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0:1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教育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理论

高校思政理论感恩教育融入分析

一、融入感恩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融入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学使命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必然需要关注“感恩”这一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基本的范畴。学会感恩是一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己的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便对感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感谢与奉献是高尚道德情操的标志,而同时又是基本的人品,没有它,我们将会边变得愚昧无知”。[2]人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归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能有效地在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中完善大学生的生命和道德人格,促进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健康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是当前不少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实要求当前,一些大学生忘记了父母的艰辛,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自己却在学校里盲目攀比、摆阔,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所占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知识与能力素养相对偏低以及在教育资源分配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等因素,使得他们的身心更为脆弱,对于外界的冷落与嘲笑也更为敏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极易产生苦闷、消沉,甚至于怨恨、仇恨等不良情绪,导致对他人和社会充满对抗与不满,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在当前这样的环境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积极融入感恩教育,努力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和训练他们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使他们学会关心、懂得关爱、给予、帮助和宽容,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三)融入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实效性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关注和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感恩意识缺失这样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发现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让他们感受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恩惠,并对此心存感恩,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更具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人学空场”与“情感空场”的现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四)当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凸显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研究的紧迫性虽然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感恩教育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意义,也从多方面对感恩教育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感恩教育的意义与实施路径,到西方感恩教育经验的借鉴,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调研与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研究。也越来越认识到,要将感恩教育渗入各学科教育中去,并且也有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如纪锋在《初探感恩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一文中,对化学课堂如何进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思考;而刘叶琴则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文中,呼吁在生物课中加强感恩教育,改变学生不懂感谢、忘恩、不会感动的现象;更有大量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却几乎难以查到关于感恩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的研究,只有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的寥寥无几的研究。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学界对于感恩教育要渗入各学科教育中的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与当前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研究极度缺乏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加强这一研究必要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路径选择

查看全文

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教育的运用

一、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教育管理需求层次分析与对策

(一)需求层次理论对教育管理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很多调整,当前需要对教育体制中不适合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消除,从传统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改变教育管理观念,用创新思维去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环境高校的教育管理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激化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转变,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校需要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积极研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从教育管理的规律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管理的价值。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看,需求要按照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方式,按照低级逐步向高级过渡。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设置不同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从而能够促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高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生最高级别的需求,因此人的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培养自我实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教育管理对策

需求层次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不动摇,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从而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学生需求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管理的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探索教育管理规律,引导教育管理方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为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需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不断实现自身需求。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创造性的学习,不断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客观地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自我实现教学管理应用研究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文化管理论文

理性管理是我国高校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传统管理模式,一直以来以科学化、规范化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发展,高校教育管理者逐步发现理性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不足,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将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方式融入到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中去。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理论认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包括行为管理、成绩管理,还应该包括对其意识和认识的管理。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如果仅从制度和规范的理性角度实施管理,很可能会制约青年人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是对理性教育管理的良好补充,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一、高校教育管理需要非理性主义文化的融入

(一)学生本身具有非理性要素的现实决定了非

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同时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在意志、灵感、直觉、情感等非理性基础之上,人的理性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在逻辑、纪律、方法等理性的规范和梳理下,大学生的非理性要素才能得到不断升华与重塑。大学期间是学生三观的塑造和成型的重要时期,其思想处于一生中最活跃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内,理性和非理性要素在大学生精神世界内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每一个要素都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高度,都是高校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放弃的教育管理内容。理性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严明了高校纪律,量化了考核内容,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完全以理性进行管理方式却不符合学生本身具有非理性要素的客观现实,更不符合大学生心理成长时期理性及非理性要素同时增长的客观规律。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在纯粹的理性教育管理中融入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的思想和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作为自然人的非理性精神诉求,把握非理性文化管理的规律并以此引导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的教育管理。

(二)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初,世界范围内高校数量的迅速增加使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问题备受关注,这一时期以“泰勒模式”为代表的理性管理模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方法。理性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体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量化的考核方式评定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学生的成绩及品德、岗位强度等。理性管理是古典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随着管理学从局部到系统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例如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者认为除了理性的价值回报、认知增加外,社会人在工作中也得到了工作乐趣和认同感。拉尔•泰罗将这一理论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认为高校教育管理首先要尊重人的要素,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了教育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1]。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也都从不同角度支持了这一论点。从高校以外的角度可以发现,高校理性教育管理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管理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想要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新时代高校管理能力就应该将非理性主义文化融入到当前管理模式中去。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一、正确理解学生党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龙头地位

1.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要求。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掌握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主体,是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也是壮大党员队伍的重要基础,把他们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把我们党建设成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学生党建工作正是以党员发展为前提,把培养教育贯穿全过程,通过大学生先进分子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党的队伍充实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可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其重要的抓手和着力点,二者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互融合,又相辅相成,都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需要,都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都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格局要求。中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创新活动方式,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也体现了这样的目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内涵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从工作对象角度,高校学生党建是以“学生党员”及“学生骨干”为主要对象,针对包括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申请入党人员等在内的大学生先进分子开展的素质提高工作,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均已递交入党申请,所以学生党建工作对象具有全员性特点;从工作环节角度,高校学生党建涵盖了从对全体普通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开始,到其中先进分子的确定和培养,再到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以及管理,其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以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为依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现途径才具有了客观实在性,这种通过各个环节与学生日常事务的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了育人的全过程性;从工作内容角度,高校学生党建是在大学生先进分子中开展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制度建设为内容的工作,工作中要开展研究,创新方法途径,要关注现状,丰富教育活动载体,学生党建工作内容的广泛性特点和形式方式的灵活性特点,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客观上具有了育人的全方位性。

3.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要求。16号文件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党团组织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通过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增强学生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其他大学生先进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也会在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各项活动中起到引领导航作用。学生党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事务中,一方面通过组建党支部和开展活动,过组织生活,使得一批充满活力的优秀分子集中在一起,互相影响和提高,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对广大学生的示范作用、感召作用和引领作用,成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无形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作为责任主体,承担着党的各项目标实现的任务,通过支部或支部成员直接组织、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等方式,把党的要求和主张带到学生教育、管理和活动领域,成为高校正确舆论的引领者,成为维护安全、稳定、和谐环境的领头羊,成为高校规章制度的坚定执行者,成为带动学风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骨干,在支撑高校各级各类学生群团组织功能目标的有效实现,直接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查看全文

高校理论课教育改革

一、加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永续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通过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学习和理解,使我们明确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中,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P1)也使我们明白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的关键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带来奋斗的方向、拼搏的动力和丰收的希望;更使我们明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坚强领导核心,实现中国五位一体的建设,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关键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代代成材。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主要标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学科基础和课程条件。因此,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此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意义深远,特别是加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深化改革的先导和灵魂。这也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永续发展的可靠接班人的内在理路和外在标志。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不少缺点和弊端,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一直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实践的效果、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尽管各级党委和政府、各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但由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P31)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是民族发展的可靠保证,也是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实力基础。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扬弃传统理念,在有效发挥课堂形式、教材基础、教师主导作用的传统优势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永续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二、整合教育教学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相关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相关知识和形势与政策的相关知识。[2]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整合有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战略构想、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性大国,这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具有大国胸襟、大国精神、大国视野、大国品味、大国能力和大国素养的大国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为大国民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引领。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将为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历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等教育教学内容提供精神指引和理论框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28-29)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凝练,也是对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理论贡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各门课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国家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根植于大学生的脑海中,转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把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宣传介绍给大学生们,让他们懂得社会自由、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法治的重要性;把个人成长的可靠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示给大学生们,让他们体会和思考友善的温度、诚信的力度、敬业的态度和爱国的高度。总之,要有效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容进真理和道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穿进自信和担当,积极引导大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大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我们发现无论是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整合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均需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而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3]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大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力和重要内容。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而且需要我们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体系及其所具有的理论性、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也要求我们要学会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理论研讨教学法、专题式讲授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前面两种方法。第一,采用理论研讨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大国情怀。理论研讨教学法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的学习与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阅读党的十八大相关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撰写读书报告;另一方面由老师挑选优秀的读书报告在课堂上研讨交流,并由老师做点评,交流结束后,再让学生们撰写交流心得体会作业,让大学生们在教师引导、自由阅读、独立思考、自主写作、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探索、讨论、掌握理论知识,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写作和创新能力。第二,运用专题式讲授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们进行系统有机的讲解传授。专题式讲授法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是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有效载体,体现了传统教学理念向现代教学理念的合理转变。例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奋斗目标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授。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负责、精心设计、查阅相关资料、集体备课、撰写专题交稿、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方面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将学科研究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兴趣和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入手,让学生通过上专题课的形式系统地了解、认识、掌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大国胸襟、大国精神、大国视野、大国品味、大国的能力和大国素养。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成为众多高校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高校应革新滞后的教育理念,设计高效的教学手段,培养信息化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高校教育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也面临着亟需突破的现实困境,挖掘互联网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由牟忠刚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一书,以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研究主题,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该书以互联网时代为研究背景,首先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教育改革的理性化进行了介绍,为开展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重点探讨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以及应试教育的发展,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思路分析,为高校教育模式建构勾勒了清晰的逻辑框架。最后,该书从“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系统的运行与实现、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等角度入手,对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有效路径。该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高校教育改革”的逻辑建构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选择,该书对“互联网+”战略应用于高校教育改革的逻辑框架进行了科学建构。第一,“互联网+”评价体系。传统的高校教学评价方式集中于教师评价维度,内容单一,操作繁琐,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关注不够。互联网时代应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数字化评价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各节点之间的密切关联,建立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第二,“互联网+”教学过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人资料均可在教育系统中查询,可清楚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变化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追踪教学过程,并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完善了教育信息库。第三,“互联网+”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集中于课本知识与教师讲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得不到足够重视。互联网技术下学习软件和平台的开发,拓宽了知识获取来源,促进了知识共享,并根据学生差异匹配教学内容,创设了教学情境,提升了教学质量。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正确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强大优势、破解发展难题至关重要。该书对高校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归纳。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脱节。传统的课堂授课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却忽略了对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第二,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性。虽然每个课程均有相关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决定着最后的教学效果。对同一教学目标的不同落实方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第三,高校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及时的监督和反馈,是密切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关系的重要保障。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查看全文

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毕业年级的党员面临着就业、升学、实习等方面的压力,长期奔波在外,部分党员由于党性修养弱化、组织意识淡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和学习,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流动”党员。如何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加强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毕业年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路径

大学生党员由于其年龄结构的特点,使毕业年级党员成为大学生党员中的主体。毕业年级的党员面临着就业选择,频繁往返于各个应聘单位之间,经常或长期不在校,难以进行集中的教育管理,部分党员甚至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成为特殊的“流动”党员。这部分“流动”党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不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群众中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关系到党的事业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毕业年级“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毕业年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一是党建队伍建设薄弱,工作主动性差。当前高校在二级学院的党建队伍主要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织员和党支部书记组成。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各二级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和组织员配备尚未完全到位,而且不同程度的存在辅导员兼任组织员和党支部书记的现象,这就使高校党建队伍的人员严重短缺。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还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行政工作,难免出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局面。二是组织生活参与率低,学习热情不高。毕业年级“流动”党员由于其“流动”性的特点,很难进行集中统一,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支部组织的学习教育和组织生活的参与度较低,而且部分党支部的学习教育形式还停留在单一的宣读文件,简单的进行灌输式教育,也会使支部成员参与的热情降低,实效性下降,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毕业年级“流动”党员由于自身党性修养弱化,在面对就业、升学压力的时候,个人利益占了上风,组织性纪律性下降。三是过分强调纪律教育,服务意识欠缺。在面对毕业年级“流动”党员教育的难题时,很多高校基层党组织都将党员的纪律性教育放在了首位,强调党员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组织的安排,而忽视了党员所面临的就业和升学的实际困难,支部成员的实际问题无法在组织中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他们对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使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法真正形成。

二、高校毕业年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高校后现代教育理论启发

1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

对于后现代主义,很多学者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够给予其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定义能够完全诠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因此,人们意识到“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富于变化且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范式变革,极其反对那种条条框框的界定,所以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1]。从总体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反对西方哲学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和思辨方法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具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本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和整理性,因此其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性及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理性存在严重的质疑。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思想的一种颠搜与批判。

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2.1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者是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其在学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张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建议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具有来说有以下几种: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批判能力的人,而这类人应该能够清楚认识到文本的集权性与独霸性,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来跨越文化的边际;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社会文化背景来构建和睦相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构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并将平和、安定、和睦相处理念应用于整个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2.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学生步入大学以后更是进入了其学习体育的最终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责任,同时还应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进行逐步的培养。本文主要是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目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其对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一)教学理论课程兴趣原则

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动力就是其对该课程所产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催化剂,因此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序的设置。体育课其上课的形式与理论课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地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蓄水在体育课程项目的选择时空间也相对较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而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其兴趣爱好的范围比初高中时代要广泛很多,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因此在开设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不同的专业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只有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教育实证与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从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价值功能分析入手,结合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关系及关联影响分析,通过探究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结合大众传媒途径探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开展思路。

关键词:大众传媒要素;关系影响;高校教学;体育教育;实证与理论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媒形式也进一步丰富,不仅如此,体系化的大众传媒资源也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中所传播和推介的理论观点和问题认知更符合其学习习惯。探究大众传媒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也将从根本上应用好多种素材,优化教学活动的质量。

1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价值功能分

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出现了各种借助信息技术而不断发展的产业元素。大众传媒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大众传媒不仅使人们更为便捷地接触和了解相关事物,同时也对人们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理念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认知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其具体的价值功能,对利用这一资源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1.1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