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0:1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风险应急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风险应急管理

交通厅事故风险应急管理讲话

同志们:

这次经验交流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我认为有四个特点:一是会议准备时间比较长。安全处20*年上半年就着手准备,并做了许多调研;二是时间比较特殊。这个时期是我们交通安全工作的敏感时期和重要时期;三是内容比较丰富。既有经验交流,还有业务培训。四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面广、层次高。包括厅机关的相关处室、厅直单位、市县两级交通局的领导。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总体要求,总结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相互交流体会,从而推动全省交通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刚才,松原市交通局、永吉县交通局、白城市地方海事局、省高管局公主岭管理处和吉运集团等五家单位分别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应该说这些经验很好,很有特点。说明大家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是动了脑筋的。尤其是单位领导重视、责任机制落实、部门基础工作扎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这些单位一个突出共同特点。其他进行书面交流单位的工作也各具特色。厅安委会办公室要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经验做法,进行认真归纳总结,并在全省推广,提高我们的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这次会议省安监局非常重视,特别是省安监局丁喜忠副局长、王工一处长在百忙中专程前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刚才,丁局长就如何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丁局长的讲话站位高、针对性强,对我们的工作既给予了肯定,对下步的工作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家回去后,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

下面,就当前和今后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我代表厅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做一个负责任行业”的理念,始终如一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1、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的稳定大局。安全是厅党组提出的交通工作三个永恒主题之一。过去是“质量、成本、安全”,现在变为“安全、质量、成本”。在每年“文明在交通”活动中,把安全纳入并列入重要位置,实行一票否决。对此,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角度出发,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当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甚至牺牲职工生命为代价;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关系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有了安全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和谐;要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不抓好安全生产,就没有全面履行职责。各单位、各部门和企业,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查看全文

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在应对日趋频繁、复杂和严重的灾害风险过程中,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局限性凸显,客观上要求推进应急管理模式从以政府为中心向以社区为中心,实现应急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和主体外移。美国适时提出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其先进经验亟待剖析和总结。基于对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理念、原则、实施策略和路径等关键要素及其实践经验的梳理和概述,总结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特点并得出启示。

关键词: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灾害风险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环境的急剧变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灾害风险持续增加。①面对日趋频繁、复杂和严重灾害风险的挑战,世界众多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资源、能力已不能解决灾害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②而社区在灾害风险治理中却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③鉴于此,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纷纷推动建立完善基于社区的应急模式、机制和管理体系,实现由基于政府的应急管理模式向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转型。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国家开始想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转型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经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应急管理起步早,经验丰富。近年来,随着灾害风险形势与日俱增,美国推进应急管理模式改革。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于2011年提出了“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并在7个社区展开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应急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在我国进行应急管理模式改革亦是大势所趋。尽管各国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变化情况、城市化进程、信息化程度、社会制度环境等存在差异,以及各国的应急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不同,但各国应急管理模式的诸多方面均具备比较借鉴价值。美国全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是应急管理模式改革的典型案例,其成功的经验亟待剖析借鉴。然而,针对国内外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本文将在对美国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理念、策略、实施路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验和启示,以期对国内应急管理改革起到指引作用。

一、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理念、策略与实施途径

(一)基本理念。针对美国灾害风险新形势,FEMA关于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中政府与社区的地位与关系、社区资源利用、公众参与以及社区防灾减灾目标等都形成了新的理念。第一,关于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改变了以往应急管理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理念,提出政府、社区多中心,社区“领导”应急管理的理念。FEMA敏锐觉察到政府在应对灾害风险中的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提出政府不能包揽灾害风险应对的一切事务,在应急管理中应该起到主导、指挥、协调作用,而不是“领导”作用。社区作为灾害风险的直接受害者和主要应对者,在应急管理中应该起“领导”作用,而不能被动“响应”。第二,关于社区资源,FEMA认识到社区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社会关系网络等资源,在灾害风险应对中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进一步加强。第三,关于公众参与和网络治理,提出社区公众有效参与对于防灾减灾起着关键作用,要运用各种途径倡导社区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提高社区公众在灾害风险应对中的地位,发挥其作用,并推动形成良好的政府与社区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应急管理网络治理。第四,关于社区防灾减灾目标,应急管理不应仅仅着眼于防灾减灾短期目标和绩效,而应以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灾害风险的复原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二)主要原则。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是全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模式,其目标的实现和社区复原力的提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关键因素有三个,也即全社区模式的三个主要原则。第一,了解并满足全社会的实际需求。各个社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网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应急管理者应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现实生活中的安全状况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全社区模式下,由于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应急管理,这为应急管理部门深入地了解社区居民对于防灾减灾方面的实际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发动社区广泛参与并赋予其权力。社区由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公民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组成,具体包括社区服务的团体和机构、宗教团体和残疾人群体、学术团体、专业协会,以及私人和非营利部门。政府应急管理不能满足应急管理需求的情势下,应发动社区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公民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使社区公众成为应急管理队伍的一部分,并赋予其应有权力。当社区公众与政府能有效进行应急管理对话时,它就能充分表达其真实需求以及提供解决这些需求的资源,也能促使社区作出切合社区实际需要的应急规划,提升当地防灾减灾能力以应对各种威胁和危害。第三,实现社区应急管理与社区日常工作的有机统一。全社区模式要求调整政府与社区关系,整合社区已有的组织、资产、技术和网络等资源,以及协调个人、家庭、团体组织的关系,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和关系做好灾前准备,以及灾时应对和灾后恢复。(三)全社区应急管理实施策略。为推进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FEMA基于部分社区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社区的六个主要策略。1.认识社区的复杂性社区相互依存,有其共同特征,但社区在人口、地理、资源、政治、经济、组织、政社关系、犯罪状况、社会网络形式以及凝聚力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社区具有其独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应急管理者应根据社区的这些特征制定社区参与策略和合作方案,以满足防灾减灾实际需求。了解社区人口特征、人际交往、资源、需求和解决方案有多种途径。目前,美国比较常用的途径是社区地图,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社区能力和需求的方法。应急管理人员可使用社区地图收集相关数据,如社区人口状况、人际交往和社区资源等信息。掌握社区基本情况有利于应急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公众的需求,进行社区应急管理。2.了解社区需求和能力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是有效参与防灾减灾规划和行动的前提,也是实现防灾减灾目标的关键。随着灾害风险形势的变化,社区应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应急管理必须着眼于社区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解决社区面临的新问题。政府部门和社区公众要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能力,通过相互协商,形成对社区实际需求的共识,共同寻求解决这些需求的途径与方法。为全面准确认识社区防灾减灾真实需求和能力,美国一些社区运用自我评估方法来评估面临的威胁、危害和备灾情况。如墨西哥湾海滨社区复原力重点项目研究团队开发的一个自我评估方法——社区复原力指标(CRI),该评估方法可用于以下方面社区灾害应对能力的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交通状况、社区规划、防灾减灾方案、商业规划和社会系统等。社区复原力指标能有帮助应急管理者找出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和差距,促进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沟通与协商,提高社区抵御灾害能力,以及评估灾后复原力水平。3.建立与加强与社区领袖的关系社区领袖是应急管理部门与社区公众以及社区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与社区领袖联系与合作是应急管理部门在社区内获得更广泛信任的重要途径。社区有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领袖,如社区组织领袖、地方议会成员和其他政府领导、非营利组织领袖、企业领导、志愿者或宗教领袖等,这些领袖在学识、能力和资源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对社区应急活动情况及其公众参与积极性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社区领袖和合作伙伴可以协助应急管理部门了解社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据此推断何种防灾减灾活动会使居民易于达成共识和接受,并号召社区公众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工作。4.建立和维持多元伙伴关系建立和加强与社区公众的伙伴关系是确保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开展集体应急行动和有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织策略。建立加强公私伙伴关系、优化协调机制和激发合作的动力能有效保障合作的持久性。另外,多元伙伴关系能促使社区公众对防灾减灾达成共识,并促进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支持。鉴于此,在全国第一次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复原力会议上,FEMA行政长官克雷格福格特(CraigFugate)提出,“在应急管理中我们不能割舍任何一个部门,因为相互依存关系太大……我们希望私营部门成为应急队伍的一部分,公私部门间应是协作关系而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建立伙伴关系的关键是要寻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采取有效的合作途径。为此,一方面,要采取合适的与社区公众及当地领袖的沟通方式与途径,如通过简报、会议或志愿者活动,以确保应急主体沟通顺畅和信息对称,保证应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公众的合作伙伴的应急准备活动(如应急演练),这是保持应急管理活力的途径。5.授权地方行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风险形势,仅仅依靠政府已不足以应对各种灾害风险,必须实现应急管理重心下移和权力下放。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挥-控制”管理方式,①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由此造成下级部门和社区公众对应急管理部门的过于依赖。为此,FEMA提出应急部门的职责应该是积极推动和协调防灾减灾方案的确定、争取救援、行动实施和结果评估等防灾减灾行动,而不是直接“领导”应急行动,而社区公众的职责不应只是响应,而应是“领导”应急行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就成为促进社区领导自身进行防灾减灾行动的重要因素,它为社区的防灾减灾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格局一旦形成,防灾减灾效果就会日益显现,并产生持久的效力。加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应建立对各方的角色和责任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赋予地方相应的集体行动权力。应急管理部门应该清晰地传达防灾减灾愿景,使参与组织能在长期内投入足够的资源,并清楚地了解所期望的结果。特别是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如电信设施、交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薄弱,以及应急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员工,因此,赋予地方行动对于农村社区尤为重要。②6.加强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网络和资产的利用和建设利用并加强现有的社区基础设施、网络和资产是指利用社区已有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于应急管理活动。社区在资金、物质、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并有一系列的控制各类资源的社会行为团体、机构、协会和网络等组织。社区长期以来已形成组织和管理这些社会基础设施的可行的方式。无论是招募志愿者或接受捐赠来储备当地物资或动员邻里建立预备组织,社区都有较强的能力来完成这些应急准备需求。应急管理部门介入社区常规管理工作并引导社区逐步将社区资源运用于应急管理对于应急响应和灾后长期恢复至关重要。为此,第一,应急管理部门要支持和加强社区常规活动,如为公众提供会面和交流的空间,提供资源以支持当地的活动,并推动拓展新的伙伴关系,以扩大资源共享。第二,通过参与社区常规工作的讨论和决策等活动来加强社区已有能力,并以开展应急管理活动来发展社区的伙伴关系。第三,应急管理部门还要与社区内非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与合作,倡导他们参与应急活动,发挥他们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四)全社区应急管理实施途径。由于社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各地区的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实施途径也不尽相同。FEMA通过与NPOs、学术界、私人组织和各级政府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实施途径。1.掌握社区真实需求首先,对应急管理人员开展社区多样性教育,对他们的文化竞争力进行干预,并对他们进行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训,推动他们建立一个多语种的志愿者关系,促进他们与社区各类群体进行互动。其次,了解社区的群体特征,并发动公众参与社区重要问题讨论与决策,为社区制定防灾减灾战略提供建议;掌握社区公众间的交流语言和方式,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情况;了解社区公众讨论和决策的场所,社区公众议事并非总是在议会场所,也在其他一些社区场所,如社区中心、社区聚会、社区俱乐部或宗教场所。抓住机会了解社区有关应急,如业主协会的季度会议是获得当前的社区问题和重要的公共信息的机会。2.建立与社区的伙伴关系应急管理部门首先要确定社区应急管理利益相关者主体范围,包括童军团、俱乐部、家庭学校组织、宗教团体和残疾人组织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多年来在社区已经获得了广泛信任,并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成熟的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应急管理部门应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建立并保持经常性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对于在美国受灾害影响的外国居民和游客这类利益相关者,可通过他国驻美领事馆或使馆代表建立联系以获得国际合作伙伴支援。3.有效促进社区公众参与社区公众广泛参与是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FEMA提出了有效促进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途径,主要有:加强与公民委员会(CitizenCorpsCouncil)的联系,以此增加应急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合作,以及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雇用有代表性的员工,组成多元化应急队伍;使用社区各阶层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保持与社会各阶层的良好的沟通;推动社区各类组织在社区应急活动中扮演正式角色,促进社区公众参与培训活动和应急演练;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双向信息交流机制,及时报道和跟进灾害风险消息,并做好沟通和宣传工作;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应急教育,推动个人、家庭和社区开展应急准备活动;制定包括社区公众均能充分参与的恢复计划;召开综合性社区会议,并将应急规划事项纳入社区会议议程;合理安排应急会议,充分考虑影响参与应急会议的因素(如参会者缺乏育儿人手、交通不便和时间冲突)和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组织社区会议时充分考虑社区残疾人群体的身体状况、程序和交流方式等的需要。4.激发公众防灾兴趣,促进公众与社区组织对话通过主办市民会议,并通过参与社区常规工作会议,加强政府与社区公众的对话,促使社区公众参与应急规划过程;听取公众的需求,探讨公众在规划中发挥作用的途径;确保地方电台、广播等媒体与居民沟通的畅通,以回复用户关于应急管理咨询以及征求公众的意见;实行应急执行中心(EOC)部分职能的对外开放,邀请学校等组织机构实地考察,介绍社区备灾所使用的设备、组织及协调方法。5.抓住社区公众参与应急活动的兴趣点,促进公众参与提升社区复原力的讨论建立和加强与当地有号召力的人物和意见领袖的联系,并了解社区公众的兴趣所在,以调整应急管理活动内容,满足他们的兴趣;了解社区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应对措施,协助探索解决应急需求的方法与途径。6.推进应急管理改革与创新了解在应急管理中如何与社区合作伙伴分享和加强资源,如为社区合作伙伴提供紧缺的设施、设备等;与社区机构协作,了解它们在灾害风险中预防、保护、转移、响应和恢复的各种措施,并对他们的应急活动和资源给予支持,避免与社区合作伙伴的相互竞争;掌握为社区提供支持的组织的信息,确定这些组织在不能支援社区的情况下的接济方案。例如,若物资储备机构定期发放的食物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时候,应急管理部门应提供备用食物给物资储备机构,以帮助他们在灾时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利用现有的社区组织和活动,如当地家长委员会(PTA),应急管理部门要推动社区应急响应小组(CERT)为这些组织提供培训,以提升社区组织应急服务能力。7.加强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加强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实现双方信息畅通与共享。一方面,社区公众应尽早向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便应急管理部门更好地对灾害风险实行预防、保护、转移、响应和恢复。相反,应急管理部门应向居民提供关于组织基本情况和职能的信息,以便居民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援助。推动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方式。一是推行多方位的信息共享项目,这是一个维护社区应急伙伴关系的良好途径;二是定期召开社区领导和合作伙伴的正式会议和非正式会议,以加强社区公众和应急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活力;三是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对私人组织在业务规划制定等方面的支持。

二、全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的实践及经验

查看全文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探讨

[提要]后疫情时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即将变成政府相关部门的必要能力要求。沈阳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曾暴露出风险预判、分级预警、应急处置的短板,必须强化政府与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关键词:沈阳;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应急管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带来巨大影响,在各地区紧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组织应急救援治理的同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再一次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沈阳市在此次疫情防控治理过程中,也曾几次出现疫情反复的情形,依然暴露出在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识别、预警以及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短板,亟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秩序、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甚至还会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带来破坏,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衰退、社会恐慌以及次生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突发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难以预料也难以避免的,虽然在事件发生之前也会存在一定特征与预兆,但是想要准确识别预兆并对其进行风险预判往往较为困难,因为大多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先预兆并不具备特殊性,或在过往不曾出现过,以至于难以准确识别。但是,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突发性,能够尽可能做到有效预警及迅速响应。(二)紧急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主要体现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任何预兆,或者预兆事件较短,事件一旦爆发扩散就格外迅速,如果有关部门应急管理能力较低,会让事态影响程度进一步加剧,造成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因此,紧急性决定了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布有效、真实的信息,而这又再次对获取信息途径、公众参与机制、多方知识协同等提出了要求。(三)扩散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其扩散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常以传染性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形式出现,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而现代交通技术的发达,人员、物资流动性的加快,大城市人口密集度的提升等因素,也进一步让公共卫生事件突破地理因素的限制,扩大传染的范围。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短短1个月时间就已经席卷全球上百个国家,且除了中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足以证明其扩散性特征。(四)反复性。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明确地看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复性特征。这种反复性一方面是源于病毒会反复持续地侵害人体免疫系统,难以被根除,哪怕人体产生过抗体,但随着免疫力降低、适应性免疫反应不足等因素,也会导致再次感染;另一方面是源于病毒本身的季节性表现,很多呼吸道病毒会在特定的季节重复出现,且再次出现时容易与同时期其他病毒互相作用,造成更严重的多重感染、重叠爆发,这种重复性也让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系统和医疗卫生体系面临更大挑战。

二、沈阳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及应急处理中的问题

查看全文

市安委办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根据《年网格化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安排》,现制定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基层风险管理,落实“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镇街的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90%以上;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风险目标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基层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内容

查看全文

应急质量管理创建思路

一、应急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应急管理作为时代的紧迫需求,必须通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手段推动其发展,变非常态化管理为常态化管理,才能实现各类组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和损失的降低。事实表明,旧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应急管理必须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抓管理、抓方法、抓质量。

(一)应急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普遍适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是工业中普遍运用的一个质量标准,但其在教育、医疗、公共部门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普遍实用性。质量管理中的ISO标准同样可以作为衡量组织应急管理质量的尺度,用以对应急管理进行监管、考核。其中,ISO9001:2000标准明确指出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ISO9001:2000标准1.2)。ISO9000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强调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强调“岗、责、权”相统一。[1]这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任何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也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点。按照通常的理解,产品指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用于销售的有形物品。而ISO9000:2000标准3.4.2对产品下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任何过程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产品。因此ISO9000标准在该定义的注解中指出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型: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应急管理的效果就是一种产品,并且这种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经过严格有效控制的流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关,合理设置,这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共通的。因此,可以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组织的应急管理中,以推动应急管理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质量。2.质量管理与应急管理的互通。质量管理中旨在增强顾客满意的ISO9000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正是这些基本原则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互通性,才使质量管理成为应急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急管理的核心既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过程方法。应急管理主张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第三,领导作用。应急管理同样强调指挥系统的重要地位。第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建立在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第五,全员参与。对于应急管理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建立应急理念,并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管理中。第六,管理的系统方法。应急管理也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将整个管理流程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目标的有效性。第七,持续改进。应急管理要求从过去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错误中学习,推广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学习。第八,互利的供方关系。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遏制突发事件。以上质量管理与应急原理在基本原则方面的互通性表明,将发展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急质量管理即由此产生。

(二)应急质量管理的内涵

应急质量管理,是运用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如ISO标准的过程管理、顾客为中心等,进行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新领域和新思路的开拓,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的有关理念和方法而提出的“应急质量管理”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运用到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建立起完善的应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组织运行的破坏,进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查看全文

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隐患风险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整治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隐患风险问题的决策部署,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发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践行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守住安全生产红线,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整改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总体目标。提升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有效落实,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市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可控。

二、企业主要任务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对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要依法履行主体责任,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上下游全链条安全责任实名追溯制度和最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逐级、逐岗签订责任书,把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全环节、全过程。健全完善涵盖企业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管理等安全生产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管控有效的安全风险预防长效工作机制。

查看全文

构建集团财务危机预防管理研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经历着各类风险的考验。企业需要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日常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等,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现金流通以应对危机,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防控;应急处理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内周期性结构的调整使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空前复杂的经济形势,防范、化解好处置企业财务风险,保证资金链安全好现金流畅通,已是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而企业集团因成员单位多、产业跨度大、产业链长、管理层级多,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根据企业集团的特点,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着手构建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一、提高控制财务风险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多变,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认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查看全文

危机管理风险制造与规避分析

【摘要】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同在的中国转型期,政府主体在克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规避的任务环境带来了其与风险制造的行动后果之间的悖论。因果信念的完全性程度和欲求标准的明确性程度影响着风险管理行为。转型社会中危机管理要注重目标引导与知识管理,直面社会不确定性,在监管总结、知识分享、案例学习、预案预演等方面加强对因果关系知识的把握。

【关键词】风险管理;应急管理;风险制造;风险规避;目标引导;知识管理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共时性,危机与风险也在相互裹挟、相互叠加中侵袭着这个社会。在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推进是不断创造新风险的过程。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非常规性社会风险的衍生与叠加,不少人发出了“生存即风险”的感慨。危机管理与风险防范已成为转型社会发展避免走向失败而不得不面对的时代问题。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2015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安监局、监察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等有关方面组成调查组,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聘请爆炸、消防、刑侦、化工、环保等方面专家参与。次年2月,国务院批复调查报告,查明事故直接原因为硝化棉积热自燃引爆硝酸铵,瑞海公司严重违法违规经营,处分五名监管不到位、职务失范、失职渎职、违法操作的省部级官员。此事件提醒我们,要从理论层面认清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异同,尽力减少不同类别风险的叠加与嵌套,防止不同程度风险的交织与冲突,防范风险升级和危害扩散。

一、来自理论与实践的逻辑: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

(一)理论的角度: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第一,时域上非共时性:风险强调未来,存在概率;应急强调当下,已成事实。风险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范畴,是对未来状态的一种感知与预测,与不确定性、可能性不可分。风险管理是对未来存在着发生概率的风险进行早期处理的系列程序,注重防患于未然。不同于此,应急是一个事实性范畴,指向现在。《钱伯斯词典》把应急定义为“突然发生并要求立即处理的事件”。应急管理是为应对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灾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也称为“紧急事态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强调危机管理的即时性,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狭义上是对眼前突发的需要立即处理的危机进行应对的活动。第二,阶段隶属关系:风险管理是对社会风险和危机进行系统性管理的过程,包括建立背景、识别、分析、评估和治理风险五个行动,应急管理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应急管理被定义为处理和规避风险的学科,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应急管理是斯蒂文•芬克危机管理四阶段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的发作期,是罗伯特•希斯有效危机管理5R(缩减、预备、反应、恢复、恢复力)模型的反应阶段,是米特罗夫危机管理五阶段论(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的控制损害阶段,是奥古斯丁危机管理六阶段论(避免、准备、确认、控制、解决、获利)的控制、解决阶段。计雷等指出,“按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干扰情形、危机状态和突发事件三种情形,与此相对应有三个管理层次:干扰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1],应急管理是对已发生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阶段。第三,本质的共同归属:主观决策。风险管理是人们面对或预测社会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选择或做出的一系列决策的总和,应急管理是在非常规状态下人们为了最大化减少灾害损失而做出的一套决策性反应。两者本质都归属为应对客观形势的主观决策性行为,旨在通过主观作用于客观而改变不良状况。(二)实践的角度: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略胜一筹。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常态化、持续性、多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美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立在整体治理能力基础上,通过法制化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包括在体系中[2]。加拿大以《综合风险管理框架》为界标形成了以突出风险规划、注重决策、融入实践、持续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英国基于“无法了解应扮演的角色,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的管理风险,专设国内意外事务秘书处,将风险要素纳入政府部门日常管理中,构建管理职能流程,承担制定规章、服务照顾、实施管理三方面职责,尤其注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管理。日本基于不同种类突发事件建立了组织完备、责任明确、运行有序、精干高效的应急管理协调体系。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少国家多以管理理念的前沿化、组织机构的专业化、协调体系的有序化、应急行为的规范化等举措来避免政府自身风险管理行为引发次生风险。其他国家在治理风险时多将注意力放在应急处置上,即使这样面对危机依旧捉襟见肘、低效无序。在当下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要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模式,在防范社会综合风险、政府内部组织风险和外部运营风险过程中,注意政府组织自身行为,防止风险管理过程中制造新的风险。

二、任务环境与行动决策的悖论:风险规避与风险制造的共生循环

查看全文

浅谈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发展正在由粗放式的发展转向更安全、更环保、更有效率的发展模式。企业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其要求也日趋严格,论文撰写者通过对近十年来接触不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经验和不足,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现阶段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立的模式方法。

关键词: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立

安全之于企业生产,如同呼吸之于人类,没有了安全企业生产如同无稽之谈。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没有危险就意味着没有风险,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则会导致事故,根据海因里希法则,企业生产事故中导致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没有伤害的事故件数比例为1:29:300。这就意味对企业建立良好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对基本企业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生产过程的任何风险,都离不开人、环境、设备这三要素。根据风险的三要素,安全生产风险控体系的建立也就有了针对性,撰写者根据专业知识,结合工作经验提出现阶段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立的模式方法,并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分成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员工培训、应急管理、检查审核与改进五个部分。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建立企业自己的安全管理机构,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覆盖到厂、车间、班组,并设立各层级负责人,在企业日常生产中起到监督生产,及时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行为,并进行指导教育。企业安全的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全面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建立企业其它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保证有效执行,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企业的二级负责人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企业所设立的安全管理机构,必须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必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在生产中的管理结构形同虚设,所导致管理环混乱,权责不清,一旦发生事故每个人推卸责任,不顾一线员工的安危。安全管理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如同一块厚重的基石,只有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机构,才能使管控体系发挥其作用。企业的安全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生产方式和机构组织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改进和更新,使安全管理机构符合企业的生产模式和规模。

2风险评估

查看全文

全乡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工作方案

为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行动成果,深入推进平安和平建设,现就构建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等“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将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坚持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属地管理,坚持源头防范、系统治理、专项整治相结合,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消除风险隐患,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风险查找机制,全面排查安全风险

1.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明确风险点查找、辨识工作的范围和工作要求,全面分析可能发生事故的领域、部位和关键环节,找准、找全安全生产风险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