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户籍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23:4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考户籍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路径依赖视角研讨户籍制度改革公平教育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户籍制的产生;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公;户籍制度的改革的阻力——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户籍制的改革方向与教育公平的实现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确实曾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重工业的发展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考“同分不同校”、“同分不同校”不仅仅侵犯了考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也将不利于最优秀人才的选拔、外地人员子女就学难、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是“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的原因——利益因素的影响、不要让户籍歧视成为最大的教育不公、欲行户籍制改革,先改其它附加制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作为新中国存在50年的户籍制,其弊端已日益显露,其中之一就是造成了教育不公平。自1992年国家启动户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步履维艰。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分析户籍制度改革遇到的阻力,并试图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户籍制;教育公平;路径依赖
1户籍制的产生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现了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走农业补给工业的道路,同时为了应对冷战需要,我国于1958年1月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确实曾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重工业的发展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诸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居民就业机会不平等、城乡社会保障权利不平等。其中,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同省区的居民教育资源享有的不均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2008年秋,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城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又接踵而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义务教育经费究竟该由谁来埋单、流入地与流出地怎么衔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及队(团)籍怎样管理以及如何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遭受隐性排斥,这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政策
2008年秋,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城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我国政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主要采取“两个为主”政策:“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一政策问题在于:一是与就近入学政策相矛盾。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标志着对户籍地政府而言,承担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非户籍人口子女因为其户籍不在流入地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加之《义务教育法》没有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这就代表着流出地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没有责任。
公务员考试申论习题及答案三
一、给定资料:
1.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14-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1050万人。但到2014年,除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山东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14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教育部门称,该省今年高考考生总数预计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阳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说,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2.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户籍民警勤奋事迹材料
xxx同志(女、回族,现年40岁,大学文化,党员)xxx年参加公安工作,长期在基层派出所任户籍内勤,面对面和群众打交道,由于该同志心系群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向受到辖区单位和群众的肯定和好评,先后7次荣获各级嘉奖、10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
一、辛勤工作,默默奉献
派出所户籍内勤实际上就是派出所的大管家,既要为每天到派出所办理户籍事务的不同民族群众服好务,还同时承担着派出所文字材料、行政后勤、综合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工作忙、事务繁杂,头绪多是户籍内勤工作的一大特点。但自打穿上警服的那天起,xxx同志就把自己和她无比热爱的公安事业紧紧联在了一起,十多年里,无数个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在战友们眼里,她始终都像一架上足了发条的钟一样,在派出所户籍内勤这个岗位上一刻不停地运转……
仅从**年到现在,在近12年的户籍内勤岗位上,经她手经办的户口迁入达xxxxx余人(次),迁出xxxxx余人(次),死亡注销xxxx余人(次),出生落户xxxx人(次),办理身份证xxxxx余人(次),发函xxxx人(次),回函xxx人(次)。为群众办理户口项目变更等xxxx户xxxxx人。扫描照片xxxxx人。整理档案资料册,拟写各类文字材料份,上报各种报表份。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该同志长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报社写稿,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共上报各类稿件1256篇,其中国家级5篇,自治区级12篇。编发便民服务单xxxxx份。
数字是枯燥的,但透过数字,我们看到的是一名普通的少数民族女民警对事业的热爱和对辖区群众的一片赤诚之心。
浅析高考移民疑问
引言
据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11月29日电悉
从最初的一个人、两个人,到现在的整班整班;从原来在青海偏僻农村落户到现在的公然在省城“安营扎寨”``````
今年5月份,我省取消了173名外地学生在青海普通高考的报名资格,10月份,省高等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和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再次取消78名学生的在青普通高考录取资格,前后两次共取消了251名“高考移民”的报名、录取资格。“高考移民”现象在我省愈演愈烈,已经严重侵害了青海考生的切身利益。
而另据3月15日的《齐鲁晚报》报道,十余名山东金乡县学生利用贵州与山东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距考上名牌大学,通过一位“能人”踏上了移民之路。当然,这需要交给中介人高达9000元的费用。同时,在新疆、海南等地也涌进了不少“高考移民”。
从1999年到2002年,高考成绩达到海南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上的,省外考生所占比例节节攀升:4.1%、5.8%、10.5%和11.7%。
研究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
一、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是,这种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资源紧缺、地方保护、身份歧视、教学评价指标不合理等负面因素,致使从地方到中央的习惯做法、政策、法规甚至法律本身都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公平,平等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到具体的制度中。教育不公问题作为城市病的一种,囊括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机构的身份歧视、对学生的身份歧视、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高考户籍限制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于随迁子女来说,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明示的基本原则上,都是利好的,但具体制度规范往往是不利的。随迁子女群体相对来说是个新生事物,现行的主要教育法律法规产生于限制迁徙的宏观制度背景,立法滞后。过去的体制是城乡二元分割,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虽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补偿和特殊关照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对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这一现实。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照随迁子女群体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其显现出来的缺陷主要有:(一)小学属地管理,资源优先满足本地学生,对于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没有强制性的责任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于随迁子女入学作出了强制性规定,目前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就近入学”的小学生就学原则却难以落实。在学位不足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往往被作为最后考虑的群体而无法就近入学,导致他们上学穿过几条交通主干道、坐公交车十几站的都有,严重影响了学习时间和人身安全。如某行政村小学在优先解决完本村户籍生和买房户的子女入学后,剩余的招生名额拿出来供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抓阄。该学区教育负责人连续几年呼吁新建学校或者扩容改造,由于筹集资金问题难以解决而未被上级批准。教育资源配置对受教育人口波峰波谷的适应能力不足长期难以改观,主要是决策者没有承担不良决策责任的风险,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以北京为例,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是41万多人,2011年9月份的统计是48万多人,2012年将近61万人,到2015年预计会达到85万人,因为义务教育的款项是按照户籍所在地在划拨,确实给北京的学校造成了很大压力,也给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造成了障碍。(二)教学评价以升学率、学习成绩为最重要标准,导致随迁子女在学校内部遭遇种种歧视有些学生经历千辛万苦,甚至是缴纳了不菲的赞助费以后,进入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公立学校,由于难以融入学校的教育大环境,不得不再次回流到教学条件比较差的民办学校。有些学生则被劝说转学、退学,有些学生被迫留级。(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力度太小,无规定均衡分配渐进的时间表,也无规定针对规避政策行为的应对措施比如一些优质高中按照政策要求拿出一定比例招生指标分配到各个初中以后,仍然要求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一些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因为没有学生通过考试,指标就被调剂走了。以上种种制度偏差和规避行为,导致随迁子女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享用极度匮乏,从而影响到其对高一级教育阶段的选择范围,也间接决定了这一群体走向社会所可能定位的阶层局限,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四)户籍藩篱导致一些城市抵制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和中考,给该群体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一显而易见的不公平由于有旧制度的撑腰,甚至造成了民间冲突,城市原住民与城市移民之间因为教育利益之争而走上大街引发街头事件,在网络上更是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比如占海特事件,随迁子女一方呼吁教育平等,要求异地中考和高考权利,原住民一方要求制度因循守旧,拒绝城市移民的要求,继续独享优质教育资源①。目前中国大学招生中对当地考生投放了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名额,如39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即是如此,北京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率都在80%以上,而作为生源大省的河南却一直都在80%以下,这既凸显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又加剧了随迁子女考生与本地考生的教育利益冲突。(五)对于民办学校的歧视性待遇导致民办学校难以留住人才,教师流动频繁如民办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性质,教师退休待遇与企业相同,教师在岗待遇也不如公办学校,引起教师对前途的忧虑,造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据调查,河南某市民办学校流动年轻教师占该市全部流动教师的45%,他们既是民办学校教师的主流,也是流动教师的主流。教师的频繁流动,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导致民办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而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随迁子女。
二、可资借鉴的当代主流教育平等理论
教育平等理论主要阐释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的内涵、分类与关系。概括来说,教育公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横向的公平,即受教育权的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其二是纵向的平等,就是有差别的平等。教育本身应当使人们获得改善自身境遇的机会,应当将教育作为“补偿利益”的方式,弥补经济因素造成的不平等问题。教育公平实质上是人们对既存教育利益,诸如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等的分配是否合理,以及这一分配方式产生的原因和标准等的价值判断。以上横向的公平和纵向的平等,也可以表述为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均等性公平是指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横向的、水平的和平均的公平;非均等性公平是指纵向的、垂直的和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来说,这两种公平要同时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评价基于身份、能力方面的非歧视分配,反映的是人格平等和机会均等。非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评价基于地区、群体、个体差距方面的补差性分配,反映的是人道关照和历史性补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公平,都不应该被理想化、绝对化和表面化,所谓公平,是基本公平,是相对公平,是实质公平。
三、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护制度的建构
实现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首先,需要解决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境况下的平等享用问题;其次,解决在学过程中因为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社会地位而被歧视性对待,对学习帮助和教学融入的需求得到满足问题;再次,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中如何公平地得到分配给这个群体的机会;最后是升学权中户籍壁垒的破除,这一权利的实现由于受到城市既得利益群体的抵触,成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针对前述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重构教育制度:(一)扩大义务教育统筹管理范围变革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由省级统筹管理和投入,解决由地方投入为主带来的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差距悬殊问题和教育设施峰谷调节能力不足问题。加强人大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③加大教育投入,限时解决超大班额、大班额问题。借鉴日本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验,缩小地区差距。(二)明确就近入学空间标准对就近入学进行详细规定,并规定学区所在地行政负责人的决策责任后果。建议把“就近”限定在小学一年级学生步行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范围内,新建学校选址要优先考虑这一条。否则,就近还会是个橡皮筋。可制订专门的教育发展行政责任制度,如果某学区出现无法就近入学的学生,且在开学前无法协调解决,要对学区所在地行政负责人问责。(三)革新教育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并拓展对学校考核评价的主体。在教学评价标准中把帮助学生进步作为重要指标。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把历时性的进步作为重要指标,不进行横向比较。在针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中,把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分配较大的权重,改变管理本位的传统,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家长满意度,改变只对上级负责的体制,突出教育事业服务大众的本质,把应试教育理念转变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养成式教育理念,如此,受益最大的将是随迁子女群体。(四)逐步放开对学生的户籍限制鉴于中国大、中、小城市及县、乡、村教育资源占有差距悬殊的现实,在努力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与乡、城与城之间教育差距的同时,在相关政策中给出改革的时间表,每年都要要求切实的改变。比如,要求一线城市每年允许多少比例的非户籍随迁子女就地考试,考试指标可以按照居住时间进行分配,二线城市相应增加比例,三线城市增加更大的比例,这样逐步地解构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既可以给随迁子女相对的公平,也可以避免对城市教育资源冲击过于猛烈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在条件成熟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取消升学户籍限制。(五)教育资源配置突出公平与均衡把公平和均衡作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明示原则,增量投入优先保障刚性需求,存量管理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过去头重脚轻、青睐高等教育的做法,增量投入优先用于随迁子女急需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教育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不少好的做法,应该及时提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在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迅速增长的客观条件限制下,资源共享是资源公平分配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一种内涵式的增长方式。如:教师无校籍管理的体制创新,校长流动性任职的校际间交流,优质课件的信息化共享等,都是资源共享的有力举措。流动儿童特别是处于多重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方面的问题,与现行制度的不合理限制密切相关。这种限制从纯粹理论的角度看并不合理,但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是不正确的,但从教育的计划性角度看又是必需的。关键是什么程度的限制才是适当的,如何把限制降到最低直至取消。这是一个兼具价值性和技术性的问题,目前的制度没有给出答案,需要在实质平等的大原则下寻求具体出路。多重流动境况中儿童教育所面临的诸多特殊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协同解决,无论哪一方面的单打独斗都是不可行的。流动还将长期存在,制度必须面向未来。
法律技术户籍制度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和户籍制度有关的问题是一团乱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最大的耐心注意法律的技术。本文提出了对上书全国人大请求对《户口条例》进行违宪审查这种解决方式的疑问;通过现实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说明户籍制度所涉及问题在中国的复杂性和法律技术的重要,表明笼统地谈论废除户籍制度无法实际上减轻弊端,甚至有适得其反的后果;讨论了基于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区别待遇、以居民身份或定居期限为享有某些权利前提条件问题的美国案例,也在于说明类似问题在美国的复杂性和法律技术的必要,强调在具体案件中发展精致的法律概念和运用区别与分类管理的技术;总结了怎样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的僵硬性和弊端。
关键词:法律技术户籍制度中国问题美国案例
中国的许多不公平和弊端都和户籍制度有关系。那么一个问题提出来:通过法律手段——立法、司法和《立法法》第90条、91条规定的违宪、违法审查办法,如何能够在实际上减轻其弊端。我强调是要减轻弊端,而不是造成新的祸害。本文最初步的研究发现,我国和户籍制度有关的问题是一团乱麻,绝不是仅凭人权的抽象道德理论就可以解决,我们需要以最大的耐心注意法律的技术。
一、对《户口条例》进行违宪审查?
中国的户籍制度,有狭义、广义之分。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
户籍制度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和户籍制度有关的问题是一团乱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最大的耐心注意法律的技术。本文提出了对上书全国人大请求对《户口条例》进行违宪审查这种解决方式的疑问;通过现实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说明户籍制度所涉及问题在中国的复杂性和法律技术的重要,表明笼统地谈论废除户籍制度无法实际上减轻弊端,甚至有适得其反的后果;讨论了基于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区别待遇、以居民身份或定居期限为享有某些权利前提条件问题的美国案例,也在于说明类似问题在美国的复杂性和法律技术的必要,强调在具体案件中发展精致的法律概念和运用区别与分类管理的技术;总结了怎样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的僵硬性和弊端。
关键词:法律技术户籍制度中国问题美国案例
中国的许多不公平和弊端都和户籍制度有关系。那么一个问题提出来:通过法律手段——立法、司法和《立法法》第90条、91条规定的违宪、违法审查办法,如何能够在实际上减轻其弊端。我强调是要减轻弊端,而不是造成新的祸害。本文最初步的研究发现,我国和户籍制度有关的问题是一团乱麻,绝不是仅凭人权的抽象道德理论就可以解决,我们需要以最大的耐心注意法律的技术。
一、对《户口条例》进行违宪审查?
中国的户籍制度,有狭义、广义之分。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
法律技术与户籍制度论文
提要:我国和户籍制度有关的是一团乱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最大的耐心注意的技术。本文提出了对上书全国人大请求对《户口条例》进行违宪审查这种解决方式的疑问;通过现实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的,说明户籍制度所涉及问题在的复杂性和法律技术的重要,表明笼统地谈论废除户籍制度无法实际上减轻弊端,甚至有适得其反的后果;讨论了基于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区别待遇、以居民身份或定居期限为享有某些权利前提条件问题的美国案例,也在于说明类似问题在美国的复杂性和法律技术的必要,强调在具体案件中精致的法律概念和运用区别与分类管理的技术;了怎样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的僵硬性和弊端。
关键词:法律技术户籍制度中国问题美国案例
中国的许多不公平和弊端都和户籍制度有关系。那么一个问题提出来:通过法律手段——立法、司法和《立法法》第90条、91条规定的违宪、违法审查办法,如何能够在实际上减轻其弊端。我强调是要减轻弊端,而不是造成新的祸害。本文最初步的发现,我国和户籍制度有关的问题是一团乱麻,绝不是仅凭人权的抽象道德就可以解决,我们需要以最大的耐心注意法律的技术。
一、对《户口条例》进行违宪审查?
中国的户籍制度,有狭义、广义之分。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接受、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
高校招生考试暨考风考纪发言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其目的就是让涉及到高考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凝神聚力,今天这次全市高考工作会议。聚精会神把这项工作做好,实现平安高考,让更多的孩子考出好成绩,让更多的家长放心,也让我教育工作者不辱使命。刚才,教育、监察、公安部门负责同志做了工作布置,完全同意。下面,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高考工作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目前市委、市政府集中全市力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两大主题中,教育是民生当中很重要的组成局部。现在高考早已超出了教育工作的自身,成为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做好高考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市的考试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不能评价过高,招生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提升考试管理水平,确保高考工作圆满完成。
考试工作还存在单薄环节。一是环境整治还不到位。考试环境监管整治存在盲点,第一。各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尤其对涉及作弊器材广告销售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对作弊器材收缴打击不彻底,对考试公平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对考生的诚信教育还不到位。考生诚信教育还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长和考生还存在侥幸心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流露出教风不严、学风不正的问题。三是个别监考教师责任意识还不到位。对自身要求不严,还没有完全负起责任。
反作弊设备亟待升级。目前,第二。考试作弊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专门有研发、有生产、有销售、有市场,而且有效益。实际工作中,现有反作弊设备对非法无线信号干扰和压制效果还有一定局限,防范打击的难度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