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导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2:16: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导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改革初探
一、“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招生从2016年开始实施,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201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制定时明确要求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既要满足教育和教学的需求,又要适应机械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要求。(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机械类专业是高等教育工科门类重要的分支,对新生而言,大学课程,特别是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中学习有很大差别,能否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关系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还与后续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非常重要。(二)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需要。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早期的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内涵建设尤为必要。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安全是当前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些变革使得机械类专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面向现代机械发展趋势,改革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机械工程专业的背景、专业知识链的构成,国内外机械行业的最新发展概况和趋势。(三)引导专业分流的需要。大类招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学生的专业选择问题,学生在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理解不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解决学生对专业的困惑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比较全面的、概括的初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针对本校机械类3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一门可融合原有3个独立专业导论课程的新的“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非常必要,这也将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需要。机械工程导论课作为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要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概况、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和领域等,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根据课程特点,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应该科学地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方面设计机械工程导论课程。
二、“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定位。机械工程学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贡献的工程领域之一。三百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灿烂辉煌的工业文明史,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制造业的发展和变化是令人炫目的,设计手段、制造理论、工艺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生物技术与机械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制造科学与技术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3]。机械工程学涉及的专业方向很多,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等等,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专业选择存在专业不了解、盲目跟风的问题。在了解和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和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性强的信息,便于学生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匹配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启蒙教育”课程,不仅描绘了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也展示了当今制造业的设计手段、加工方法、服务领域、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4-5]。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制造业有一种豁然开朗、回味无穷的感觉,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领域,能从设计、制造、机电、控制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于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定位是为机械类招生的生源对象提供全面而清晰的本校机械类专业认知平台,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同时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先行先导功能和宏观统领作用。(二)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入校新生对机械类各专业最关切的问题,如:针对机械类的几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专业需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等问题[6-7],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为学生答疑解惑。本校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设置为16个学时(1个学分),主要包括机械与机械工程、机械类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习规划及方法4个篇章。1.第一篇机械与机械工程从介绍机械、机器、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18世纪工业革命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程发展历程、机械工程在各领域的成就、机械工程的社会重要性的教学,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加强、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2.第二篇机械类各专业内涵以学科门类、机械类别为索引,并结合本校机械类专业特点,特别强调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过程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及先进性,介绍机械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对机械语言———图纸的认识,了解设计是机械产品的灵魂,而力学和运动分析是设计的关键;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机床加工、特种加工、工艺规程等最新制造技术,明白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发展意义;介绍机器人、数控技术等控制技术对机械产品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化及信息化是机械工程将来的重要方向;介绍过程装备及其系统的状态和工况进行监测,控制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产过程的有序稳定是提高过程装备的可靠度和功能可利用度的关键。通过对机械类中不同专业的内涵、特点、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发展目标与前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专业门类,了解自己对不同专业门类的兴趣,为后期专业分流奠定基础。3.第三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考虑机械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涉及3个专业的课题体系具有异同性的特点,(1)4年总学分为175左右,前1.5年的课程是完全一样,后2.5年的课程根据专业需求可设置不同的课程,满足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的需求;(2)为了满足机械大类人才培养需求,各专业均设置有大类通识课程、专业基础选修课(大类公共部分)、实践教学(大类公共部分);(3)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各专业均增设了创新拓展模块。对课程体系的介绍能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了解课程模块的比例与学分分布,了解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各专业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了解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有助于制定学习规划。4、第四篇学习规划及方法对大学生而言,大学课内成绩是基本,大学提倡自主性学习,课堂学习、网络线上学习、交流讨论、聆听学术报告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此外大学期间还要注重能力培养,包括:(1)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学校奖学金;(2)荣誉: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等;(3)学科竞赛:数学、英语、力学、机械设计、机器人等;(4)大创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5)科研成果:本科生授权专利、、软件著作等;(6)毕业论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了解这些目标和方法,有助于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学学业和既定目标。(三)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专业导论课内容主要是以课堂介绍为主,以学生了解或比较熟悉为深度,具有难度不大但信息量大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以上述四大篇章为索引,结合专题讲座、视频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譬如,在课堂教学中邀请教授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学科发展概况、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等进行专题讲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专业内容;借助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制造视频、工业机器人作业视频等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专业认知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学团队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将专业特点与本校科研方向集合,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反映工程职业能力和标准,紧靠机械工程发展和专业的前沿。(四)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评价。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基于目前专业导论课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的实际,建立适应专业导论课特点的考核制度,对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专业导论课课时较少,课程主要是引导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相关内容有所认知,进行专业启蒙教育的课程特点,机械工程导论课的课程考核采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论文包括五个主题内容:(1)入学前对机械工程的认识;(2)目前对大学课程学习的认识;(3)谈谈专业导论课后对机械工程的了解;(4)谈谈对机械类专业即“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等专业方向的了解;(5)制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规划。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字,层次清楚、主题突出、观点明确,其中对专业的了解要有自己的观点;论文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字表达能力强。论文的评定标准主要体现在:(1)论文内容充实程度,占20分;(2)专业学习体会的深刻程度,占50分;(3)文字表达的逻辑性及流畅程度,占20分;(4)书写的规范程度,占10分。根据论文的评定标准,机械工程导论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级别。优秀(90分-100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很详尽。文理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新颖、内容翔实。论述清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心得,满足撰写论文要求。良好(80分-8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详尽。文理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翔实。论述清楚,有自己的见解或心得。满足撰写论文要求。中等(70分-7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较充实。文理较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较充分。论述较清楚,无原则性错误。满足撰写论文要求。及格(60分-6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单薄。文理基本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论述较清楚,无原则性错误。基本满足撰写论文要求。不及格(<60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过于简单。内容混乱,语病多,没有体会。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培养、形成及提高,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认识和教学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校就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及实践,对于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机械专业导论课的设置,对引导机械大一新生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
工科通识课程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的方法
摘要:文章以通识课程《道路桥梁工程导论》的教学为例,探索工科课程对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时代责任感,勇于创新、学科融合等人文与科学精神。最后,提出一些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导论》;通识课程;人文及科学精神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开始从成才教育转变成人教育[1],通识教育是实现成人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1]。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武汉大学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尝试通识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工科课程只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际生产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工科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本文结合工科通识课程《道路桥梁工程导论》的教学实践,探索工科课程中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精神。
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
近现代以来,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落后于西方世界,社会上弥漫着崇洋媚外的风气,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民族自卑感,认为西方优于我国。对于这种现象,在《道路桥梁工程导论》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不要空洞地批驳此类现象,而是用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路桥科学技术及辉煌的路桥建设成就进行有力回击,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引用4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道路工程并用现代机械工程里的齿差原理制造出的古代导航仪———指南车(见图1)[1]、3000多年前我国开始把道路分成公路和城市道路并在2000多年前应用现代力学中的温度应力原理开凿岩石修建栈道(见图2)和隧道(见图3)、1400多年前我国修建的世界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座敞胸式石拱桥———赵州桥(见图4,历经多次洪水和地震的考验,至今仍然在使用等)……这些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路桥科技史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先进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剖析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众多学科专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它培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要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该有的课程没有,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习规律的匹配度不尽如人意。因此,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课程模块比例,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进程。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课程思政,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根据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积极挖掘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专业自豪感、资源节约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16年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上海大学首先跨出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首创“大国方略”特色课程在全国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7年了实施纲要,并要求将上海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的取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不能把两者概念混淆,但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属于同向同行。[4]为了开展“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专业课课程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课程作为本专业的试点课程,组建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专业导论中,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6]
1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概况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面向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采矿工程是艰苦专业,再加上前几年家长对煤矿的印象较差,造成全国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有转专业的想法,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就担负起向学生介绍采矿工程专业是干什么,目前行业发展到什么水平,学了采矿工程专业有什么用,毕业了能去干什么,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担负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保护意识、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意识、专业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等任务,因此专业导论课开设了以下几部分内容:采矿工程简介及安全现状分析、中国煤炭的开采历史、煤的形成及分类、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采煤工艺概述和矿用设备概述。
2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缺到有高校教育财政的政府责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陷入了困境,原因包括规模扩大过快、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但政府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等教育财政中政府责任缺位体现在投资责任缺失和转移、效率与公平问题突出、法制建设滞后、多元筹资缺乏政策供给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等方面。可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制度变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快高等教育财政法制化进程、培育和管理中介组织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财政问责制等措施来实现政府责任的回归.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政府责任;缺位;归位
Abstract:Since1990\’s,highereducationfinanceinChinahasbeeninamess.Thereasonslieintheex-cessiveexpansionandimperfectsystem,andthegovernmentbearsaninescapableresponsibility.Theab-senceofgovernmentresponsibilityincurrenthighereducationfinanceismanifestedinthefollowingways:theabsenceofinvestmentduty,
thestrikingequityandefficiencyproblem,thebackwardlawconstruction,theslowprogressinintermediaryorganization,andsoon.Tomakegovernmentresponsibilitybe
present,itisnecessarytoincreasepublicfinancialinvestment,topromotesystemreform,tolayequalstressonopensourceandreducingexpenditure,toaccelerat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finance,andtoestablishtheaccountabilitysystemofhighereducationfinance.
材料科学双语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交叉融合。为了缩短与他国的信息交流距离,尽快与世界接轨,我国迫切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双语教学已经成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2001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这份文件的颁发,不仅使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得以升华,而且对推动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价值J。国内的一流院校已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推行双语教学。而地方院校也应该积极科学地应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学科和模式,积极探索和开展双语教学。
一、制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理工专业课程教学一般仅使用母语授课,只在有限的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上采用英语教学。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对双语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尽管理工专业课教师多数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且在长期跟踪领域前沿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优秀的英语读写能力,但由于缺乏英语交流环境,其英语口语能力普遍较弱,甚至有的发音还不够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时不敢或是不愿说英语,从而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另外,学生们长期以来普遍重视读写,忽略听说,一定程度上给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此外,相关外文课外参考资料也不够丰富,虽然互联网上知识繁多,但是内容散乱,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料。尽管可以采用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方式弥补这一缺陷,但是由于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若直接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感觉理解困难,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不仅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而且会导致学生失去本该轻松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编写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有所侧重的中英文对照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法、学法和教材都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开展,但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教学仍势在必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是湖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学位课,于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在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的教学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既涉及到材料的发展和各种材料的特点,又需要讲述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基础知识。其主要特点如下:
(1)覆盖面广——涉及史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
(2)内容新——尽管人类使用材料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材料科学与工程在2O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目前仍处在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内容日新月异;
论文的格式: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课程思政理念化、新工科建设和疫情线上教学的新形势,重新分析计算机教学的四个形势的内涵,有助于对现状的重新审视,并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
当下,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的即将普及的大众化新形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呈现出了“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的趋势。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遵循上述趋势进行了多次转型,从注重技术应用的“技术范式”转换为注重科学研究的“科学范式”,又转换为注重实践的“工程范式”,并时刻瞄准未来的新范式[1]。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自1999年已经开始,并且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崭新时代。计算机专业的人数扩大最为明显,主要由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让人人都潜移默化地感受、享受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快捷方便的改变,可以说计算机专业最能直接体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重要性。二是新的课程思政理念要求的新形势,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我们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时展规律。三是新的工科教育背景的新形势,从2017年2月开始,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目的在于加强对当代新工科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各方面实践创造应用能力,而且为培养实现自身价值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学内涵质量的实质性的全面提高。四是疫情线上教学挑战的新形势,2020年伊始,面对疫情,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教学新形式,并探索出一系列临时、必要、科学的教学体系,基本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讲,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PPT文稿演示、知识点讲解等以往线下教学为主的方法,效果基本比较理想;在实践教学方面,软件系统、网络通信、设备及其模拟环境等方面虽然投入巨大精力,但在效果上,与理论教学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对新学期的线下教学工作提出了“重实践”调整的新任务。四个方面新形势的思考分析,对于今后线下和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和效果考核,乃至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新形势下的现状
毋庸置疑,近年来,面对新形势,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相关管理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在内容上,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能够尽可能更新教学内容,力所能及地在实践教学上加大投入。特别在理论研究显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时,对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思路和见解。当然,最明显的是以计算机专业发展为主的“线上教学”模式的逐步推进,呈现出教学方式的崭新面貌。但仍有跟不上发展需要之处。1.相对简单的模式。除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完成线上教学外,一般情况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都是线下进行的(不包括视频讲座)。通常都是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操作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2.与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的内容。信息科学技术更迭速度飞快,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此外,受客观因素等各种条件限制,实验室设备软硬件跟不上发展速度。3.相对滞后的教学交流。受生源的个体水平、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制约,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储备、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受教学模式、内容的限制,当下的教学模式或多或少使教师与学生交流受阻,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高效地接受和内化知识,形成能力。这些使得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二、新形势下的探索
通识教育“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探析
[摘要]“劣币驱逐良币”是通识教育实践开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它的主要成因在于高校中上至管理者下至师生主观上抱持的“重专业轻通识”的思想误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零和博弈”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进程。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理念宣传、完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转变培养方案改革思路等手段,可以有效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通识教育;劣币驱逐良币;高等教育
大众化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出台,通识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要点,从少数研究型大学的先行探索转为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倡导,在全国不同类型的众多高校中推广实施。在工业化时代应运而生的通识教育理念,试图调解古典大学精英教育理想与现代民主社会大众诉求间的矛盾,一方面,它认可专业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存在,鼓励学生发展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坚持非功利性的博雅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其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公民意识的养成,为专业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衡力量。这一内在张力决定了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处于进行时的过程,它的理想追求在实践中时常遭遇掣肘,效果不尽如人意。“劣币驱逐良币”即是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表象、成因及解决对策做深入探讨,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通识教育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在经济学中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其由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在16世纪中期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归纳提出。他发现当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共存时,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总是会日渐占领市场,而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则会慢慢退出流通。通识教育追求覆盖尽可能广阔的知识领域,依托自由选修的制度设计,要求和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修读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各领域课程,建立广博的、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知识架构与视野,进而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课程数量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就好比一个流通市场,不同课程的学时学分数是标准统一的,但学生所需的精力投入与成绩回报却因课程难易和教师严疏有所差异。在现实中,那些不用投入过多精力即可获取高分的“水课”总是受到学生热捧、长盛不衰,而那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所谓“虐课”却无人问津,并逐步走向退选停开的境地。这就是通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便如哈佛大学或北京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也受此之困[1]。事实上,被驱逐的“良币”不只是“虐课”而已。设立通识教育选修模块的本意在于鼓励学生通过发展兴趣挖掘自我、健全人格,但在现实中这一制度被大多数学生功利化地扭曲、滥用,是否能轻松获取高分成为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因此,那些真正遵循制度设计初衷、凭内在兴趣选课的学生不仅无法得到肯定嘉奖,还可能在各种需要分数排名的场合间接受到损失。在笔者的调研中,一位学生在谈及自己选课历程时内心的坚持与动摇耐人寻味:“我希望自己选的课程都是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因此上学期我在选修英语的时候选了难度最大的商务英语……我另外一个同学,英语四级都过不了,选了一门更水的英语选修课,期末考勉强及格。然而那门课老师心慈手软,给全班的平时分都非常高,他最后的总分也拉到了中等的水平,最后他的绩点跟我是一样的,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如果最后在结算保研资格的时候,我因此而失去了这个资格,我是否会后悔当时的选择?不得而知。”通识教育中的“劣币驱逐良币”令这些学生内心本就不绝如缕的理想追求也随之可能遭到放逐。
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成因分析
多语种人才培养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也越来愈多地参与到国际活动中,对掌握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既懂英语又熟练掌握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更是稀缺。第二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凸显。第二外语教学改革应突破传统教学定位,探索以培养英语+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困境;英语+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
前言
第二外语(以下简称二外)是我国高校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目前比较通行的语种有俄语、法语、日语、德语等。第二外语在英语学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英语专业学科构成,拓宽了学生知识结构,满足了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考研、职称评定等需要。同时,传统意义下的二外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手段上都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一、二外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缺乏指导性文件和质量检测手段。教学大纲(指南)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法原则,是教学安排、教材编写、教学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我国外语专业和大学外语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指南),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外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指南),一般参考《大学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课程教学要求》①(以下简称《要求》)。该《要求》适用于非外语专业的高校学生,他们高中时已掌握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有一定的词汇和听说基础,该《要求》并不适合“零基础”的二外学生。通常,各高校会参照该《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各自的二外课程大纲,这就造成了每个学校的二外课程在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标准各不相同。有些大学将二外课程设定为辅修专业,培养目标高。以俄语二外为例,北京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设“英-俄”双语专业或“英-俄”双语方向的课程。这样培养出的是不仅熟练掌握英语,同时还具有较强俄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而更多高校的二外教学还是以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为主,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听、说、译、写能力。不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二外水平差异很大。除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二外还缺少有效的质量检测手段,没有专业四、八级,大外四、六级这样能够用于检验学生外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外语级别证书既是外语水平的证明,通常也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二)课程建设缓慢,影响学科发展。二外不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普遍得不到重视,课程建设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学校的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少等,这些都在影响着师生学习积极性。从事一线教学的二外教师人数少、承担工作量大,申请科研项目难度大、级别低,教学方面的高级别难度大。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业务进修、继续教育等很多方面二外教师都面临着困扰。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如果忽视二外的特殊情况,势必影响教师积极性。特别是年富力强、业务能力强的老师通常专注于专业外语教学而放弃二外,优秀教师的流失也严重影响学科的发展。(三)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拓展困难。目前的二外教材可以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较贴近生活,有一定的趣味性,基础语法结构较系统,词汇、语篇、练习完整。但也普遍存在教材单一、语言材料陈旧、更新周期长、缺乏拓展材料的情况。有的语种课后练习少,语法、词汇、课文之间关联度低,难以巩固所学内容;有的知识点重复率低,有的没有把握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不符合学习规律;有的过度强调语法而忽视语言的实践应用,给教学带来一定困扰。适合二外的学习平台、软件、慕课等资源有限,语言环境差,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展开。(四)教学模式传统,改革成效初显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成绩斐然。二外教学改革相对起步晚,成效低,更多体现在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二外教师人数少(有些语种只有一位老师),很少甚至无法开展教学研讨。大家或囿于已有的教学习惯难以突破,或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余力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另外,基于二外教学的特点,许多行之有效的教改手段也难以借鉴。例如,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外语教学改革中被普遍采用。但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需要学生在课前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自主做好预习及知识准备,这对于从零开始的二外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课堂上难以有效开展。不过,有些外语专业较强的高校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辅修课或双语种课程。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同时,第二语种也可以达到基本运用的程度。英语+的双语人才更能满足社会预期,提高了学生升学、入职的竞争力。这种培养模式也为二外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