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方法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0:37: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方法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学概论课改研究综述
一、背景
西方国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经历“先有现象,再有研究,进而有教育”的常规发展过程。在中国,旅游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发展历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试错的过程。旅游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争论不断到走向成熟,最终地位得以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也被确定为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产生时间早,使用范围广,是该专业的入门级课程[2]。旅游课程质量影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涉及该门课程的教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课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进展
旅游学科理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学科理论,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级课程,随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渐趋成熟。从目前全国各类旅游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它承担着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文献共计13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梳理:首先,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从初期探索到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趋势。图1为199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137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学概论学习要点》,2008年以来达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表有3篇和2篇论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献数量都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发表18篇相关课改论文,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探究保持着与旅游学科同步发展的节奏,受关注度明显提升。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分布区域来看,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探讨首先诞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紧接着是河南、湖南、东北三省、贵州、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而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旅游专业队伍和旅游研究理论的科学指导。2021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呈现由点及面不断完善的趋势。早在1981年就有论文探讨旅游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对于建立学科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学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早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始于1995年;1999年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分别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探索》(郭伟)和《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架构》(张晓慧);2005年,《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陶卫宁)发表。以上时期课程教学的重点还是探讨课程应该讲什么。由此看出,该课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学内容的探索为主。2006年是该学科论文发表的转折年,该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是《论高职高专旅游学教材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关德富)、《“旅游学概论”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成功“五步”教学法实践》。可以看出,课改开始关注教学方法,并且有更具体的指向,即针对高职高专层次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这也说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最先开始于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共发表相关论文4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关注本科教学层次,《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黄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论文有探讨教材改革的,也有开始关注中职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该学科论文多产的一年,共有10篇论文发表,课程改革的讨论方向已完全转到了教学方法上,有对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专题讲座、新闻播报、小组汇报等的引入,对方法论的探讨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如建议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多角度评价机制等。近几年,随着网络教学、慕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新环境的出现,部分课程改革论文也提出倡导电子课件、微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联动教学等也陆续被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场域,延伸了教学的课时[3]。其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的发表,标志着有关该课程的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由此看出,近10年课改论文侧重于理念的指导、学情的关注、师资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从文献研究的模式来看,呈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趋势,并且越来越关注时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论文谈理念和思路的较多,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及较少,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几乎没有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承袭性较强。之后的课改论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层面。如众多学者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与基础三大板块在内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又在三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出实践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性目标,将理论和项目任务联系起来,成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很具体,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体说明,教学指导性越来越强。
三、研究综述
文献中体现出的丰硕成果,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撑和指导,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大部分论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入探讨有限,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成果性探讨有限,学生学习成果所对应的指标体系不明确,量化的结果少之又少,对支撑专业认可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缺乏实证案例支撑。第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具有明显地域性特色,尽管有些课程思政论文已经具体研究到如何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但设计实践内容时又大多带有地域特色,操作起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思政案例,打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思政案例库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门课程没有严格区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一文关注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学区别,在该文发表之后再没有相关研究。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层面,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课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适用,学习能力的层次区分度不大,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为旅游研究储备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的差异性。所以,本科层次课程内容中的任务驱动更多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为主,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劳动操作能力”。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院校947所。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同一门课程、相近的课程如何改,改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重点。第四,社会赋予该课程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树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旅游学,构建初步的旅游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丰富旅游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熟悉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职能[4]。它本身具有“双启”的作用:启蒙和启下。一是专业启蒙,二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缺乏与后续课程的联结,缺少纵向备课和课题组构建,往往是把后续课程的任务前置到“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来,满足该课程应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献中都提及的项目任务驱动法,在“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了对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学完之后设计线路产品、完成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那后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课程又该如何教学来体现其应用性?“旅游学概论”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该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献中提到建议增加行业观摩、企业骨干进课堂现身说法等,这样虽然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学习,但没有考虑课时的问题。依据2018年出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标准》,现阶段本科教学课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控制在48个课时左右,高职和中职的教学课时则更少。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在有限的课时中,是否能完成这么多的实践任务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让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完成诸多学习任务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验证。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应用与建议
酒店管理概论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我国的酒店管理高等教育中,传统的酒店管理概论主要是一种以理论为授课基础的教学方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较少进入到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缺乏感性的认识,且学习目标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提升,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制约。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就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引入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机制的有机结合,丰富并提高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质量,建立我国酒店业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寻找新型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下称“酒管高教”)的改革路径。
一、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开展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也是该专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酒店管理概论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性骨干课程,如何避免由于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低而影响授课效果,是目前我国酒店管理高教质量提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识,但如何把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环节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难点。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整体结构中所占比重还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指引。传统方法中教学归教学,实践归实践,两者并未进行很好地融合,甚至时常被割裂开来。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花费较多时间,但教学效果并未明显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于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反而影响到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授进度的正常开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难点:一是酒管高教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性教学;二是缺乏实践性教学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综合作用的充分认识;三是很难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性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二、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效果
(一)文献综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尚没有完整且统一的定义,我国还缺乏深层次的比较研究[1],讨论较多的依然还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法,一些观点认为主要是指情境体验法、换位体验法、多媒体教学体验法[2]。也有看法是指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学生讲课法[3],或认为体验式教学就是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社会实践法[4]。关于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有理论提出,以体验为理念进行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的方法也可以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活动从“教”转向以“学”为中心[5]。虽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现有一种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但体验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实质上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广义而言,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可以是酒店跟班顶岗的实习体验,或是课堂、实验室模拟酒店实验场景或是课堂酒店管理案例的分析等具有体验特征的教学方式。从狭义角度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在酒店实际岗位跟班顶岗的实习体验和学习的模式。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而且学习效果上更加接近于实践的现实环节,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可以较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的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狭义上在酒店不同岗位实习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二)运用效果分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重点课程酒店管理概论为研究内容,结合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运用中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实践性教学对酒管高教促进作用。调查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4级和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这些学生曾在2016年至2017年广交易会期间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广州万豪国际大酒店(广州地区5星级豪华型酒店,具有综合的国际商务、旅游接待功能)不同岗位进行实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收到有效反馈问卷38份,其中纸质问卷19份,电子问卷19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集中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68.4%)和广州万豪国际大酒店(28.9%)。参加酒店实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的第二学期(44.7%);其次是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39.5%)。在调查受访的学生中,90.9%的学生肯定了酒店实习对提高酒店管理概论的理解和正面作用,并且认为酒店实习对酒店管理概论学习应用实践性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84.2%的学生认为他们参加酒店实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水平。在询问学生关于酒店实习期间是否会为他们在酒店管理概论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时,受访的学生反映并未如预想的那样突出。一个原因是有较大部分学生(39.5%)的实习是在大三学年上半学期进行的,即修完酒店管理概论之后,所以学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上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但这并不说明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会对酒店管理概论的理论学习带来干扰。例如,在询问酒店管理概论应该在实践性教学什么时间开设效果会更好时,大部分学生(60.5%)认为应该在酒店的实习期开始前开设,少数学生(13.2%)认为应该在酒店实习期间同时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酒店实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的下学期(44.7%),这个实习时间与酒店管理概论开设的学期重叠。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环节,现有的酒店实习时间是否应该和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学的时间分开来,避免酒店实习和课堂教学同时进行对教学整体计划可能带来影响,学生是否在该课程理论学习的完成后再参加酒店的实习会更加有效,这些都是酒店管理概论开设需要考虑和统筹安排的重要内容。目前,酒店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偏重需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无法配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于校企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加上许多酒店仅仅将实习学生视为一种低成本劳动资源或旅游旺季的劳动力补给,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不能适应环境而时常导致实习效果欠佳[1]。首先,酒店更多的是从自身管理和成本的角度出发,校企两者目标的差异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次,酒店管理专业没有自身参与管理的实习型教学酒店,很难按教学计划统一安排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的进度。为配合实践性教学计划并满足酒店对学生实习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酒店管理概论的教学上不得不放弃正常的教学进度或降低课程教学上的理论要求。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难点突出反映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上。如果酒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的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对实习选择的自主性、随机性以及校企合作酒店对实习学生选择可能存在的偏好性(例如要求学生的仪表、身高等),造成一部分学生可以参加酒店的实习,但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参加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但又无法参加酒店的实习,导致酒店管理概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冲突。
三、促进酒店管理概论实践性教学的对策建议
未来舞蹈高等教育中网络参与的展望
【摘要】我国的舞蹈高等教育受到肺炎疫情影响,从以“线下”课程为主、网络工具极少参与的传统教学定式,迅速过渡到“纯网络教学时代”,使网络教学相较于传统“线下”课程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均一览无余。只有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网络技术,才能够使“线上”、“线下”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例如“录课+答疑”模式的理论课堂和“MOCAP+VR”模式的实践课堂等,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我国未来舞蹈高等教育中网络参与教学的全新路径。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舞蹈;高等教育;网络教学
网络参与教学是指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网络工具参与并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与舞蹈高等教育的结合由来已久,但由于舞蹈学科起步较晚,且具有实践性强、语言表达性弱的学科特点,所以网络工具未能充分实现自身效用和价值。但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舞蹈高等教育措手不及地进入了“纯网络教学时代”,网络工具也被“绞尽脑汁”地运用到了实践战场。这种现象虽然有利有弊,但弊在当时,利在长远。
一、舞蹈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
舞蹈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舞蹈艺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发展至今,以2020年初的肺炎疫情爆发为分水岭,可分为两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一是长期摸索出的以“线下”教学为主,而网络极少参与的阶段;二是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面“线上”教学的阶段。(一)“停课不停学”前的传统网络参与教学定式。我国的舞蹈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线下”课程为主的教学定式,网络工具极少参与其中。舞蹈高等教育同其他学科门类的高等教育相似,都是将课程设置集中于“线下”课堂,不同的是,由于舞蹈艺术实践性、直观性、情感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课堂传授学生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美学等基础理论类课程;以实践课堂传授学生舞蹈表演及编排的实践技巧。但无论是理论课堂或是实践课堂,长期以来能够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生存的“网络参与”仅仅是一些音频、视频播放器的简单应用,直到近年来才陆续出现录课、慕课(MOOC)等“线上”课程,以及翻转课堂、专属在线课程(SPOC)等“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课程。(二)特殊时期的“纯网络教学时代”。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下”课程无法开展,舞蹈高等教育一夕之间跨入了“纯网络教学时代”。这种教学转型对于长期适应于“线下”教学的一线教师们来说十分措手不及,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所有线下教学内容转换成网络教学资源,其中庞大的工作量和对执行能力的要求,即使对于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年轻一代教师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考验,更何况是没有前期认识和经验基础的其他教师。全国大多数高校的舞蹈教师选用操作最为便捷的“直播+社交软件”的方式进行授课,也有部分教师选用录课、慕课、微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们面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对能力也较弱,学习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学习质量也无法考核,再加上时常出现网络卡顿、延迟等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无法保障。
二、网络参与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局限与优势
BOPPPS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混合教学理论和线上教学平台,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了混合教学设计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教学实践对比,结果表明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平台;混合教学设计;电子商务概论
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专业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先导性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长期以来,该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知识面广、结构体系松散,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等各种痛点[1]。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2021年12月2日,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学习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是老师的一个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2]。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和线上教学平台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痛点,以期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1相关概念
1.1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环节分为六个环节,包括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估(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评估(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3]。导入环节为正式进入课程教学前的介绍环节,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目标环节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或预期结果,教师需要清楚地告诉学生在这门课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预评估环节为对学生的第一次测试或彻底调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作业、提问甚至讨论来进行,目的是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参与式学习环节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的真正效果。后评估环节为在课程结束时及时检查或评估学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选择题、问答题或案例分析题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环节是系统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本课程的作业和拓展思路,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训练和理解升华,从而全面实现学习目标。
“国际商务概论”课程思政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涉外商务人才,处于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前线,更应及时有效地扛起课程思政的大旗。“国际商务概论”是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有效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关键词:国际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探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在2016年12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开始了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英语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即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且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导致很多教师感觉无从下手,在“具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2]。因此,笔者以本人任教课程为例,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3],探索如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1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系紧密但却大不相同,很多专业课教师在固有观念中会将两者画上等号,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然而,全学科全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它符合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且商务英语具有其特殊的专业环境,在其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有其专业内在要求。1.1教学应符合课程思政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政课程是高校在学生的学业阶段设置的具体课程,有详细系统的框架和体系,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引领和价值培养的直接方式。但是课程思政却更为强调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引导,是将思政内容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所有课程。因此,它不像思政课程那样集中和明显,而是强调得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4]。这一要求体现出了课程思政价值、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呼应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1.2教学应适应课程思政符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及经济全球化,要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幅度不断加快,市场对既拥有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懂得商务及管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此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努力为市场输送认同祖国制度和文化、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浸润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优点,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教师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偏向英语国家文化,产生对西方国家文化和制度的过分憧憬,从而下意识地对中国文化和制度产生不认同感。这就完全背离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需明确课程思政要求。为更好地参与国际商务活动和贸易,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需具备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知晓天下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其拥有国际竞争力。
2“国际商务概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分析
一、MOOC课程与教学改革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也称慕课[1],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Wiley教授和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的AlecCouros教授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开设了2门课程,奠定了MOOC课程模式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准备[2]。2012年,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与世界各个顶尖大学合作,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免费的MOOC。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2个MOOC平台,我国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华文慕课网、好大学在线、超星慕课等纷纷涌现,提供了多门在线MOOC,对传统的课堂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目前,大部分MOOC平台均开设了经管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相比,其选课人数更多。同时,对于MOOC的质疑也在不断增多,约翰•丹尼尔爵士对MOOC的效用提出了批判,认为MOOC面临着知识产权、商业模式、质量保障、学分认证、居高不下的辍学率等问题[3]。如何结合MOOC的优势,克服不足,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徐明、龙军结合MOOC理念,进行了对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的优化教学、扩大培养规模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手段和方法的探讨[4]。田晓娟、王利东基于MOOC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5]。李霞结合MOOC的特点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提出了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ADDIE模型的设计过程[6]。本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宏观背景,结合酒店管理概论双语课程实践,分析当前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MOOC理念,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提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好国际交流能力的学生。因此,各高校大都开设了本科酒店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其中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众多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必选课程之一。重庆科技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也开设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酒店行业特点、开发流程、组织结构,掌握酒店各个主要部门的工作流程及管理要点等,从而在整体上掌握酒店运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开设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理论,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毕业后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在很多国际酒店中,英语是主要工作语言,因此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我国的酒店行业主要沿袭国外的酒店管理体系,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国际酒店行业、国外主流高校充分接轨。但是,目前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双语教学面临语言障碍。沈庆丰、吴非晓认为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双语教学,比如选择在大三、大四[7]。但是,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能开设在大一。重庆科技学院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难以实施“浸入式”双语教学。(二)学时相对较少,难以同时兼顾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根据教学计划,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只有32学时,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讲授英语专业词汇,又要讲授课程内容,难以同时兼顾。另外,对于刚刚接触酒店管理知识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概念,学生很难仅在课堂时间内既掌握课程内容,又掌握英语专业词汇。(三)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难以全面实施。个性化辅导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进度不一样,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单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基于MOOC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策略
借鉴MOOC理念,我们于2013年加入重庆科技学院企业绿色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开始对企业绿色管理课程进行校本MOOC建设。这既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更加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参考国内外MOOC学习平台,结合社交媒体学习理论,对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进行改革。(一)课程方式改革。王莉颖将我国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为英语沉浸型、半英语沉浸型和汉英过渡型三类[8]。根据重庆科技学院自身情况,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了半英语沉浸型的教学方法,即一半英语授课、一半中文讲解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全面照顾到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因此,笔者申请了QQ账号,建立了QQ空间,并将其命名为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采用双语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搬入社交平台中。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借鉴Edx平台上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IntroductiontoGlobalHospitalityManagement课程,全面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要点,按照知识点完成了初步建设。根据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设置了9个章节,涵盖酒店概论、酒店组织结构、总经理、前厅部等酒店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入QQ空间,首先是欢迎页,介绍课程的总体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是课程序列,最后是每个章节的总体介绍及具体内容。(二)教学内容改革。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适应当今酒店业发展的需求,选取了2011年出版的《HotelManagementandOperations(5thEdition)》作为教材。该教材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案例,很适合作为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全面梳理酒店管理概论知识点。按照酒店管理总体绪论、酒店组织、酒店总经理、酒店各运营部门管理展开知识点,将酒店行业最新知识和案例放入各个章节中,并采用双语的形式,确保所有知识点都是中英文同时出现。教学内容侧重通过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案例主要选取国外的酒店管理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本章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要求所有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网上。由于在网上提交答案,是否抄袭会一目了然,因此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原创性思考和分析。(三)教学管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批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无法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的监督和管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尝试将课程内容放到QQ空间上,利用QQ空间的开放或关闭日志功能,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1个或若干个小知识点组成1篇日志,即1个章节。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开放下次课程需要讲授的章节内容,并提前在QQ群里布置任务,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实现课堂翻转教学。学生可以在QQ空间留言提问,同学和教师均可以回答。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访问次数和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
学科属性与案例特性教学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潮,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但必须认识到,案例教学法这一在工商管理等学科成功实践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必然要求实现案例教学法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特质之间的有机融合。只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把握案例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对学科特色进行深刻体认,才能使案例教学法成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学案例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优质的案例资源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笔者在所承担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进行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该学科的教学案例问题有了一些体会。本文认为,“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要切实把握导向性与问题性这两个特质,坚持导向性和问题性的有机统一。
一、导向性有余而问题性不足是当前
“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系列案例教学用书相继问世。但是,案例教学在包括“概论”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从不少一线教师的反馈来看,“概论”课案例资源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案例教学所具有的增进教学互动性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上学生积极探讨、踊跃发言、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没有如期形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案例教学操作模式的熟练程度,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应程度,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的考核方式改革的滞后性,等等。但“概论”课案例资源建设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教学案例的导向性有余而问题性不足。现有“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不乏以下情况:一是对核心理论观点的全面解析。“概论”课是一门理论课,理论解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以全面解析相关理论为内容的教学资源,因其本身已经直接回答了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理论问题,无须学生继续探究,因而构不成教学案例。二是对事物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如我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这类教学资源对“概论”课教学来说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现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图景,在丰富学生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为阐述党在军队发展方面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补充学习素材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教师讲授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来完成,并不是案例教学的责任。三是对成就或贡献的全面展示。如对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详细阐述。从根本上说,这类教学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是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效果的“印证”,是让学生体验改革开放伟大理论的实践意义,而缺乏探讨的理论空间,也构不成教学案例。四是对人物典型事迹的描述。典型事迹,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其教育性毋庸置疑。但是,若这一典型事迹只是起到弘扬高尚精神的作用而并未蕴含任何冲突情境,无须学生的深入探讨,那么同样不构成教学案例。以上四种类型的素材尽管皆为“概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用作教学案例是不合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在突出“概论”课教学导向性的同时却缺乏作为教学案例所要求的问题性。
二、导向性与问题性:“概论”课教学案例
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特质案例教学与“概论”课的完美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关照“概论”课的学科特性,使“概论”课教学导向性更好地得以展现,避免“概论”课教学迷失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握案例教学的特性,充分挖掘教学案例的问题域,这样案例教学法增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概论”课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必须同时关照“概论”课学科特性与教学案例的固有属性,充分体现导向性与问题性这两个重要特质,不可偏废。“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课程,它以全面展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基本内容,目的是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概论”课教学内容具有思想政治理论的重大性,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价值。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是“概论”课的突出特点。基于当代大学生个人阅历的有限性以及思想政治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概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科导向功能。无视“概论”课的学科特性,忽视政治导向的必要性,单纯追求教学案例的“新”、“奇”、“特”,追求案例教学讨论过程的唇枪舌剑、哗众取宠,很可能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偏离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这是“概论”课教学中最大的禁忌。“概论”课案例资源建设者一定要认识到,学术研究可以无禁区,但课堂教学一定要有纪律。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一定是要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政治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和自觉践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导向性是“概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然而,导向性的实现要以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地增强“概论”课教学效果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理论讲授是“概论”课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可以高效地向学生展示理论的逻辑魅力,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但在“概论”课这一学时最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的理论讲授,一成不变的授课流程,学生长期被动的角色定位,会加速促成学生听课的审美疲劳,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等学科中所展现的增进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讨等优势,对“概论”课教学很有启发意义,可以为增进“概论”课教学效果提供一把钥匙。这是“概论”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原因。而在案例教学法引入“概论”课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概论”课政治价值导向的学科特性与案例教学的问题特性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如果说导向性是“概论”学科的特性和生命,那么可以认为问题性是教学案例的生命力所在。什么是教学案例呢?美国学者格柯(Gragg,C.I.)在探讨工商管理案例时曾这样分析:“案例,就是一个商业事务的记录;管理者实际面对的困惑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等都在其中有所显现。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真正的和具体的事例,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最后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1]”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则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还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教学案例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特定问题编写的对某一典型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学习材料[3]。一个教学案例需要具有目的性、问题性、典型性、真实性等多方面特征。其中,问题性是教学案例的本质要求,是案例教学得以进行的关键所在。教学案例应是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应包含某种程度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内蕴着疑难性或冲突性的问题。只有这样,基于案例的教学过程才具有探讨的空间和可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也正在于它能够将社会实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展现出来,使问题的解决充满多种可能性,能够包含和促进多种观点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性是案例与例子、事例的重要区别。教学案例弱化其问题特质,将直接导致“概论”课案例教学难以正常开展,最终造成人们对案例教学法实效性的怀疑。
三、立足“概论”学科特性,坚持教学
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初探
一、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提高教师对理论课程认识度的同时,还要促进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传承。在现有的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标准,这样不仅造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娱乐性音乐的逐渐兴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几乎被埋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可见,“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本身不仅有教育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2.理论教学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音乐理论,而是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音乐理论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音乐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适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教师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3.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在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由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致使“民族音乐概论”课没有新鲜感,显得过于呆板。可见,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4.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缺乏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善教育体制的一大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模式过于落后。这样就制约了“民族音乐概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可见,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型人才改革步骤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音乐概论”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着重研究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图像和文字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民族音乐概论教学内容为主,渗透音乐教学法、音乐表演艺术、口才与演讲、音乐心理学、音乐课件设计、音乐管理、综合艺术研究等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1.将长期沿用的千篇一律的大班讲义课改为大班课、小组课、实践课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大班课多围绕固定教材,由教师采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小组课由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出题),由选定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主讲,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老师评析总结,旨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模唱一定的曲目,学习民间乐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民间音乐丰富的感性体验。采用上述方法,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动,将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有机结合,尽可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2.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特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参与互动,这样能使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如在介绍古筝这件民族乐器时,教师可以请班里主修古筝的学生把古筝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讲解古筝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指法等,并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在介绍民间歌曲时,请主修民族唱法的学生上台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演唱,使学生切身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魅力。师生交流合作的欣赏课,既有新鲜感又有亲近感,学生理解快、接受快,还可以促进自主能力、合作意识的增强,教学效果比较好。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如民族器乐演奏会、民歌演唱会等,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进而热爱民族音乐创设良好的氛围。3.深入分析作品,感悟美的意境。中国民族音乐强调“感悟之心”,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的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此曲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这首曲子的首句是一个简短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作者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是由“紧”而“松”、由控制到自如舒缓的气息过程。欣赏这一部分时,学生要调整身心,使气息处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加以欣赏,这样才能体验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及特殊的韵味。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民族音乐与欣赏西方音乐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理性”,注重调性布局的逻辑、和声运用的合理性、音乐陈述过程的严格性。在欣赏时,不能千曲一法,否则,势必会进入误区,从而无法领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魅力。4.主动转变角色,实现立体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民间采风,体验民俗风情,利用DV等拍摄或记录有关民族音乐的实物资料、录音采访、文字整理,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把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拿到课堂上播放,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师生互换角色,从而使整个课程更具有个性和趣味。之所以要改变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启发式过渡到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为立体和开放的互动形式下,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华特质和时代内涵的现代音乐作品,对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创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时代音乐具有积极作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周婷婷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石油化工概论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石油能源的经济开发与高效利用是石化类高等院校的主要特色研究领域,石油能源也是当今时代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石化特色的高等院校要通过石油化工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使该类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够对石油能源的勘探、开发、开采、储运与炼化等整个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整体性、概括性的认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石油能源开发及石油能源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增强理工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石油化工;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工程;能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作人员到大量的石油石化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并经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后,决定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思想,“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给本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较多,知识覆盖面较广,学科知识交叉密集。该课程简要概述了石油能源行业从产业链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到产业链中游的油、气资源储运环节,再到产业链下游的油、气炼化加工环节等的主要内容。因为该课程本身知识面覆盖较广,同时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我校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实训基地相结合,这就对课程讲授的理论、实践及课堂丰富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自然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组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相结合,自主编撰课程教材,授课过程中借助动态网络教学资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进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已经为学校及社会培养了一批带着“油味”特色的学生,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还有教育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以及社会企业的认可。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会加快脚步,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本校与精品示范课程,努力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为其他石油化工高等院校开设类似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属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在同类高等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师资队伍水平是高等学校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间人才流动频繁,各高校更应努力培养本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石油化工概论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我校石油石化的专业特色与行业基础,从全校范围内选择一支专业素质高、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带领年轻骨干教师建设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较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既定目标[1]。(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1.课程带头人建设。以人才强校为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学校成立人才引进领导小组,挂靠在人才引进办公室。课程带头人建设工作组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及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等人才等方式,确定多名课程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具有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经验、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同时具有较高的石油化工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且掌握行业前沿动态,能够引导课程建设方向,并建立了由教授级教学名师及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带头人队伍。课程建设过程中多次推荐课程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组织课程带头人撰写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建设规划、培养方案等,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领军作用。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带头人的引领下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优化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尽快培养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课程建设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来建设该课程。通过从全校相关专业范围内选拔及院系推荐的方式来选择优秀教师,其中,从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选择了5名教师,从油气储运专业选择了4名教师,从石油化工学部选择了10余名优秀教师。为建设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并推荐这些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课程带头人的指引及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处的监督,提升这支优秀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每年暑假定期安排这些教师到石油勘探、石油开发、油气储运及石油化工方面的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假期期间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短期的现代化教育能力培训等,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于2015年起派送多名博士研究生到石油石化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这就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特殊的人才,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我校的贡献[2]。3.外聘教师队伍建设。为弥补本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缺乏而且现场工艺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的缺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课程建设期内,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下属分公司聘用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主要围绕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储运、石油开发与石油炼化加工等主题到校内开讲座,使学生加深对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场实际有更深入的结合。我校又相继与辽宁省盘锦市的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测井公司建立石油测井实习基地,与辽宁省本溪国家地质博物馆建立本溪地质实习基地,与辽宁省盘锦市长城钻井一公司建立钻井实习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的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会受邀到我校开讲座。4.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具备“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修养。每位教师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文化修养、丰富知识,满足课程建设需要,把石油化工方向的知识精准地传授给学生;要爱岗敬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工作;要为人师表、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借助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学校经常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及师德评比活动,本着育人先育德的精神,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真正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兼顾师德水平与教育能力的提升,不断完善自己,为课程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与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相结合
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路径探析
一、引言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阵地,教授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授这门课的一大难题和挑战。、教育部在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自2005年起,各高职院校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概论”课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但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如何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
二、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内容缺乏高职教育特性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概论”课均采用由教委统一编写的高等教育版的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各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者简介:卢剑锋(1987—),男,广东陆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逻辑严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外交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建设问题等方方面面,理论性较强。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概论”课因其理论性过强,缺乏高职教育特性,让学生有些“知难”,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学生缺乏持久的动力来完成“概论”课的学习任务[1]。
2.教学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