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会计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2:1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会计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会计学

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摘要: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不可偏颇,更不可或缺。首先,要重新认识会计学科的属性,即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学科;其次,对现有会计教育资源进行职能划分,重新界定其各自的目标;最后,在明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和不断提高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以科研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导向,强化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以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导向,强化会计学科的职业性。

关键词:会计学科;学术性;职业性;会计教育目标

一、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特征

中文的“学术”在《辞海》中被解释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而英文“academic”则被定义为“关于非职业或应用化方面的知识,如人文学科或纯数学”。可见,“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工作的能力。一个学科的学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属于非应用性质的知识;第二,与职业不直接相关;第三,侧重于原理性、历史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具有全面、系统、真理性等“理论”特征。“职业性”是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推动了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一般情况下,它以从事某一职业必需的专门技术为存在前提。而一般意义上的专门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会计学科的学术性则是指高等教育以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知识创新为中心,通过会计理论知识传播与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承,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担着会计理论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为会计学科教学内容的专门化水平和反映会计学科学术前沿的程度、学生从事学科研究的能力等等,强调的是会计学科的学术水平。会计学科的职业性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应用性、技术性、从事具体会计工作的能力,推动会计知识向生产力转化,它以从事会计职业必需的专门技术为存在前提。会计学科的职业性几乎具有显而易见的内涵并得到普遍认同。而一般意义上的专门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这一点上,会计专业技术与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是毫无二致的。会计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同时伴随着职业化及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会计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先有会计的职业化,继而才使会计学科得到社会承认,至于会计学科取得“科学”的性质则是更晚的事情。

二、会计学科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孤立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学科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如何处理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会计学科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讲,或是在会计学科发展的理想层面上看,会计的学术性和职业性在会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离开了职业性,会计学科将失去其生命力甚至不复存在,因为会计之产生和发展原本就源于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没有会计的学术性,会计学科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它在科学殿堂的地位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陈晶晶在《教育与职业》第26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博弈关系,解释了美国职业性教育的改革背景,深刻阐述了职业性和学术性综合统一平衡发展的教育改革有效策略,提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同等重要的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措施。然而反观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现行会计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不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遭遇专业技术技能不济和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另一方面,会计学科的学术性明显淡化,这将使会计学科的发展缺乏后劲继而还会影响会计学科的“科学性”。JoelS.Demski,在《AccountingHorizons》2007年第7期上以“会计是一门学术性学科吗?”为题,通过对“学术性”的词义考证和他归纳出的会计现状的10个主要方面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现在的会计不是一门学术性学科,会计已经变成了一种不断收缩的孤立的职业化的事业,对学术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但是我们认为,会计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一门学术性学科,这也是它对学术界的一种责任。因此,要促进会计学科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会计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发展关系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摘要:对照《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案》中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指标,选取广东省8所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了改善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的近期目标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中长期目标,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专业评估;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1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是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本科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来承担。师资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应认真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查找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关要求

近年来,教育部把专业评估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指标为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一些评判依据,促进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相关评估标准主要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和各省本科高校专业评估方案。

查看全文

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摘要:“互联网+”时代会计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时代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现实困境,从会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为推进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会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路径

中国会计学高等教育长期推行以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老师传授学生会计学知识,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会计应用问题为导向。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营商环境巨变,会计信息管理业务的综合诊断和管理决策作用日益增强,传统会计学本科教育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忽视会计人才职业需求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市场对会计学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构“互联网+”时代会计教育模式,以使我国会计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数据挖掘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1中国会计学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是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供需错配。美国会计委员会(1986)指出,由于会计职能扩张,会计从业人员需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应从职业内容开始。管理会计师协会(1999)指出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计算机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会计改革要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美国会计高等教育路径委员会(2012)提出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应着手教学模式、职场信息等方面进行改革。Andre和Smith(2014)、IMA(2016)指出,由于商业环境的复杂化趋势,会计职业人才要求具备多元化技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对现有会计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Ahmed(2016)认为会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交流技能、信息技能、研究技能和合作技能,以培养毕业学生适应职业角色的转变。国内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时代的需求,来探讨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苑泽明等(2018)研究互联网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的面临机遇和挑战,基于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供需错配”,从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机制识别四个方面,提出会计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路径。刘国城和董必荣(2017)提出“互联网+”时代,理念创新、目标优化与模式变革的会计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路。张宝贤和唐建荣(2017)认为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应把握大数据时代脉搏,提出会计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变革措施。栾甫贵(2013)提出会计高等教育应当从原理和解惑方面进行改进,培养学生适应复杂业务能力。可见,当前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互联网+”带来的深远影响,缺乏对“互联网+”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系统探索。因此,会计学术界需要对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研究,以形成适应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理论需求。

2“互联网+”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

查看全文

高校以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独立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并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身体会,提出一些相关性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会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专业学习过程尤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应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公信度。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查看全文

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深究

摘要:针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在阐述会计学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并探讨了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

关键词:会计学;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决定会计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责无旁贷地承担此项重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会计学专业大多由财经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创办,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绝大部分工科院校均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由于我国大多数财经院校的本科会计学专业以会计理论见长,因此工科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了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1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育符合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迫切任务,而建设本科特色专业则成为各个高校在大众化时期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特色专业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1]。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会计学专业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

查看全文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措施

摘要:通过长久的实践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变成了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支柱,在高等教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篇文章对现在的高职教育有关会计学方面的教学改革高度反思,从多个方面对高职会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目的是全面提高高职会计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会计学;教学改革

在现代的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教育大厦的重要阶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综合实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改革变得刻不容缓。要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代脱轨,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只有教育的方法合理,教育培养模式才会步入正轨,才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基础,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一、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供需情况

对于当今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讲,不论事业单位或者是民营企业,企业本身都会有相应的经济管理者对每天的经济往来和日常支出进行监督管理。经济管理者就是所谓的会计人员,他们通过对公司资金的核算,固有财产的评估对企业的财产加以管理和维护。以这种方式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经营之中,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然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内没有足够的资金,经济管理也相对简单。普通的经济学毕业生就成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是,对于一般的大型企业而言,大多数时不会招聘高职会计人员。应届毕业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综合能力不突出,都可以成为其被拒绝的理由。这些大型企业需要的是在职场打拼多年的商业老手,与之相比的地产开发商、计算机领域和电子商务同样需要这样的高端人才。所以,出现高端会计人才短缺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就业发展趋势更加迫使高等职业学校对会计教育进行优化改革的决心。从而,培养出一大批的高端会计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的弊端

查看全文

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会计课程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经管类专业中的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相关教学。随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会计课程的教学应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与研究,旨在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经管类专业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部署,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基本知识,更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所学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会计学作为核心课程。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会计的思维方式,理解并学会使用会计信息,运用会计知识解决未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培养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工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然而,目前在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基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色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会计学在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把会计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然而,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对逻辑性要求较高,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吃力等诸多问题,学生不能明确掌握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在课程开设的目的。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并学会获取会计信息,树立会计思维方式,运用会计课程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应用会计信息帮助旅游组织进行决策。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查看全文

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本研究提出会计学专业应该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提供了加快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强化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等方法,希望为建立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有所借鉴。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型人才;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0前言

会计学专业进行自身建设需要从人才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入手。新时期技能型人才要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宠儿,会计学专业应该主动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创新等重点环节的突破,构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

1加快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1.1创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

涉农会计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没有体现农字特色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特殊性,与一般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但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具体涉及“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法,而是笼统的归纳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这种“宽”而“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财经类、综合类院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无法培养出为“三农”服务的专门人才,也无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差异化需求。(二)课程设置套路化,涉农会计教材缺乏一直以来,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技能是多数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农业院校普遍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其会计课程的设置与财经院校、综合性院校区别很小,甚至直接套用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课程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农业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更缺乏农业会计、农村财务管理等体现涉农会计特色的课程。与忽视涉农会计课程相对应的,是涉农会计教材的缺乏。由于很少有高校开设涉农会计课程,因此市场上很难看到适合农业院校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专业教材。这无形中忽视了农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三)教学方式单一化,脱离涉农企业实际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普遍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型教学,导致学生只学不思,在课堂上处于被动记忆的地位,缺乏主动的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机会。同时,由于缺少贴近实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决策能力得不到激发和锻炼。加之目前农业院校所选用的会计类教材中多以工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为案例,使学生缺乏对涉农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实际研究。这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不能胜任实际的涉农会计工作。(四)涉农会计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缺乏首先,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专业基础不扎实。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第一专业为经济管理、统计学等而非会计学。这导致了教师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不扎实,不能很好的将会计学与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相融合,直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其次,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尤其是农业会计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没有在农业企业或农业经济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方面的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纸上谈兵,不能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实务紧密结合。再次,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缺乏。目前的涉农51会计课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而没有相应的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究其原因是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实践基地多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工商企业,与涉农上市公司、农经管理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还不很紧密,这不仅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农业会计实际,也造成了涉农会计课程缺乏实训基地。

构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一)明确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依据院校类型、级别、市场需求、政策目标等分类制定,突出特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要以农为本,面向大农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培养具备会计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能满足农业系统和涉农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由于学习会计的学生层次较多,因此培养目标应细分。针对主修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辅修会计学专业的农业类专业学生、非农专业学生,分别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对主修会计学的学生,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兼顾涉农方向;对辅修会计学的双学位涉农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懂会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等。(二)创新涉农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涉农会计人才,必须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类别体系、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1.课程设置细化,开展农业特色课程根据知识分类开设规范课程,减少课程随意设置而带来的知识重叠。在会计通用知识的平台上对课程设置进行细化,增设选修课程,并开发一些涉农会计课程。构建以“通识课平台→学科基础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实践教学模块”为基本框架的新型课程体系。在涉农会计人才的必修课中增设《农业会计》、《农业统计学》、《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涉农会计课程。[5]在选修课中开设《农业概论》、《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中融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习》、《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习》的内容。2.知识结构重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论,因此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尤为重要。将会计、农林牧副渔产业生产管理知识、物流、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涉农会计人才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三)完善涉农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农业会计涉及种植、养殖及其农产品加工等内容,仅靠校内模拟会计实习远远不够,因此要让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实习,培养学生对农业会计的感性认识,通过亲临生产现场参观和考察农业生产过(流)程,熟悉农业会计核算管理过程。[6]同时,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快与涉农企业等的联合培养,与地方农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共建教科研基地,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村合作,[7]探索多元化的农科教、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农业会计教学质量,实现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四)推进涉农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培养涉农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学为导学。在加强会计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通识教育,搭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三农、适应社会的通识教育平台。培养一批“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的农业创新人才。2.拓宽培养渠道。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人才资源,立足当地农业特色经济,变单一的授课式教学方式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如通过主办学术前沿讲座、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术讲座、组织开发学科交叉课程等形式,逐渐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8]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定期举办“神农大讲堂”,邀请农业政府部门人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知名教授等为本科生开讲座;利用暑期“三下乡”让同学们深入农村各地;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三资委托中心去做调研等,均收到较好的效果。3.融入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引入农业企业生产核算案例,特别是本地涉农企业的会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式教学,[9]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尤其要加强本地案例的开发,把本省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4.鼓励“双创”实训。高等农业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将会计专业知识与“农”字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并对自主创业的涉农会计人才给予支持和帮助。(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组织年轻的会计老师到涉农企事业单位锻炼半年到一年,了解农业生产管理流程,积累农业会计的实际经验,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避免纸上谈兵。还可以邀请拥有丰富涉农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及高层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等,传递市场对涉农会计人才的要求,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见识。(六)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树立“学农、爱农、务农”的观念和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涉农会计方向倾斜,到农村,到基层,到地方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农业背景的优势,成为服务“三农”的会计专门人才。还可以通过对涉农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其就业质量及制约发展的因素,了解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断改进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作者:卫欣怡孟枫平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查看全文

成本会计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的就业形势严峻,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即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有成本管理能力,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都将成本会计学作为核心课程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和工作任务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安排,整合教学,学习和实践,并得到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成本会计学;教学应用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都会开设《成本会计学》,而且是作为核心课程进行开设。《成本会计学》课程主要介绍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产品成本信息的报告和分析。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一门偏向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因而在课时安排中除了有48课时的理论讲授课程外,还有16课时的实验室上机操作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成本会计基本原理来对企业产品进行成本计算、编制和分析企业产品成本报表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在学生参与生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环境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成本会计学》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且计算量也比较大,学生普遍反映对于课程主体和结构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对课程中所涉及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各个环节的方法掌握不够扎实,难以将学习到的课程理论与企业实际联系在一起,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成本会计学》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建设标准与定位。1.职业定位。《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职业定位是———成本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2.课程标准定位。《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案例作为出发点,所有企业案例的选择以及提出的任务都应体现这一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案例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增强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二)课程改革理念。“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将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在案例中提出一个或多个任务,在任务得到推动下,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探究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任务。通过搜集真实企业案例,使理论课程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工作,同时企业案例还要全面覆盖重要知识点。在进行设计任务时,需将企业案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可以有直观认识。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用于实践性较强的《成本会计学》课程,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改革具体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目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企业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灵活设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任务。如图1,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和“学”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1.案例设计。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目前的真实情况,将所设计的案例与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融合。案例设计的重点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的选择,被选择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生产组织特点要适宜教学内容讲授的成本核算方法,被选择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特点不能过于复杂,背景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点掌握;二是任务的设置,在进行设计任务时要注重任务的可行性、操作性、趣味性,任务设计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任务设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还要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再制定相应的任务。2.提出任务,细化任务,知识铺垫、梳理与引导。教师首先需对任务进行简单分析,介绍该任务的目的,结合之前已讲授过的教材内容,找到整体的解决思路,如果该任务成本核算过程较复杂,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该任务;其次细化任务,将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暗示这些小任务的核算步骤,分析每一小任务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最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任务。3.任务解析与总结。在任务完成以后,让学生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具体的成本核算步骤,以及核算结果,其目的是让教师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任务中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让学生培养成就感。教师在进行任务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以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势头。最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