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1:28: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管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OBE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在OBE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基于学习科学理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实现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OBE教育模式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本科教育中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实际状况,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以OBE为导向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OBE;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OBE教育模式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这恰恰是国内高校做的较为薄弱的一环。
二、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建设现状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管理规律和方法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所有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与后续课程的联动性强,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和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建设现状,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国内外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共涉及65所国内高校和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共15所国外高校。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学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教学目标设定缺乏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并占据核心位置;而在OBE教育模式中,教学目标(学生预期学习产出)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管理和辅导等活动都要围绕预期目标而展开。因此,在OBE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成为学生达成预期学习产出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组织者。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仍以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存在教学目标设定过大,对教学内容缺乏指导作用,难以支撑学生后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等问题。(二)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单一。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以讲授为主,穿插案例讨论和课堂提问,课堂组织不够多样和灵活,主要为被动学习。而国外高校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座和以个人/小组PPT展示、讨论为主的研讨课,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非常丰富。借助研讨课,教师可以检测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与授课节奏;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此外,在小组PPT展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时间管理等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国外各高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据调查统计,英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71%—86%,自主学习时长(长达100小时以上)远超于教师课堂讲授时长。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大纲、参考书目、科研文献、项目案例、课件、作业要求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而在调研中发现,国外高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与其在课程大纲中所列出的预期学习目标相对应,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方式手段多样,且更加能够实现对预期学习结果的过程监控,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形成性考核有测验、随堂练习、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小组展示、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核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终结性考核虽然同样以闭卷考试为主,但题型却更加灵活,主要为小论文和案例分析的形式,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在整个管理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完善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明确各项作业的评价指标与评分细则,细化评价标准,在不同环节跟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
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民办高校课程的开设往往借鉴和沿用一般本科院校(二本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开展教学。然而,在这样的“直接套用”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三本院校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明显的针对性,会带来一系列的严峻问题。1.缺乏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不明确。民办高校的学生(即三本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根据长春财经学院的数据调查结果,大约有30%左右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40%左右的学生属于上课随大溜,考前突击复习;有20%左右的学生表现更差,经常逃课、挂科;还有5%左右的学生,根本不想学习,期末考试、补考、重修,均不能通过。如果“直接套用”一般本科院校的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就如同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不兼容一样,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旷课、逃课等这些不良后果愈演愈烈。2.沿用以往教材,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落后。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基础薄弱,长春财经学院一直使用的是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老师主编的教材。该教材结构清晰,但内容相对简单。随着学院不断的发展考研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该教材愈来愈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因此,需要选择一本既能满足学生考研需求又能满足三本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3.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灌输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唯一的任务就是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理解,理解是否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4.实践教学环节匮乏,“双师型”师资队伍紧缺。《管理学》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然而,多数民办高校开设《管理学》这门课程,仅仅从理论层面上展开了教学活动,缺乏与本课程相关的模拟实践教学和实训活动。学生往往是满腹经纶,却不会运用,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同时,民办高校中的授课老师自身也是“理论型”的,缺乏企业的实战经验,在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重非常小。因此,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塑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也是该课程改革的难点。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基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应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出发,实施“一线四点”的改革,进一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1.重视学情分析,明确《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本、二本院校侧重从学术、理论层面培养学生,而民办高校(即三本院校)则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同样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于学情分析,三本院校的学生,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汇总显示: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但他们思维活跃,情商高,组织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依据学情,采取适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精选教材,明确教学内容。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所以,《管理学》课程的教材也作了相应调整,综合对比目前市面上的《管理学》教材,选用周三多编著的《管理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取舍。管理的职能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这些章节作为教学的重点章节,而其他章节作为非重点章节。该教材既能满足三本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又能满足考研学生考研的需求。3.优化《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管理学》课程改革,就是要抓住重点,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得《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步趋于“启发式”的,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下面主要论述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管理游戏法三种教学方法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的具体使用。(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针对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中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如何应用于管理实践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教学项目,让学生课后搜集某企业资料,根据波士顿矩阵分析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未来的经营方向。通过学生课堂展示及讲评,更好地理解波士顿矩阵理论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应用比重较大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课前精心筛选案例,巧妙设计问题;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思考并展开热烈讨论,此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长春财经学院,《管理学》课题组教师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案例习题集,同时,案例不断更新,能够有效地辅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得到了督导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3)管理游戏法。管理游戏法,就是通过学生体验式练习,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沟通这一小节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差别,继而深入理解双向沟通的优势,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管理游戏:教师事先准备一张相对复杂的图形,请一名同学向大家描述所画的图形,要求该同学背向大家,以避免目光交流,不允许用任何姿势和手势,只能口头表达,请大家按他的描绘画图(大家不许提问)。教师更换图形,再请一名同学向大家描述所画的图形,要求该同学背向大家,以避免目光交流,不能用任何姿势和手势,请大家按他的描绘画图,但大家可以提问,可以回答。通过两次游戏式体验练习,让学生体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差别,最后教师总结。类似的管理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学》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模拟营销、模拟创业、企业参观访问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在双师型队伍的构建上,一方面,可以派遣《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深入到企业,增长自身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中高层人员作为教师到学院作报告、专场演讲,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形成。从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促进《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课程改革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线,着力认清民办高校的学情,明确教学内容,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一线四点”的改革,全面提高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公共管理学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高度关注到高校辅导员工作问题。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作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辅导员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实现各项工作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树立起先进的工作理念,科学将公共管理学理论与辅导工作内容结合在一起,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稳定持续的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公共管理学理论融合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公共管理学理论;融合
基于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现代高校要注重对专业完善辅导员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促使每个辅导员工作过程都能够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以及职业化等标准。在传统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中,辅导员自身工作观念较为落后,仍然在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责作用,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管理水平。针对于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对公共管理学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积极汲取先进管理理论经验,这样才能够推动高校辅导员改革创新工作和谐稳定地发展。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高校辅导员要想做好自身的学生辅导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素质和政治思想素养,充分掌握运用先进的辅导工作管理理论和方法。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工作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清晰。在高校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仅是要有效负责对在校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指导,还必须高度关注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生活需求等,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加强对学生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然而,实际情况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学生工作中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难以促使辅导员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实现每个工作目标,容易出现“缺位”或者“错位”的工作现象[1],从而造成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不明确的问题。(2)辅导工作缺乏科学规范性和专业系统性。由于高校辅导员要承担起较大的工作任务量,难免会产生工作压力,导致自己会容易进入到无序工作状态,无法优化调整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科学规范辅导员工作。与此同时,复杂繁琐的工作消耗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辅导员难以挤出多余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工作,促使辅导员在实际处理学生问题时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样一来也会造成辅导员工作缺乏专业系统性。
二、公共管理学理论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融合措施
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经。《管理学》是经济管理大类的基础课,提高《管理学》课程思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当前《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应用型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国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必须是既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一项工作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必不可少。《管理学》课程需要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才能取得课程思政的应有效果。这个规划主要体现在《管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当前,很多高校《管理学教学大纲》中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对于思政方面的内容融入不够。或者,有象征性的表述,但是不够具体目标,导致执行起来较为困难。(二)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很长时间以来,更加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专业技能是否具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方面的意识普遍不足。很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与专业课关系不大。在如何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这些方面,很多教师能力不足。(三)教学内容和方式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特色。课程思政要求结合专业课的内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应内容。由于课程思政的概念正式提出和实施时间较短,很多《管理学》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融入窗口和融入内容。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思政的特点,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生硬的融入一些思政因素,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效果不尽人意。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较多,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没有达到要求。(四)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考核机制。《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如何,该如何改进《管理学》思政课程?这些问题缺乏反馈机制,也没有完整的考核方式。
民办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实案例再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偏向于理论讲述,不利于民办高校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规避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形式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缺陷。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
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动性为教学重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并且大多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1]。面对民办高校的这种情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与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主动探索与思考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法来实施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堂设计以教师为主,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
管理学主要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进行研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基本含义和实施过程。由于知识点较多,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凑,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辅助地位。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很容易出现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大幅下降的现象。
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摘要: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是当前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土地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思政素材,理应在专业类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该文以土地管理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生态文明、党史教育、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期提高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关键词:土地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融合、发展,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道德标准多元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但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需求[1]。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和关键点。
1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中[3],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土地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为自然资源部门和相关行业输送人才与后备力量,主要讲授土地政策、土地规划、土地市场、耕地保护、土地征收与储备等,既包括管理学的内容,也包含土地资源学相关知识。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生态文明、耕地保护、爱国主义、法治观念等,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在专业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
2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生学习管理学个人感想
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人类历史上。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这种活动家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可以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寻觅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丰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有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首先就一个人而言,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要讲什么是企业,提到企业管理。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的类型等等。
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自主经营,自盈盈亏,独立核算,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具体可分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和外资企业等等。
高校毕业生“闪辞”现象管理学思考
摘要:近年来,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整体离职率逐年提高。“闪辞”现象是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深层次问题。文章基于管理学视角,通过分析“闪辞”现象的原因,探究规避“闪辞”现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闪辞”;供求关系;入职匹配;心理契约
一、高校毕业生
“闪辞”现象的社会评判目前,高校毕业生离职现象颇为常见,某些毕业生入职不久便有了更换工作的想法,这种短时间离职的现象被业界称为“闪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许多毕业生往往费尽心思也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些求职的幸运儿却在历经初入职场的短暂兴奋和喜悦之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迅速产生对职场环境的各种抱怨、不满甚至是厌倦,进而选择逃避、辞职。对于高校毕业生“闪辞”现象,社会给予了不同的评判。一类观点表现为支持,认为“闪辞”是高校毕业生“高期望”与“低现实”的磨合过程,这是“不安于现状”的体现,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批判。此观点还主张就业是一种自由的双向选择,“闪辞”包含辞职和辞退,大学生在面对冷脸时选择“闪辞”也是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类则是批评的观点,认为“闪辞”的背后是诚信的缺失,其实质是责任感缺失,缺乏职业精神和吃苦精神,对自己选择工作的不尊重,并对“跳蚤族”提出莫要迷失自我,成才首先需要成长,需要沉心和坚持,否则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一味地跳来跳去,很容易“跳”丢自己等一系列建议。还有一类观点则把矛头指向用人单位和高校教育,认为用人单位要避免高“闪辞”率,就必须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丰富工作内容,提高薪酬待遇等,言外之意,部分用人单位条件苛刻,薪酬偏低,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渺茫,是造成“闪辞”的直接动因;对高校教育的言辞则更为犀利,认为“闪辞”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和职业指导的缺失,高校需承担教育的“主体责任”。除此之外,社会舆论还对政府在反就业歧视、劳动合法权益和劳动工资保障立法,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闪辞”现象成因的管理学分析
高校毕业生“闪辞”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首先,企业投入的招聘、培训等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付诸东流,加之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次,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是谈“闪”色变,招聘时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高校毕业生的特质进行测度,有的还表露出宁可空缺也不选择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意向。最后,“闪辞”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对毕业生未来职业成长造成不利。因此,科学准确地了解“闪辞”现象产生的原因,减少由其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是研究的关键。这里,笔者仅从供求关系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等管理学理论视角对“闪辞”现象进行剖析,以期弄清“闪辞”的成因。
高校与家庭联合管理学生事务策略
摘要:随着家庭参与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普及,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处在转换期的大学生具有支持作用。高校应在开展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正视家长的角色,积极联合家庭教育,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学生工作者可把微信作为载体,围绕家庭参与制度和机构建设、家长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工作、心理健康问题、学业成就六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过渡理论;家庭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微信;策略
一、引言
从2002年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ChildLeftBehindAct),到2010年英国的《教学的重要性:学校白皮书2010》(TheImportanceofTeaching:TheSchoolsWhitePaper2010),欧美发达国家不断通过法律和拨款等方式,维护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学校项目和子女教育。但是在我国,除了香港地区最早于1993年建立了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并后续斥资5000万港币推进家长教育工作,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保障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全球化、我国独生子女和大学扩招政策的落实,家长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渐渐提升了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作为关心甚至宠溺子女的重要角色,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已然受到新的挑战。
二、过渡理论与家庭参与
施罗斯伯格的过渡理论(Schlossberg’sTransitionTheory)研究的不只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完整的一生。它将人们处理转变的能力作为关注的重点,并提出了影响该能力的四大因素———4S模型,包括状况分析(Situation)、自我认知(Self)、支持资源(Support)、行动策略(Strategies)。[1][2]过渡理论现在大多运用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实际上,大学生在高校中除了求职过程中从学生到社会人士的身份转换,还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如学习方式的转变、住宿和交友方式的转变、心理状态的转变、身体素质的转变。在诸多转变中,支持资源这个因素十分关键。支持资源就包括家长的力量。家长不论在经验建议、情感呵护还是资金资助方面,都是大学生的有效支持者。研究更进一步证明,家长作为大学生的资助者、倾听者、建议者、支持者,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住宿矛盾、心理健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等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3]—[6]因此,家庭的教育力量如果被适当引入高校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将大有裨益。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学生工作者能经济快速地与每位家长取得联络并实时沟通,使各个家庭便捷地参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管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摘要:管理学是社会学科中的一部分,管理学对高校学生各项事务的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通过对管理学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将管理学运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中,是现今社会对高校管理的重要要求。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进步和生活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管理学在高校中的运用来提高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管理学;高校学生;学生事务;事务管理
1概述
管理学是通过管理方式来探寻事务的管理模式,将管理学运用在各个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提高对高校学生的事务管理科学化水平,是管理学实现的重要的方式。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指引来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以便实现管理学在整个高校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将管理学的内容贯彻到高校生活中来,最终运用到整个社会发展中。
2探寻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管理学是现今社会科学中一项重要的学科,将管理学运用到社会建设和高校管理中是探究管理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对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向,更能有利的改善高校环境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管理学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成为了辅导员(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深究的课题。同时也需要通过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不断努力来寻求管理学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管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事务中的作用[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校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