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4:1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生发展中心理念

一、高等教育管理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诉求

1.高等教育模式的诉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现性主义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统一,权力等级森严,各项制度硬性、严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带来了高效与经济,却把人性片面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诉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已从原来的侧重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2]。原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显现其落后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诉求。学生管理工作融党政事务于一体,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从学生奖惩到思想教育,从入学招生到就业管理,事无巨细、异常庞杂[2]。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由于人员配备、部门分工等不够明确,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往往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以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个性发展等等,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和集体价值观为主流[1],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管理机制,提倡诸要素之间协调共处、和谐发展。其具有以下含义。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论文

一、基于学科规训理论的学科含义分析

学科规训是从学科角度出发,在分析现阶段学科规训制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学科理论,这两种理论是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第一,学科体系说。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认识学科,就是将学科作为知识的分类来说的,且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成为不同的学科。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从高等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建设,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就能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上的建设。但是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从学科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准确地把握,容易造成其内涵简单化,如一些高校中推出的新学科其实是一些教师编写出的,并具备某某学的著作等。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新学科不断出现,但是却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样就难以从整体上对学科进行把握。第二,学科机构说。从知识层面的角度来说,学科要具备自己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特点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如果想要成为成熟的学科,还要具备完整的体系以及研究方向。从制度机构的角度来说,学科要有自己的研究机构,也就是学术团体。同时,学术刊物中的出版者以及编辑等在某一层面上成为学科把门人。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

1.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相关经验。第一,从学科知识发展的层面上来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融入研究与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学者也开始认识了其重要性,加之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独立性逐渐增强的影响下,研究对象以及所承担的任务逐渐难以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另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在发展中提供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政府与高校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学科本身的研究融入理论与想法。第二,从学科制度以及机构的建立上来说,我国已经成立相关的研究会,并具备专门的学术团体以及交流圈。且在研究会成立以来,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通过不断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满足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不仅具备全国高教管理研究会,同时也包含地区性的研究会等,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力量不断扩大。研究会承担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高等教育管理发挥了指导作用。第三,在学术成果发表以及出版上,渠道更加通畅。从学术期刊的角度上来说,各类期刊都有着相关的学术成果以及,所出版的内容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第四,高等教育管理群体的综合素养逐渐提高,不仅展现在学历上,同时反映在出国访问交流人次上。作为交叉性学科,不仅包含科班出身的专家,同时也融入其他学科与专业中的人员。所以在实际中要积极主动开设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以此培养管理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人才培养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发展都比较快。因此,要不断创新培养方法,促使其承担起相应的任务,从非制度化上出发,向着制度化方向不断发展。2.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从学科规训的角度上来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整体认识不足。现阶段,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分化的问题。要么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么注重制度构建,这样就出现了学科内容到形式上的分离,最终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第二,从学科知识的发展上来说,水平与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力度不足,内容比较分散,其独立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三,学科知识与机构上的不足。一是在问题域上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范式;二是职业化问题上的影响。一些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上的学者兼顾着管理者,这使学术队伍存在着一定不足,加之受到学术人员自身功利心的影响,使学术精神与研究勇气严重不足。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作为教育学或是管理学期刊中的一个,存在专业期刊不足等问题。四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不足,套用其他学科理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身的视角与思考方式,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地位,造成其不被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人员所认可。五是学派上的不足。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派,更多的只是一些学生对热点问题发表简单的、比较零碎的看法,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思想。加之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关注这一领域,而在另一段时间中则关注其他领域,这使研究相对较浅,范围十分宽泛,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体系。由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实力不足,使队伍人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难以形成地域性的学派。六是一些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项目相对较少,所投入的资金帮助比较匮乏。此外,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着比较封闭的现象,学科建设也没有从国际交流以及合作上来进行,降低了实际的效果。

三、基于学科规训理论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科

1.完善当前的学科理论体系。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资源配置与要素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从科学发展观上来说,要给予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全新的理论研究与空间。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建立现代化的制度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中要不断提出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现今,高等教育学科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要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综合分析新问题,且高等教育改革也给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了机遇。因此,在完善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要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不断复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学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制定出全新的理念,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开展。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来说,不断理清与深入研究“逻辑起点”的问题,结合各方面的资源,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要借助新的理论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在研究中不断充实教育管理理论,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术合作,主动创新,加强与国际学术上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2.创设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在实际中要创办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期刊,以此获得更大的项目,保证成果的水平与质量,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从学科的独立性上来说,要具备属于自身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发展园地。虽然现阶段的一些期刊类型可以发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但是在独立性上却存在着不足。因此,在实际中要从物质与资金的角度出发,在学术领域中获取一席之地,同时要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3.重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学科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从学术队伍建设出发,同时要确保队伍具备高质量的带头人,这样才能确保学术的坚定性,满足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从发展到现在,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同时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或通过进入国外的高等机构进修等,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借助教学带动科研,借助科研满足教学的需求,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过程。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主动引入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吸引国外学成回国的人员参与其中,以此充实高等教育管理学科队伍,增加新生力量,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可以借助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提高学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管理学科健康发展。4.创建学科内部的学派团体。学派已经成为学科中的重要内之一,且学科内容部学派的形成也成为学科发展的过程。学派也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学科没有分成不同的学派,就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可以说,争论与对话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实际中要从不同层次出发,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的建设工作。第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派。我国要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本土特色,将主要研究对象放在国内,以此提高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解决好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以此形成相应的理论学派。第二,从我国现阶段的范围上来说,要在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学派。随着高等教育管理学专业队伍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学派意识逐渐增强,并付诸行动,如成立研究协会。从高校开展管理研究的角度出发,保证方法与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实现互补,以此满足发展的需求,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生机。还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学派,以此构建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式,做好深入研究工作,保证理论研究中的观念是一致的。

查看全文

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思考

摘要:本文对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对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一是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二是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三是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四是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五是组织力量,出版专著。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查看全文

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的教育管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我国针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教育体制开始逐步进行改革;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科技已经融入教育之中。在这样的有利局面下,只要把握机会,就可以实现我国教育管理学的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走向研究;信息化

21世纪是一个新纪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在朝着新方向不断前行的途中,必将出现全新的研究成果。教育工作者应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促使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简述

建国初期,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发展情况,可以将我国的教学管理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阶段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特征论文

远程教育管理学是研究远程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远程教育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可以将远程教育管理学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部分。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将整个国家的远程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用立法、行政、财政等手段,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院校机构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使有限的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远程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所以,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也可以称作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学。本文从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诸方面对远程教育的国家行政管理进行讨论。

一、远程教育管理概论远程教育管理学是研究远程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远程教育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可以将远程教育管理学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部分。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将整个国家的远程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用立法、行政、财政等手段,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院校机构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使有限的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远程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所以,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学。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以远程教育院校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远程教育院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各种行政的、教学的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学校管理学。远程教育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课程、学生、行政和后勤四个主要的子系统,远程教育学校管理也可以对应地划分为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通常将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通称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而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通称学校行政管理。此外,可以将对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单列为人员管理。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即建立在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和创新上。除了远程教育学科外,主要的还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而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又是建立在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基础上的。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与体系研究

[摘要]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单一化与同质化的悖论与困境,违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应在管理对象从宏观化转向微观化、管理内容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管理方式从保姆化转向协同化三个维度上实现机制优化,进一步在管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管理制度从行政命令转向自主能动、管理模式从科层化转向扁平化三个维度上进行体系创新,凸显管理中人的情感因素,激活管理的能动性,真正实现立德育人的大学使命。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体系创新;立德育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井喷式”飞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高校达到2852所,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世界第一[1]。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但改变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2],就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不得不面临的艰巨任务。

1“单一化”与“同质化”——高校教育管理悖论与困境

高校教育管理涉及到高校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育职能、发展远景、后勤服务等诸多环节,是高校日常运营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它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3]。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的设置与管理体制参照的是政府的运营模式建构的,“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的观点”[4]。教育与行政合二为一,行政管理的思维较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管”,手段较为单一。同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与行政部门类似,各部门的职能与工作互相重叠交叉,同质化较为明显。这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与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在新时代面临的管理悖论与困境。1.1管理内容的包办化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有关”[5]。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的这一断言也可以用在对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察与分析之中。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大学生群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思维与水平还停留在扩招以前,试图通过管理包办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这势必把本属于大学生自主决定的日常事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大包大揽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之中,不但加剧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更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决定日常事务的主体性,远离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例如:高校教育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管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班主任与辅导员。但很多管理者依然把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当做中小学生来看待,大至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小到学生的出勤与宿舍个人卫生,事无巨细,全部都要由班主任与辅导员负责与检查监督。这种家长式与保姆化的关心与管理背后彰显的是对大学生的不信任与潜在控制,非但不能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让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抵触与逆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大学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人格尊重,甚至会故意做出很多违反管理规定的反常行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过度包办与管理的不满。管理内容的包办化注重的是“管”。在被管理的大学生看来,这种管理是单向的,凸显的是管理者的权力。这种陈旧的管理思维与内容不能得到大学生有效的配合与呼应,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决定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主体性,势必会削弱管理的效果,增加管理的成本,已经很难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1.2管理手段的单一化限制学生的创新性。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参照行政部门设置的,管理部门的工作通常就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与指示制订管理内容,其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是“上令下行”,管理者往往认为上级部门的一纸命令下达到下级部门与大学生,下级部门与大学生就会自动按照命令完成任务,而对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流程阻碍、职责不明、流于形式等没有足够的考虑,对达到管理目标的多样化不感兴趣,甚至对命令会达到的效果过于理想化,造成高校教育管理的低效化就在所难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背后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只依靠“行政化”的命令方式实施管理,而忽略了管理对象的人性需求,其背后的人性基础是根深蒂固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于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在亚当•斯密的理解中,人在本性上是懒惰的,由于这种懒惰,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领导与管理,人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经济和付出,因此,必须用强制和惩罚的颁发对人的行为加以鞭策。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6],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其管理学名著《企业的人性面》中提出了管理的X理论,即:大多数人因为懒惰而不愿负任何责任,他们的目标与管理的目标相矛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用严格的规范和管制加以约束与惩罚。所以,管理的重点在于效率,而与人的情感无关[7]。可见,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只依靠“行政化”的单一手段在本质上是对被管理对象大学生的轻视与忽略。在管理者的潜在思维中,被管理对象大学生是毋需加以考虑的,他们只需要按照行政命令的要求加以服从,他们的情感需求是可以忽略的。显然,这违背了高等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的[2]。1.3管理模式的同质化降低管理工作效率。当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置参照的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设置,实行的是校长自下垂直划分的管理模式,在纵向划分的基础上,各个职能部门各自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完成管理工作。这种看似极为合理的管理模式与家长制非常类似,带来的是工作分级过于繁杂,各部门职能与职责重合,直接导致管理工作流程的复杂化与多部门归属化,使得原本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管理工作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反复来回,直接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当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在校一级行政部门上就分属于学工处、团委、后勤处、教务处等诸多部门。在大学生的具体管理上,这些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是互相重叠交叉的。它导致一些简单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与审核,甚至一些管理工作会在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直接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可见,管理内容的包办化、管理手段的单一化、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低下,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旧有的思维与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其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已经成为迫切的要求。

2由“管”到“理”——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管理学分析论文

一、远程教育管理概论远程教育管理学是研究远程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远程教育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可以将远程教育管理学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部分。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将整个国家的远程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用立法、行政、财政等手段,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院校机构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使有限的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远程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所以,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学。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以远程教育院校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远程教育院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各种行政的、教学的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学校管理学。远程教育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课程、学生、行政和后勤四个主要的子系统,远程教育学校管理也可以对应地划分为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通常将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通称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而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通称学校行政管理。此外,可以将对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单列为人员管理。

于是,远程教育管理按对象(目标)和内容(职能)可以划分如下图所示。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即建立在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和创新上。除了远程教育学科外,主要的还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而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又是建立在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基础上的。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现代社会,管理同科学和技术一起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地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查看全文

高校教学监管人员继续教育体制建立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涵及建立其体系的必要性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将“教学管理队伍”定义为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院(系、部)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等。其A级标准为“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它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才结构和从事管理工作必须的业务水平,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调控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应有理论和学术水平。继续教育正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继续教育的定义是:“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根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高校在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实施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应该是在职教学管理人员;第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是多元体的集合;第三,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专业发展。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对各类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和扩展的教育,是一个推广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平台。继续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鲜明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是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模式、内部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

一、范式的出现及进入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

在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应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存。关注生存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已达成共识,具体到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实践具体的关注人的因素,是要正确认识学生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时代精神影响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觉的独立意识。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及其全面发展为基础,充分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创新性,加强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

二、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正处于新旧范式转变之间。它们并非不可逾越,而要看其关注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范式并没有将量变和质变统一结合,而是将二者进行分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新旧范式不仅要加强转换,还加强互动并存。在一个新的教学理论范式还没有完善之前,先要探究教育所处的状态。若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缓慢的,没有突破的,那么范式的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确定高等学科管理的范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评价,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分析其特征差异。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有大范式和小范式之分,在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大范式与小范式也将会有相应的转换。范式作为基本范例,主要为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破解中的疑惑。其强调思维活跃,解决了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模式的思想束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解放,使其行为受到尊重,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先有所认识再进行行动,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对思维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再加以范式的指导可进行理论突破,保证对高等教育管理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解释。在高等教育管理下,范式的转换具有概念的延伸、学术的互通。

三、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种文化在多元化的观念中相互冲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这些多元文化冲击将导致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无路可寻,这时,不是要改变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而是要将范式进行有效转换。一些国家,特别是其重要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引领该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而这些影响将关系到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回顾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的历程,我们应以史为鉴。在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持续、稳定的发展。当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受到冲击时,要结合社会形式对其进行转换。高等教育之所以采用范式作为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来说,它就是理论体系中的一门学科。范式的变化也将影响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突破,使高等学科拥有一个全新的模式。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管理人性化探讨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在知识变革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经济发展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愈加张扬、自主意识空前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时代呼唤更加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制度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自身的特性

人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高校的管理中,我们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体质改革的核心所在。但是,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并没有十分重视人性化的融合和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当前许多高校呈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高校管理的特点

教育规律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律。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各个地方,如管理内容、管理资源、执行人员、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管理目标等。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不是追求利益或者经济目的的机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非赚取利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在于高校中生活学习的主、客体都要比一般社会上的机构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约束意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学术展开,将管理学生的目标和其他管理目标的关系协调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管理目标。这些都是高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特殊因素,是我们在制定、执行制度时需要注意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