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0:5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健康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健康管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探索

1心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思路简析

1.1项目化分解

所谓项目化分解,就是用系统、整体的理念和思路,采用逻辑整合的形式将心理工作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并分别进行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项目化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学、心理活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日常事务和学生组织管理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亦可再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同样,各个学院亦可按此方式对学院心理工作进行项目化分解,结合校、院两级心理组织机构确定的目标、要求,进行逐层分解,并将具体的目标要求、任务安排、执行标准、工作内容、进度要求、经费使用、质量管控措施等进行细化、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一个项目组和每一个项目成员。同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考评,建立竞争机制和绩效鼓励,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积极性。作为心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善于发现可利用的资源,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需要,并将这些资源和需要转化为可执行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将复杂项目分解、细化为简单项目,将分散的工作整合、集成、打造为项目进行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和预案,把握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理清脉络,做好协调与统筹工作。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选对人,其次是管好人。通过委任或竞争的方式确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或负责小组。对一些特殊的项目,可采用委任等方式,在委任时要根据其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素养和个人兴趣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人选。对普通或一般的项目,或大多数人都适合的项目,宜采用竞争等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将委任和竞争结合起来选择项目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平衡。管好人,最重要的是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考评过程中要以项目的类型、难易为衡量标准,制定明确的、有区分度的考核标准体系,对各级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进行逐级、综合考评,并据此进行考核和进行绩效奖励。

1.3项目时间管理

查看全文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社会的压力、个人认知的非理性等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JC,理健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可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贫困大学生。关于贫困生的界定,各地各高校都有不同的比照标准。首都高校管理部门认为,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可视为贫困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人们的消费水平不同,因此贫困生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据统计,1996年在校大学生中有贫困生有几十万人,1999年在校贫困生约100万,2000年在校贫困生增至142万,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总数已达300多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如此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给予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使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得到基本缓解。但是有部分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困惑甚至于心理病态,形成了“双重贫困”,他们面临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这种巨大的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且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解决,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如何切实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幸福人生,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强烈的自卑心理

查看全文

高校后勤服务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研究

摘要:以信息为核心的新三次工业革命正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PC和智能手机为工具,移动后勤或掌上后勤作为主要形式的高效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的后勤模式正在高校兴起,通过该管理模式能够动态了解师生的日常健康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实践表明: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能够让学校师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加强师生定期体检力度,对全校师生定位体检结果均采用系统数字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后勤数字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管理;体检结果;后勤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诸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后勤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现代大学生体质下的高校后勤等方面。但是,大学制度改革下高校师生健康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的总称。数字化管理和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集成性、系统性等[1]。目前,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较多,涉及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等。本文将以数字化管理为起点,分析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师生健康中的运用及作用,现综述如下。

一、后勤数字化管理基本概念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数字技术使后勤管理实现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大大拓宽了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后勤数字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实现后勤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后勤数字化管理的独特性[2]。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则是运用现代技术动态的掌握或了解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服务于师生问题,它能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动态了解全新的师生健康情况,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师生健康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把全面提升教师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四个层面,积极探讨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师身心健康,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健康校园。

关键词:新时代;教师健康;教师发展;体系构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身心健康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提升教师健康意识、保障教师健康,也成为促进新时代教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将教师健康纳入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协同推进教师发展体系化建设,帮助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是对新时代教师发展要求的精准回应。

现行的教师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与新时代校园健康管理要求和教师对健康管理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高校设有校医院(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但教师在预防保健等方面知识欠缺,出现心理问题时常常碍于情面,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导致教师健康问题反馈不及时、干预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师健康发展。第一,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上缺少系统性规划,单纯地把教师健康管理视为校医院(医务室)的“寻医问药”,没有成体系的管理部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缺乏高校教师健康资料的建设与分析管理。第二,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职责不够明晰。高校保障师生健康以校医院(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教学部等部门为主,各司其职,缺乏健康校园整体观,缺乏职能部门的牵头管理,缺乏对教师健康职责的分工协作,出现工作衔接不顺畅,交叉领域成为“灰色地带”等问题。第三,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内涵不够深化。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内容单一、形式单一,通常以校医院诊疗作为健康管理的全部,并未从疾病发展规律、教师健康需求出发,实行预防保健等健康管理工作,缺乏教师健康管理的前瞻性工作,存在健康管理与服务的内容不完整、内涵扩展不深入等问题。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体保障、个体关怀”的工作原则,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提升教师健康水平,构建学校主导、职能部门配合、个体健康责任意识加强、自律健康行为养成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实现教师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组织体系建设。

学校聚焦教师健康,将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作为加强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措施。从教师工作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出发,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备组织体系。2019年初,学校成立北京高校首家教师健康中心,职能归口组织人事部,加强教师健康工作的总体力度。组织人事部牵头负责教师健康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制定、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横向上,组织人事部牵头校工会、体育部、校医院等职能部门构建“灵活联动”健康联盟,形成事务共商、活动共办、服务共做、阵地共用的“大健康”格局。纵向上,教师健康中心坚持以“护航教师健康”品牌建设为主线,将教师健康工作统筹融入教师发展工作,与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合力,一体化融入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体系,提升教师健康服务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建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力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结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心态上,所谓心态决定成败就是这么个道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当前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要比以前要大得多,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这种竞争中逐渐地扭曲了心理,逐步地走向了人生的反面。在学习表现上就是很多学生不去选择用真本事去应对考试,而是通过弄虚造假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业有消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面临困难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这样学生就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成绩,这样他们就会通过自身努力在学习上有新的收获与突破,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要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要努力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可能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有的大学生自诩满腹经纶,有的大学生自夸学富五车。但是真让他们去处理一件事情、真让他们去进行决策管理、真让他们去经营生产,可能就会显示出很多不足。这种不足说到底是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实践就有了新的认识,就会重新看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就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通过实践去总结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再惧怕劳动、使学生不再拒绝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摸清思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总结经验。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只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浓,越来越注重自身发展,很少甚至不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这种思想和做法完全是错误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因此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爱国情操,要有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要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融入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中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稳固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情感和对人民的热爱,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可以培养大学生成熟的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总之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爱国情操是需要多方面教育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因为它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它能从根本上稳定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率的培养报效祖国的人才。

查看全文

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就高校图书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大学生

近年来,国内高校关于学生自杀或其他心理疾患而造成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加,社会各界深为忧虑和震惊。大学生是传承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然而近几年来,我们痛心地看到,这个本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高素质群体却出现了种种自杀现象,而且自杀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大学生自杀原因的探讨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知识群体,自杀死亡的人数近年来也不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做的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有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伴随着矛盾、冲突、缺失父亲或母亲关爱的环境中长大,逐渐让自己“自卑”起来,总感觉低人一等,也感觉自己是社会可有可无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缺乏爱心、无责任感的扭曲人格。

查看全文

公共卫生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研浙江省共49所高校。其中部属高校1所,占2.04%;省属高校22所,占44.90%;专科类学校26所,占53.06%。按其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分为3组,即学校直管组、后勤处管理组和校外医院管理组,对其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效进行考查。

1.2方法

公共卫生工作调研:主要内容包括肺结核管理、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督查等的工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等,考查其应急和日常管理的工作实效。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调研: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管理体制。即公共卫生工作具体管理部门、隶属单位及高校医疗机构等级、人数等。②规划与措施。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是否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是否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及是否落实防控措施。③具体工作落实情况。主要项目有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慢病及传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课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0年下发的《大学生健康教育问卷》,分别选取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师范类院校和专科院校4类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满分为100,每类院校随机发放健康教育问卷300份。部属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回收率为99.00%;省属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33%;师范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3%;专科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3份,回收率为97.66%。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健康理念及人体生理基本常识、院前救护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等的知晓情况。②对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了解情况。③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

1.3统计分析

查看全文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被重视的发展过程,对于民办高校起步更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具体如下:

1.1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普通高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民办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却晚了近10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不少学校至今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已经开展的民办高校许多是凭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努力在推动,缺乏相关支持,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难以提高质量。

1.2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绝大数民办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应的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效果不佳。

1.2.1重视程度不够,即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发展,这项工作对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仍有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加油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误解,尤其是在经费支持上,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没有一个民办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经费支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认为只要做到学生不出大事就好,比如:跳楼等自杀事件。更多的经费花在实验室的建设,多媒体的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简陋,基本上没有心理测试的软硬件,即使有也比较落后,得不到更新。

1.2.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体制不顺,人员流失严重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个重要的方面[2]。但在有心理咨询室的民办高校中,机构设置比较紊乱,归属不清楚,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12所有心理咨询室,7所归在学务处或者在团委,3所在共科部,其他2所挂在其他部门,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编制,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专职人员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兼职人员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大部分人员工作量大但报酬低,目前心理健康教师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还有些民办高校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查看全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必修科目,也是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高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质量。“三全育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要求高校在建设完备的德育人才队伍基础上,鼓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科教育与道德教育并举,不断推动变革创新,实现各个部门有机联动,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全育人”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主要包括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对高校心理健康学科建设与育人队伍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三全育人”,高校首先应开展育人相关工作研讨,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科研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方式创新、文化与管理服务等建设的基础上,发动全员参与育人工作,深刻反思、总结当下高校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在完善的顶层设计下创新育人路径,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劲的推动力[1]。

1“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改革的基本依据。但从目前高校的心理育人现状来看,距离“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仍然较远,部分问题突出影响育人成效。其一,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全员参与度较低,部分参与度高的院校也存在育人队伍组织分散、不成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队伍专业性差、辅导员综合素质较低、部分教育管理部门零参与等方面。首先,高校“三全育人”队伍专业性差,与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历史短、起步晚有关,育人队伍中的成员多为其他教职工兼职,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其次,辅导员不具备过硬的心理健康育人素养与经验。作为高校管理与学生的关键连接者,其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将直接导致育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高校相关管理服务部门对此次“三全育人”工作的参与度极低,未能真正起到机关部门的带头作用,导致全员育人理念不能贯彻落实,也影响了其他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其二,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还普遍存在过程管控机制缺失的问题。例如,心理育人的阶段性目标缺乏,具体的“三全育人”工作项目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工作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调适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工作成效不高。又如,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过程缺乏必要的、严格的考核,在众多的政策指导下,落实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可以说,虽然目前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工作过程未得到有效监督,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三,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参与阶层与参与方式较少,教育合力程度不足。一方面,“三全育人”并非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真正的心理育人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合力,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建立三方联动机制,高校单方面的工作发挥的效用有限。另一方面,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手段相对传统,仍然以心理育人为主,并且形式为一对多的讲座式教学,互联网对接模式相对稀缺。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根据“三全育人”的总体方向进行了适当的变革与创新,但具体对策与落实情况、手段仍存在较多不足,需要反思与持续探索。

2“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对策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