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特殊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0:2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特殊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特殊教育

高等特殊教育实践与应用

一、“动式”教学及听障学生的特殊性

(一)“动式”教学概述。“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创造,传递和接受一定的教学信息,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动式”教学在绘画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绘画能力。本文论述的“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个符合听障生特殊情况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传递给学生;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二)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听障学生视觉观察力敏锐,感受具体形象事物能力较强,并且习惯于应用惯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去认知事物,而抽象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听障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绘画课程中,听障学生相对于正常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绘画艺术并不是单纯的符号重现,而是画家通过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进行加工和创作的艺术精品。因此,在听障生绘画教学中,必须结合听障生的特点,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和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艺术知识。

二、“动式”教学在高等特殊教育绘画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当前,虽然不少学校应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等特殊学校在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落伍,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当前社会的发展使绘画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更加强烈,“动式”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通过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高等特殊教育绘画课程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信息社会,听障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当前高等特殊教育还存在教学理念落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雷同且实效有限等问题。信息时代,一定要结合听障学生的特殊性,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采取适合听障生发展“动式”教学模式。(二)社会对高素质绘画人才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当前社会需要的绘画人才。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动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满足听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三)“动式”教学现实意义。“动式”教学适应了当前社会对绘画人才的需求,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于听障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1.“动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实用型人才。“动式”教学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主动学习。2.适应了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听障生在学习上习惯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应用“动式”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情境“动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加明确的教学重点,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听障生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构建和谐课堂具有重要作用。

三、“动式”教学在高等特殊教育绘画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应用“动式”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绘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粉笔和黑板的限制,对影像以及文字的整合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教学活动高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前导入的设计,课中穿插相应的名人知识介绍,课余设置讨论的内容等等。同时,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既能够增加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这些都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二)应用“动式”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等特殊教育绘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选择多种学习方式。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技法单一,而“动式”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比如在写意人物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先播放一段相关视频,然后再进行示范讲解,也可以通过播放李苦禅、刘国辉等艺术家的视频对教学进行有益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多样的,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写意画表现方式。多媒体教学拥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三)应用“动式”教学拓宽学生视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只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当前的绘画课程是封闭式的,学生很难有外出采风的机会,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即使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不同的生活形态,但是通过“动式”教学也能够感受不同的生活。教师在绘画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现不同的生活状态,虽然这不是真正生活体验,但是也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的生活有所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呈现的生活进行想象,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美感及创新能力。另外,运用鉴赏、示范讲解、图文并茂和生动直观的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既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四)应用“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美学是一门感性学科,而艺术又是表现美学的主要载体,所以,绘画艺术也具备很多感性成分,这些都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绘画作品达到极致就会出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体验,因此,应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无法传递作品的精髓。听障生习惯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艺术情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应用“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直观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只需要做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绘画作品的美感,体现其艺术之美,这样就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很大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情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查看全文

教育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

为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西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落后,文章以广西为例,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校”“政”“院”三元协同模式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该模式之三元协同机制、三元协同模式和三元平台的建设,并对广西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三元协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西部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东部比较,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事业仍处于落后地位,以2015年每百名残疾学生拥有特殊教育教师人数为例,东部地区的教师数为16.28人,中西部地区的教师为11.5人,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少5.13人[1];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特教教师在专业素养总体及其三个维度——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格素养,都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教教师[2]。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需要先行,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3]。要发展西部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首先需要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由此,国家重视并支持西部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重点任务”中指出:“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4]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的教师培训等项目积极推动了西部特教教师的主体——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一些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作为培训的实施者参与其中。但在实施培训等的过程,存在“主客颠倒”现象,培训的实施者是客人,他们只是零时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发展中“做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是主人,但这个主人更像是“傀儡”,因为培训的内容、方式等主要由“客人”定夺。同时,短暂的“做客”时间结束后,客人们都散去,只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身继续琢磨专业发展和教学。这样的主客颠倒的培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各个子系统割裂,合作短暂,互动沟通缺乏,缺乏长期有效的“协同”,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产生极大的桎梏。由此,本研究以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为例,进行促进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三元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以期在探索实践中寻找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主客颠问题的略和方法。

二、协同理论及界定

自然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和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是协同理论的基础,该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共同参与,突出子系统在复杂开放的总系统中发挥协同效应[5],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问题的相关方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并建立起共同问题上的密切联系[6]。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提升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各方参与”[4],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等,构成了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联的总系统。但在本实践探索中,这一总系统主要包括广西的5所特殊教育学校(简称“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简称“政”)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广西教育学院(简称“院”),并构成了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元”。5所特殊教育学校分别为南宁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玉林特殊教育学校和北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89年,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其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实施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接受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广西教育学院是一所具有60多年教师教育历史的成人本科高等学校。2008年以来,在自治区教育厅全面指导下,广西教育学院与广西残联及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启动院、政、校协作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三元互动机制、三元发展模式和三元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在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上发挥了高等学校的研究和引导优势。

查看全文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着更多的自己独特的专业性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的质量,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一个师范生通过专门训练,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要求、形成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资格的培养和成长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还包括特殊教育职业所特别需要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在于提高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打造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品质。(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特殊教育教学和培育残疾儿童成人成才。

二、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纳教育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原则,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所有的儿童都应在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平等地接受教育。学校必须成为适应所有儿童多样学习需要的场所。全纳教育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是一种理想化的,极端平等主义的教育追求。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的课程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尚存许多问题,成了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缺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有些特殊教育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自我评价消极,对工作缺乏认同和投入,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滞后等。此外,还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培训制度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角色认同感不高等问题。通过对全国十几所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不足。主要表现在:(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不高,教师队伍中仅有25%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和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2)师资结构不合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毕业的教师的比例偏少,教师队伍学位和职称结构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讲师占的比例偏高。(3)科研成果少,专业特色不显著,师范专业视野的局限。(4)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5)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等。

三、思考与建议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上好自己的专业科目,还要具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应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既“专”又“博”,即“一专多能”。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儿童,有天才儿童、残疾儿童。特殊需要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天才学生或障碍学生改善(或克服)因需要或障碍带来的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以及自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课程由每个学校根据学校、社区和学生需要的情况来组织。特殊需要教育学校的课程基本上追随普通学校,但是,学校会根据学生智力障碍情况做特殊的调整。因此,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掌握普通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必须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教师法》的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热爱残疾儿童,具有献身精神,能热情、耐心、细致地为残疾儿童服务,热爱并愿意从事特殊教育,理解和尊重残疾儿童,掌握特殊的教育理论和特殊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教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兼容全纳教育思想,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查看全文

我国特殊教育高考改革探讨

一、障碍的社会文化意涵

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为避免“制造”更多所谓障碍的学生,为避免特殊教育高考沦为复制不平等的工具,障碍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反省“障碍”的历史建构和社会意涵,他们甚至更为尖锐地指出,传统生物医学观统领下的特殊教育、特殊需要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从障碍的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不仅使得我们认识到“障碍”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而且不同的障碍理念取决于人类社会对障碍人士以及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的不同认识。

(一)从障碍的个人标签化到普通人群的障碍常态化

传统医学模式认为障碍者在病理和生理上是“不完全”的,因损失了主流社会非障碍人士拥有的所谓“普遍“”常态”功能,使得障碍状态成为不可改变的个人悲剧,有关障碍的议题处于社会议题的非主流状态。障碍社会学者则相反,他们认为障碍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常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障碍者群体中的一份子,障碍是一种普通的经历。特殊教育之所以隐含着社会偏见和歧视,一是源于这种对障碍的非常态化认识,二是因为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离,着重处理的是弥补身心障碍者的身心损伤,而不是发展他们的潜能和长处,不注重教导他们处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与他人互动,因此才导致特殊教育成为制造障碍的场所。

(二)从障碍的个人属性到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性

障碍者个体层面的身体损伤、障碍事实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人类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医学为特点,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残疾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此种障碍解释范式从18世纪末特殊教育诞生,直至20世纪中期一直占统治地位。20世纪末兴起的障碍社会模式更注重的是生理损伤后的社会性障碍,注重从社会层面来讨论障碍者需求的外部社会限制问题。如果单纯从医学生物损伤角度考虑特殊教育,其运作只能是名义上为社会行为上“不正常”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学生一旦进入特殊教育体系便注定被污名化,“也就是说,忽略了障碍的社会文化面的结果,使得特殊教育机制成为将障碍学生社会化成障碍者的机制”。这也是目前许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学校“混”,也拒绝接受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因。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观则要求不仅对障碍者当前的功能水平和教育康复需求进行评估,还应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个别化支持服务,尽可能减少次级障碍的生成。由此可见,障碍者的教育不单纯是教育问题,更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支持环境,提供解决障碍议题的根本策略。

查看全文

教育局对特殊教育的工作意见

为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7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特殊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导致特殊教师教师专业化不高、教师待遇低、师资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制约了特殊教育的良性发展。文章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即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原因;对策

一、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学历不高,没有或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文化水平都不很高。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教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天天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要求更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显著,教师成就感低。

(二)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低。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工作很艰辛,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比普通教师要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特殊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比普通教师多,特殊教师每天和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仅要在学业上帮助残疾的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帮助这些学生,有时还得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特殊教育教师每个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但是和他们的付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基本工资和特教津贴,没有其它的补助,在社会上不像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那样受家长的重视和尊重。

(三)政府对特殊教育财政拨款力度不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在2009年之前不是特别重视。在2009年之后有所重视,特殊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投入还是不足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特殊教育经费中也有其它的来源,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最近几年还有减少趋势,所以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财政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查看全文

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师特殊教育教学中不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高师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根据N校当前的特点,对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多模块”、“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构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模块层次化

一、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欠缺,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发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这些表现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实践教学,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需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组织编写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要切实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熟练与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需要,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N校的特点,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构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为国内其他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二、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