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消费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22:12: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粉丝消费论文

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腾讯微信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微信便捷的沟通方式与信息自由化传播形式以及近90%用户使用度和黏度,为众多的商家产品推广和宣传带来便利。同时,微信公众号创业又因其具有低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的特点,非常适合缺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一、基于微信公众号创业的优点

高达6亿用户群体的微信平台,对传统营销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相比其他宣传渠道,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以下优势。(1)传播有效性高。不同于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微信是从熟人朋友中发展起来的社交平台,其最初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熟人传播。这样一种基于信任的小众传播发展起来的用户群,具有极高的信赖度和有效性,是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2016年,微信进入2􀆰0时代,微信社交关系从熟人社交逐渐演变为半熟人社交,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完成“六度人脉”销售网络的建设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1]一对多的公众号传播模式,直接将消息推送到手机,达到率和被观看率几乎是100%。(2)便捷的商家用户沟通渠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与用户留言这一功能,让商家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调整销售模式。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开放了微信对外接口,实现了第三方平台的接入,让微信公众号营运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实现了微信会员卡、微信商城、微信团购等营销功能。同时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活跃度、用户消费特点,调整销售策略,贴近用户需求。[2](3)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微信创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草根性”。申请微信公众号手续非常简单———有效身份证件与一个未绑定微信的电子邮箱,任何怀揣创业梦想的人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公众号。早期公众号的运营,几乎不需要创业者的资金成本,这样几乎“无门槛”的准入形式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容错率极高,非常适合早期创业的大学生团队。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1)做好公众平台的精准定位。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首先做好平台的精准定位。公众号是准备面向本校“精耕细”做好推广工作,还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广撒网”策略,都值得创业者认真思量。公众号的名称和头像要符合自己的微信定位,能够直接体现定位,简介一定要清晰明了,同时能够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众多的公众号推送中脱颖而出。(2)公众号服务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咨询、实用便捷的服务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最好方法。大学生创业公众号若能抓住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将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立足在校生群体需求,通过便捷的网络服务,提供订餐、购物、查询等功能,满足用户群体需求。最常见的大学生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有:校内便捷服务(校内失物招领、课表查询、校内通知等)、公交线路查询等服务。[3]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五个大三学生敏锐抓住学校毕业生论文修改苦不堪言,毕业生论文打印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创建毕业生论文服务公众号,面向本校毕业生提供论文格式修改工作和论文打印工作,因其紧贴学生需求、价格低廉、送货上门等服务,通过微信裂变式传播,让这小小的创业团队在2017年毕业季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3)做好线上线下推广工作。首先做好线上推广工作。除了利用朋友圈熟人链接推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贴吧、论坛等发帖推广,班级QQ群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除了线上推广工作外,线下活动推广的效果也不可小觑。例如与校园社团合作,帮忙校内社团招募通知、社团勤工助学宣传、社团活动推广等,做到社团推广与公众号推广双赢。线下推广活动还可以考虑通过有奖活动的方式,例如扫码抽水果,关注就送棒棒糖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公众号的粉丝数。(4)微信平台与等级培训挂钩。大学生对各类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学生创业团队若能与校外优质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培训考试攻略,为培训机构提供广告推广业务,将是一条营销新途径。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大学生消费心理服装品牌推广策略

[摘要]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今大学生消费群体正在以蓬勃的激情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推动服装市场的发展。企业若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洞悉消费群体的心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制定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品牌定位推广策略

一、时代变迁下服装品牌的发展环境

(一)消费者心理变革。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意味着家庭成员用在“食”上的资金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减少,尤其是大学生,将更多的额外资金支出在了“衣”、“用”和“行”上。对服装品牌的需求成为了年轻人最重视的一个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将市场锁定在大学生群体的原因。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森马、美特斯邦威等本土时尚品牌的诞生,到二十一世纪初优衣库、C&A、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在这二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上升。受攀比心理、享受心理、求异心理和强烈自我观念的驱使,如今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更为大胆。作为社会上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并且伴随他们步人社会,实际购买力还会得大幅提高,因此大学生群体不仅当前阶段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在未来几年还拥有可观的消费潜力。(二)竞争环境激烈。大学生消费群体这块蛋糕虽然十分具有诱惑力,吸引企业争先恐后地投人进来,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在这场“分蛋糕”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些企业中,有的掌握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从而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品牌粉丝和拥戴者,有的极力想要在大学生消费群体这一市场中找到一席立足之地,而还有的则是分到一大块蛋糕后野心蓬勃搞起了其它“副业”本来获得的大批拥戴者所剩寥寥无几。这些企业在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市场中是否扮演重要角色的最大区别在于:品牌的广告策划者和形象设计者是否洞悉到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在广告营销和品牌形象的定位上是否符合这个群体的基本诉求与追求。企业若要在大学生市场中获得市场份额那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和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方式和消费趋势,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迎合这一消费群体的喜好与诉求更好的改变企业本身在广告宣传与品牌形象树立上的不足。本文就将以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性为立足点,为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策略。

二、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

为准确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笔者随机在北京某髙校内展开了一个由二十人组成的小型访谈: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0%,本科一到四年级同学占比分别为25%,其中籍贯来自中部、东部、西部分别占比33%。笔者对20位同学的月收人与支出基本状况、服装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等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并记录,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消费心理高端化,消费能力平民化。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实际购买力,与攀比、求异等消费心理下形成的强烈购买欲望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是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在服装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20位受访者的月生活费基本状况如下:80%的人月生活费在1500元-2500元(含2500元)之间,丨0%受访者月生活费在2600元-3500元(含3500元),5%的人月生活费处于3600元-4500元(含4500元)区间,还有5%的人月生活费超过6000元。其中,有85%的同学表示曾有欲望购买超出自己承担能力的服装,但最终在其他较为平价的品牌之中选择相似款购买。由此观来大学生受网络及广告传播的影响熟知各大奢侈品及超出自己经济支付范围的品牌,但迫于现实经济水平,大学生消费群体普遍形成了消费心理高端化和现实消费平民化的心理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但并不代表他们认为价格越髙的商品品质越好,故多数的大学生在消费中既追求品牌的大方时尚性(这里不单单盲目追求价格的髙低),又强调价格的平民合理。(二)追求个性,超前消费。这对品牌的自我定位有着恰到好处的要求,与此同时能够有自己品牌固有的“性格”便是最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了。受炫耀心理的影响,在消费上,商品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远大于现实使用满足感,大部分的大学生乐意为了自己心仪的物品攒钱去购买。例如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大多数拥有自己的忠实兴趣爱好,如:动漫、电子乐、游戏、健身、旅行、收藏奢侈品等等,并且他们乐于为此支付大笔资金。由此观来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方式大胆叛逆,消费观念突破了传统奉行的保守节俭理念,融人了西方较为风行的y传媒与社会/开放式、超前式消费。在他们眼中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一个每月生活费两千的普通大学生也可能拥有一件香奈儿包包。为了自己心仪的物品他们乐于去攒上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生活费,妈蚁花呗、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也为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接受访谈的20人中,有19人表示使用过蚂蚁花呗,其中17人表示使用过分期付款。由此可观大学生消费方式的超前性。大学生群体是最追求个性、强调自我的群体,他们大多数认为个性和自我无关经济与现实。这更为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独特性。企业在品牌定位中要让大学生群体感受到个体独特性,使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围绕的自我满足感,满足产品本身给予个体的精神诉求。(三)追求潮流冲动消费,明星、网红效应凸显。追求潮流是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基本特征,他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时尚的风向标。接受访谈的20位同学之中有17位表示,他们购买了今年流行的复古题材:喇叭裤,背带裤,阔腿裤,紧身衣等等,并且他们表示购买的流行单品有些并不十分适合自己,甚至一部分服装购人之后穿着了一两次就成为了衣橱里的摆件。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群体能及时的了解当下的潮流趋势为自己添上一两件“新衣”搞出一个“新造型”,但很多情况下不管一个新潮流是否适合自己也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地进行冲动化、情绪化的购买。近年来韩流十分火热很多女生崇尚韩国女团,无论妆容、穿着还是发型都以女团为标杆,男生则穿起大衣,梳起背头和中分,这样就更像都敏俊或者权志龙了。明星的穿着更会成为时尚的风向标,权志龙在机场的照片一出炉,他脚上的巴黎世家袜子鞋就又引领了一次潮流,某宝上从六七千的到二三百的不论正品还是高仿的销量都十分火爆。

查看全文

报社微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大报社纷纷转至微平台、融合新媒体,欲将纸媒内容价值发挥至最大,实现最大化的传播价值。本文对报社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索,发现各大报社聚焦微信、微博平台,不同级别报社营销以及影响力实力悬殊,并对扬子晚报进行个案研究,分析扬子晚报微营销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给予报社未来顺应时展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报社;微营销策略;扬子晚报

一、新媒体时代报社微营销发展现状

(一)报社纷纷转型微营销,与媒介融合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报社传统的营销已然无法满足分众化了的受众需求,媒介的融合是报社营销战略转型的机遇[1]。根据2018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的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主流报社纷纷以网站、微博、微信、入驻聚合客户端、媒体自有APP等传播具体形态对报纸新闻进行传播,与媒介进行着高度的融合。融合新媒体、转向微营销是各大报社对传统的营销途径的拓展,也是对新闻信息反馈环节的补充。媒介融合性发展使报社的核心内容得到聚合,既为受众提供了信息反馈渠道,报社又在第一时间知道受众的真实反映,做出有效的调整、完善措施,提高办报的效率。(二)报社聚焦两微平台,促进信息传播。随着微博、微信逐渐融进中国用户的日常生活,报社将信息传播渠道聚焦在两微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报社的微博开通率在93.3%,报社微博账号粉丝平均数在411万,中位数为124万;我国报社微信开通率为98.2%,2018年报社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过亿,平均阅读均值在6900次,中位数为1704。微博、微信是目前用户接受新闻资讯最广泛使用的平台[2]。报社为了使受众获取到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纷纷利用微博、微信,开设官方账号以及公众号,极大程度上促进报社信息的快速传播。(三)报社微博阅读量差距悬殊,出现“马太效应”数据统计发现,微营销效果也受报社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具有权威的中央级的报社能够有较高的话语权,能够获得赢得受众的大量阅读与转发。根据人民网研究院对2018年不同级别报纸微博阅读量的统计调查中央级别的微博平均阅读均值达到19.2万,相比较而言,市级报社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小,2018年市级报纸微博平均阅读量在3.8万。报纸等级的高低导致微博阅读量差距产生较大的悬殊,出现“马太效应”。所谓的“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或趋势[3]。市级的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明显落后于高级别报社的影响力,而且影响力高的主流报社吸引粉丝能力越强,缺乏影响力的市级报社吸引粉丝能力也较弱,从而出现“马太效应”。

二、扬子晚报微营销问题研究

(一)公众号内容吸引力不足,缺乏热点话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信息头条数量少,缺乏热门的资讯。扬子晚报自从开设微信公众号以来,头条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相对应的阅读量以及点赞量也会很低。扬子晚报的资讯内容表达过于平铺直叙,缺少吸引力,造成2908万+的头条数量仅有34万+的点赞惨状。二是话题制造上的热度不高。受众的阅读习惯不会消灭,对新闻资讯的需求一直存在,仅是获取信息的方式由线下转移至线上;目前报社在话题制造上的热度不高,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以及参与度,导致受众对报社资讯依赖度低。(二)报社微平台互动不足,活跃度低。截至2019年3月底扬子晚报的微博拥有1738万粉丝,与官微互动的人数有8247,官微在与受众的互动上存在不足。由于受众对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非人”层面,加上报社与粉丝互动少之又少,更加使得受众认为扬子晚报官微是组织化的,无法拉近受众与报社之间的距离,造成光有粉丝,但受众的活跃度处于较低状态。调查发现,扬子晚报的发博数量多,是目前日推文量较大的报社之一,但互动比例略低,粉丝活跃度不高的现象问题较为突出。(三)平台运营管理不成熟,缺乏营销技巧。扬子晚报在对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在营销上大力宣传服务与报社自身,从而忽视受众对无价值讯息的排斥性以及营销技巧。将扬子晚报与人民日报的公众号的推文进做对比分析,从标题的设置上看,人民日报会为受众细分好推文,做出提醒、健康、荐读,而扬子晚报缺乏设置,导读性差;从内容排版上看,每篇微信推文人民日报排版上都是“一主三副”,而扬子晚报在排版上不固定,这会导致受众无法快速寻找到需要的讯息,造成受众满意度不高。报社在平台运行管理上处于发展阶段,缺乏一定的微营销技巧,会导致受众被同行业较为权威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报社分流。报社对微营销技巧的把握的缺失以及对受众没有较为全面的分析,让受众误认为平台运营人员就是一个每天不断发推文的机器,缺乏一定的技巧性。

查看全文

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激发群众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的发生加快了数字经济模式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与经济学存在内在关联,因此,论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原因及发展趋势,以此发挥数字经济的效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学;高质量发展

1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因此,立足于经济学视角详细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以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提供支撑。

2数字经济的概述

2.1数字经济的模式

查看全文

茵曼品牌营销策略探索

【摘要】茵曼品牌起步于互联网,在收割了高峰网络红利之后,顺应新零售发展趋势,及时向线下延伸。茵曼有过风光无限的高光阶段,也经历过磕磕绊绊却坚韧向前。论文从营销成功策略分析和未来发展建议2个方面对茵曼品牌发展进行阐述。茵曼营销策略极具研究价值,它具有首创性、典型性和可复制性特征。

【关键词】茵曼;品牌;营销;策略

1引言

茵曼是广州市汇美服装有限公司旗下的女装品牌,由方建华先生于2008年创立。茵曼依靠电商平台起步,现已打造成线上线下全渠道新零售模式。茵曼是中国成长最快、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服饰零售品牌之一,也是中国棉麻女装领军品牌。

2品牌定位及发展历程

2.1品牌定位

查看全文

行业期刊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新媒体生态逐渐形成。在信息泛滥并且高度同质化、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茫茫信息海洋中能吸引用户消费和赢得口碑的,只有独立的观点和专业的研究。就行业期刊而言,专业内容是行业期刊的生命线,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但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期刊传播方式单一、覆盖面窄、传播效率低的劣势日益凸显,行业期刊面临深度转型的压力。

一、行业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媒介特点

我国共有1万余家期刊,其中科技期刊占了半壁江山,行业期刊又占了其中的约70%。行业期刊作为我国期刊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沟通行业信息、指导行业工作、推广行业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行业期刊大部分创刊于70、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行业。行业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往往是该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相关科研院所等,行业期刊大都立足垂直行业,以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市场策划营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在推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行业期刊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强大的行业背景资源,以及对行业话题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专业的内容是行业期刊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因此,坚持专业属性,加强核心内容的打造,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信息参考,一直是行业期刊追求的目标。传统行业期刊的收入来源靠发行、广告、活动“三驾马车”。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引流更快,受众对传统期刊“文字+图片”的“硬广”宣传推广方式接受度越来越差,导致行业期刊广告和发行收入不可逆转地逐年下滑。曾经做得风生水起的行业活动由于受行业景气度下降和企业减负等相关政策的影响,也早已风光不再。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所有行业期刊的线下活动几乎清零。行业期刊的发展和所在行业息息相关,行业强则期刊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整体放缓,部分行业陷入深度调整,行业期刊也结束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新传播渠道日益盛行,行业期刊内外交困、腹背受敌。

二、行业期刊新媒体转型路径

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业期刊的专业性,使其在面对数字化浪潮冲击的时候,具有比大众报刊多一道的“护城河”,在大众纸媒频现倒闭潮时,行业期刊则相对稳定,这给行业期刊的新媒体转型留出了观察、借鉴和试错的时间。

(一)全文数据库

查看全文

消费主义思潮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主义思潮已经逐渐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消费主义倾向。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观念,分析出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分别为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足和新媒体的渲染与误导。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新媒体四个途径总结消费主义思潮的应对措施,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高职院校;消费行为

近几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主义思潮不断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各种便捷的消费和支付的手机应用的出现,更是使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变得更加迅速与广泛,身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必定也会受到影响。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能力和社会环境影响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形成不良的消费观。消费主义思潮已经开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探求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方法,为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

为调查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影响,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了972份调查问卷,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大三学生要进行校外的顶岗实习,因此大三学生不在随机调查的范围内,其中大一的有效调查问卷511份,占总数的52.57%,大二的有效调查问卷461份,占总数的47.43%。现根据两个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调研数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一)消费水平。根据调查问卷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来自农村、县城和城市的比例分别为78.91%、10.49%和10.6%,整体家庭月收入较低,在1000以下的占16.67%,1000~3000的占41.77%,3000~5000的占26.23%,5000以上的占15.33%。将在校期间平均月消费分为低于1000、1000~1500和1500以上三个档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9.16%、34.05%和6.79%。由此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家庭收入相对较低,整体消费适度,只有极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过高。(二)消费结构。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在基本饮食、购置生活用品、形象方面、学习方面、消费娱乐等几个方面,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结构。基本饮食方面,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6.73%,消费在500~800之间的占43.83%,消费在800元以上的占19.55%;购置生活用品方面,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41.46%,在100~200之间的占42.59%,在200元以上占15.94%;形象方面包括化妆品及衣物方面的花费,每个月形象消费在0~200区间占71.91%,在200~500元区间占20.88%,在500~800元之间占4.22%,在800~1000元之间占1.34%,在1000元以上占1.65%;学习方面,每个月学习消费在0~200元之间占95.88%,在200以上的占4.12%;消费娱乐方面,200元以下占62.65%,在200~500元区间占34.88%,在500~800元占1.65%,在800元以上占0.82%。因此通过消费结构的数据显示,把基本食品消费在800元以上认为消费较高,占比19.55%;把学习消费、形象消费、休闲娱乐消费、购置生活用品消费在200元以上称之为消费较高或不合理消费,分别占比4.12%、28.09%、37.35%、15.94%。统计后,综合这五组数据的平均值为21.01%。由此,可以初步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有21.01%的人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消费不合理或出现消费主义倾向。(三)消费方式。一是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通过电视购物的学生占1.65%,通过实体店购物占9.05%,通过电话购物的占0.93,通过网络购物占88.37%,说明网购已经成了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二是调查了在消费购物日,例如“双十一”、“京东618”等,高职院校学生是否会消费,发现有66.87%的人表示会购物,有33.13%的人表示不会。通过在评价周围同学的消费方式时,认为有17.9%的同学经常消费,花费大,认为有31.48%的同学偶尔消费,有47.53%的人认为周围同学消费合理,认为3.09%的同学消费节俭。可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会受到互联网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在进行消费时有10.49%的学生认为朋友和同学的意见十分重要,64.71%的人认为朋友和同学的建议一般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占15.84%,8.9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因此朋友和同学的建议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调查外出就餐时是否存在过度消费时,有4.32%的经常出现过度消费,有51.44%的学生偶尔发生过度消费的情况,只有44.24%的同学从不进行过度消费。三是通过调查显示有71.5%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使用过花呗、京东白条等分期支付软件,其中有14.51%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这样很容易引起过度消费,从而导致信贷危机。(四)消费观念。调查数据显示,有75.72%的学生赞成无论何时都应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但分析结果显示,有49.38%的学生认为周边的同学存在浪费现象,并且在消费的时候,有51.95%的人会制定计划,还有48.05%的人并不会制定计划。在想要消费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时,有11.73%选择向父母要,有1.75%选择向同学借钱,63.37%的同学会通过攒钱后购买,使用信用卡、花呗等分期支付的方式的占23.15%。在进行消费之后,有4.42%的学生会出现后悔的情况,消费过后偶尔会后悔的占68.42%,只有27.16%的学生在消费过后不会后悔。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学生认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与之并不一致。综上所述,虽然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适度消费占主流,但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费中也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

查看全文

后电视时代电视剧碎片化传播分析

【摘要】随着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的兴起,电视剧的生产、传播、消费乃至整个行业都呈现出新面貌:呈现方式的异质性、观察视角的分散性、传播模式的裂变性、消费运营的革命性,从而从内容、媒介、营销三个环节更新电视剧传播图景。

【关键词】后电视时代;电视剧;碎片化传播

媒介即讯息,互联网技术的健硕成长,导引电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再到网络电视,电视行业始终在摸索与修补,但并未动摇其根本性。4G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速度和固定的场景不再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传统的电视实践囿于技术与环境的变化而无法适应现实需求,后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诠释框架应运而生。“后电视”是指基于网络传输的视频信号以及它所承载的内容,它可呈现更多的视听传播形态。①“后电视”具有……注重互动、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②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③“碎片化”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产物。传统的“社会规则”被瓦解,整个社会极具包容性,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电视剧在后电视时代以及碎片化背景下,生产、传播、消费到整个行业都呈现出新面貌。

一、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的动因与价值

(一)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的动因。在传统中国社会,知识的获取呈现出线性垂直性特征,从始至终,整个知识体系完整统一,社会共识也维持一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包容性与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流动变得频繁。因特网技术的涌入,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超链接技术的兴起,促使原有的线性获取方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纵向与横向并存。并且,注意力可能在任意环节受到吸引与诱惑,不再从一而终,价值观多样化形态显现,从而引发“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基础上具备了为社会创新的潜能。但当这一技术变得普遍,乃至被人们熟视无睹时,变革才真的到来。传统电视时代电视剧的制作、播放与传播权集中于电视台等专业机构,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随着技术降维,时空的二维制限制不再是禁锢其的枷锁,移动化场景化接受信息成为主流,线性接受模式被打破,信息的认知与获取根据受众自身需求被建构。4G、5G技术使得速度与时延不再成为阻碍实践发展的藩篱,再加上通信资费的降低,促使图文乃至视频传播在硬性条件的加持下逐渐拥有市场,并呈现出主流传播的姿态。技术因素促使创新的潜能,即电视剧的碎片化传播最终得以实现。(二)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的价值。互联网技术的更迭,使信息的可见度和可搜索性大大提升。技术在为受众赋权的同时,信息池内的信息总量与质量亦难以得到控制与保障。社会性工具的普及,原有的把关机制不再致效,先出版后过滤成为新的模式。海量信息在信息池内相互博弈,受众的介入为博弈过程增添新变量,每个人为大众提供个人过滤后的信息,从而再次进行二次过滤,以此循环,完成信息的筛选。电视剧产业的勃兴,电视剧数量与日俱增,题材也随之多姿多彩。对于受众来说,切中肯綮的是如何准确快速地探寻到自身心仪的剧目。而对于传播者而言,电视剧收视率的提升则是第一要义。电视剧通过全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吸引受众稀有的注意力资源,在提高剧目曝光率的同时,也潜在提高了受众的触媒率。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选择蕴含着其对自身信息需求的准确认知。电视剧的碎片化传播,使受众信息的获取与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之间的灵活性增强,满足受众“场景化、移动化”获取信息的需求;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使停下来看剧这一日常娱乐方式成为奢望,茶余饭后,通过电视剧的传播,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社交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电视剧往往充当“社交货币”的作用,作为谈资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之间流动,在完成社交互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增强归属感。碎片化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语境,重塑了整个传播进程。传受双方角色互换的便利性逐渐提升,媒介使用权下放,传播平台由单一向全平台过渡,传播内容也由宣传性质逐渐转换为分享性质。

二、后电视时代电视剧碎片化传播特性

查看全文

网络营销对服装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飞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普及,网络营销尤为突出,已成为一种新型交易渠道和空间市场。在服装网络营销快速发展和以品牌竞争力制胜的今天,很少有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为此,我们通过分析服装网络营销的现状、网络营销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验证是否可以将网络营销作为服装的主要销售渠道及如何对这一销售渠道进行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效果。[1]

一、服装网络营销与品牌竞争力

1.服装网络营销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相对于传统服装营销模式,服装网络营销具有更加不可比拟的优势:降低销售过程的费用、使客户变为主动、及时传达最新流行、提供无限延伸的空间等。正是这些优势使其快速发展起来,对传统服装销售体系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同时,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变化,人们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牌。

2.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识别标志、一种价值理念,也是品质优良的核心体现。只有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培育和创造品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要想在消费者的心中提高品牌地位,必须使品牌的旗下商品有强大的商品力,创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文化,以有助于强化品牌个性,让品牌更广泛地被人们知晓。在当前品牌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企业要想提高品牌竞争力,则需要不断提高品牌的品牌力。孙茜指出,要想了解品牌力的维度和测量,需要通过服装网络营销对品牌力影响作深入探讨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品牌力研究选准方向。从营销实务方面讲,服装网络营销对品牌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企业营销渠道的选择、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等。[2]

查看全文

数字音乐文化艺术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行业也正在以其数字化传播的方式赢得一定的价值转化。在湖南省选取5家音乐企业,随机抽取部分音乐企业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发展的现状,包括经营理念、数字音乐价值、企业价值观念及对消费者的态度等内容。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价值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互联网+”为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通过互联网与音乐融合、互联网经济与音乐价值融合,能够促进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音乐;产业价值

在当今人们把“互联网+”比作经济发展“金钥匙”的时代,仿佛一切经济现象都离不开互联网。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于各个行业。也就是说,各个行业都在或多或少地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其价值转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行业也正在以其数字化传播的方式赢得一定的价值转化。为此,我们专门开展了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本课题研究中,对于实现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转化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就结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来谈谈“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实现策略。

一数字音乐发展现状

所谓数字音乐,就是指借助电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数字技术进行制作、存储、传播和消费的一种音乐。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数字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音乐形式[1]。在数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今天,数字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一)全球数字音乐快速发展由图1可知,全球实体音乐近些年来在走下坡路,其行业收入由2010年的89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54亿美元,下降了39.3%。与实体音乐收入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数字音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由图2可以看出,从2010年至2016年,数字音乐收入由43亿美元增长到78亿美元,增长(二)我国数字音乐的发展现状1.以免费模式为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数字音乐产值规模还是很不错的,从2013年的440.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80.6亿元。但这仅仅是数字音乐的产值而不是收入。我国有着13亿人口规模,2017年上半年国内手机上网用户就已突破11亿,这意味着数字音乐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很大的。但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带来很高的产业收入。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数字音乐产业以免费模式为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大网站也多以免费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音乐下载。当大家开始意识到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转换为价值收入的时候,试图以收费代替免费时,却发现广大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免费下载数字音乐的消费模式了。所以,当看到一些平台收费时,人们就会把目标转向免费平台。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图32013—2017年中国数字音乐产值统计(单位:亿元)2.商业模式渐清晰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100个网民中就有80位网民有上网听音乐的习惯。如果以11亿网民来计算的话,就有8.8亿的网民有着数字音乐的消费需求,如此庞大的需求群体意味着可观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因为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商业价值的存在,所以,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音乐的普及和服务提供商的介入,便出现了一些商业化运作的新终端和新应用。有了商业化运作,以付费下载、流媒体订阅服务和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商业化模式也渐渐清晰。3.音乐市场精细化数字音乐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既然市场规模非常庞大,那么,面对如此广大的消费群体,就需要商家根据消费的实际需求、消费行为和习惯的不同,对数字音乐消费群体进行分类,以实现音乐市场的精细化,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2]。4.个性化音乐定制由于我国网民习惯于免费提供数字音乐模式,所以,普通的音乐下载已经不大适用于商业盈利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要想网民愿意付费去下载音乐产品,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做文章。比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是一种很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从最近几年流媒体订阅服务的增长态势也可看出,个性化音乐定制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数字音乐产业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二“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