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03:1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学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学校钢琴教学论文
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由于高等学校钢琴教师仍是稀缺人才,主要资源是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方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效仿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全新素质教学体系。
(二)教学忽视学生学习和实际的结合。高等学校的钢琴教学仍然注重的是学生弹奏技能的培训,学生只会重视节奏,音高的准确,忽视了对乐曲的表现风格和音乐内涵的理解。有很多学生的弹奏技艺很高超,但是他们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方法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钢琴教育方面逐步得到了普及,随之产生不利因素是高起点,难度大,往往忽视了对基本功的巩固,导致了实际水平达不到演奏的程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授课,单纯的练习教材上固定的乐曲技巧,缺乏实践性。
二、高等学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改变传统落后教学理念,丰富授课内容。随着教育事业局面的不断更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钢琴教学是一门集聚艺术的课程,因此要寻求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的精英来帮助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素质。丰富教师授课的内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对钢琴的学习产生了事半功效的效果,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
高等学校教学督导论文
1教学督导的概念及内涵
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已初步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督导的定义,目前较认可的是:高等学校教学督导是指高等学校领导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直接面对校内的教与学双方和教学过程,以专家身份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及时、客观地向学校领导、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与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1]。此概念既指明了教学督导的本质与目的,又指明了教学督导的特点与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了教学督导的内涵,也揭示了教学督导工作在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势必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高校教学督导是为高等学校教学服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督导的最终目标与价值追求。因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与管理,所以教学督导既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检查与指导,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更重要的是对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进行监控,实现教学督导客体多元化,内容全程化[2]。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内容揭示了教学督导过程中所涉及的被督导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各级管理者。由于被督导者群体庞大,层次多样,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工作环境等均有较大差异,为督导专家开展督导工作,处理各方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处理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关系,实现督导关系的和谐,让被督导者以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督导工作,对提高督导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督导与被督导者关系的因素
要处理好督导者与被督导者的关系,必须知道影响督导与被督导者关系的因素。督导与被督导自身所处的角度不同,各方对其关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督导者的角度看,督导工作很重要,肯定多于否定。因工作性质决定,督导人员的监督必须坚持原则,对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态度不认真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限期整改。督导必须充当检查甚至“执法”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适当的、善意的“压力”和“紧张度”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对新教师,这个压力更有必要。督导施加必要的压力可以对他们起到激励、鞭策作用,可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适度的压力下,教师在备课、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付出得多,其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也提高得快。这种善意的压力是内在的驱动力,对教师个人、对学生、对学校都是有益的。从被督导者的角度看,一般认为督导工作可有可无,否定多于肯定。主要原因如下[3]:(1)督导者是“教学警察”,是专门挑教师毛病,往往只是听几节课,写几句评语,给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等级,而这样的等级评价,又与教师考评、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等级挂钩,加重教师心理负担,不喜欢甚至讨厌督导。(2)“只督不导”或“重督轻导”。教学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单一的“听课”“检查”,提出的看法或建议不一定符合实际,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3)督导人员因背景专业有限,而教学督导涉及各专业,对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必须有同专业的专家进行,才合乎逻辑,才可能正确评价,外行听课,所下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4)基层领导有抵触。基层最了解教师,教学督导工作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学水平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包括教师的专业基础、科研水平、教学方法、职业道德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很难通过一两次听课准确的掌握,作为教师的直接上级———院(系)最清楚。由上可知,一般情况下“被督导者”与“督导者”在心理上存在距离是不争的事实。“督导”与“被督导”这种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矛盾关系,处理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关系的困难性和必要性是必然的。
3处理督导与被督导者的合作与和谐关系
督导与被督导的关系是高校教学督导中最重要的关系,两者对立统一,彼此排斥又不可或缺,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教学督导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督导”理念的提出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谐”的理念引入高校教学督导过程中,以和谐的机制和方法去解决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增进彼此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以“教师为本”,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督导人员、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合力行动,深化教学改革,最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我们认为要做到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和谐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3.1督导者更新观念。增进“督导”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合作与和谐,要求督导者应该认识到“督导”与“被督导”者之间既不是自然的天然关系,也不是强行规定的居高临下的关系,或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双方本着一个共同目标,自觉按照职责要求,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合力合作做好工作的关系。开展督导工作,“督导者”必须遵守以人为本、民主性、服务性、激励性、启发性和协调互补性原则[4]。立足于建立和谐关系,立足于调动被督导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于与被督导者成为合作伙伴,摆脱单纯的纠察、裁判角色,而成为被督导者的良师益友和智囊团,从而使教学督导工作得到教师系、部领导的支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2被督导者更新认识。增进“督导”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合作与和谐,要求被督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督导工作的价值和必要性。教学督导工作通过督导帮助被督导者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促使教学活动在教育规律、法规的框架下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学督导者通过督教、督学、督管等途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全面了解和评价被督导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执行规范、执行效果等多方面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塑造良好教学氛围与环境。另外,教学督导是一种在专业领域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教学管理活动,通过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执行式的管理将被质疑并受到严重冲击,对于学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5]。因此,被“督导者”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参与教学督导工作,构建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相互学习,彼此督促,共同发展。
高等学校的行政法解析论文
一
对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问题,我国法律的规定不够明确,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根据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见,就国家立法而言,是把教育单位纳入事业单位的范畴的,当然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对这一点,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社会评价,都是一致的,并无多少疑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第1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缌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也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5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显然,从民法的角度上来看,学校包括高等学校是法人,而且是事业法人而非企业法人。〔2〕关于这一点,在学术界也是比较统一认识的。现在所要讨论的是高等学校在行政法上的地位或者说除了事业法人的地位外,其还有没有其他的法律身份。对此,则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入大陆法系中公务法人(或公营造物)的概念,认为我国的学校等事业单位应类似于大陆法系公务法人的性质。〔3〕有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在内部教学、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4〕也有学者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应当归属于“第三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应的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从学校来看,在其活动时,依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当其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上的权力和承担行政上的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当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5〕另外,也有理论认为,教育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两种途径共同来提供。当教育通过社会力量来提供时,营利性组织就会介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社会对教育的供需关系。这时应当把教育看成是产业,通过市场来运作。这是市场经济理论对教育的产业机构定位。
上述观点、看法尽管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高等学校的地位和性质,但其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认为高等学校并非一种单纯的民事法人组织,同时也具有行政法上的地位,但它们对高等学校行政法地位的理解却有不同,笔者认为:
引进大陆法系中有关公务法人的概念和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以及相类似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但目前,在我国并无公法、私法之分,在立法中也无公务法人的概念,法国的“公务法人”从实质上来讲,是社团的一种,其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更多体现国家的意愿,或可能就是在分担国家的某种公共职能(其实质上就是一种行政组织)〔6〕。而在我国,立法上对社团缺乏界定,理论上对社团缺乏研究,实践中也往往把这一类社团归于事业单位,且把它们的行政管理功能归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在司法实践中,就是用这种授权理论来确定这类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的。
以授权理论来解决高等学校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主体资格问题,可以说是司法机关的一种创造性使用。可是,这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和地位问题。事实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一概念,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法教科书和相关论著中,都认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诠释也无外乎:除行政机关以外的另一类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能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政主体。其特征在于: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系列;行使特定的行政职权;该行政职权是由具体的法律、法规授予的。〔7〕但是,在我国目前一些法律、法规在授予特定组织权利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权利的属性,而在学术界也经常是在论述行政主体范围的时候来描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却很少深入探讨法律、法规所授予的权利为什么是行政权,而不是其他权利。〔8〕而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法人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群众自治性组织乃至个人,他们的很多权利都是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具体到学校和高等学校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1条、第22条、第28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20条、第41条都对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职权予以了规定〔9〕,但是,从表面文字的规定来看,我们很难确定法律赋予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这些权利就是行政权力。
“第三部门”(thirdsector)这一概念如果按它的提出者T.列维特等人(Levitt,1973)的定义,即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在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理解有多种多样的标准,众说纷纭。〔10〕依著名学者康晓光先生的观点,符合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在中国还不存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集权制下的“单一部门”结构,但也不是标准的多元主义模式或法团主义模式。似乎正处于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合作主义过渡的阶段,或者说是一种软化了的国家法团主义体制。笔者认为,我国高校不是“非官非民”,而恰恰是“半官半民”,甚至“官”的氛围更浓一些。因此,在第三部门本身界定不明确的前提下,笼统地将学校(高等学校)定性为第三部门是不合适的。
高等学校心理学论文
一、高等学校传统心理学教学方法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历来是重视教学内容的学科化与科学性,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学组织形式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不够导致了以下一系列后果。首先,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比例过高。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每一个学科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和根本,然而,单纯的理论教学,尤其是单纯的教师讲授,仅仅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学习到的是支离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科整体的认知,从而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心理学的意义。其次,心理学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偏重理论教学,但同样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否则,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学生喜欢心理学而不喜欢心理学课程。这样既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无法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和记忆理论知识,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性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降低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及掌握必要的与自身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心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赋予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2.改善教材和课程。心理学教材的选择应该尽可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层面,将心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活动与分析、心理测试与实践调查等多个封面,最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将理论讲述当作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灵活变更或者添加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注意教学氛围的预设与教学情境的再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先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再传授学生们心理学知识。因此,教学重点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穿插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
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论文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考核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在招收高等教师时,只注重表面现象,即只看文凭和学历,只要学历和文凭过关就算达标,如果文凭不过关即使很优秀也不会得到录取。这种片面性使得高校的高等教师招收具有一定的缺陷。
2.高等学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直接与利益挂钩,要求教师必须在某某周刊上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只注重成果而忽略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3.绩效考核的目的,随着高校教师的发展,考核工作又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没有考核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会使得高校教师的素质集体下降。关于高校教师的考核还有如下的几个促进作用。
(1)使教师知道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知耻而后勇,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加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
(2)通过绩效考核分出教师的等级,高等教师也有三六九等。职业素养不同的教师所能得到的工资奖励也有所不同,这也对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奖罚制度有明确,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这对教师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鞭策作用。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论文
一、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内涵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内涵指的是各个高等学校依据既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上对各个部门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主体是指由谁执行审计的问题,可以有独立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两种审计机构。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客体是高等学校的各个部门、资金、项目以及相关政策等。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等学校良好健康的发展。结合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将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定义为:国家指定的审计机关或者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其自身发展管理的需要,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人们在这一领域的共同认知标准,对高等学校所属的专业学院、高校内部的各个行政管理机构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独立的一系列的考量、评价、分析和考察,以确保高等学校能够对学校自身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得到最优化管理,明确高等学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的经济责任,最后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一种监督管理活动。
二、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现状
1、各高等学校在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在购置资产方面,缺乏统一规划,重复购买,设备利用率低,有一些资产长期闲置,最终损坏,报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是没有长远规划,有些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出现建了拆,拆了再建的情况;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盲目的贷款,导致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财政困难。
2、绩效审计大多保持在事后审计上,很少在经济活动开始时就参与进来,也没有在经济活动事中进行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和效益的审计;不能对违反纪律的行为采取应有的防范措施;资金使用的过程得不到有效监管,只能在事后发表评论,对于过程中的资金浪费不能有效制止,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依据。
3、缺少规范的审计程序。系统的理论指导审计程序不足,自发状态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实践中带有盲目性,审计结果难以客观,因此缺乏约束力,甚至完全是走形式,影响绩效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高等学校举债发展论文
1.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自身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可能性。“银行信贷资金”对高校来讲,就像一把“双刃剑”,筹划及使用得当,高校会充分享受其“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举债不当,高校同时会承受相当大的财务危机。在我国,高校大量举债有其深远的原因。
1.1高校扩张发展要求膨胀,资金需求剧增。1999年6月,国务院制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扩招”政策,我国同龄人口的入学率急剧增加。为保证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各高校必然要对原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善,这必然导致建设资金的剧增。
1.2政府投入不足,高校发展资金缺乏。在高校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教育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上世纪末不仅未达到预定目标,在本世纪还出现了“不增反降”的趋势:2003年3.28%,2004年278%,2005年降至2.16%。财政拨款是我国高校赖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他渠道资金来源数量非常有限,上述情况的出现导致各高校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1.3高校筹资政策放宽,允许高校借贷。国家《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政策的放开,正好迎合了各高校“等米下锅”的现状,大规模的银校合作得以开展,“银行信贷资金”大量的涌入高校。
1.4高校自身资源不清晰,贷款规模过大,偿债能力不足。当前,许多高校领导对学校的资源心中无数,不考虑资产的保值、增值,盲目贪大,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导致短期内立项过多,重复建设项目频现,资金需求过大,相应贷款规模过大。由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不完善,导致后期的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不畅,甚至出现不能偿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事业发展。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解决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应当从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结构、完善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来促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按照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的解释,绩效审计是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经济性就是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使用资源的成本。效率性是指商品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其中心在于评价和提高资源利用或管理上的有效性。
一、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意义
对高等学校而言,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在评价绩效的基础上,用来挖掘未被利用的潜力和开发新的效益途径,以达到所得大于所费,成果大于消耗,产出大于投入的目的。
(一)绩效审计是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科研经费以及专项资金项目等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国家投入资金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价,来评价学校的业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一、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的特点
1.注重精神产品成本核算
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价值表现不同,同样的“所费”不一定取得同样的“所得”。高等学校的主要成果是人才不是物质产品,其价值就不能单纯用所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来表达。对于精神产品如何核算成本也只能是借助于“成本”的概念,在核算时与物质产品有其很明显的特殊性。物质生产部门对无意识的物体进行加工,投入多少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一般是有固定比例的,其成本比较容易控制,而对人才的培养则不同,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如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科学文化水平等。高等学校成本核算不能单纯地被认为是费用的归集,它是指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要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在评估上既要看到成本水平,又要考虑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人才投资的预算
通常计算大学生某年平均培养费用的方法是以某年经费实际支出数除以该年在校学生的平均人数计算,也只是人才投资的预算内部分,不能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因为基建投资、其他各项一次性投资都未反映在年终决算中,也就是说没有反映在当年的经费支出数之内;另外其他各项投资虽然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却不全为当年学生受益。所以高等学校所要核定的成本不象企业计算的那种“全部成本”,也不是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用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部分的活动成本。高等学校的成本概念既是广义的,又是特指的。它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每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发生的通过学校管理活动能够有效控制的那部分费用支出,全部成本法不能适用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而活动成本法则能满足和适应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方法———“活动成本法”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1.学校安全事故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安全事故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一是学生的人生安全,二是学生的财产安全。从细的方面可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
1.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教学楼和宿舍是学生在学校最常待得地方,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容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要重点整治教学楼和宿舍拥挤,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火灾隐患,严格宿舍夜间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