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3:4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知识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知识解读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型组织与机构相比更具理性特征,即对于知识的追求更具理智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在知识追求方面所表现出的理智性皆有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理智性特征的革新势在必行。从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原因及应注意的问题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型进行知识解读。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知识解读

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智性特征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依据。理智性特征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特征,缺乏了理智性特征,高等教育将失去应有的发展活力。在社会不断迈向现代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理智性特征也应得到积极、及时的变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理智性特征使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进行知识普及与研究的场所。在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今天,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形式,传播知识及追求科学真理成为大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大学的设立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为了能更好地普及知识与研究。大学教育的非经济性是当前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观点[1]。大学作为知识普及场所,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但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单纯作为知识普及及传播场所的大学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社会新经济背景下,技术型企业及科研型组织机构的层出不穷,对原有的高等教育在知识行业的垄断地位发起了挑战。如何使教育更加高等,以确保知识行业的地位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要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理智性特征进行及时革新,积极转变自身管理方式,这将有助于高等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确保达成知识行业垄断地位不变的目标。

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应注意的问题

查看全文

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定位及整合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高等教育;知识;功能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社会,如何应对知识的挑战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建基于“知识”这一逻辑起点,我们重新审视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将高等教育的功能界定为保存知识、传承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涵化知识、交流知识六个方面,并对传统高等教育功能进行了融合与超越。

一、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重新定位

知识社会是伴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爆炸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新型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由社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德鲁克认为,“知识社会”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因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基本资源”,“知识”和“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的培养和质量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知识的制度”的人才培养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功能的发挥。对此,拍斯金作了充分论述,他认为:“知识是借助理性才得以创造的,所创造的知识倘若不传递给别人便会消亡。所创获、传递的知识经过广泛运用,才会产生新的知识,并且拥有永恒的、广域的活力。这样,知识是生生不息的,既有变化,又会发展二知识的动力性本质,体现于知识的创获、传递、应用的相互作用与紧张关系之中”。知识社会的到来无疑加剧了知识的动力性特征,使得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引起了知识结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的创新基地,因此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高等教育对经济与社会的强有力推动作用使它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边缘中心化”。

高等教育以探讨高深学问为鹊的,力求了解人类的生存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对社会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展开的。“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一方面,“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之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传播它。”所以,一切大学主张,无论它的表现形态和内容是什么,都必然围绕着知识,尤其是围绕着以高深学问为核心的知识而展开。以知识为基点来描述高等教育功能,凸现了大学运载高深学问的本质,体现了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原子要素。知识和知识分子是大学最不可替代的两个要素(知识分子泛指大学里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作者注),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大学就失去了其所为的构成条件。而且,知识与知识分子互为“对象性存在物”,并形成“生存共同体”而共生共存。知识因知识分子而彰显了知识的力量,知识分子因知识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知识分子生命的表达,知识分子的命运蕴含在知识的命运里。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是社会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轴心结构和动力站,必然以“知识”作为高等教育教与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而这个出发点便是确定高等教育功能体系的逻辑起点。检验逻辑起点是否科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逻辑起点必须是研究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2)逻辑起点必须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3)逻辑起点必须蕴涵着整个体系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查看全文

教育学论文科文化内涵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从上个世纪获取二级学科建制后,便将构建独立学科为宗旨。因而,学术界多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式等为基础进行探究,尽管有所建树,有效处理了高等教育学转换成独立学科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却依旧未能规避高等教育学“有名无实”的现象。对此,文章期望由学科文化这一层面入手予以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内涵

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论、实践不符是促使高等教育学应用性难以充分体现的主因。通常情形下,学界人士把原因集中于理论研究,未注重实践需要,实证研究匮乏,理论研究效果不佳,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极为不利。因而,有必要从学科文化这一维度入手,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予以探究。基于此,本文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研究价值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加以研究具有如下价值:(一)契合高等教育学学科内涵建设需要。就高等教育学数十年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文化未获取相应关注,直至近段时间方被学术界所重视,且实施了前瞻性研究。学科文化可视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内涵发展的实际需要。任意学科均具备独有的学科文化,是学科成熟的关键标志。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其便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开始从外部学科建制面向内涵发展,学科文化变为该学科内涵建设的要点。学科内涵建设意在强化学科理论的解释力与应用性,学科文化拥有的学科语言、范式与价值等可谓是学科内涵的核心成分,学科语言可视为学科内涵建设的前提,高等教育学只有具备学科语言方能产生学科概念,并逐步演变成为学科理论,产生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然而,因高等教育学学科语言体系中学科语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学科内涵的建设产生了相应阻扰,基本语言名词“高等教育”等匮乏公认的解释。而学科文化建设能对学科内涵建设在学科语言、情感等层面的缺陷予以填补,强化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情感与自信。(二)契合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需要。将高等教育视为目标对象的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已演变为主流范式。因高等教育本就属于繁杂的系统,身处在社会这一更繁杂的系统当中,想要全面、合理解读高等教育现象与相关问题,仅经由其自身之力无法达成目标。故而,高等教育研究中不但要对较多学科加以研究,还应跨学科研究。尽管多学科研究对高等教育研究范畴有所拓张,填充了研究成果,然而其具有照搬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情况,没有证明其他学科理论、方法能否处理高等教育问题,更甚者部分多学科研究依旧为单一学科的研究。如此也就使得未有效整合思维的多学科研究,其成果归属备受争论。但跨学科研究正好能处理上述问题,契合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形势,基于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跨学科研究变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这也就导致其他学科的学科文化会渗透至高等教育领域,但各大学科文化相差甚大,会出现冲突,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极为不利。对此,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需拥有一定的容纳性、和谐性等,以适应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需要。(三)解决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需要。“双一流”建设的大力推行,某些高校集拢资源发展主流学科,对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撤销与合并,使其生摘要:高等教育学从上个世纪获取二级学科建制后,便将构建独立学科为宗旨。因而,学术界多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式存备受影响。究其根本,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成因如下:一是学科理论和实践不符,高等教育学未展现其功能价值,具有高等教育学没有作用的情况;二是高等教育学独立学科的身份没有被高等教育管理者重视与认可。学科文化可视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独立的实际需要。当前,部分学者表示应把高等教育学从二级学科转换为一级学科,把其从教育学的整体中抽离,和教育学有效分割。但实质上,其可否转换成一级学科主要被其应用性可否获取学术界、社会的认可所决定。其本属于外生型学科,并非为教育学自然催生的结果,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构建所得,因而其社会价值、作用对其学科身份、地位具备直观影响。伴随国家对学科专业领域的不断调整、改革,高等教育学将丧失招生的资格,使其从独立的学科建制退化为多学科研究领域。尽管国外把高等教育研究看做多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不菲成绩,但我国却因自身学术体制、环境影响而无法取得较好效果,长此以往将带来较大危机,因而需从学科文化入手,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加以研究,从而解决危机。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内涵分析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论文

一、基于学科规训理论的学科含义分析

学科规训是从学科角度出发,在分析现阶段学科规训制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学科理论,这两种理论是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第一,学科体系说。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认识学科,就是将学科作为知识的分类来说的,且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成为不同的学科。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从高等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建设,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就能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上的建设。但是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从学科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准确地把握,容易造成其内涵简单化,如一些高校中推出的新学科其实是一些教师编写出的,并具备某某学的著作等。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新学科不断出现,但是却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样就难以从整体上对学科进行把握。第二,学科机构说。从知识层面的角度来说,学科要具备自己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特点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如果想要成为成熟的学科,还要具备完整的体系以及研究方向。从制度机构的角度来说,学科要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也就是学术团体。同时,学术刊物中的出版者以及编辑等在某一层面上成为学科把门人。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

1.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相关经验。第一,从学科知识发展的层面上来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融入研究与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学者也开始认识了其重要性,加之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独立性逐渐增强的影响下,研究对象以及所承担的任务逐渐难以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另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在发展中提供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政府与高校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学科本身的研究融入理论与想法。第二,从学科制度以及机构的建立上来说,我国已经成立相关的研究会,并具备专门的学术团体以及交流圈。且在研究会成立以来,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通过不断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满足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不仅具备全国高教管理研究会,同时也包含地区性的研究会等,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力量不断扩大。研究会承担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高等教育管理发挥了指导作用。第三,在学术成果发表以及出版上,渠道更加通畅。从学术期刊的角度上来说,各类期刊都有着相关的学术成果以及,所出版的内容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第四,高等教育管理群体的综合素养逐渐提高,不仅展现在学历上,同时反映在出国访问交流人次上。作为交叉性学科,不仅包含科班出身的专家,同时也融入其他学科与专业中的人员。所以在实际中要积极主动开设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以此培养管理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人才培养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发展都比较快。因此,要不断创新培养方法,促使其承担起相应的任务,从非制度化上出发,向着制度化方向不断发展。2.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从学科规训的角度上来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整体认识不足。现阶段,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分化的问题。要么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么注重制度构建,这样就出现了学科内容到形式上的分离,最终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第二,从学科知识的发展上来说,水平与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力度不足,内容比较分散,其独立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三,学科知识与机构上的不足。一是在问题域上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范式;二是职业化问题上的影响。一些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上的学者兼顾着管理者,这使学术队伍存在着一定不足,加之受到学术人员自身功利心的影响,使学术精神与研究勇气严重不足。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作为教育学或是管理学期刊中的一个,存在专业期刊不足等问题。四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不足,套用其他学科理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身的视角与思考方式,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地位,造成其不被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人员所认可。五是学派上的不足。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派,更多的只是一些学生对热点问题发表简单的、比较零碎的看法,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思想。加之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关注这一领域,而在另一段时间中则关注其他领域,这使研究相对较浅,范围十分宽泛,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体系。由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实力不足,使队伍人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难以形成地域性的学派。六是一些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项目相对较少,所投入的资金帮助比较匮乏。此外,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着比较封闭的现象,学科建设也没有从国际交流以及合作上来进行,降低了实际的效果。

三、基于学科规训理论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科

1.完善当前的学科理论体系。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资源配置与要素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从科学发展观上来说,要给予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全新的理论研究与空间。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建立现代化的制度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中要不断提出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现今,高等教育学科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要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综合分析新问题,且高等教育改革也给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了机遇。因此,在完善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要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不断复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学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制定出全新的理念,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开展。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来说,不断理清与深入研究“逻辑起点”的问题,结合各方面的资源,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要借助新的理论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在研究中不断充实教育管理理论,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术合作,主动创新,加强与国际学术上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2.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在实际中要创办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期刊,以此获得更大的项目,保证成果的水平与质量,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从学科的独立性上来说,要具备属于自身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发展园地。虽然现阶段的一些期刊类型可以发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但是在独立性上却存在着不足。因此,在实际中要从物质与资金的角度出发,在学术领域中获取一席之地,同时要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3.重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学科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从学术队伍建设出发,同时要确保队伍具备高质量的带头人,这样才能确保学术的坚定性,满足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从发展到现在,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同时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或通过进入国外的高等机构进修等,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借助教学带动科研,借助科研满足教学的需求,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过程。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主动引入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吸引国外学成回国的人员参与其中,以此充实高等教育管理学科队伍,增加新生力量,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可以借助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提高学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管理学科健康发展。4.创建学科内部的学派团体。学派已经成为学科中的重要内之一,且学科内容部学派的形成也成为学科发展的过程。学派也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学科没有分成不同的学派,就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可以说,争论与对话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实际中要从不同层次出发,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的建设工作。第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派。我国要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本土特色,将主要研究对象放在国内,以此提高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解决好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以此形成相应的理论学派。第二,从我国现阶段的范围上来说,要在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高等教育管理学专业队伍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学派意识逐渐增强,并付诸行动,如成立研究协会。从高校开展管理研究的角度出发,保证方法与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实现互补,以此满足发展的需求,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生机。还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学派,以此构建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式,做好深入研究工作,保证理论研究中的观念是一致的。

查看全文

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动力分析

摘要试图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进行分析和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更好地进行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学说,促使事物的产生变化可以有多种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那么,站在国家的角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而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结合又可称之为第三种力:合力。

1外部动力

1.1世界各国实力竞争的转嫁压力

经济全球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敲开了世界各国之大门,各个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经济竞争的压力。为了生存并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各国纷纷展开了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两个核心内容,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核心内容,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主要在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又主要在于建立科学的并适合该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国防实力的竞争更在于先进武器的竞争,先进武器的生产在于世界一流的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最终又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而一国建立的合理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变成世界级人才的“催化剂”。可见,现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不断竞争主要在于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竞争,最终也落实到了或者可以说转嫁到发展各自高等教育的肩膀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又推动了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这必然引起各国领导、专家和学者对外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密切关注,竞相学习,竞相取长补短,不断推动本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前迈进。

查看全文

知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面砷知识社会对人才和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应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实施政府放宽控制的政策;合理分类,优化结构,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并存;科学设置,创新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加强合作,保障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重点突破。

知识社会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社会形态,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复杂过程中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地位,高等学校的开放性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四大因素,“虽然这四类因素通常是交织、混合在一起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但就某一时期、某一国家的一次具体的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往往是一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从20世纪下半叶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来看,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是社会因素。知识社会对人才和教育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知识社会要求人才是拥有高素质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精英。其二,知识社会确立更加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人才、重视创新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社会的学术辨析

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首的美国在社会结构方面率先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白领工人和服务性行业劳动者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使得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已经代替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劳动者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物质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一些西方学者觉察到这一变化的历史性意义,开始将工业社会之后的社会叫后工业社会、底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人知识社会”。但有学者把这一时代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它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涉及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光导纤维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使人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很显然,信息社会主要是技术层面范畴的概念。在2003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认为知识社会的概念比信息社会更可取。目前,我们国家主要的提法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二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以社会科学为指导。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只有运用社会科学,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以自然科学为指导。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只有运用自然科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只能是知识社会。但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的前景看,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是一种理想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但是如果就此断言知识社会很快到来,尤其是在我国的现状下,就未免过于理想主义。比利时vision,2020机构的负责人马克·路易斯(MartLuyckxguisi)博士在第六届北京电脑节“中国信息化发展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知识社会正向我们走来,指出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必须成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社会。他对知识社会的描述是:在不断取得科技进步的同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与公平竞争的社会。2000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印度要成为知识大国和建立知识社会的主张。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知识社会”的认识基本一致。

二、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关联思索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因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依赖和强劲支撑,而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发动机。随着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日益结合,促进高等教育与国民发展良性互动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首先,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贮备。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推进高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栽培。大学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所形成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其次,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知识创新、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2、国民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国民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创新活动,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支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来进行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一种活动。高等教育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其次,国民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导向作用。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

二.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渐被打破,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盲目夸大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也不能照搬经济学的模式、经验来管理教育,用经济领域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教育。

查看全文

成人高等教育对策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理清思路,研究对策,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题】成人高教

【英文摘要】Enlargingenrollmentinordinaryuniversity&nb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持续扩招,必然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影响。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对策,以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一、高校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论文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人员的教育需求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竞争力下降,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员教育需求都促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寻求新的突破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人才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已出现了许多问题,以下分条简述。

1.1教材落伍,与社会需求不符

自学考试的形式促使许多应考者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学形式完成,在自学过程中,教材课本对应考者的知识获取十分关键,优秀的教材对于帮助应考者充分把握知识、获取技能、了解信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对于许多应试者就是第一老师,能有效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准确掌握。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自考教材在编纂方面信息不全面,涵盖的知识陈旧落伍,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学考试的发展,也违背了许多应试者参加考试获取先进知识技能的初衷。教材无法及时更新和补充,就不能针对市场变化及时为应试者提供先进的信息,甚至失去自学考试的意义。教材编写应该根据社会进步和专业发展,在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提供尽可能全面详细的知识信息,针对错误漏洞及时更正,专业错误尽量避免,加大教材的含金量,避免出现无实用价值的教材。

1.2专业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符

专业设置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一致,专业设置如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那么经过自考的人才在市场中也无用武之地,甚至落后市场需求而被市场抛弃,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专业人数的控制也应与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一致,尽量使人才得到市场的合理调配,而不会人才结构比例失调。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的自学考试系统中,部分专业的设置是按相应标准进行的,这与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出入,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专业与市场的矛盾。专业设置的诸多限制使得专业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不能迅速从市场的信息中获取相应专业信息,进而造成专业设置与市场落伍。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讨

一、知识转移及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和内涵

知识转移指的是知识从一个个体的头脑向另一个体转移的过程,或是某组织向另一组织转移、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主要包括共享和吸收两个阶段。要想实现知识转移,必须先进行知识共享,而这个活动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邮箱、知识库和阅读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吸收主要指的是个体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或将去他组织的知识运用在自身组织中。要想实现知识转移的目标,必须要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动态性和稳定性,教学目的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并且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即便如此,当前对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学术界还是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参考其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得出,包容性增长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督导。包容性增长主要包含以下要素:第一,知识的共享、公平和公正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所在,意在强调广大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2]。第二,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人,开发高校人力资源,促进学生就业是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而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则是包容性增长的主要目标。第三,在包容性增长过程中,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力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是一种促进社会不同方面协调发展经济模式,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并且包容性增长在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3]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的知识转移策略

科学措施既能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的知识转移,又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广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提升我国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双“管”齐下,保证“教”与“学”水平共同

提升教师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要想实现知识转移的目标,必须对教师和学生“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并使其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探索空间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也要按需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