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9:57: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创业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创业教学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当前就业形势及教育发展趋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翻转课堂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空间及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创业基础课

1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起源与开展

1.1就业创业工作的起源。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工作,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了就业指导的理论雏形。20世纪70年代,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体现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这种“生涯教育”理念被美国吸收,并在高校进行推广。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提出了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理念,代表着创业教育概念的诞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不仅有先进的就业创业指导理念,就业服务体系也实现了高度的社会化。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学校指导帮助、私人介绍所作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模式。1.2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我国的开展。1.2.1我国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背景。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1999年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且教学内容应力求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1];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探索慕课等新型课程形式”。1.2.2我国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全国高等教育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较2001年增长了700余万人,较2010年增长约190万人。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2017年,贵州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55864人,其中研究生4888人,本科生75819人,专科生75157人,毕业生总数较去年增加32710人,毕业生总数和增幅均创近年最高。截至2017年8月31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89%,较2016年同期上涨0.01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70.93%,本科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0.05%,专科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3.05%。综上所述,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刻不容缓,但目前该类课程存在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我校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尝试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2.1翻转课堂的定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在学校中的普及产生的,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由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而是将重心调整为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则转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运用知识以及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2]。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优势。(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3]。相较于枯燥的传授和说教的传统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研究性课程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模式更有利于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问,从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性质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则无法达到课程预期效果。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变得更加有效,可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率[4]。(3)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7届毕业生认为母校就业服务急需改进的方面为“求职面试技巧培训”“聘请专业的就/创业指导老师”“就业心理咨询”等。以上几方面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授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应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训练。因此,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来看,只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提高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查看全文

高校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安徽科技学院“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方案:学生自选课题-满足学生兴趣要求;多人授课-术业有专攻;翻转课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

“材料生产与创业”是安徽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不同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性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合成、生产、创新与创业。因为要给学生分享多种不同材料的合成及生产方法,而多数老师仅仅对一种或者几种材料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对不同材料的教授水平参差不齐:了解多的材料效果会好,了解少的材料效果会差。同时,由于多为“纸上谈兵”,即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而对材料的实际生产和应用并不了解,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好。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的需求[1-2]。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为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社会、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传统大学教育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及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利器[3-4]。因此,学好“材料生产与创业”课,不但能为地方企业输送应用、创新型人才,还能为学生将来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给地方企业、高校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同时提高就业率,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当下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加强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优化。

1“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多种材料”与“单人授课”的矛盾

虽然很多高校老师涉猎广泛,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或几种材料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会出现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懂的或者了解得多的授课效果就好,了解得少的效果就差一些。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的老师需要去充分了解多种(十种左右)材料,增加了备课负担,而且效果不好。

查看全文

浅议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一、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毕业后首当其冲的便是就业问题,这是由于能否高质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寻求到良好的创业项目,对其未来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常规性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对就业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这就造成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创业形势缺乏深入了解,对实际形势的分析也不够到位,极容易在就业过程中碰壁或者创业失败。[1]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一切教学的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长期的就业创业教育,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与创业咨询。

二、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在2010年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而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每年也都会下发相关文件对高校提出要求,即高校必须强力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性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强调科技以及人力资源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另外,党中央也明确提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借助于人力资源的功能与优势,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因此,对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二)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人才不足是阻碍我国综合国力、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因而,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是21世纪高校发展与改革的理性选择。我国教育部也强调高校必须强化就业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性服务,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并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就业,着力通过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之间的竞争。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多数高校培育出的大学生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异性,即培养出的人才与现实社会需求相脱节,高等教育的主动性与开拓性明显不足。[2]而就业创业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综合素质教育,其不仅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彰显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创业教育观念不够清晰。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导致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都以择业、就业的教育观念为主,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与社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诸多高校没有指定明确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忽略了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造成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脱节,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以及发展潜力等明显不足。虽然一些高等院校也设置了专题培训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却将就业创业教育视为业余教育,甚至少数高校将就业创业教育归列为企业家的速成教育,忽视了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等都偏低。(二)就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就业创业教育师资一方面肩负着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则承担着指导与教育创业者的具体实践。因此,就业创业教育师资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就业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最新的就业形势与创业风险有全面的了解,对就业方法与创业手段有自己独特的认识。[3]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都是兼职,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与实战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三)就业创业教育环境不够浓厚。浓厚的就业创业教育环境可以说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根本与基石。其中,环境指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与高校文化环境,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还未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环境,无论是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还是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等都未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予以倾斜,大学生难以感受到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就业创业氛围。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也导致诸多大学生按部就班或者循规蹈矩地进行学习,加之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在投融资机制、人事制度以及企业机制等方面还未形成相配套的系统性法规,从而造成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依然缺乏强劲的推动力。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1完善教学计划体系,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

教学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我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思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园艺专业花卉方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准入课程、专业准出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等教学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此外,还设立了6个学分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块,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共3个学分,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职业资格考证等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共3个学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中,还特别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课程体系,既要考虑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讨,又要考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实践,使专业学习与创业学习交叉渗透,互相促进[5]。

2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2.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嵌入式”教学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校园艺专业花卉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嵌入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科专业特征,将创业教育嵌入日常的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因素,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对未来的创业工作进行联想与思考,找出创新的点子。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三个角度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发展背景,阐释了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从学习意识、实践培训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给出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达到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目的,进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升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新时期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1]。实践教学效果往往受到实践教师综合学识、实践能力及教学经验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提升应用型学院实践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应用型本科在设立之初的定位就是面向就业市场,并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发挥作用[3]。因此,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和责任内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一线。以前,作为研究型和教研型大学替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空间较小,教学资源在与强校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之后,应用型本科直接瞄准了行业一线,也对培养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相关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以满足行业技术水平发展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求。(2)培养体系注重行业需求。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均需在教育部给定的专业目录中选择,在规范标准化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导致在专业名称上很难体现出专业培养目标,更没法体现行业特色[4]。而应用型本科就应该在相对稳定的学科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实际,针对工程特色、应用需求和岗位技术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3)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于行业和岗位需求,以生产一线相关技术为学习范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在满足终身教育需求的前提下,系统性的考量专业课中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而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也是学生针对性获得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的主要环节。

2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困境剖析

查看全文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学研究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但实际情况却存在“就业难”和“招工难”,即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又面临着“招工难”问题,很多技术岗位难以招到相应技能的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紧缺。这表明高校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劳动力素质和经济发展要求不匹配,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一、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一)技能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民办教育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理论教学过度依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增加教学计划比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素质结构以及职业能力基础上的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逐步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等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为地方经济服务。民办高等教育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紧密联系,需要和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需求相匹配。基于此,民办高等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改变应该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社会建设的改变,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地方结构产业的特征以及地方技术水平得到体现,使当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得到反映,因此体现了明显的前瞻性,实现了高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三)产学研多元化。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新兴的特征就是产学研的合作。构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对校内校外、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给予充分地考虑。基于此,民办高校对于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帮助,并且学生在企业中能够提高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质。

二、创业角度下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普遍建立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但这些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执行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首先,一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创业教师,因此,不能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次,实践教学条件不足,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不符合专业实训要求。另外,实践教学效果缺乏应有的考核机制。(二)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实施。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涵盖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实践等各个环节。这就必须科学合理进行安排,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计划。但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在教师聘请、教师进修培训、实训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得到实现。即使民办高校和部分企业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大多也仅限于学生顶岗实习或者提前安排就业,实践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创业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有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教师进修和培训、课程设置和平台建设等。而一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投入较少,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要求,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缺乏资金,从而导致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难以有效衔接,创业平台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培养要求。

三、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语文教学中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家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在此形势之下,大学生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新兴方式,并且已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其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逐渐成为高校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今社会普遍将创业能力认定为一种包括决策能力、认知能力、精英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诸多能力在内的高层次综合性能力,是21世纪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因此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上述多种能力。具体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我们则需注意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工作。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创业意识教育

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意识,它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其中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业世界观是它的六大组成部分。正确的创业意识可以有效引导创业者明确创业趋向,激发创业热情,为创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综合的人文社会基础教育学科,其功用在于培养学生立足于社会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尽管,同其他就业创业性课程相比,语文教学在指导创业方面实践性较弱,但它独有人文性、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这些使得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要想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业意识教育的目的,高校语文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文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科特有性质将创业意识培养纳入日常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深入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创业信息或创业指向,借以鼓励学生。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就非常有代表性,教师可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指引学生进行职业这一相关话题的探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创业典型,做好人生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用本校创业成功的现实例子来鼓舞学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搜集创业立志的名言警句,指导学生设计创业项目,等等。此外,由于创业意识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而这首先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建构现代新型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两点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固有界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广泛开展创业问题的讨论,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所学所长、所见所闻与创业联系起来。总之,教师要学会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渗透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梦想与动机,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重灵感、抓机遇,拓宽创业思路,提高创业能力。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遗传影响下,受教育与环境的双重作用,经过实践训练而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自知、自信、自强、自律等品格,承受挫折、调适情绪、人际交往等心理适应能力对个体来说尤为重要。创业心理素质则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过程中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它有着丰富的意涵,诸如自信敢为、勇于面对、适时应变等行为态度以及坚定执着、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心理准备等。创业是一项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创业者随时需要根据变化多端市场调整思维和应对手段,创业心理素质作为创业者意志情感的反映,有时直接影响创业质量与结果。创业过程充满各种艰难困苦,因此仅仅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明显不够,强大的创业心理素质对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当前大学生创业者一般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颇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勇气与决心,然而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常常盲目乐观,更缺少创业实践和商业管理经历,因此他们不能对创业过程中挫折做出很好的估计,也难以把握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心理品质。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培养其创业能力,教师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对大学生进行励志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参观调查等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将搜集企业文化资料导入课堂,使学生充分体会创业的艰难。当然,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并不仅仅局限于能够承受挫折,自信果敢也是他们所共有的品质,由此,高校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前,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讲故事等方式去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参考语文课本中的例子,鼓励学生尝试更多可行方案,用以培养学生的决断力。总的来说,高校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掘课文中的隐形因素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素质培训,培养学生开朗客观、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们学会悦纳自我,对生活充满希望,遭遇压力与挫折时,坚强面对,及时调整应对挑战,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高校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

查看全文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社会市场的要求下,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责任。高校通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让高校的特色教育得到发展,并且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也会相对的减小。本文主要介绍了培养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在培养过程中容易遇见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创业

现阶段我国国家就业形势严峻,我国也推出了相应的政策来促进高校对学生们创新创业的培养,让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缓解国家现阶段就业形势。由于政策的刚刚推行,所以高校在实行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高校要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找到可行的方法。

一、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为了能够很好地发展地方区域的经济,就必须要求高校要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转化成实际的应用。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成为高校特色发展以及特色办学的优势。综合分析我国当前的市场情况,我国现阶段市场中缺少复合型管理和技术人才,高校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时符合市场需求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的发展。而且现阶段我国的人才发展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所以高校对学生船业能力的培养是符合时代的要求,是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我国的发展方式也不断地改革,我国要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高校能为社会培育人才和输送人才,所以高校有义务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素质的转型,通过对学生素质的转型,能够间接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创业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已经被很多高校所采用。国家为了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创业推行了很多福利政策来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服务社会的体现,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来解决地方就业难的方法。

二、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创业课程不完善、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创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单调、高校创业氛围薄弱等。本文提出通过构建通识—专业—实践的梯度式课程体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丰富创业课程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进而促进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梯度式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15年,教育部要求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需将全体学生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范围内,2016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并在全国认定了99所“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这为我国的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业教育研究者黄兆信团队以全国2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展开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2.16%,仅有5.93%的大学生接受过系统、全面、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的作用并不显著。基于此,本文阐明了制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一一找出解决对策。[1]66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探索阶段(1989-2002年)。1989年末,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首次被提出。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1997年在MBA的教学内容中首次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此后,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展开了创业教育课程的自主探索。第二阶段:政策引导阶段(2002-2010年)。2002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确立了9所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试图让试点高校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由政策引导的发展阶段,历经多年的发展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三种类型(表1)。在9所试点高校的典范作用下,其他高校相继接纳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之势如日方升。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地方高校为核心主力,以企业及社会环境为外部依托,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实施保障的创业教育的体系。目前,创业教育已逐渐被诸多高校认可,我国已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陆续建成了创业学院。[2]29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场环境情况,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实际内容,制定服务保证措施,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实用性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