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6:17: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德育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教育不仅需要重视政治理论授课,更应该重视对德育内容的渗透。因为德育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指导的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在高校的政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重要关系,并阐述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也越越来越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当前,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正确分析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已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是有效提升高校德育课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1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整体而言,在社会教育发展中,德育的发展不可或缺。社会教育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全社会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从微观上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引导者,其作用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过程会渗透到每个学科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理论和法律系统的基础所在。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其中心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渗透到道德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相互影响。道德教育通常会牵制人的思想,在相关领域中,诸多专家学者针对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明确这两者之间是双向渗透关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以及理想的社会公民。在德育渗透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某种教育作为沟通的媒介,通过课程教育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予以有效影响,并展开对学生的教育[1]。在渐进的、无形的过程中,受过教育的人逐渐接受道德教育。

2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高校美术教学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更加的重视。在高校美术的教学当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德育元素。本文即是探讨高校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相关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参考与借鉴,并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德育教育;渗透

我国高校学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下一代接班人。所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及道德素养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当中运用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渗透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与思想品德的提升。

一、目前高校美术中的与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对德育元素的渗透不重视。在高校的美术课程当中,许多教师都只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教会他们如何欣赏画作、如何运用绘画技巧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技巧来提升自己的美术能力,而对其德育元素的渗透并不重视。即使现代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提倡教师要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但是部分教师依然运用传统式的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欣赏技巧、绘画技巧等知识方面提升他们的能力,这对高校美术课程的德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二)学生对德育教育不感兴趣。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有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教师对他们再进行德育元素的渗透就是多此一举,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良好的价值观念,不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德育能力。对教师展开的多样化学习、探讨模式和其他提升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课程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不需要更多德育能力;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潜能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无法再开发其他的能力,提升各项综合能力,这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再加上教师在课堂当中也没有对德育元素的渗透采取重视,学生也受到影响,觉得自由成长、个性发展是自身的特点,不需要再进一步培养其它德育意识。(三)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在高校美术的课程当中,无非就是传输理论知识、教会学生画画以及对各种画作地位欣赏技巧。而高校学生又在这个时期刚踏入比中学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但是他们所面临的诱惑也在不断的增加。现代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花样缭乱的网络世界使他们沉浸在其中,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无法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就会使得学生越来越反感课堂。更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学比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更加有效,进而越来越不听老师讲课。教师又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逐渐丧失教学热情。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课堂形式永远处于单一,这对高校美术课堂的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

二、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公寓管理德育教育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开展,针对学生公寓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充分注重原有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将德育教育与公寓管理结合,保障在二者的结合中,能够为学生管理质量提升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针对高校公寓管理中德育教育的融合对策进行了研究,旨在本文的研究帮助下,能够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质量提升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提升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管理质量。

【关键词】高校;公寓管理;德育教育;融合对策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实施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在其整个管理工作规划中,以德育教育为主要性教育管理原则,能够为整体的学生管理质量提升奠定基础,并且能够保障在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实施中,能够以公寓管理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其整个教育管理质量,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管理水平转化。本文针对高校公寓管理中德育教育的融合对策研究,其意义在于按照现有高校公寓管理工作规划实施,将德育教育管理与公寓管理结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1高校公寓管理中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呈现了繁荣增长趋势,每年入学和毕业的高校人数越来越多,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于公寓管理是较为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只有保障了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质量,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在我国新型教学改革实施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有的学生管理基础之上,将德育教育管理与公寓管理结合,通过二者教育管理结合实现整个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由此可见,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将德育教育与公寓管理工作融合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划中,必须要完善的一项管理工作,也是高校自身学生管理工作整合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1]。

2高校公寓管理中德育教育融合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德育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及学生社会角色的塑造等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受到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探究了当前高校进行德育教育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德育教学教学质量的强化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学;高等教育;德育教育;创新

心理学简单的说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高校实施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心理学教学的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符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借鉴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对德育教育加以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1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奠定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由于道德的内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道德主体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进行道德内化的核心内容[1]。所以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掌握自身基本心理状况,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调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心理咨询为依托,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查看全文

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德育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以德树人成为了德育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指导方针。德育教育资源包括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高校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其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通过高校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而实现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改进对策,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环境;德育教育;影响;改进对策;分析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德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高校环境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关键手段,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对提升育人质量具有积极作用。高校环境主要由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共同组成,其由高校的活动文化、观念制度、历史传承和物质设施所构成,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高校特殊环境和氛围的熏染下,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对推动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我国政府正式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高校环境的德育作用、提升立德树人的育人质量,是相关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高校环境与德育教育的内涵

1.1高校环境。高校环境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历史博物馆、科研成果、交往规则、行为方式、理论形态以及育人理念,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集合。高校环境是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活动、物质环境、校园氛围、行为规范以及价值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学术氛围、文化氛围、校风学风以及艺术氛围等。高校环境具有下列特点:第一,时代性。高校环境是时代的特定产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人格与理想,是社会环境的浓缩和升华。第二,开放性。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开放性特点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第三,复杂性。高校环境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外来价值观以及现代文化,基于高校环境的复杂性特点,为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高校中有所抬头的暴力、色情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带来冲击。1.2德育教育。道德是社会行为活动、心理意识、行为规范、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综合,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为爱社会、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对学生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趋于主流,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以及尊老爱幼等公德,在具体生活中却存在不爱惜公物、随地吐痰、乱挤乱撞等问题,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存在脱节。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一些腐朽、落后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中,例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极端思想等,对高校环境进行了侵蚀,并且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2高校环境对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全面成才大学生,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关注大学生的内在生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三个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策略,期望为高校德育的发展实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学生;实践

1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德育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思想政治、心理、道德、法制多方面的内容,最终都是为了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全面成才大学生而进行的教育。大学生不但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而且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家的栋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等日益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趋向大众化,在这些背景下,有的大学生受到诸多不同思想意识的影响,其三观出现了一些偏颇及程度不一的扭曲,亟需进行德育教育。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有了极为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教育目标的灌输,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自觉性与主动性,大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没有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将教育的内容进行内在生成,即便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在大学生看来也是空洞无味的,大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大学生切实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的相关策略

2.1关注大学生的内在生成

查看全文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一、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审视

(一)高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大高校也竞相以就业率作为竞争的手段,盲目加强学生市场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高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作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高等学校投入更大资本在教学、科研方面,忽视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二,高校没有形成对德育教育的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德育工作开展没有考核标准,会极大地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高校德育教师师资力量和结构都有待完善,主要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年龄比较大、学历比较低、对德育教育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在知识、专业、教学方面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德育教育理论与现实脱节严重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长期发展以来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实践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现实、教育资金、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实际中并没有受到高校的过多关注。这样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导致学生对于德育的理解掌握仅仅止于理论概念上,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并没有转换成自己内心的行动指南。与此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枯燥乏味、教条化且没有实际价值,缺乏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加上德育教育模式太过单调,对于学生的教育目标实行统一化,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实行层次化、区别化对待,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德育方式和手段单一化

查看全文

涉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让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农类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只有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旨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意见。

关键词:“大思政”;涉农高校;德育教育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1“大思政”格局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大思政”格局理论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主要是从全局考虑,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时效上进行全面的整顿和修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其中,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政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育更有亲和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教学管理上,确保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任何思政教育都必须遵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全育人,加强素质教育,用更具有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更多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全方面发展。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需要注重德育教育效率,开展教育后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新的“大思政”教育在遵守了德育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的主观和客观能动性,以及思维创新的能力,由内而外的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了解客观事物规律,并以此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标应为“成人”,其支撑为“成才”,综合素质提高,首先需要强化学生在处理面对各种事务时的道德自觉性,以思想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达到提高德育效率的目标;三是所有人员全程参与,全方位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高等学府应以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更为合理合适的德育方法,注重其效率的提高,达到德育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同时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也是重中之重,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统一、自上而下的领导和规划德育系统。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直到其毕业走向社会工作,这期间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注意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实现一种“处处有德育,人人谈德育”的理想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德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2“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

美国高校德育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美国高校的全面主义德育教育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的推广,构成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德育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服务、课外活动开展、参与宗教活动、社会公共环境的维护和大众传播宣传等。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教育路径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许多有益成分,这对于我国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高校德育;德育教育;高校课堂

美国高校的全面主义德育教育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的推广,构成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德育教育这一方面,美国并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概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实际的执行操作中,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虽然中美两国政治形态上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它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管理内容对我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渗透。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实用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是美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许多学校都开有相关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是美国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识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为要义,全面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校通识教育,并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以有着系统的学科内容知识,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理念,系统学习西方古代的思想文化,由此来让每一位公民的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思想观念,树立名族优越感,增强个人责任心,进而建立起具有美国国家意识的政治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目前,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这四种类型基本涵盖了美国高校中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向。2.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美国教育界认为“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1]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将许多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将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教育联合在一起。其中,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学等课程,都是基础必修课程。在高校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其效果优于纯粹的道德信条学习和理论教导。例如:历史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基本上在美国的公共课程中都开设有“欧洲思想政治、美国社会与政治制度、美国总统制度”等等,另外还开设有关于艺术与社会、宗教、伦理学、亚洲政治思想及妇女运动等社会科学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美国及世界发展的全貌,不断提到自身的道德素质,增强对道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对美国文化的自信心和理解力,通过历史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民族自信心。[2]针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其渗透的方法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在理科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在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中都要求从社会、历史和伦理学三大角度展开研究,增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和渗透。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为插入口,展开德育教育普及。3.革新德育课堂教学方法美国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展现在教育内容和方向上,更体现在课堂的实际教学方法上。为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美国高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按照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原则,不断革新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注重灌输与启发的有机结合。[3]向大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尽量给大学生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采用讨论、思辨、阅读、录像表演等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德育之目的。另外,他们还组织各种类型的讲座、交友会及个别心理辅导等,例如:为提高新生对大学的适应能力,许多大学会在假期组织开展情感适应训练,由此来培养新生的道德责任感、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部分学校会开展德育测评,这些德育测评好处在于不是强制要求大学生死记硬背道德规范,也极少采用闭卷考试、标准答案和卷面成绩这些形式去衡量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二)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咨询服务,为新生入学、学业、就业提供指导。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有行政机构划拨的经费,有正式的心理咨询机构编制,有正规的工作制度和要求等,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这些机构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并且对这些专业人员有严格的个人品德要求,每一个专业人士上岗之前及工作过程中都进行着严格的筛选和认证。[4]这些心理机构开展各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训练和辅导,以减少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疾病,及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障身心的正常发展,构建完整健康的人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些心理咨询的专业机构渗透到学校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构建了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根本方向在于构建良好的自我道德素质,并逐渐内化成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最终通过这已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指导学习和工作。美国的各高校都构建有立体式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把行政人员、教室、学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作用。而在美国文化中一直都赞许个人英雄主义,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重视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而在同时父母和学校也很重视在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同时及时给予关注并加以解决。[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探讨各种社会问题,注重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三)课外活动开展。第一,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美国的大学德育教育充分的展现了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征。美国大学组织开展了各式各种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其特征在于把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政府积极支持并参与其中,在许多州通过立法和教育拨款来促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这类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应用性,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增强了道德观念,培养了道德情感。第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进行生活德育教育。美国高校在学校内部组织有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注重把德育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法定节假日学校都会开展各种类型的表演、演讲及庆祝性活动,以义务活动的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在平常则会开展以社交、文娱、体育和宗教等内容展开活动,宣传德育教育。高校的俱乐部和社团是学生活动的载体,仅在金康奈尔大学就存在有600多个社团和俱乐部,这些社团俱乐部之间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以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为载体来发掘学生的道德要素,积极研究服务性学习并推动服务性学习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第三,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美国高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志愿者活动,并且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美国高校大学生能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活动类型包括: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许多大学大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并提供便利条件和资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如帮助伤残人士、为穷困人士检查疾病、帮助中小学生补习功课等,通过帮助他人来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道德心;参加推动社会发展和具有政治意义的游行活动。如维护大气阻止全球变暖、保护生态环境及反对战争等,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参加由政府和社会及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美国的高等大学都要求学生在在校期间必须有社区服务和实践经历,由此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培养对学校的爱护情感。角色扮演活动。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和解决问题。[6](四)参与宗教活动。在西方,宗教信仰是一个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由此也成为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美国这尤其表现得明显,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概念,即上帝是团结的象征,而宗教则是国家力量的根基和自由的源泉。在这样深刻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在自身的生活中,学生会以宗教教义来约束自己,并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宗教道义本身就是在宣扬某一种道义,学生通过对上帝的忏悔来减少罪恶感,进而释放心理压力,达到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这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7]而且,在各高校和私立学校都基本开有宗教课程,宗教渗透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部分,这实际上也推动了德育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各高校与宗教团体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互助活动、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由此来增强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和归附感。(五)社会公共环境的维护和大众传播的宣传。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是美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在所有高校所发的新生手册都会订有诚信教育条例,而学生在入校之前都必须签署一份诚信保障承诺书,对舞弊学生及抄袭别人作品的行为给予严重的处分批评和惩罚措施。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相关课程及讲座,说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对老师也进行如何针对学生舞弊行为的培训,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对图书馆和网络更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开展有相关的诚信宣传活动,实行严格的监管。鼓励个人创新,维护版权所有。这创造了良好的公共环境,把社会德育教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重视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民主是政府和社会一直宣传的重要内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总统竞选到校长选举,再到班干部的选举,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这作为一种民主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校及社会组织利用电影电视及各种网络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美国高校积极推动德育教育,教育对象不仅面向于学生,同时也面向于广大的社会人士,进而推动社会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把德育教育面向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使抽象的理论化作现实,同时也是考核个人思想道德的重要指标和方面。在美国的各高校是非常注重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在美国有着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名人雕像、名人纪念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对外开放,美国国旗飘扬在各地,有无数以名人命名的自然景观、城市和街道。同时还有杂志、电视、报纸、电影等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这些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德育教育素材,他以极其普通的方式融合。

二、美国德育教育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查看全文

谈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学生比例逐年上升。民办院校大多依托母体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多为社会力量办学,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基础薄弱,在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到位。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方法多采取将行为准则、社会道德等条例条款以文字形式填鸭式的方法机械性地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被动接受素质教育时的主观意愿,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达不到良好的成效。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灵魂塑造,德育教育是高校其他教育的方向保证,审美教育在教育中不可取代,民办院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审美教育的引入必不可少,德育与审美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状态表现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队伍工作认识不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方法简单笼统,以说教为主。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智育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升学及教学水平,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投入不足,与实际教学脱离。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跟上时代,传统的工作方法无法全面的适应现代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创新。当今的年轻一代出现许多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充实内容。目前民办高校开设的思政教育政治课的学习、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处罚都忽略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需求和认可,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主观意愿。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模式,很多在校的学生以不愿意被动接受人为的、单向的德育教育观念的灌输。(二)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要求及民办高校学生现实的思想道德突出问题国家经济转型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加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细化。市场用人企业特别注重现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道德品质。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守法纪,诚实守信,维护注重自身的形象。民办大学的“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这个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个性张扬,缺乏集体合作意识。物质上过度攀比虚荣,对外界事物表现冷漠,人生态度实际;自我控制能力差,明显体现出思想状况的双重性;人际关系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缺乏责任感,缺乏持续的专注力,诚信缺失。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审美缺失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缺失审美化教学。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民办高校大多还停留在课堂,纯粹的教师口头说教,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容易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产生抵触的心理,无法直接有效的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这种教育中没有引入审美观念,即使在教学技巧上有所改进,也只是把教学的学生固化不变,没有真正的引入审美情景;虽然提出了结合心理学的教学教育方法,但也只是针对典型心理特征学生的单一措施;授课方式仍然是大课堂集中教学,课堂交流较少或无法交流,教师课堂控制能力弱,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民办高校目前思想教育课程大多选择闭卷考试,学生多为应付考试,去上课背题,不会真正意义去理解学习中的道理内涵。(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环境中缺失审美培养。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中,存在着制约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教学环境问题,存在着不和谐。民办高校多为追求利益收益,在有限的办学硬件条件下不断扩大招生办学规模,学校生均面积不断缩水,人员教学用房紧张,校园绿地不断被侵占,自由、自有的交流场所较少或流失。其次,校园内建设整体结构美化被打破。再次,由于交流空间变小,常因竞争、争占引发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使得学生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失去时效性。(三)目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不完整性。民办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多为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学生厌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在学生政治理论性和学生道德品行上,在法律法规普及教育方面不能深入与学生实践生活密切度不高,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不够,这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缺失,完整性差。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做不到入耳、如心、入脑。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也是德育教育不能深入贯彻的一大困难弊端。

三、民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审美引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