温柔细腻、润物无声的呵护。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完善的教育和呵护,更易出现极端人格,形成人格障碍。再婚家庭的学生,几乎都曾经历过情感和心理层面上的波动,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父母、长辈过多的关注和宠爱,进入大学后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队精神、自理能力较差等方面的困扰。(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过程,主要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归为三类:民主式、放羊式、强迫式。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特质,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容易实现心理健康发展。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多见于农村留守儿童,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放纵心理,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强迫式的家庭教育往往使用责罚、命令甚至毒打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三)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大学生长期身处不同的家庭环境,受到的影响也千差万别。物质环境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水平,经济水平过高、学生花销没有节制,经济水平太差、基本花费难以保障,都会对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更愿意理解、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困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排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家庭氛围也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

二、家校联动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查看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为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凸显,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所接触了解的家庭教育情况,大部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总体素质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做人处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况下,家长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又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各种成功人士等等,这也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与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庭中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总体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之对应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围绕子女如何提高智力来展开,重心在于培养健康成长、团结有爱、活泼快乐的三好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围绕升学展开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几率,如何进入大学学习为主。但是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差异性也更为突出,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会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有关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却有所失衡。子女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多年,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独立学习和生活,管理责任应该由高校来承担;还有些家长,觉得由于高中阶段,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管理过严而本着“弥补”之心,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只注重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其余则放手不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问题而无法顾及子女的大学生活,或者原本就不关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与父母的沟通上,没有了原先每天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种远程式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短信以及各种新媒介,因此,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渴望独立处理问题,但是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却又非常渴望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够给予自己鼓励和勇气。但是在多数学生身上,高校期间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多少显现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缺失,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等教育经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引发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困难的窘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大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新时期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与挑战,一直所传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实际产生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多、人数的增长,使得学校急剧扩张的背后与教育资源紧缺之间产生矛盾;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从而产生偏差和矛盾;学生日益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全社会层面,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间产生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们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将其简单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规则,较少对孩子表现出肯定态度,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一部分家长经济情况、社会地位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对子女的管制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时常会有“虎妈”或者“狼爸”这样的称呼。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且尤其是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工作、婚姻横加干涉与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等为借口,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总体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教育方式的短板之处就会开始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一类的子女经常表现为依赖、无主见、缺乏独立性、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现障碍,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掩耳盗铃地使之错失了健康的成长机会。

查看全文

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学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就是要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当下的大学新生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育效果。大学新生家庭教育不但要做到与大学相衔接、与社会相适应,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前置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家庭教育;教育前置;社区教育

一、引言

大学新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期。在入学前的近三个月时期,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家庭教育替代学校教育,成为大学新生入学前逐渐完成角色转变的依托。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会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与中学相比,现代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大学生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之所以不在中学阶段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阶段普遍延后,另一方面是“高考的沉重压力暂时掩盖了因不良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1]大学新生入学前,如何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探究依托家庭教育推进大学生新生的前置教育,对于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未来大学生活,培养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此对所在学校大学新生进行了调研,以此来分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误区以及解决的路径。

二、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体现出启蒙性与终身性、个别性与灵活性、感染性与权威性等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还不很成熟,在进入大学前后,仍然要依赖于家庭的帮助,加强入学前的家庭教育相当必要。家庭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而言,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问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后者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3]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属后者,即在正规学校教育暂时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家庭中年长者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有别于中学时期的传统家庭教育。传统的学生家庭教育是偏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中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考取理想的高校,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家庭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除了学业成绩外,其他似乎可有可无。高考结束以后,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失去重心,学生家长普遍出认为,子女已经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将来要远离家庭,独立生活,无需再如以前那样严格要求,“所以现实中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向子女提供充足的资金方面”,家庭教育不太关心。[4]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新生尤其要加强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由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适时转变到教育子女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子女在离开家庭呵护的情况成够成长。大学新生入学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以后会面临的各种困扰,这些困扰归根结底是心理适应能力不够。心理适应能力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相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不高,会使学生产生“新生综合症”,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研究报告表明,在大学生新生心理适应困扰中,“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5]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前,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围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确定自己职业目标、如何学会独立生活等问题,进行有针对地进行预备,是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