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3:46: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考语文作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一枝独秀已成历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渐成气候。命题作文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开始受到命题人的关注。现在的作文模拟题的命制,也主要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
一、二者的区别:
概念不同
所谓材料作文是相对于命题型议论文而言的,即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写议论文,其特点是要求作者必须根据材料进行规定写作。话题作文是以某一话题材为范围,不限文体、不限题材的作文。其特点是思考时围绕一则材料(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全面拓展思维空间。
作用不同
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中,作论据使用。话题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较,在命题形式和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的范围。而话题作文中对材料的运用比议论文的材料运用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为引出论点的楔子。
语文学科发展管理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试题的超前和语文教材滞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语文“题海”是对教材内容的自发的补充,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1978年夏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又恢复了“”前的全国统考,至今已进行了20次。二十年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不仅为高校甄拔了千百万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指引着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门学科的走向。在这方面,语文尤为明显。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试题形式诸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中学语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这一切都与语文高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语文高考对该学科的影响,探寻中学语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时期,高考语文统考推进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学科。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它以现代白话文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仅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我们从苏联移植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17年的实践和研讨,我国的语文工作者刚刚触摸到汉语语文教育的一些规律,一场动乱开始了。可以这样说,高考恢复全国统考之际,恰是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振翮高飞之时。新时期的语文高考试卷真实地记录了中学语文学科发轫前行的全部历程,记载着语文工作者对汉语母语教育冷静的反思,深入探讨所得出的一个个科学结论。
1.引导中学语文实现教学大纲。按照新时期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的主要目标是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高考紧紧围绕这个关键出题,落实了语文智育的目的。语文德育是大纲规定的一项主要的教学目标。高考作文是检验语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写好应试作文,必须注意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美育在语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贝多芬之谜》涉及音乐知识;1997年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赏析两首意境优美的唐诗。这些试题体现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因为高考的范围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这二十年以来,高考有效地约束了高中语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是母语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阶段。高考语文试题覆盖面广,不仅促进了高中语文实现大纲规定的任务,而且使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在母语基础教育完成以后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2.促进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保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试题不能出现旧题,命题角度不能墨守成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设计、出台的高考试卷已经成为普通中学相应科目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物,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明显地感觉到试题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认字形正误的第2题,1995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3个错别字;1996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5个错别字;1997年试卷要求考生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7个错别字。成语知识考核逐年由课内向课外扩展,1997年该题中出现4个成语有3个属课外知识,其中“不孚众望”和“万人空巷”很难把握。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有一项规定:文学常识题答案如有错别字不给分,这条规定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汉字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严格要求,促使中学语文重视双基训练。高考强调对能力的测试。例如,语法修辞题并不要求回答现成的定义规则,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辨别言语的正误优劣,构成通畅的语句。难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文学赏析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从1992年开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从一篇增加为两、三篇,选文的内容和问题的设计在加深。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从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两大类: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是匠心独运的杰作,成为作文教学的经典题目,例如:《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看漫画“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有感》、《由圆联想到另一物体》、《读〈鸟的评说〉有感》等。高考作文的显著的特点是不束缚考生的思路,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题的引发下,每年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作文。总之,以测试能力为中心的语文高考,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
高考语文标准化研究论文
[内容]
——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刍议
高考制度恢复20年来,语文学科考试和其他学科考试一样,在考查、鉴别人才方面,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试题后,高考语文出现了严重偏差,很难检验出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语文界的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士说,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好学生不一定能考好成绩,考分最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学生。回顾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结构,不难发现其中的偏差和弊端。
一、答案唯一,限制了语文思维的发散性
人类思维,依据解决问题所沿的方向,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前者是多方向的分析和寻找方法、途径,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后者是单一模式进行归一求取答案。作为最具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学科,它的思维当然属于前者。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思维活动,养成多面向、多角度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但是,在语文标准化试题中,选择题和判断题占到半数以上。这类题答案明确划一,固然有利于电脑阅卷,但却违背了语文思维的发散性规律,限制了考生答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所谓主观性的“简答题”中,答案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绝对化,甚至限定“字数”、“要点”,迫使考生沿着出题人的思路和想法答题。如果不看“参考答案”,语文水平很高的人恐怕也得不了多少分。再说这类题的答案也未必都正确。如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4题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答案是D。这句是:“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想入非非”这个成语有胡思乱想之意,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
此外,这一类选择题,只考查识别信息的能力,不考查获取信息、记忆信息的能力,而记忆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这类题型使考查出现了严重失误。
语文科学检测管理论文
高考制度恢复20年来,语文学科考试和其他学科考试一样,在考查、鉴别人才方面,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试题后,高考语文出现了严重偏差,很难检验出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语文界的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士说,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好学生不一定能考好成绩,考分最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学生。回顾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结构,不难发现其中的偏差和弊端。
一、答案唯一,限制了语文思维的发散性
人类思维,依据解决问题所沿的方向,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前者是多方向的分析和寻找方法、途径,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后者是单一模式进行归一求取答案。作为最具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学科,它的思维当然属于前者。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思维活动,养成多面向、多角度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但是,在语文标准化试题中,选择题和判断题占到半数以上。这类题答案明确划一,固然有利于电脑阅卷,但却违背了语文思维的发散性规律,限制了考生答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所谓主观性的“简答题”中,答案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绝对化,甚至限定“字数”、“要点”,迫使考生沿着出题人的思路和想法答题。如果不看“参考答案”,语文水平很高的人恐怕也得不了多少分。再说这类题的答案也未必都正确。如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4题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答案是D。这句是:“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想入非非”这个成语有胡思乱想之意,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
此外,这一类选择题,只考查识别信息的能力,不考查获取信息、记忆信息的能力,而记忆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这类题型使考查出现了严重失误。
二、零敲碎打,破坏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自古以来,语文学科就是充满人性、最有趣味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西方,特别是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是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而是从局部和细节入手,对每篇课文,采用“庖丁解牛”式的方法,条分缕析,不厌其详,把生动活泼的有机完整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这种教法也反映到了考试上来。尤其是所谓“标准化”考试,据说这种考试出题,主要是从“题库”中检索拼题,只要请一二位专家审题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大会战”。这种信物(电脑)不信人的做法实在不太高明。国外曾有人把语言输入电脑,让电脑“创作”文学作品,尽管事先有第一流的文学家或语言学家为它编排程序,但结果还是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很难设想,这种从“题库”中拼凑出来的试题到底能不能用来考查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到底有多大实用价值?以1995——1997年全国试题为例,这三份试题先后考查了古代人物称谓(95年)、“文房四宝”、“殿试”中榜者的叫法(96年)、剧中人物角色的名称(97年)等。试问这些知识在语文知识体系中究竟占多大份量?记住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考不考这些又有多大关系?考查这类琐碎无用的知识,只能破坏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只能冲击对实际能力的检测。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的编制,应当从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把考核实际能力放在首位,毫不留情地砍去一些琐碎无用的知识考题。
语文复习指导管理论文
一、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问题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安排好语文复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语文编排基础能力管理论文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和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虽然试卷的编排体例上有所变化,但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没有变,试题没有在“新颖”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选拔和导向的双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显本色,稳定中见规范。纵观全卷,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覆盖面宽。
除作文外,1995语文试题31道题中,约有半数的题目是考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了语音、字形、词义、词语选用、成语使用、标点符号、语句衔接、语病修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具有较宽的覆盖面。
今年语文试卷的第1题和第2题考查词语的形、音、义,这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在语言交际中也最容易出现失误,如读错音,写错字,解错义等。这类题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两道,足见对基础的重视。
考基础知识的题目还有第5题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第8题对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题对诗所涉及人物的判断,第10题对人物称谓的解说,第29题对名句的默写等。这些试题重在对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识记,重在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答题就没有问题。
第3题是让考生结合语境选择近义词。这道题看似容易,但因为选项中的词语或同音,或同义,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确立答案。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词义,懂得结合语境辨析词义的同异才能选择正确答案。这道题属于语言运用题,能够反映学生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范围内所蕴含的潜在能力。除第3题外,这类题还包括第4题的成语使用,第6题的语句衔接,第7题的病句修改等,它们既重视知识,又强调运用;既着眼于基础,又注重基础上蕴含的能力,这种试题无疑对中学的语文教学将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语文试题管理论文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和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虽然试卷的编排体例上有所变化,但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没有变,试题没有在“新颖”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选拔和导向的双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显本色,稳定中见规范。纵观全卷,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覆盖面宽。
除作文外,1995语文试题31道题中,约有半数的题目是考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了语音、字形、词义、词语选用、成语使用、标点符号、语句衔接、语病修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具有较宽的覆盖面。
今年语文试卷的第1题和第2题考查词语的形、音、义,这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在语言交际中也最容易出现失误,如读错音,写错字,解错义等。这类题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两道,足见对基础的重视。
考基础知识的题目还有第5题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第8题对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题对诗所涉及人物的判断,第10题对人物称谓的解说,第29题对名句的默写等。这些试题重在对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识记,重在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答题就没有问题。
第3题是让考生结合语境选择近义词。这道题看似容易,但因为选项中的词语或同音,或同义,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确立答案。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词义,懂得结合语境辨析词义的同异才能选择正确答案。这道题属于语言运用题,能够反映学生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范围内所蕴含的潜在能力。除第3题外,这类题还包括第4题的成语使用,第6题的语句衔接,第7题的病句修改等,它们既重视知识,又强调运用;既着眼于基础,又注重基础上蕴含的能力,这种试题无疑对中学的语文教学将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语文基础能力管理论文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和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虽然试卷的编排体例上有所变化,但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没有变,试题没有在“新颖”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选拔和导向的双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显本色,稳定中见规范。纵观全卷,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覆盖面宽。
除作文外,1995语文试题31道题中,约有半数的题目是考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了语音、字形、词义、词语选用、成语使用、标点符号、语句衔接、语病修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具有较宽的覆盖面。
今年语文试卷的第1题和第2题考查词语的形、音、义,这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在语言交际中也最容易出现失误,如读错音,写错字,解错义等。这类题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两道,足见对基础的重视。
考基础知识的题目还有第5题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第8题对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题对诗所涉及人物的判断,第10题对人物称谓的解说,第29题对名句的默写等。这些试题重在对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识记,重在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答题就没有问题。
第3题是让考生结合语境选择近义词。这道题看似容易,但因为选项中的词语或同音,或同义,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确立答案。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词义,懂得结合语境辨析词义的同异才能选择正确答案。这道题属于语言运用题,能够反映学生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范围内所蕴含的潜在能力。除第3题外,这类题还包括第4题的成语使用,第6题的语句衔接,第7题的病句修改等,它们既重视知识,又强调运用;既着眼于基础,又注重基础上蕴含的能力,这种试题无疑对中学的语文教学将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1998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命题意图不再单独考核。突出三种能力:概括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材后的第一届学生今年毕业,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倍受关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考命题要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改革。对高考这样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需要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改革,才能体现素质教育而又避免在数万考生和数十万家长心中引起过大的心理波动?怎样改革,才能使好学生脱颖而出以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怎样改革,才能让语文教师放手教学,有所适从?
市教育考试院提出的“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的改革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正是遵照“两个有利”的方针,在前几年高考试题改革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的。
我们以“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为宗旨,给今年的命题确立了“一个前提,两大板块,三个能力”的总体思路。
一个前提,即在稳定的前提下求改革,在改革中注重试题质量。这个前提,是历年来高考命题改革得以稳步前进的保证。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试卷总体难易度的把握上。为了配合中学语文教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首先是总题量从去年的40题减少到32题。这样做,可以给考生留下思考和复卷的时间,从而提高答题水平。其次是难易比例的变化。从阅读部分看,容易题占13.3%,较易题占53.4%,较难题占30%,难题占3.3%。难题较去年略有下降,较易题较去年增加了15%,大部分题目集中在较易和较难这些中档题上。这样设计,意在减少试题的绝对难度,体现试题的坡度,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水平。再次是全卷从选材到题目设计均考虑难易的坡度,为考生答题铺设台阶,考生便不致因过早卡壳而影响考试情绪。以阅读部分为例。说明文的材料介绍知识经济浅显易懂,议论文论述艺术理论晓畅通达,散文以“画虎”谈创新,说振兴中华,深入浅出。文言文也是一短一长,一易一难。这种选材的由易入难,是符合考生阅读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