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2:49: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三历史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三历史温习知识形成艺术
摘要:
生成学习(generativelearning)是一种有关深层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新学习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M.C.Wittrock)认为:“生成学习模式的本质不是大脑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它对信息的理解,并从中作出推论。”高三历史复习课要注重知识再生成的艺术性,应该在保证复习计划科学性的基础上,从学生心理需要和情商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单元或课节之间内容和形式的一些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历史知识的建构、推论,实现历史知识的再生成。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知识再生成课堂预设结构重组目标与过程
正文:
高三历史复习课,要在新课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基础、提升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仍然要坚持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对用单一的、即成的、确定性的态度来开展教学,因为此时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具有复杂性、非预期性和境遇性。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性、非预设性、差异性,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兴趣和背景等,又要将新的复习内容与学生先前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在课堂预设、结构重组、目标与过程中讲究复习艺术,努力实现历史知识的再生成。
一、在课堂预设上:由“冷”到“热”、“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再生成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论文
一、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高三历史学习研究论文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一、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历史知识网络分析论文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识?《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中,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的状况,对教学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知识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作法和看法,仅供批评研究。
突出历史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内含结论)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历史概念是史实内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首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俄国独立;波兰复国;德国疆界重新划分;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西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高三历史复习实践分析
摘要:高三历史复习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与学。因此,在复习中,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单元主旨教学是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首先明确一课在单元中的定位及与单元主旨的关系,再建立单元之间的关联,明确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最终进一步明确各册教材之间的关联,也就明确了一课在整个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定位。
关键词:单元主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实践
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高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是认知水平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注重对知识再加工、提炼和梳理。培养宏观视野,教师先要从整体上引导、培养学生,建立好教材之间、单元之间的逻辑,把握单元主旨,培养整体意识。再将每课置于单元主旨的宏观背景下,重新梳理课文和单元主旨之间的关系,避免历史事件孤立化和历史知识碎片化。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例展开分析。
一、单元主旨下的定位
高中历史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共同勾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必修三主要讲述中外思想文化发展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在结构上,各单元之间或构成中外对比,或形成古今贯通。例如,第一单元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它与第二单元构成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第三单元共同阐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况,又与第五、六单元构筑了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整套高中历史教材中,必修三第一、第四单元与必修一、二的第一单元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史的概况。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标题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基本线索。以儒释道为主干,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中国画、书法、传统节日、戏曲等,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本单元学习主旨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发展概况,儒家从创立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2课的引言部分,明确叙述了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打击儒家学说的措施。汉初,统治者基于社会现实和前朝教训,采用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政治基本稳定;但是一些新的问题凸显出来,对内政治统治需要加强,对外政策需要调整(外部威胁愈重)。汉武帝通过一系列强化措施,使儒学的地位逐渐提升,主流思想得以确立。第3课和第4课讲述了儒家思想在之后历代的发展状况。这明确了第2课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明确了本课与单元主旨和本单元各课间的逻辑关系。
二、单课学习实践
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论文
摘要: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识?《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中,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的状况,对教学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知识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作法和看法,仅供批评研究。
突出历史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内含结论)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历史概念是史实内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首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俄国独立;波兰复国;德国疆界重新划分;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西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论文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识?《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中,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的状况,对教学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本文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知识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作法和看法,仅供批评研究。
突出历史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内含结论)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历史概念是史实内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首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俄国独立;波兰复国;德国疆界重新划分;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西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
1.打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基础。首先,要立足于通史的整体要求确定复习目标。明确通史之大体,立足于“通”的目标,围绕揭示特征和演变线索两大主题,努力体现每个历史阶段前后迭连间的异同,突出阶段性的标志,把握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其次,要从构建扎实的通史知识基础角度复习。复习目标确定后,认真梳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深入挖掘每一个阶段历史间的纵横联系,紧紧围绕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整合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浮夸空洞的通史复习,提高高三通史复习实效。
2.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是高三复习的关键。现行高三岳鹿版教材,必修ⅠⅡⅢ就是从人类文明史观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发展历程》、《文化发展历史》三大部分,有助于把握文明观,正确掌握教材脉络,构建历史整体结构,亦是当今高考的试题特色。此外,在学世界史时还应把握整体史观(全球史)和现代史观。
二、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考查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居于重要地位,涉及国家多、波及范围广,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准确掌握这段内容,最好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概括各自的特点,才能找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通过纵向联系、比较,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向垄断(企业制度)过渡。横向联系: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对)比分析,吃透教材。如中国明清批判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先哲们的人文精神起源;二十世纪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
三、加强时序性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笔者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对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以及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东西方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等到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从同样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重塑教材,搭建结构
高三历史课的教学与复习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这给中学历史教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在高三阶段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与复习呢?我的看法与做法是:
一、用足用好教材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重视和位置。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以指导;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轻重主次。
二、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三、科学地指导学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