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1:42: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服务经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服务经济学

教育服务经济学阐释论文

[摘要]教育服务是一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学校是生产教育服务的“企业”,教育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费构成教育服务产业。教育服务的提供、生产和消费,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学校经济增值,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将教育服务置于经济学视野,对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学校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组织;教育服务产业;教育服务的经济价值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教育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并与国际接轨,“教育服务”一词越来越成为理论界的重要概念,不少学者从市场经济角度去诠释教育服务,但更多的学者并非从教育本体角度理解教育服务。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为教育的服务”,即外系统、外领域、外地域为某类教育、某地教育发展提供的要素支撑(物质、信息、能量等)的服务,如“为基础(高等)教育服务”、“为农村教育服务”等;二是“教育所带动的服务”,即教育部门自身提供和生产所引发的经济活动,如后勤服务、仪器设备服务、考试服务、图书及课件服务、文具服务、其他相关服务(教育广告服务、教育展览服务和教育金融服务、交通、旅游等)。习惯上,人们理解的教育服务是以后勤保障为轴心来实施教育服务,这是“教育产业化”和“教育拉动内需”的立论基础和本质。许多人正是打着为教育服务的幌子,从事为个人或小集团盈利的经营活动,如教育房地产、各类教育改革培训、各类教辅资料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服务”的本质,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服务产业性的怀疑。我们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服务是一种产品,教育服务是可以经营的,经营教育服务的组织具有自利性,教育服务的生产、提供、分配、消费活动,形成了教育产业链。这样思考可以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经济本质,促进教育服务的发展和自主创新。

一、教育服务的经济性质

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服务类型,其产品、生产组织、产业都具有经济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本质,而且成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属性的基础。

1教育服务产品的商品性

查看全文

纳税服务经济学分析论文

摘要:由于长期的观念影响,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一直处于一种监管型,并未向服务型转变。文章通过目前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现状的描述,从公共财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税收遵从理论三个角度分析了纳税服务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供纳税服务和建立一种和谐的税收体系。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税收遵从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向所有纳税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享受纳税权力的服务总称。纳税服务观即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是人本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将整个税收体系比作金字塔,那么纳税服务工作就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它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服务方式,强调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以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服务。把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实绩和效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自1996年税收征管改革以来,以办税服务为基础的纳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在提高纳税服务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规范纳税服务厅,到相继公开纳税服务厅窗口服务职责,并形成了相应的服务制度体系都促进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但从宏观上看,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税务干部服务理念亟待提高、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模式缺少深化纳税服务改革、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察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使纳税人的权力难以落实。因此研究纳税服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深化,使之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纳税服务理念落后

查看全文

浅析古典经济学与产业分工的关系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服务经济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服务业是实现分工的重要保障,经济要素的流通靠服务业实现,信息、情报、技术等服务业对于分工的协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llenYoung的《递增报酬和经济进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种“网络效应”.在分工网络中,经济因为分工而产生整体的递增报酬,服务流通网络与市场的规模相互决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为服务经济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专业化、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为经济现象特别是服务经济现象给出新的解释.服务经济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也是分工的过程体现.在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的服务经济是作为交易费用的形态出现的,服务经济对交易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内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来很好分析服务经济本身的效率.

二、服务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服务最深刻的根源在各类劳动的独立化和社会化,也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程度越高,与此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越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场的范围决定分工的程度.服务业的核心部门流通服务业如商业、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将分割的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联接起来,服务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范围与深度,也决定了市场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务业功能性部门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咨询、技术支持等行业,作为高效的中间投入为生产服务的同时,更加速了信息传导,强化了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大大减少了社会分工试错过程的盲目性,间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

三、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些研究者将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达经济阶段”、“后工业化社会”、“丰裕社会”.事实上,“服务经济”虽然在表面数字结构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逐渐改变,并随之不断延伸拓展、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特征.

查看全文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转变以及经营形式转化

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ivinTomer)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依据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此“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查看全文

经济学教育创新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经济学教育的改革创新谈一些看法。

一、深化经济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学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取得了以下进步:第一,建设了一批水平较高、内容丰富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理论学科不断改革创新,应用学科有了长足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第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重大成果。坚持“三个面向”,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大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第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最主要的是: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求相比,经济学教育发展、科学研究还显滞后,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学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深化经济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将对经济学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然后是严重的欧美债务危机,受这些危机影响而急剧变动的世界经济,必将对经济学教育提出新的强烈需求。世界范围内经济学教育向何处去,我国经济学教育由此要借鉴和吸取哪些教训,我们如何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挑战,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是摆在经济学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二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200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5位。我国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0%。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这说明,经济总量的跃升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这样的现实,从经济学角度说,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转型和改革战略,这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中国特色经济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要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前进,必须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经济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历史表明,人类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自然科学家已经预言,“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依靠科技创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手段;从长远看,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自然科学家提出的这一重大问题应该成为经济学密切关注的课题,如果我国的经济学界能够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并以此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我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二、经济学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和着力要做的工作

面对急剧变动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实践,经济学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既不盲目自满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地估计我国经济学现状,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育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个架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科学的有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是由实践做后盾的。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尚不够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经济发达程度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实践的总结和创新,进一步吸取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把我国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为建设世界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为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培养更多更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而奋斗。为此,需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优秀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经济学教育教学要密切关注并努力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确定与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相符合并能引领社会前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因材施教,倡导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查看全文

网络服务经济服务产品定价方法研究

【摘要】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并结合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服务产品的特点将网络服务产品分为知识产权、内容和资源版权以及数据资产三大类别,并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特征先系统分析了其定价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体系;再分别梳理了三类产品传统和新兴的定价模型和方法;最后基于网络服务产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两种探究网络服务环境下服务产品定价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网络服务经济;服务产品;评估体系;定价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网络服务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服务产品本身具有无形性、需求不稳定性和感知差异性等特点,所以无法像实体产品遵循成本、竞争及需求等因素进行定价。[1]加之,在当前网络平台服务经济发展模式中,服务平台商主导绑架消费者,牺牲制造商利益并一味追求低价销售,致使网络服务产品定价机制混乱,从而造成了经济不能有效循环和良性发展,制造业也错失了产业升级的最佳机遇期。因此,识别影响网络服务产品价格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的关键要素,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资源价格的作用规律,分析网络服务经济不同类型异质资源的定价模式,成为现代网络服务经济有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传统定价理论,企业定价方法主要有成本导向、竞争导向、需求导向定价法,撇脂定价、渗透定价和组合定价等,例如杨万停和靖继鹏(2003)基于生产成本定价策略从供给方的角度将信息商品分为批量化和非批量化,并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商品进行价格模型研究;[2]廉同辉和袁勤俭(2013)基于互联网的差异化定价和组合定价策略分析了数字出版物的影响因素和定价规则。[3]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版权意识的增强,以版权资源为核心的广播影视、数字出版、文化遗产和网络服务等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受到了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的重视,大众对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网络服务环境下服务产品的定价机制研究便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但当前关于服务产品的研究较为分散,大多围绕信息产品、云服务、数据资产以及文化遗产等方面展开,并未对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的服务产品定价进行界定和系统化分析。[4]其次,张树武等(2017)将服务产品分为知识产权、内容和资源版权以及数据资产三类,进而构建了服务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基于此,在采用以上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首先探究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的服务产品定价评估的指标因素;其次对现有网络服务产品的定价模型和方法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服务产品定价的基本模型和方法,具体分析路径见图1。

二、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的服务

产品定价评估影响因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服务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产品逐渐被“知识化”和“信息化”,有利于对服务产品的版权保护和无形资产品牌知名度的提升;[5]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性使得该情境下服务产品的范围界定及定价评估成为当前尚待解决的难题。根据张树武等(2017)对服务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技术、内容和资源以及数据资产是其服务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基于此,笔者将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的服务产品界定为不具有实体而以各种劳务形式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知识产权、内容和资源版权以及数据资产,并依据上述分类构建网络服务环境下的服务产品定价评估影响因素体系。(一)知识产权的定价评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意识到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其中,知识产权便是现代知识和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是创造思想财产的总称,包括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图像和设计,它可分为两类:版权(文学和艺术作品)和工业产权,其中包括受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发明。[6]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大幅增加,全社会对知识产权创新、保护、运用及转化等过程都保持较高的关注。因此,探究知识产权评估的影响因素体系对知识产权资源在全社会资源价值体系中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服务经济环境下与有形资产产品相比,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特点。在对知识产权进行定价评估时,既需要挖掘有形资产定价评估体系在知识产权定价中的适用边界,从而提取出具有普适性的定价评估影响因素,又要结合知识产权自有的特点对原有模型和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结合先前学者关于服务产品定价的研究,笔者认为影响知识产权定价评估的要素主要有法律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其他外在因素。其中,法律因素是指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新集成过程中,国家通常会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使用、管理以及保护进行规范,具体涉及知识产权的授权方式、有效期、许可情况、可规避性以及多国申请情况等;技术因素是指知识产权本身与技术相关的属性和特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适用范围、可替代性、行业趋势及配套技术依存等方面;市场因素是指知识产权市场化过程中受市场影响的各种要素,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市场应用状态和竞争情况,知识产权在市场中的应用价值。除了上述三大因素外,知识产权的定价评估还受拥有者的声誉情况和与当前政策的适应情况影响。(二)内容和资源版权的定价评估。内容和资源版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由媒体组织生产、加工、控制并拥有明晰版权,同时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内容资源,包括音频和视频节目、图片素材、文字稿件以及文化古迹等,它们通常作为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和历史价值。[7]从交易角度来看,这些服务产品的交易通常被看作是内容和资源版权的交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的内容资源版权实现了空前繁荣。但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内容资源体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成果转化,归根到底是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内容资源版权定价评估体系。结合宋培义和孙江华(2012)关于媒体数字内容资产和版权定价机制的研究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内容资源特性,笔者认为影响内容和资源版权定价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内容或资源自身因素、消费者(使用者)因素和市场因素。具体来说内容和资源自身因素是指内容和资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包括内容和资源的数量、独创性、完整性、可替代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消费者(使用者)因素主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的,包括用户群体规模的大小、用户对内容或资源的关注度以及用户对内容或资源的依赖程度;市场因素则侧重于对内容和资源版权的市场价值评估和增值潜力的预测。(三)数据资产定价评估。随着大数据技术产业的发展,数据成为当前国家和企业竞争的一项核心资源。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进行交易和使用,数据需求方从交易平台上获取所需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生产力。[8]但在这个过程中,数据资产的定价仍大多依赖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尚未探索出一套流程化的评估体系。此外,从卖方角度看,数据资产定价并不完全适用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从买方角度来看,数据资产定价多依赖于自身的需求以及心理价格预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数据资产定价影响因素及定价机制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熊励以及张树武等人的研究认为影响数据资产定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数据资产成本和数据资产应用。其中,数据资产成本包括数据资产的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数据资产应用包括数据资产分类、使用次数、适用对象以及使用效果评价等四个维度。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全面、细致地阐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为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做好了准备工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探析

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是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适用性所面临的紧要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设定为服务经济发展,并纷纷发起了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的项目研究。这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这种互动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经济发展实质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的好坏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提升都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现代经济学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受限于自然条件和资本限制,可带来的增长比重将达到一定极限,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智力因素的作用持续增长,由于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而带来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进步将成为经济不竭的增长点。高等教育哲学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认识论下的高等教育哲学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而政治论下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探讨深奥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与高等教育主动和自主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通过直接进行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发展,加速科学技术尽快地在生产中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现实基础探析

查看全文

剖析我国传媒经济的本质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本质;意义经济

[摘要]:继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等学说之后,笔者提出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意义”是诠释传媒生产与消费的核心概念。意义经济包括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当今意义服务作为意义经济的运行基点备受关注,同时在新技术新媒介的推动下,意义经济还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体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以来,世界传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预计2010年超过5000亿元。[①]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传媒经济研究也纳入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版图,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正在建立起来。然而,到底什么是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媒经济的主体认识,推进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笔者在此也就传媒经济的本质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主体。

一、意义经济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笔者以2007——2009年为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键入关键词“传媒产业”和“媒介产业”搜索到论文650篇,键入关键词“传媒经济”和“媒介经济”搜索到论文仅有132篇。由此可见,有关传媒产业的研究远多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即使在传媒经济研究的论文中也大多是关于产业实务和微观经济的讨论。从研究层次来看,经验性的描述较多,学理性的分析较少;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引进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创的极少。综观传媒经济研究的视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各种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讨论传媒经济问题,如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等;一类提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传媒经济,如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受众经济、舆论经济、权力经济等。笔者认为涉及到传媒经济本质的讨论,后者的研究更为重要和急迫。目前关于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MichaelH.Goldhaber)在1997年发表的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不是稀缺的,稀缺的是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稀缺性注意力才可以转化为财富。有人更形象地把注意力经济称之为眼球经济。但这一理论也受到媒介批评学者批判,斥之为媒体不负社会责任的“唯注意力论”。美国学者菲利普M.南波利于2003年出版了《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可以看作注意力经济的实用版。无论是注意力经济还是受众经济学都是基于西方经济学框架和国外传媒产业现实土壤上提出的传媒经济理论。

查看全文

商业服务和银行服务论文

一、个别到一般:从价值创造的物质承担者到对象承担者

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为什么可以从普遍地否认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到了普遍地(指承认主体之众,而非客体之全)承认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性,一是由于近50年来服务经济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认识服务经济价值创造性的客观环境比之基本否定服务劳动价值创造性的政治经济学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有了根本改变,二是服务劳动形式及其成果的“非凝结性”作为人们认识服务劳动价值创造性的主观思想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克服。马克思早在论述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时就精辟地指出:“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都没有。”①现在人们更是认识到,所谓劳动凝结在价值体的“凝结”两字只是一个借喻词。②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实在文字上强调了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物质承担者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的承担者。在当时,还没有供人们不把这个承担者与“物质”形态相联系的社会条件,今天,我们是完全可以用“对象承担者”来把物质承担者一般化的。对象承担者的含义是:劳动对象化为一种使用价值,由使用价值载体承担了劳动的价值。这个对象承担者可以是物质状态的,它是一种使用价值;也可以是运动状态的,它同样是一种使用价值。物质状态只是“对象承担者”的个别形式,它与运动状态是同一层次不同形式的“个别”而已。基于此,一般地肯定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性就逐渐普遍起来了。但是,到了具体层面上,明明是已明确了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本来就一个自然物质原子都没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却对纯粹商业服务和银行服务的价值创造性做了否定。对此解释的理由之一就是流通不创造价值,另一个是利息乃对产业剩余价值的分割。两个具体的否定理由至今仍使人们对于服务劳动价值创造性的一般肯定处于非常不彻底的状态。看来,对于使用价值,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到对象承担者的认识转化还不能一般化,我们需要更具体地分析商业服务与银行服务的使用价值究竟能否承担服务劳动投入的价值性。

二、一般到具体Ⅰ:纯粹商业服务的使用价值能否承担价值

在经典与现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商业利润及对平均利润分割理论的分析中,仍认为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如果这是源于对经典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简单的惯性接受,那克服这种思想是容易的,理性地改过来就是了。如果是出于对商业服务劳动是否产生使用价值,或者这种使用价值是否具有可以承担价值的物质形态的这样的认识,我们就有必要做出商业服务有无使用价值和这种使用价值能否承担价值的分析。为使分析简单,本文只分析被肯定为不创造价值的纯粹流通领域的纯粹商业服务的价值创造问题。我们已经阐述了,任何劳动的价值创造与否必须通过其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否承担价值来讨论。我们必须承认,一种服务产品应该对购买者,也只有对购买者带来能体验的、或实际的甚至是独立的使用价值,才能承担价值。那么纯粹商业服务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呢?我们可以对分类意义上的不同服务产品做出比较性和归纳性分析。在各种服务分类方法中,多用部门外延和功能内涵作为标准,有一种常见的把服务分为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服务与分销服务三类的方法,它对本文的讨论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1.生产者服务

此类服务为厂商所购买,用于生产性投入。典型的生产者服务如产品设计,其服务对象多为实物产品生产。这种服务生产可提升它所服务的对象产品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就被追加到其对象产品上,所以被称为“追加服务”。生产者服务与对象物融合在一起,改变了对象物的状况,但最终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对象仍是实物商品,并非服务。这类服务的使用价值性质以及它的价值在实物商品上的追加,是目前大家都承认的。

查看全文

传媒经济深层次理解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本质;意义经济

[摘要]:继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等学说之后,笔者提出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意义”是诠释传媒生产与消费的核心概念。意义经济包括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当今意义服务作为意义经济的运行基点备受关注,同时在新技术新媒介的推动下,意义经济还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体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以来,世界传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预计2010年超过5000亿元。[①]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传媒经济研究也纳入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版图,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正在建立起来。然而,到底什么是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媒经济的主体认识,推进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笔者在此也就传媒经济的本质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主体。

一、意义经济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笔者以2007——2009年为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键入关键词“传媒产业”和“媒介产业”搜索到论文650篇,键入关键词“传媒经济”和“媒介经济”搜索到论文仅有132篇。由此可见,有关传媒产业的研究远多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即使在传媒经济研究的论文中也大多是关于产业实务和微观经济的讨论。从研究层次来看,经验性的描述较多,学理性的分析较少;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引进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创的极少。综观传媒经济研究的视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各种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讨论传媒经济问题,如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等;一类提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传媒经济,如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受众经济、舆论经济、权力经济等。笔者认为涉及到传媒经济本质的讨论,后者的研究更为重要和急迫。目前关于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