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律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9:28: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法律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法律概论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研究论文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同依法治教一样,都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新形势下办好学校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校,就是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教育法律法规来管理学校的事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法治校的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校内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全校师生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校园法制文化的建设、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施行、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依法治校的基本涵义就是学校中教育法律关系的各方主体都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同时履行法定的义务,对自己做出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则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使学校的一切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学校的改革及各方面工作健康、有序、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

实行依法治校,可以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度和水平,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全校上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团结稳定繁荣的良好局面。

查看全文

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缺陷及方案

一、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

(一)高教法规不完善

一是高教法规数量偏少,内容相对滞后。我国1980年诞生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到目前,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颁布的教育法律只有8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等颁布已超十年,有些内容显得陈旧、滞后,跟不上高教发展的形势。二是有些法规比较原则和抽象。《教育法》、《高教法》等法律规定了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权利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定而难以落到实处,使得大学生的权利停留在应然状态,难以收到实效。三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主观性词语过多。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授权高校有开除学生学籍的权利,共涉及七种情形,类似“性质恶劣”、“行为严重”、“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等多个主观性词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容易导致高校行使处分权的任意性,引发大学生侵权案。

(二)高校校规不规范

一是校规中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明显失衡。目前校规中过分强调管理,绝大多数为义务性条款,注重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的各项义务,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下,学生有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往往出现重学校权力而轻学生权利的现象。二是部分高校出台的校规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比,不同程度存在“上位法”的“超位”或冲突。三是部分高校的规章制度有明显不合时宜的内容。如罚款,将毕业生奖学金改为就业补助金,毕业生欠费不发毕业证导致出现诉讼案等。

(三)救济途径不畅通

查看全文

高校学籍管理的正当程序原则

【摘要】高等院校是法定的学籍管理机关。高等院校取消在校学生学籍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但会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及精神心理方面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因而高校在作出该决定前应当针对事实进行全面调查、严格取证,并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在对学生是否存在违法情形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告知、听取陈述申辩等义务,以确保作出的决定审慎、正确,否则将因程序违法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键词】学籍管理;取消学籍;行政处罚;正当程序

武汉理工大学大四女生徐某某在毕业前夕被检举为“高考移民”,学校经过调查取证,认定徐某某户籍不符合新疆普通高考的报名资格,决定取消徐某某的学籍,不予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徐某某不服将武汉理工大学告上法庭。法庭一审认为武汉理工大学在作出取消学生徐某某学籍的决定之前,并没有告知对方校方做此决定的理由、证据等,亦没有告知该生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属于行政行为程序不当,故判决武汉理工大学败诉,应该立即撤销该项决定。武汉理工大学上诉遭到驳回,维持原判。“高考移民”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结果。“高考移民”对本地考生极为不公平,是应当杜绝的社会现象。本文拟以此案为切入点,借助探讨处理此类问题的方式方法,来探讨高等教育法制与高校学生权益间的关系。此案是学校依据学校制定的《学籍管理条例》对学生做出的处罚行为。要判定此处罚是否准确、恰当,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籍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一、学籍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高等院校有权对在校学生的学籍依法进行管理。在传统行政法领域,学籍管理关系被归类为“特别权力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的特点在于,在其关系结构中,学校处于管理者一方,法律地位较高,而学生处于被管理者一方,法律地位较低,两者所具有的权力义务不具有对等性,因此也有理论将其称之为“高权法律关系”。因其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平等性存在显著差异,故在法律救济途径上也不一样,对于学籍管理领域产生的纠纷,我国将之纳入行政诉讼范围。

二、取消学籍行为与行政处罚行为的区别

查看全文

小议大学生权利维护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权利;现状;瞻望

论文摘要:从大学生权利的类别、侵权的原因和表现、大学生权利的保障与救济等方面总结大学生权利研究的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应有权利研究,以推动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应重视教师对大学生权利的侵害。

一、大学生权利研究的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学生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然而,在从严治校口号的鼓动下,高校侵权事件依然频频发生,大学生的权利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的论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生权利研究的著述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权利类别的研究

权利(人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世界人权宣言》共列举了28项人权,大致分为基本权利和社会经济权利两大类。南京大学法学院编写的《人权法学》一书中将人权的基本内容分为:人身人格权、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利、劳动权、环境和发展权、人道权等七大方面。它们又分别包涵许多子权利。如果涉及到学生特殊的身份,权利的范围将更为宽广。因此,学术界对大学生权利的类别有着不同的解读。

查看全文

高校生权利维护的问题及策略

一、大学生权利研究的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学生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然而,在从严治校口号的鼓动下,高校侵权事件依然频频发生,大学生的权利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的论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生权利研究的著述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权利类别的研究

权利(人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世界人权宣言》共列举了28项人权,大致分为基本权利和社会经济权利两大类。南京大学法学院编写的《人权法学》一书中将人权的基本内容分为:人身人格权、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利、劳动权、环境和发展权、人道权等七大方面。它们又分别包涵许多子权利。如果涉及到学生特殊的身份,权利的范围将更为宽广。因此,学术界对大学生权利的类别有着不同的解读。

张维平认为,学生权利可分为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的人身权、学生的财产权、学生的行为权四大方面。杨咏梅将大学生享有的法定权利分成三大方面:(1)受教育者的权利,包括教育平等权、参加权、选择权、公正评价权;(2)学生消费者的权利,包括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3)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申诉权。总体而言,研究者对大学生权利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一是把大学生权利等同于公民权,要求给予大学生以社会公民一样的两大类权利:实体性权利,如生命权、人格权、隐私权等;程序性权利,如告知权、申辩权、起诉权等。二是认为大学生的身份是特殊的,大学生除了拥有社会公民的一切权利外,还具有起特殊身份作用的身份权,即学生权。笔者认为,大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应该享有作为自然人的权利,也就是说一般的公民权。但基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除了公民权外,还应享有作为学习者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学习权。

2.大学生权利侵害的研究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

摘要:依法治国的推行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应认真分析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推进,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新形势下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发挥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调整大学生的行为,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从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创新学生工作机制的必由之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是指高校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指导、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相比,它侧重于从法律角度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全面指导、教育、服务和管理,从学习活动到课外活动,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教室到宿舍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规定了明确的法律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行为责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

一、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查看全文

我国现行高等职校课程体系重构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教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力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能力与素质模块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设想。

一、我国现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发展目标不切实际,定位不合理,各校的课程体系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这样各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多样性需求,而且由于扩招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按照同样的教学要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课程体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类知识呈爆炸式急剧增长的信息化时代,这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要移植到以培养掌握高级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则更是不宜。

3.忽视学习主体的客观实际和教学规律,课程体系的教学结构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结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中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本来就欠佳的学生来说,其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查看全文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探讨

[摘要]在改革创新精神指引下,新时代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采取访谈的方式调研个案以分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学员学习动力机制。借鉴国外继续教育办学经验,从办学目标、办学主体、教育机制、教育保障等方面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从职业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习动力;职业;质量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来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机会。从主动学习的角度来讲学员学习动力应该充足,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学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扭曲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本质,而且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恶性循环影响:教育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招生困难。因招生难而忽视教育质量导致社会认可度更低,从而使招生更难。新时代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究竟何去何从。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新趋势阐述

2016年底,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十一条引发社会热议。对于这一条规定,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普通高等学校不再举行学历继续教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该条限制的行为是:如果某校没有开设某种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就不能再行招生这些专业的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因为以前存在这种现象,有的学校本身没有这个全日制专业,但是可以开设这个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师资是通过外聘教师的方式解决,这样很难保证此专业的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办法》出台一方面保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重质量并非不要数量,毕竟还有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进不了大学,他们也渴望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取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剥夺了社会部分群体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因此,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仅不能取消,还应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学习动力问题突现。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学员学习动力分析

查看全文

院校学术权与行政权关联论述

一、研究脉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和改革均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西方高校教育与管理思想的流入不断冲击着国内高校界,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建设和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管理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初的研究开始发现高校中行政权力为主导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的方案都是对权力结构比较轻微的改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后形成的行政权力为主体的高校权力结构和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学者们也没有对这些问题长远的未来的影响有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另一方面,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和经济体制还在转型阶段,原有的高校权力结构并未与社会和经济形式发生抵触,基本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高校权力结构的行政化发展也尚未带来严重弊端,很多问题没有暴露并得到重视。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后,高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权力结构行政化问题凸显并开始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健康发展,在政府致力于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时候高校的权力结构已然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对高校权力结构特别是行政权力的弊端的研究,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也比之前一个时期更加丰富。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对高校行政化带来的弊端进行挖掘,特别是对于高校行政权力泛化对高校发展的长期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削弱和限制了高校办学自主权、行政权力垄断学术资源、高校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从长远影响来说行政氛围的加强削弱了偏离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办学目标等等,高校行政化暴露出问题的数量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最终高校的权力结构将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由此导致的高校权力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高校行政化的根源在于高校权力结构的失衡与不合理,这一点已为学者们所认同。经过国际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现状,对于高校权力结构行政化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开始有所突破,大部分学者的解决思路主要集中于弱化行政权力和强化学术权力两个主要方面。

进入2010年之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引导了我国对高校行政化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学术界已经确定“去行政化”为高校权力结构变革的重要目标,仅2010与2011两年关于“去行政化”的研究论文就有236篇,超出之前所有相关研究论文一倍之多,现有研究普遍认同只有弱化行政权力、增强学术权力才能使高校返回学术为重良好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一阶段的研究的焦点为“去行政化”,学者们对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基本概念都进行了讨论,尽管未有形成广泛而统一的认识,但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都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解读,研究都没有否认行政权力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或者要求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完全划分。有学者理性的提出取消行政级别和大学的去行政化没有直接关系,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严格按照高等教育法设立,有独立办学自主权,符合教育规律去办学的高校体制。基于对高校去行政化的深层次认识,针对行政化弊端产生的根源———高校权力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更切实可行的措施,都是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有效思路。以下就高校权力及其构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及其协调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二、高校权力的构成与内涵

(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内涵

查看全文

高校法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摘要: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需要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文章认为为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要重视教学在考核评价中的地位,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并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同时教师还要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补足教学技能中常见短板,通过内外结合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学能力提升;制度机制保障

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均表明,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和最具效力的因素[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强调要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对高校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提升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每个高校的法学院(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法学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经调查发现,无论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内一流法学专业高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还是一般普通高校,在确定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大体相同,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从事法律专门工作的实践能力。与之相适应,作为传道授业的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具有相匹配的教学能力。所谓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2]。一般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组织与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发展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其反映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认知能力直接影响教师对所教学科内容的选择和分析,知识的有效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提高教学工作效能的前提[3]。而教学组织操作能力则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系统管理和操作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和非言语表达能力。这是课堂教学中最直观、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且有组织地对教学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时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当然,对于法学专业教师而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能力是教学能力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截止至2019年,全国已有53所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培养了近万名法学博士,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高校对高层次法学教师的需求。一般而言,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代表其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满足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然而,教学乃是一门实践学,有其独特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手段,未经培训和历练,无法达成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教育部、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规定了新入职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有些地方的岗前培训仍是老三门课:“教育知识与能力”“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些地方的培训内容更加突出教学技能,如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指导意见》指出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素养与理念”“教学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运用”,参训教师还须参加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研实习,以提升教学科研的实践能力。法科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和训练,不仅缺乏心理学理论知识,而且不能完全掌握教学规律和规范。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不足以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实践证明,不仅新教师普遍缺乏教学能力,部分老教师同样也缺乏良好的教学能力,有的老教师甚至还缺乏法律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法律实践能力短缺,制约了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缺乏有效实践锻炼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主观原因,需要从学校制度机制层面和教师个人主观层面加以解决。

二、学校层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