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5:37: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父母家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父母家庭教育

幼儿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开始重视,使得乡镇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要使学前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较为关键的一步是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家长对于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是否正确?本调查主要了解利国镇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所持有的观点。近年来,利国镇托境内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家长的专业教育知识不多,他们更多为幼儿提供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幼儿精神层面的给予。农村独生子女也较为普遍,家长的宠爱行为随处可见,但又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孩子身心倍受摧残,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2研究方法和内容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利国镇学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有效问卷80份。

2.2研究内容

查看全文

幼儿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研究

【摘要】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一书主张: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应保持一致性,对为人父母者及幼教工作者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性和启发意义。本文尝试围绕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养模式、父母教育的一致性等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撰写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一书,以其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的连续观察和追踪实验,提出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此书贯穿始终的一个主张是: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应保持一致性。拜读之后的确受益良多。

一、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严父慈母”与“严母慈父”

家庭教养模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在长期的子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基本上不会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家庭教养模式有诸多分类,在我国最基本的有两种模式:一是严父慈母,二是严母慈父。由于早期受父权制社会的深刻影响,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主持惩罚、支配一切,在孩子的心中通常是高大威严不容置疑的“一家之主”。而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骨肉情深,通常是慈爱、温柔、体贴的形象。母亲在亲子关系中一般处理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问题,而孩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大多依靠父亲。“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其实削弱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体现了不同性别带来的不同性格因素对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现代社会,随着妇女家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且现代男性的首要任务是工作,因此大多数家庭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肩上。国内一调查表明,有六成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于是乎,以往的“慈母”变成了疯狂而焦虑的“虎妈”,而以往的“严父”们因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又心疼孩子,则向“猫爸”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致性”问题的探析

查看全文

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启蒙学校,是幼儿整个人生所经历的第一个课堂,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照明灯。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所有教育的基础,是人类神圣的教育实践。幼儿成长得幸福与否、健康与否等,均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长的自身素质、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但目前还是有不少家长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适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论述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为家长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建议,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影响;成长

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幼儿从出生那天起,就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肩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这个承袭关系中,具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先天遗传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后天教育影响因素。父母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特征,给幼儿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甚至成为幼儿终生效仿的榜样。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在人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至终伴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束后,家庭教育仍在继续,甚至影响终生,这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自己的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都很困惑,对其知之甚少。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幼儿在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尚未发展成熟,所以他们行为的塑造大部分是靠模仿身边人。在幼儿时期,父母是幼儿最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着幼儿的行为。幼儿期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如果家长想要达到幼儿将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行为的效果,必须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家长在家庭中使用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6岁之前是孩子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幼儿身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并且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养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或者人格不健全等问题。在幼儿6岁前,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亲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受影响最大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产生最直接的效果,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认真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清醒、全面的认识幼儿行为问题,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对标准是:必须与年龄相符;必须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通过学习能掌握所处社会的语言,参与社会生活相互交往;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遵守纪律,能懂得奖与罚的意义;能正确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且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一致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养成影响深刻。父母是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个体之一,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幸福,给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在父母的爱护下,在良好家庭环境的渲染下,幼儿性格外向,对外人恐惧感较低,心态乐观,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做出的行为。亲子关系亲密,幼儿与父母互动行为良好且频繁,幼儿的行为符合常规标准。亲子关系恶劣,家庭环境沉郁,亲子互动有问题且较少,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带有明显的忧郁性。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信息化助力留守儿童发展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家庭教育信息化理念为指导,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模式、祖辈参与的家庭教养方式等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信息化的近端支持系统、创设数字化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学校信息化教育功能,促进主客观教育环境融合,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化发展,维系社会稳定。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信息化;留守儿童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终生教育。《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首位的是“有温暖的家”,在“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詹姆斯•科尔曼提出,家庭作为经济生产的单位,为子女提供了能够学习那些需要掌握的技能的合适环境。由此看出,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作用是良好家庭教育最坚实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发展中的农村家庭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缺少父母陪伴、亲子关系疏远、学业成绩低下、隔代教育等留守儿童问题不断显现。优先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让家庭秉承家庭教育信息化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成为缓解留守问题,实现弱势群体教育补偿的良方。

一、家庭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家庭是重言传、重身教、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成为家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变量,既连接家庭环境的创设,也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信息化理念是基于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博爱之心、勤思乐学、敢于担当精神等家庭教育的精髓,运用信息化的近端支持系统、创设数字化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参与,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服务。第一,崇高的家国情怀。作为国家和家庭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将个人理想、家庭未来和国家发展有机统一,时刻保持对国家繁荣富强、家庭和谐幸福、个人奋发图强的理想追求。第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道德美则行为正,对社会贡献的可能性也将增加。第三,博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础。第四,勤思乐学。每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勤读书、善思考,在学中增强本领,回报社会。第五,敢于担当。勇于、敢于、乐于吃苦在前,不畏惧困难和挑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关于家庭教育精髓的内涵,可以通过信息化方式为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信息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对生命责任感的影响

1家庭教育概述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多数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始终无法取代的部分,它是最基本也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对于儿童性格、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儿童会因为父母的外出导致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会让农村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缺乏自信、亲子关系欠佳、无心学习、思想道德不高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并不少,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吸引着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外出会导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生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都来自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是其他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而他们通常会把儿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心理健康及学习成绩是其次的,对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关注度不够,老一辈亲人甚至没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监护的重任只能做到安全监督。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非常严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模式

1.单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留守儿童是由父母其中一方进行抚养,另一方则外出务工,在农村单亲模式的留守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母亲留在家照顾孩子起居,父亲外出务工,但在农村生活中,留在家里的一方仍然担负着很多很重的家务活,还有很多地里劳作需要完成,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时间、精力不足的问题;而少数由父亲抚养孩子母亲外出务工的现象,比起前者更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因为父亲相对于母亲,他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更尖锐和严厉,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在生活学习上也无法像母亲一样细致。2.隔代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这种模式下的孩子通常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交给了祖父母外祖父母,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不佳,影响家庭关系,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及意识都不够高,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往往比较片面,造成过分溺爱现象出现,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3.委托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孩子父母外出务工,而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甚至老师照顾,在这种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难感受到家庭温暖,造成因为缺乏归属感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4.同代模式。指的是更小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年纪更大的哥哥、姐姐等同一辈人进行照顾,这种模式会因为监护人本身的年纪和经验的缺乏造成完全无法实施家庭教育。5.自我教育。也就是农村儿童在没有父母、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哥哥姐姐等长辈的照顾,完全靠自己的情况,这种模式是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较少的模式,但它对孩子的成长的负面影响最大,通常存在的问题也更多。

二、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立法困难与策略

[摘要]当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提升和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化解,需要家庭教育立法的支持。家庭教育立法价值包括满足现实需求的社会价值和弥补现有法规不足的法制价值。立法困难是民众家庭教育法治观念淡薄、现有立法内涵范围过窄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低。建议以保障子女各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为立法宗旨,明确家庭、学校主体的权责范围,细腻型立法增强规定适用对象和内容的可操作性,关注弱势群体以保障受教育平等权。

[关键词]家庭教育法;受教育权;法律执行;立法价值

相关立法研究,[1]体现出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进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教育缺失或失位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家庭教育法的制定有助于家庭教育规范化发展,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文章从家庭教育立法的价值出发,结合历史与当代家庭教育政策文本总结经验,找寻家庭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家庭教育立法建议。已有法律法规为制定家庭教育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家庭教育主题的立法,是于1903年晚清政府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2],这一定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家庭教育法制化进程。把时间线拉近到当代,发现我国台湾地区2014年颁布了适用于地区的《家庭教育法》[3],且法律内容进一步把家庭教育的内涵广义化,指向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活动,并对相关职能机构职责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如何选择优先对象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大陆地区也有先行法规示范,如江西省2018年颁布了《江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4],另外,重庆市、贵州省、山西省等省市也相继颁布适用当地的家庭教育相关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对本省(直辖市)制定家庭教育法规的目的进行阐释,规定了本省(直辖市)家庭教育法的适用范围、主管机关及其负责处理的事项,还包括明确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管理的相关机构团体和权责,家庭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方式等内容,这些都为我国整体上加快制定家庭教育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家庭教育立法价值

家庭教育法应与其他法律一样,不能脱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存在,另外,家庭教育事业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立法需要与时俱进,并在个人和社会不同价值需求主体间,寻求对立和冲突的权衡。新时期家庭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内外部形势、需求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家庭教育法的缺失与新形势不相适应,进一步明晰家庭教育立法价值有助于坚定家庭教育法律的制定立场,明晰立法的现实条件。(一)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社会价值1.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问题更为凸显高龄少子化社会到来,加之“全面二孩”战略的实施,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目前社会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与二孩政策并行相互影响的局面,这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动,实现“幼有所育”成为现实重要问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伴生出高龄化现象,从而催生大量的“四二一”家庭,这使得传统的金字塔型家庭结构模式发生了逆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倒金字塔型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加,社会中隔代教育现象更加普遍存在。另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幼儿三点半托管问题、留守儿童的社会治理问题,这都是家庭结构变动导致的伴生产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家庭结构变化需要法律适应。立法保障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资源供给,是让更多家庭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保障。2.家庭教育亟需指导和规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调查结果显示,温暖的家庭是学生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深刻反映了子女对家庭的依赖、重视及对家庭教育的期望。[5]目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家庭教育表现出盲目性,亲子陪伴、学习辅导、氛围营造、校外培训参与“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广泛存在。另外,部分研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不充分,即“丧偶式教育”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父母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胜过其他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显示出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非常强烈,亟需法律对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规范的指引、科学的评价。3.教育问题层出需要立法规制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恶性案件并不鲜见。2018年2月28日,广西河池大化发生韦某虐待女童事件;2018年12月2日,湖南省阮江市的泗湖山镇发生了一起一名十二岁男童吴某康由于不满母亲管教太严,持刀砍杀母亲的案件;同年12月22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发生了广受舆论争议的殴打女童案件;同年12月31日,湖南省衡阳市的衡南县三塘镇发生一起一名十三岁少年罗某由于家庭纠纷锤杀父母的案件。诸如此类都在警示着相关法律的空缺。面对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恶性案件,一般会被认定是其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父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将未成年人教育失败的责任简单归咎于其父母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将未成年人接受家庭教育的问题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思考。法律一方面代表着国家意志,具有调节个人行为的规范作用和道德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制定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最低标准。(二)弥补现有法规不足的法制价值家庭教育法立法前期的政策、规章、制度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探索和经验储备。通过分析现有的法律规章包含的家庭教育内容,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家庭教育的价值旨归。1.现有法律法规主要强调父母教育子女的三方面义务首先,父母对子女要负监护责任。2017年颁布的《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职责范围:“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2006年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的监护人必须为未成年人创造和睦、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依法履行监护的职责,保护好“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并明确了对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到被监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行为进行惩罚规定。[6]其次,《宪法》和《婚姻家庭法》中提出父母必须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父母有义务教育其子女,保证未成年子女依法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中均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7],“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再次,父母要对子女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8]另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概言之,已有法律法规对父母教育子女的三方面义务包括了监护义务、保证子女受教育权的义务、进行法制和道德教育的义务。2.制定我国《家庭教育法》的法治价值法治是人类文明成就的标志,我国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下一步是加快制定家庭教育法,有助于建设法治中国。[9]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单纯将家庭教育立法直接纳入到现有法律之中,这样的观点缩小了家庭教育法的范围。因此,亟待从高位层面、国家层面去入手制定家庭教育法,我们期待以一种专门的法律形式去进一步明确法律定位、法律职责,因为对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与配套制度进行明确的界定,是提高当下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的根本手段,同时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概言之,家庭教育法所需要面对、调整和处理的法律关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涉及到的立法内容也很难为已有的某一类型的法律门类所完全包容,因而家庭教育法具有独立立法的必要性、独立的立法空间以及具有专门法典的属性。

二、我国家庭教育立法面临的困难

查看全文

中美家庭教育内容对比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同样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中美家庭对教育内容不同的理解,进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本文所提到的家庭教育指狭义的家庭教育。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状况

根据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数据,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整体状况趋好,且父母对于自身教育职责的认识趋于理性,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家长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孩子明辨是非、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等。调查数据显示,78.3%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敬老爱幼、有家庭责任感的人,76.1%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身心健康、阳光快乐的人,65.7%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但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问题,调查表明,很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有不少父母“陪孩子写作业”,部分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缺乏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导致很多孩子的家务劳动能力很差。家长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时力不从心”“太忙、没有时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且农村父母遇到的困难比城市父母更多。2018年11月27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提出,积极推进新时代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工作,要切实把立德树人贯穿家庭教育全过程。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指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德育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家庭教育全过程、各方面。

三、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发挥出教育的优势,使孩子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下得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瑰宝,也是前人的智慧结晶,自孔圣人时代开始,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就十分丰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教育成分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的。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思想、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此,现代的父母就有必要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作出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家庭教育;教育结合;教育元素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育元素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古典书籍中,有《弟子规》、《颜氏家训》、《论语》等,都是优秀的教育类作品,可为当代父母的家庭教育提供道德范本,促进孩子形成在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许多父母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或是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暴力措施,或是对孩子的教育实施放任政策,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正确的现代家庭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楷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其中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加以有机的优化与融合,才能实际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并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起到良好的行为品质影响作用。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要义解析

由于家长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会对家长个人的家庭教育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当代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会显现出明显的传统化倾向,即对孩子的教育分为“溺爱”与“暴力”两种,尽管大部分的家长都能在其中找到平衡点,但仍有家长在二者之间未能找到平衡区域,而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家长首先要思考,家庭教育的要义是什么?不同的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一些家长认为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最为重要,而一些家长则认为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最为重要,但家长自身是否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呢?这一点就需要从事实上进行评判。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家长在经商时遭到了失败,于是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要努力读书,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去读书,而孩子长期处于学习压力之下,成绩不升反降,这位家长就对孩子采取了暴力手段,于是孩子反问:“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我?”家长的态度自然是更加暴躁,但从这一故事中也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若父母对孩子提出了一些看似过分的要求,孩子的心中自然会受压力的影响产生负面情绪,若这时父母依旧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那么家庭的教育一定时失败的。因此,我们可以浅显的分析出,现代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思考”。每个家庭都会给孩子带来“思考”的能力,但其是否能够称之为“思考”则有待评判。所谓“思考”能力,就是人在面对事物是要具备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并从其中发现一些自己的道理,孩子在启蒙阶段、成长阶段所接触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父母所带来的影响是其他人所无法消除的,若父母本身就未能带给孩子有关“思考”方面的教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一定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而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正确的启发孩子的思考,这也是现代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与现代家庭教育相融合”,这一命题也等同于“如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举个例子,如《弟子规》的序言篇中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两句,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但父母在用这两句话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抓住其中的“孝悌”与“谨信”,孩子就会对此产生疑问,“什么是孝悌?什么是谨信?”,那么父母就应进一步作出解答,孩子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与思维意识,从接受父母的解答过程中也培养出了善于思考的习惯[1]。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查看全文

农村家庭教育探索与思考

摘要:文章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农村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