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估值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1:35: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风险估值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文件风险分析论文

一、第一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家们的评估结果表示电子文件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家个人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评估者皆为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故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子文件风险的一般认识。中外专家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风险因素评估值的平均分为4,这说明课题组挑选的风险因素切实存在于电子文件管理之中,它们带给电子文件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确系关键风险因素。

查看全文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研究论文

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德尔菲法(即面向专家的多轮匿名函询法),对引发电子文件风险的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接受调查的共有6名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外专家和8位国内专家。调查共进行了两轮,其中,国外专家仅参与了第一轮调查,而国内专家参与了全部两轮调查。中外专家对电子文件风险因素危险程度评价的同与异,既反映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中外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现状、意识的差别,值得我们关注。

一、第一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查看全文

证券公司停牌股票估值研究

【摘要】自2015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出现大幅动荡,最终出现了大面积股票停牌,停牌高峰时1447家上市公司停牌,占到当时全部2777家上市公司的52%,其中约20%的停牌股票停牌时间超过60个交易日,很多上市公司更是长期停牌超过半年,这些停牌股票的估值问题成了各证券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通过对股票停复牌的监管规则、停牌股票估值的影响、国内外金融同业对停牌股票估值的管理及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证券公司停牌股票估值方法和管理的完善措施。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影响较大,影响证券公司财务报表,融资类业务债权安全、绩效评估、风险管理等管理手段及部分资产管理产品的申购赎回的公平性,目前国内外主流的估值方法有指数收益法、可比公司法、市场价格模型法以及估值模型法等,我们建议从提高估值合理性角度,应该采取细化停牌股票估值方法、制定合理估值指数体系,制订内部估值流程以规避操作风险等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证券公司;停牌股票;估值

自2015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出现大幅动荡,最终出现了大面积股票停牌,停牌高峰时1447家上市公司停牌,占到当时全部2777家上市公司的52%,其中约20%的停牌股票停牌时间超过60个交易日,很多上市公司更是长期停牌超过半年,这些停牌股票的估值问题成了各证券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影响较大,影响证券公司财务报表、融资业务的债权安全,绩效评估、风险管理等管理手段及部分资产管理产品的申购赎回的公平性,解决这些停牌股票的估值问题对证券公司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停牌股票数据分析、估值方法体系理论,结合国内外金融同业对停牌股票估值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细化停牌股票估值方法、制定合理估值指数体系,证制订内部估值流程以规避操作风险等建议。

一、证券公司停牌股票的估值管理现状及其影响

(一)证券公司停牌股票的估值管理现状。证券公司中,停牌股票估值主要影响证券公司股票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目前证券行业对于自营业务的一般性做法是:对于短期停牌,估值取股票停牌前的价格,对于中长期停牌,使用指数收益法进行估值,部分证券公司对于重大负面信息停牌或超过3个月的长期停牌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因确定估值。对于资产管理业务,遵循相关监管制度合理进行估值。在指数收益法中,行业指数的选取上国内金融机构一般选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基金估值行业分类指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基金估值行业分类指数(以下简称AMAC指数)依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中的门类划分,编制16个门类指数(不包括制造业);依据制造业门类下的大类划分,编制27个大类指数,共有43条行业分类指数。AMAC指数在样本调整上分为定期调整和临时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每半年一次,剔除ST股,剔除成交金额在全市场排在后5%的股票。临时调整包括新股上市第11个交易日被临时调入,对停牌、复牌的股票进行临时调入调出。(二)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的影响。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意义重大,一旦发生估值职责不清晰或者估值方法不当,将造成重大影响。1.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财务报表。停牌股票作为证券公司重要资产,其公允价值会反映资产负债表中,其盈亏情况会反映在利润表中,一旦发生估值方法失当或估值职责不清晰导致错误估值,财务报表数据将会失真,会给公司股东、经营管理层和员工传递错误信息,造成严重后果。2.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的债权安全。近年来,以证券为担保品的融资类业务蓬勃发展,是证券行业越来越重要的业务类型。融资类业务的债权保障主要依赖于担保证券,担保证券停牌特别是大规模停牌,将使担保证券暂时丧失流动性,给融资类业务的债权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对融资类客户所持停牌股票的估值还影响着平仓、限制客户交易等控制措施。3.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内外部的经营压力,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从风险类型来划分,一般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股票类资产价格变化属于市场风险,监控和限额是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限额是指给投资组合设置各种额度控制,较常见的有VAR值限额,止损限额等,限额控制的基础是组合盈亏,停牌股票的估值直接影响组合盈亏结果,会导致限额控制不准确或失效。4.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组合绩效评估工作。证券公司投资组合绩效评价是从事后对证资投资组合的效果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为公司激励机制提供依据,对证券公司具有重大意义。投资绩效评价测量的基础是测量投资组合的获利能力,而一旦投资组合中的停牌股票估值不准确,会造成公司对投资经理的激励行为的不准确,同时会影响投资者对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的错误判断,对证券公司造成重大影响。5.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的申购赎回的公平性。具有资产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会发行资产管理产品,部分产品可以申购赎回,不强制持有到期,而申购赎回的基础是产品净值计算。当资产管理组合中的股票出现停牌时,市场呈现单边大幅上涨或下跌的行情时,会导致产品净值偏离较大,影响产品申购和赎回的公平性,从而助推知情投资者的套利和提前赎回行为。

二、国内外金融同业对停牌股票的估值方法及管理模式

查看全文

对经济危机下投资与交易风险管理模式考虑

目前看来,无论是国外商业银行还是国内商业银行,都在本次经济危机中遭受冲击。投资与交易类业务不仅涉及到市场风险,还涉及到信用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风险的传递和转移起到了加剧和共振的作用。即使是风险管理体系较为完备的著名跨国商业银行,也无法发挥其在资金交易风险控制方面应有的作用。有人怀疑,是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投资和交易业务发展的管理需要了。在笔者看来,风险管理模式尤其是投资与交易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要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因为风险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各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决定各机构是否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

一、不要孤立地看待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与交易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方面。但是仍在持续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无论是国外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尤其是拆借利率的急剧上升,还是国内商业银行对外资机构人民币短期融资的谨慎交易,都反映出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溢价在增加。在信用类债券资产方面,次贷类相关债券资产的价格大幅下挫,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房价大跌,引致债务人违约率和预计违约率大幅提高,由此产生不能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国内债券市场虽运行良好,但是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下,行业、产业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部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人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导致严重的信用违约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银行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务证券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等息息相关。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边界也愈发模糊,比如前面提到的次贷类相关产品,包括抵押贷款证券(ABS、MBS)、担保债权凭证(CDO)等,还有很多结构性产品、混合证券,其还本付息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传统市场风险管理模式与现实市场存在差距,这些产品创新的风险包含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部门认为它们主要包含信用风险而疏于管理,信用风险部门则由于该类产品被定义在交易账户中而认为应属于市场风险管理的范畴。因此,不要孤立地去看市场风险或者信用风险,在交易和投资方面,三大风险联系紧密,风险形态不断变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交易和投资业务进行适当的风险整合,避免风险管理漏洞。比如成立专业团队负责投资与交易业务的整体风险防控等。

二、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得以体现是关键

经济危机也让人思考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体现。风险经理是否要负责审批相应的业务?是否有业务否决权7这些问题似乎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至少要保证风险经理可以独立地思考、判断,对商业银行整个投资与交易的风险水平进行独立地监测与报告,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实际情况设定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头寸限额。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必须从组织设计、用人制度、绩效考核上给予保证。一是实行资金交易部门的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对派出风险经理进行考核、评价,还有一种派驻经理是双线报告制度,由资金交易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考核与评价,其中风险管理部门考核的权重要高于资金交易部门。二是风险经理要有一个独立的报告路径,以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知晓全行的风险状况和所承受的风险水平。三是要求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不仅仅是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更多要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中按照既定风险偏好和经营原则处理两者关系,要维护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并不断强化独立性要求。如果说,风险经理只是一个建言者,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在体制和机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和理顺管理决策机制,给与风险经理相应的权限,保证业务经营在既定的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

三、市值重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安排和偏好选择问题

查看全文

企业财务怎样应对并购业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并购作为现代企业快速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风险遍布于决策、操作和整合等环节,对风险应对不慎很容易导致并购的失败。财务部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心,担负着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支撑、经济活动监督等重任,对企业并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围绕企业财务部门如何积极应对并购工作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财务人员提供一丝借鉴。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应对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等形式,企业并购已成为当代企业实现资产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财务部门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专业部门,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具有重大影响。一个好的财务部门能够反映和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遇到的各项问题,协助管理层做好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最终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一般来说,财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内控、预算、绩效管理等。在企业并购业务盛行的现代企业中,财务部门应重点发挥哪些作用呢?

一、战略协同

(一)配合制定企业并购战略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是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企业管理层在制定战略时,财务部门应充分参与,并利用专业知识,以数据的方式反映公司所控制的各项要素,为最终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手段,越来越多被纳入企业战略中。对此,财务部门应梳理好企业资源和数据,如公司资金状况,筹资能力,盈利水平等指标,从企业实际出发,量入为出,并协助制定企业并购战略,确定企业并购目的和实现手段,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查看全文

新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摘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柱,商业银行的经营及利润情况一直颇受关注。回顾近几年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核算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当属2017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修订并新金融工具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23及24号)一事。本文在对新金融工具进行简要解读后,分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及业绩管理上的影响,为商业银行应如何在适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时实现平稳过渡及后续管理核算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准则;商业银行;分类计量;减值与估值

一、对新金融工具的简要解读

(一)分类和计量方面。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分类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计量)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摊余成本计量)。上述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依据商业银行的主观意图,具体对于债券投资而言,若商业银行以赚取短期买卖差价为目的,则应当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若商业银行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且该债券在公开市场上有活跃报价,则应当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若商业银行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但该债券在公开市场上没有活跃报价,则应当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若商业银行的意图尚不明确,则往往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这四分类较为复杂且过于依赖商业银行的主观意图,任意性较大。新金融工具则实行三分类,首先判断金融资产能否通过合同现金流量测试(下称“SPPI测试”),若可以通过SPPI测试,再看商业银行对其进行管理的业务模式,结合上述两个因素进行三分类的判断,具体如下表格:(二)减值方面。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已发生损失法”,而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减值则采用“预期损失法”,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计算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关注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需要计提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范围扩大,也对其确认资产减值的时效性要求提高,要求商业银行更加密切地关注金融资产的风险状况变化,及时地确认资产减值准备。(三)估值方面。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由于不能通过SPPI测试的金融资产均被分类为FVTPL,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没有成本法豁免的情形。在此分类要求下,FVTPL在各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表,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波动幅度显著加大。

二、新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一)金融资产减值对利润的影响。新金融工具根据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将金融资产的存续期划分为三个阶段。若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无显著增加,则应划分为阶段一,处于该阶段的金融资产需要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ECL),在金融资产确认阶段一的损失后,商业银行应按照其账面总额计算利息收入(即无须扣除信用损失准备)。若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之后的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无客观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了减值,则应划分为阶段二,处于该阶段的金融资产需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损失,在金融资产确认阶段二的损失后,商业银行仍应按照其账面总额计算利息收入。若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则应划分为阶段三,处于该阶段的金融资产也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此时商业银行应按照账面净额(即扣除信用损失准备后的净额)计算利息收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处于阶段二的金融资产即使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但仍需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信用损失,这相比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而处于阶段三的金融资产不仅需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信用损失,而且在利息收入的计算方面,需要按照账面净额进行计算,这也将使得发生阶段三减值的金融资产对商业银行贡献的收入有所减少。笔者根据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半年报信息整理可知,除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徽商银行、重庆农商行这三家商业银行由于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净资产产生正面影响(均为03%)外,其他商业银行对净资产的影响介于-0.8%至-4.8%之间,该数据有力表明了新金融工具下的减值计提规则,会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二)金融资产估值对利润的影响。商业银行的非标债权投资、底层资产为贷款及票据的产品、优先级ABS、预期收益型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他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等可能由于无法通过SPPI测试,而需要将其纳入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范畴,这使得商业银行首先需面对数量大幅度增加的金融资产估值需求,需要调配资源去支持实施估值工作,这本身就是银行的一项费用支出,会使得银行的利润减少。对于预期收益型的非标债权资产,商业银行通过会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实践表明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的公允价值较为稳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影响较为有限。而对于净值型的非标债权资产,例如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以及信托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净值型信托计划与资产管理计划等,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使用专业的估值模型对该类金融资产的每日净值进行估算,并就净值的波动进行表内确认,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影响银行的利润表。实践表明该类净值型的非标债权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较大,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带来不稳定的影响。

查看全文

基于核心竞争财务风险论文

一、引言

加入WTO成为我国企业发展转型的一大契机。此时,跨国公司蜂拥而至,使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我国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落后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跨国企业一较高下。基于此,国内很多企业开始通过战略性并购的方式来加强自身实力,迎接跨国企业的挑战。事实上,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多数企业没有实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甚至还使部分企业亏损、破产。从财务方面而言,大多数并购失败的原因归根于企业对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没有很好的把握,因此,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研究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为企业在实际并购活动中提供理论借鉴,从而真正实现企业通过成功并购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核心竞争力思维下企业并购与财务风险再认识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得以生存、稳定发展、长期存续的基础。一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中最基本、最核心、最稳定、最能使企业获得高收益的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将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以及先进的管理知识运用于日常经营中的结果。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查看全文

基于业绩承诺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摘要:业绩承诺协议因为其高收益的特点而在我国并购市场中被广泛应用,但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本文对业绩承诺契约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在次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业绩承诺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以及业绩承诺企业、接受承诺企业、相关部门等的财务风险防范的启示。希望能帮助企业在今后的管理中,有效地防范、识别和应对企业并购中业绩承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业绩承诺;财务风险;风险应对

业绩承诺因其在抑制估值溢价、防范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并购风险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业绩承诺失败后,注销大股东通过关联并购取得的上市公司股份的业绩补偿措施虽然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等指标,但实质上只改变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并不会使上市公司的资产、财务状况等得到提高或改善,即补偿措施没有起到补偿作用。虽然业绩承诺协议因为其高收益的特点而在我国并购市场中被广泛应用,但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业绩承诺的出现对企业的财务产生了风险,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对企业业绩承诺的财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获取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思路,希望能帮助企业在今后的管理中,有效地防范、识别和应对企业并购中业绩承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一、基于业绩承诺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业绩承诺契约事前的财务风险。首先,标的资产的估值风险。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业绩补偿协议表面来说,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互利共赢,然而在实践中,正是因为业绩补偿协议的存在,使得主并企业在估值上采用高溢价,因此并标公司产生隐藏风险,再加之并购估值包含了相当的主观因素,所以衡量估值有普遍的溢价现象,与正常的并购原则相悖,业绩承诺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估值风险;其次,业绩目标设定的风险。业绩承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会使企业的管理层形成较大的经营压力,从而导致管理者忽视了内控,一味追求生产业绩,产生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来说,如果企业管理结构不严谨、分工不明确、机构部门不完善,在绩效的压力下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舞弊行为;再次,业绩承诺和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如果所处的外部环境短时间内可能有较大的变动,那么业绩承诺作为一项长期事项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企业所处外部政治环境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不能预知的风险,如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行业法规的更新等,都会影响企业经营甚至带来更加严重的财务风险。(二)业绩承诺契约事中的财务风险。首先,管理权问题导致公司治理风险。业绩合同可以使双方在规定的方式下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使双方都能获得利润。不过同时,因为分工不合理会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从而公司治理的风险加大。业绩合同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业绩合同制约着经营模式和分工,如果分工不明确会导致企业的治理出现困难,经营模式不一致,这样的话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营,并购就会失败,因此一定要重视业绩承诺合同的制定;其次,企业内控失效导致财务舞弊风险业绩承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会使企业的管理层形成较大的经营压力,从而导致管理者忽视了内控,一味追求生产业绩,产生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来说,如果企业管理结构不严谨、分工不明确、机构部门不完善,在绩效的压力下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舞弊行为。(三)业绩承诺契约事后的财务风险。首先,大股东套现风险。在企业收购活动中,高绩效是可以吸引来更多的资源的,它是高质量的指向标,是上市公司前进的保障。如果业绩信用值降低,这将向反方面影响,致使上市公司的股价暴跌。而我们国家的公司管理制度是较为完善的,公司高层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来提早知道相关业绩承诺的现状。所以,在业绩承诺没有完成时,公司内部或许会出现以下情况,公司高层的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小利益,把业绩承诺作为自己交易的对象,并且为了达到短期的小目的而选择肆意的增加估值,最后通过所抬起来的股票价格进行兑现。这样不仅会导致一些股东的利益受损,而且还有可能会忽视其长远利益;其次,大商誉减值的风险。轻资产的公司业绩承诺契约事后将会有较高的商誉。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以后计划的现金流量表,还是体现在公司的水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联系实际情况的,收购公司等也是一样。如果资产收购的较多,而企业并购较少,这样也不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反而还会使企业商誉值降低。不论是什么样的现状,公司的商誉值降低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不会有较好的影响,资产只要减值,将会对公司等各部门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公司的生产线,还会使公司利润下降,收益减少,股票价格下跌,最终导致业绩下降,商誉值降低,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增添了障碍。而业绩承诺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基于业绩承诺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查看全文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注册会计师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过后,注册会计师在金融机构审计中的“沉默行为”使其角色倍受质疑,质疑的持续发酵一度引发全行业的价值危机。为提升沟通价值、重拾公众信任,各准则制定机构相继推行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核心的审计报告改革。基于此,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以2018年23家A+H股金融公司为基础,对其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进行描述与分析,重点分析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反映金融机构当前的重大风险。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减值、金融工具估值等高度依赖管理层估计和判断、错报风险高、影响重大的项目普遍被注册会计师列为关键审计事项予以披露,客观上发挥了风险预警的作用;同时,在会计准则日趋弹性化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职业判断的加强将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防范金融风险;注册会计师价值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高质量的会计和审计信息,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相关性与核心价值所在[1]。但是,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发现,对于那些出现财务困境随后倒闭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并未“拉响任何警报”;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幕后工作究竟发现了哪些问题,审计报告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内容。人们开始质疑,金融危机中注册会计师去哪里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什么?2010年10月,欧盟在《审计政策:从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报告中指出:许多金融机构在2007—2009年因持有的表内外头寸而发生巨额损失,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怎么对这些机构、这期间的财务报表发表了干净的审计意见?金融危机使监管层与投资者意识到,仅以披露“通过/不通过”的符号标志并不能引导资本有效配置,反而可能误导投资者造成资本错配,种种质疑的持续发酵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危机。为回应监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关注,让社会重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2013年6月,FRC率先进行审计报告改革;随后,欧盟委员会、IAASB、PCAOB、中国财政部相继完成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KeyAuditMatter,KAM)为核心的改革标志着审计报告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外溢,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传染性使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2]。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能否避免出现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沉默行为”[3],提升注册会计师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价值,值得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防范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2018年23家A+H股金融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研究关键审计事项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信息,探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注册会计师价值提升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两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需求的产生。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委托人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但毕马威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声称他们很少阅读自己所研究公司的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往往只浏览一下审计意见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准审计报告模式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差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出具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但是,标准审计报告因其固有的信息披露限制,无法展示审计工作过程,难以评判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工作对使用者的价值[4]。金融危机过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成为新审计报告区别标准审计报告的核心变化,也是国内外学者持续探讨的话题。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二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已有文献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与自然实验法展开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一种观点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审计沟通价值[5-6],原因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使投资者感知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增强[7],改变投资者的决策[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并无增量价值[9],原因在于非职业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解读存在困难[10],在投资决策时对审计报告的关注有限;另外则可能是因为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已有披露,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段无法引起增量市场反应[9]。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和实证分析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其披露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对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报告内容具有一定作用[11];但从目前来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仍存在数量偏少[12]、披露内容过度标准化[13]、披露质量参差不齐[14]、部分表达过于专业化[12]等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15];而事务所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性别与执业经验、公司本身等因素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显著相关[16];与此同时,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增加审计成本[17],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8-19];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综上,学术界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以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尚存争议,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但是,随着实务工作的持续推进,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对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查看全文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影响

摘要: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使资产项目波动加大,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允与真实性得到提升,文章总结了新会计准则变化,详细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能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启发。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核算

1新会计准则变化总结

1.1金融工具分类变化

新会计准则下,主要存在两种金融工具计量方式,分别为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作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及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进行细分,即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原有的四分类法被三种分类取代,以企业管理金融工具业务模式及合同现金流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只有在企业改变管理业务模式时,方可进行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重分类。公允价值计量适用于企业未来的会计处理,已进行的会计确认无需进行调整。

1.2应用范围扩大的金融工具估值技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