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6:39: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教务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教务管理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论文

1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1.1教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民办高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存在教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例如,新生入校学生转专业、换专业出现,因管理规范性差,导致教务、学工等部门衔接不到位,学生办理业务流程不明确,容易产生多次办理都为成功等情况。制度执行过程中,实际情况与制度经常发生不吻合,实际情况对制度提出了挑战,教学秩序难以保证。

1.2教务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不熟练

目前,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差距,存在教学管理专业人员,也存在其他岗位的人员转岗到教务管理。因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教务管理工作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均有不同,导致教务管理过程中时常发生意见分歧,使教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1.3组织结构不合理

查看全文

高校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研究

摘要:“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外学生一学年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追踪研究,从教育业务管理、教育事务管理和教务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总结两者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归因。研究发现管理技术、手段造成的差异可根据趋同化原则拉近两者差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参与主体差异造成的差异无法一刀切地进行趋同化管理,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考虑上述两项差异的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留学生;教务管理;趋同化;差异

“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教育部于2010年底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趋同化管理实行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中,目前的发展程度是什么样,中外学生在管理活动方面还有些什么差异,这些差异能否为“趋同化”管理所弥合,是本研究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学者孙绵涛提出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层面要素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Y学校两个中国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和两个国际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追踪研究,获得了中外学生在的教务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异同,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对趋同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现状比较

按照刘建清的归纳,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活动的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是指与教务管理实践活动直接有关的、教务管理活动中所客观存在的那些要素。根据追踪调查的结果,笔者将下列要素对比情况总结如下(见下表)。“+”为相同或基本相同,“-”为不同。

二、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论文

一、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刚柔并举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研究生教育,1872年,美国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进而推动导师制在欧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概括为以下三点:1.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2.指导和组织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3.通过交谈或网络等方式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论文

一、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院分级管理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载体。长期以来,教学事务高度集中在教务处,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数据失真、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不良现象,特别是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给教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现代管理理论的组织管理幅度原理和集权与分权原理是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中低层管理者适宜幅度是8-12人;组织规模扩大后,组织的层次和部门会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不断增加。层次增多会使上下沟通的速度减缓,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并意味着今后彼此间的配合工作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减少失误,使最高主管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决策,也需要向下分权。

2.学院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成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增加管理层次来化解因管理幅度过于繁重问题,将校级管理者从日常事务摆脱出来,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当前,各高校已完成对学院在机构、学科、人员等方面的资源重组,学院制管理体制初具模型,学院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主体,在学校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各项事务管理。

(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运作模式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课程数据管理数据完整性

论文摘要:课程作为教务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其完整性对整个系统的数据管理质量和运行效果影响重大。本文针对课程数据完整性的有关问题,诠释了课程数据完整性的基本内涵,探究了课程数据完整性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证课程数据完整性的一些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分制的推行,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必然选择。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贯穿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考试、成绩、教材、毕业审查等各个管理过程,几乎与教务系统中所有子系统存在密切的关联。课程数据管理用来维护全校的课程信息,包括添加课程、删除课程、修改课程属性等,以建立课程基础数据库,供其它子系统引用。课程数据管理的科学、合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对整个系统应用的成败至关重要。[1]

以某教务管理系统为例,通过对该系统用户的调查看到,高校在课程数据管理中存在着诸多数据异常错误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复设课。在课程库中对实属同一门课程(课程名、学分、课程类型等属性均相同)而设置了多个课程号,直接的后果造成在分年级、分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同一课程引用了不同的课程号,从而导致教学运行环节中课程安排、学生选课、课程重修、考试安排、毕业审查等管理工作经常出现重复课程,需要进行课程替换或合并等杂乱情况;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科学化透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科学化

论文摘要:高校教务管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务管理迫切需要从改变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管理手段、内容,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推动管理的升学化。从目前看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着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不到位、系统重复建设子问题。相应的要从专业化的教务管理队伍,革新课程内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入手推动教务管理科学化。

1.教务管理科学化

教务管理负责的是跟教学有关的一切事务,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的建立与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课表的编排与制定、教材的建设和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等。高效的教务管理能保证学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推动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社会迅猛发展,对高校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教务管理迫切需要科学化。所谓科学化即教务管理要从职责出发,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改变种种不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方式、手段、内容,以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施效果。

2.教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课程设置陈旧、单一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发展,使高校教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也促进了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必须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很大一部分的高校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学校信息化系统,他们对高校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和真正实践还存在很多不了解的状况,所以很难突破实践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当代背景下教务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以解说,并提出对教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建设的一些措施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务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的形式,更不能满足服务功能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改变,这样才能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例如新生入校时需要对他们注册各自的学籍,并针对他们计划教学方案、教师的授课任务安排、对选修课的管理安排、教材的选取采购、期末考试、优秀课程以及精品课程要如何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工作,这些工作是非常零散、繁多的,而且学生人数比较多,这就给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2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改革措施

2.1对教务管理观念进行创新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数据挖掘论文

在当今数据驱动的时代,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产。数据挖掘的核心是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在大量数据中通过算法找到隐藏在背后的关键规律用以制定相关决策、指导相关业务工作。因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因为有了数据挖掘的结果而变得更加省时、省力精准有效。随着高校将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务管理的探索性实践发展,教务管理不仅可以规范高校相关管理工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务管理系统可以说是高校中具有最丰富且最大规模数据的系统,利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获取教务管理数据中潜在的信息,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数据挖掘

1.1概述。根据相关学者对数据挖掘的定义,数据挖掘可称为知识发现,它是在大量、随机、不完全、模糊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有价值、潜在有用知识的处理过程[1-2]。它更是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分析数据库中多角度多维度的数据以发现有价值信息,并分类汇总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此结果帮助制定和改进决策。1.2步骤。数据挖掘过程包括以下步骤:①数据获取,即根据已有需求有针对性地在数据源获取相关数据;②数据预处理,即规范格式、清洗数据、集成数据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③模型建立及优化,即选择和应用各种数据挖掘模型,并进行优化,以便得到更好的分类结果,此过程也可以视为选择合适的算法;④数据挖掘,即对经过处理的数据使用选择好的模型进行数据挖掘,以获取有价值的规律或知识;⑤知识展现,即对数据挖掘的结果分析并评估,一般最后会进行可视化展示[1-2]。1.3常用方法。国际权威学术组织The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Mining(ICDM)2006年12月在香港评选出了数据挖掘领域的十大经典算法:C4.5,K-Means,SVM,Aprio-ri,EM,PageRank,AdaBoost,KNN,NaiveBayes,CART。根据主要用途可将上述十大经典算法分为分类、聚类、关联分析以及链接分析4类,以下就教务管理方面常用的挖掘算法进行阐述。分类是基于未知类别数据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归类为已有类别。常用的分类算法有朴素贝叶斯以及决策树(C4.5,CART)。朴素贝叶斯在概率论原理指导下,基于贝叶斯定理与特征条件独立假设,对于待分类项求解在此项出现的条件下各个类别出现的概率,将要分类的项目分类为具有最高计算概率的类别[5]。决策树又称判断树,它是一种以树形数据结构来展示决策规则和分类结果的模型,作为一种归纳学习算法,其重点是将看似无序、杂乱的已知实例,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将它们转化成可以预测未知实例的树状模型[6-7]。聚类分析就是在未知的情况下根据数据样本之间一定的相似度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不相区间,然后根据与已有数据样本区间的相似度来归类待划分数据[4]。其中,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比较经典,在k-Means算法中,对于给定的样本集,根据样本之间的距离将样本集划分为k个类。

2数据挖掘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1分类算法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监测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变化趋势[5]。此外,将教务管理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以及具体成绩细节作为数据挖掘对象,使用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分析,挖掘影响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综合成绩之前的正负关系[6-7]。基于此,不仅为教务管理者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还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2.2聚类算法。对教务管理中学生对教师教学测评结果和教师授课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挖掘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就相关课程对教师教学质量关注的重要指标[4]。基于此分析,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侧重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量化参考依据,进而促进高校教师的团队管理。2.3关联分析。对教务管理积累的历史选课数据以及已经取得的成绩为对象进行关联分析,针对学生的选课倾向与学习课程后掌握情况、考试成绩等信息,挖掘课程之间相关性和课程与成绩之间相关性等有用信息构建相关模型[3]。基于此,可以实现个性化课程推荐,为后续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成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可为以后课程具体内容设计方面提供细节参考,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准备授课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对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务管理中应用的思考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管理科学规范论文

摘要:本文从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运行模式及管理手段三方面阐述了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后教务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并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旨在促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创新

一、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刚柔并举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查看全文

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务在引入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太多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详细研究高校教务信息化建设,面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实施相应的对策,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务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高效管理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化、改革,将有利的技术应用在教务工作中,发挥信息化的有效价值。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在教务工作中处理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务管理的科学性。

1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1高校教学改革需求

如今我国高校管理教学中,采取了学分制管理教学模式,在提高学校与学生双方积极性的同时,在整个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高校决定将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顺应时代的需求提供更科学、方便的教务信息操作平台。更好地实现了教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