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5:07: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封面设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封面设计论文

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要素论文

摘要:封面设计中的文字既有语言意义,同时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具备了最基本的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以此进行组合构成,作用于封面设计。

关键词:封面设计文字形式美创新思维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设计是书籍的脸面及外衣,大多时候可以说是封面把书籍卖给了读者,因为好的封面就像招贴画一样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21世纪的书籍已经是一种文化商品,这就要求书籍设计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创新。一本书有再好的内容,但如果没有好的面貌──一个能使读者一见倾心的封面,也会被埋没在书架中,因此,书籍与读者见面首先就依赖于封面。读者对封面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在封面这块有限的空间里,通过文字、图形、色彩以及材质把书籍内容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而文字要素是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封面设计中的文字既有语言意义,同时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具备了最基本的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以此进行组合构成,作用于封面设计。因此,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以文字为主以图形为辅,特别是书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封面上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可以没有文字,文字在封面设计中应占有显著的位置。下文就文字要素在封面设计中的构成展开论述。

一、封面设计中文字的构图形式

设计封面文字内容要根据书籍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考虑。封面设计中以书名为主体,作者名称、出版社名称等文字为辅的构图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垂直构图书名文字垂直排列,常见垂直构图有居中垂直、上居中、下居中、居左、居右,或较长的书名以垂直错位的方式出现。垂直构图具有严肃、庄重、高尚、刚直的风格。

查看全文

期刊封面中国元素探析

封面是期刊的灵魂,也是展示期刊核心内容的载体,是封面应用性的体现。封面也是一个充满了时间与空间的生命磁场,一个元素所处的位置不同往往诱发受众不同的心理反应。封面设计的差异化折射期刊主题和论文作者意向认知的不同,而元素设计与表达的艺术,往往可以让受众感受不同的时空流转,因此,封面成为传递独特文化的途径。刊物封面不仅带有思想性,也富有文化性。思想性具有普适性价值,而文化性则彰显了一国文化的特殊性价值。研究学术期刊的封面是走进学术思想、体悟文化特质的动态过程。本文以2017.1–2020.4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元素为研究对象,根据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遴选了ChemicalSocietyReviews、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FictionalMaterials、SAMLL、AnalyticalChemistry和ChemicalCommunications六种刊物,基于整体性研究视角,试图发现这些刊物中包含中国元素的封面,借助数个典型案例,剖析作者在阐述相应化学变化过程或机理研究中所呈现的与中国元素融合的一些思路,挖掘中国元素的视觉传达在化学研究表达中的逻辑与逻辑里隐含的文化之根本。

1中国元素在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体现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1]。中国元素,在幽深久远的历史里积淀而成,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根植于化学学科特性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封面设计,可能成为受众接触刊物的首要切入点,深刻影响受众的直觉印象。化学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承袭视觉传达的主渠道,依托文字、图形与色彩三个核心媒介的巧妙融合,把设计者融文化于化学变化的意图水过无痕地传递给受众。中国元素在国际知名化学专业刊物封面设计中逐渐凸显,暗示了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对封面中国元素的分析不仅包括了具象化的龙、红灯笼、祥云、院落等元素,也可通过剖析这些具体元素在设计中的变化、活用与融合规律,探索这些意象背后潜藏的中国文化底色与审美意识。何谓“中国元素”,学术界暂无定论,但基本应该包含这样几方面:(1)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传统文化;(2)含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表现形式;(3)生命力持久,从古至今,生生不息。通过分类梳理世界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元素,可以看出,物质文化方面如彰显地域风光的黄山、鼓浪屿等,又如凸显中国建筑特色的四合院与长城等;在艺术文化方面,选用国画、书法和印章等;宗教神话方面采用如龙、凤、麒麟、祥云、悟空、哪吒、嫦娥奔月、太上老君等内容;民俗文化如太极图、风筝、新年、十二生肖、炼丹等;精神文化方面含括传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所挑选的六种刊物在2017.1–2020.4期间共出版1001期,其中出现中国传统元素的封面有66期。依据以上分类,使用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山17次、鱼14、龙10、荷花9、太极8、孤舟8、飞鸟8、灯笼6、流水5、古院5、太阳4、梅花4、哪吒4、古人家3、鹤3、鞭炮3、熊猫2、长城1、中草药1(有些封面是多种元素同时出现)。除此之外,哪吒闹海、悟空大闹天宫、太上老君炼仙丹、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以及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也成为彰显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科技信息发达,技术与价格透明的现代,“设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不同的视觉符号在组合后会形成丰富的结构样式和语义修辞关系[3]。作为优越于文字的优势载体,图像话语模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化话语模式,进而成为把握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模式[4]。期刊封面中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既要凸显化学变化的知识性,又要彰显中国元素独特的文化性,还要展现中国文化融于世界文化的可塑性,其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渗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中国元素渗透在化学之变中的表达特点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现象,但其不变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新物质[5],讲述化学故事要遵循化学学科的严谨性、清晰性、多变性,但是,中国文化故事的讲述往往参入了传统哲学的圆融精神,很多中国元素都带有极强的贯通性,元素之间交织纠缠,在千丝万缕里形成复杂的网络,形成整体性特征。以下依托典型封面案例,基于根植传统、以变应变、融会贯通三个维度解析中国元素与化学之变的讲述逻辑,书写传统中国元素如何从单一呈现向多元素组合融汇,形成有机体;如何从直观向写意转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中国艺术辩证法中的哲学思维,如何主次分明地彰显中国元素的张力,让自然之象与人文之意、客观的化学变化与主观的精神世界达致和谐统一。2.1根植传统组合具象。中国文化重视守护传统之根,所遴选的期刊封面蕴含的中国传统元素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艺术辨证法互渗互转的特质。体现互渗关系的如荷花与鱼、灯笼与古院、龙与祥云等;在对立里互转的如动与静、黑与白、显与隐、浓与淡等。将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要素融入化学之变,首选的方式为并构式组合,遵循中国传统构图与意境追求,重构组合各中国元素,孕育出极富传统气息的氛围。图1所示的封面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典型的社会生态[6],通过中国古风画的方式展现了一种由硫系银丝组装而成的疏水半导体金属-有机骨架(MOF)AgS-L,宿主骨架中的氟化配体赋予此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同时材料具有明显的半导体特性。封面将四方体的AgS-LMOF结构巧妙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明灯相结合,竖直的灯骨架上为有序排列的非离散螺旋(―Ag―S―)纳米阵列,通过氟化配体的横向连接形成了孔明灯的四方体结构。从雪地冉冉升起的孔明灯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该材料的骨架结构,也体现了该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在古建筑的隐隐绰绰与古文化回廊的延伸里,我们看到了冬日特有的景致:漫天飞舞的孔明灯点亮了黑夜,红灯笼绵延回廊,文人墨客观众生相,梅花绽放月夜,略带寒意的冬夜,因为月华与灯笼的暖光、小贩的烟火而予人祥和宁静之气。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总能御寒绽放,老干发新枝,蕴含该研究历经时间洗练不老不衰愈香愈坚。一位母亲抱着孩子观看夜空里的孔明灯,在温馨和祥静谧的氛围里预示这项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特美学结构的新型材料将极大地推动低维电荷输运通道微孔导电框架的探索,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封面设计主要依托相对静止的要素组合,所以更强调设计者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在人与人、人与灯笼、人与月之间的互动里,受众被自然地带入画面融于此情此景中。2.2以变应变形意合一。当然,要将无形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化学之变,融自然科学与人文气韵于同一个封面,不仅需要并列组合,还需要更高端的整合,甚至融合,以此突破有形的藩篱,赋予其无形意境带来的无限想象,让化学之变的时空观充盈丰富的内涵。图2的黑龙之变封面在龙的时隐时现、龙的黑与云的白、龙的刚与水的柔里凸显了中国艺术辨证哲学中显与隐、黑与白、刚与柔兼而有之的意蕴[7]。依托相似性联想,提炼典型性中国元素,将传统的黄龙改造为黑龙,活用不同元素之间的近似性与关联性,依托系统把控,将故事内容、符号象征进行优化、创新设计,组合生成内涵更丰富的图景,形成一个丰富混整的有机体。一直以来,因为酮胺的反应活性很低,导致用于制备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通用支架——α-四取代丙氨酸的构建仍然是一个挑战;同时,关于铜等金属催化对映选择性炔基化酮类化合物的反应较为少见。居于封面中心的黑龙代表铜催化剂,在高效、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反应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聚合祥云中蕴含的两种反应物,产生了N-磺酰酮亚胺的不对称炔烃基化反应,得到对映体过量值(enantiomericexcess,简称ee值)最高达99%的手性α-叔胺,从神龙口中喷涌而出,这一切都借助龙的强大力量而推动,一如黑龙黄色眼睛里的光。祥云纹是典型的装饰纹,形态有自然图形也有几何图形,云彩自古是古人劳作时判评气候的元素,故对云彩的崇拜与敬畏隐含人类与自然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愿,祥云在这个化学反应中代表了必不可少的外部要素的参与融合。文章创新地使用铜催化末端炔烃与N-磺酰基α-酮亚胺酯的不对称加成,随后环状产物简单开环,高效生成线性α-四取代丙氨酸。封面通过对传统的黄眼黑身龙形象的改造,以黑眼黄身的巧妙转变,展现出方法的创新与进步,也隐喻该反应过程的沉稳、效果的强大,且产物具有良好的产率和对映选择性。封面在中国元素的外壳里不断注入新意,巨大的黑龙位居封面中心成为生发点,也是其他元素的汇聚点,文字融合在图形中,图文有机统一,形成和谐画面感,再通过龙身颜色、纹理等的巧妙变换与融合,使其成为具有视觉美感的新形象,产生新意象。在黑龙、云与水三个重要元素的交织里,寻找变换规律,把握属性,获得对变化过程的深刻理解,也强化对中国广阔深远文化的体悟,潜移默化中达致文化审美与认知的趋同。2.3融会贯通形神合一。封面设计要超越中国元素的物化浅层表象,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需要将中国元素蕴含的形式、规律、精神、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与化学变化紧密联结,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将元素的神韵创造性地融入化学变化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让科学技术的有形变化融汇于中国文化无形的精神之中。图3所示的研究关键点为钙钛矿卤素交换性质、可视化和食用油的检测。论文封面中青绿与淡红的分子模型为卤素交换前后的钙钛矿分子[8]。封面设计通过金黄色油品的圆周摇荡形成圆弧,并在油滴顶部嵌入极具中国元素的中华龙,展示论文作者的所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远古人们认定的与水相关的神物,它主宰着所有动物和天象,龙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凝结。但是,封面中龙意象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包孕性,食用油的油滴汇聚而成金龙,微眯的龙眼紧盯着油样,恰似一位严谨的食品安全卫士,金龙有龙鳞似无龙鳞,有龙爪似无龙爪,有龙须似无龙须,想象空间之大折射信息隐含之丰富,从而引发了内涵的延伸与外延的拓展。金龙以昂扬的姿态上升,龙身上飘逸的油滴,是对抑扬之法的活用,以动显静,以静衬动,动静相反相成中将化学的动、龙的动与变化的静、龙之静高度关联契合,构成一个逸气横生、圆融完整的艺术境界,寓意这项技术的研究具有无限活力,将不断深入拓展。五条立体感很强、色系渐变的缎带,结合油品微滴中的碘离子,展示了新型荧光材料在不同食用油样品中的传感显示,而钙钛矿化学结构与颜色曲线的有机结合,更进一步展现了科研与艺术结合的灵动之美。从根植传统的具象组合到以变应变凸显形意合一,再到融会贯通、形神合一,上述典型封面案例的中国元素宛如诗意语言,让冰冷的化学变化有了温柔的一面,于潜然贯通中表达出各类化学反应中存在的不可言状之美,尽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状态以最美的图式表现出来,在确定中带有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又蕴含确定的意蕴,带给阅读者诗性体验。这是中国式的传媒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将宇宙自然、日常人生、时空之谜与人生感悟融汇于封面中,体悟静谧中的跃动。

3中国元素在化学类期刊设计中的承载

查看全文

浅谈艺术类期刊《装饰》的最美追求

【摘要】创刊于1958年的《装饰》杂志是我国创刊最早的艺术类学术刊物。在60年的办刊经营中,《装饰》坚持“立足当代、关注本土”的办刊理念,扎根设计领域,注重专业知识,成为我国艺术类学术研究的重要“风向标”。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领域呈现诸多变革。《装饰》作为传递与记录艺术设计领域变化的重要载体,为设计思想诠释、设计理念和设计成果展示搭建了良好平台。本文通过分析《装饰》杂志“最美追求”的具体实践措施及成效,总结办刊经验,以期为其他艺术类期刊办刊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设计理念

《装饰》杂志原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该刊成为由清华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报。《装饰》杂志生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设计的本土特征,是我国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刊物,也是本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阵地。《装饰》以“装饰”为名,既是装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交流阵地,也反映了办刊者装饰美化大众生活的愿望。该刊以“深化工艺美术、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服务”为办刊宗旨,始终以高水准的学术定位和高品格的文化格调为标准,对我国艺术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的实践

作为我国一流的艺术类杂志,《装饰》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美展示效果,这是该杂志的“天然基因”。《装饰》在最美追求时,庄重雅致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有的装帧特色。杂志通过探索,构建层次化的美学设计体系,呈现出最美的视觉观赏效果。1.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装饰》通过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涵盖了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为我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封面设计上,《装饰》选择强烈的色彩作为对比,结合抽象视觉元素,呈现独特的艺术设计内涵。在封面字体的使用上,从现代设计语言出发,使用创意型美术字体。封面的布局排版也极为考究。在期刊内页中,巧妙地搭配文字与图片,合理转化色彩与空间的设计,立足视觉特点,实现了艺术美学与阅读价值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第1期杂志封面中,使用橙色和黄色作对比,封面中心使用巨大的圆形作为主要图案,将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名称陈列其中,以虚实色块作对比,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封面四角使用4个较小的圆形(内涵为:衣食住行)作为具象补充,特别是巧妙地将“面条”与“永”的图案虚实结合,使读者对本期的特别策划“海外汉学(饮食文化与汉字书法)”形成直观了解。通过线条与空间设计布局的巧妙转化,展示了独特的封面艺术。在内容设计中,图片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或数张图片作为辅助。在本期“新设计”栏目中,主要介绍了“可打印藻类塑料”“时光碎片”和“Care+Wear病号服”三种设计理念与方案,以“文字+图片”的介绍方式,让读者有效了解这三种新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内涵,形成直观理解与立体化认识。正是从封面到内容、文字等层次化以及细节化的设计探索,使《装饰》呈现细腻、典雅的风格,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争相学习的对象。2.《装饰》设计语言的感性之美。感性之美是一种由视觉观赏所引发的心理美感,作为大众广泛欣赏的美学,感性之美能够对大众形成直接的、感性的美学体验。《装饰》杂志在设计中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语言来表达期刊的视觉审美理念,展示杂志质朴、纯粹的感性之美。与很多艺术类期刊不同,《装饰》在进行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时,立足我国设计潮流,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来展示民族风格与感性之美,读者通过封面的图案、造型,能够直接感受杂志封面所表达的感性美。在《装饰》2018年第4期杂志中,围绕特别策划“设计•扶贫”主题进行封面设计。在主要图案上使用乡间梯田的画面,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让乡村与设计活动相融合,契合了本期“设计•扶贫”主题,也让读者对设计与扶贫的关系形成“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的直观认知。通过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原始的感性美学。3.《装饰》设计的理性之美。作为艺术类学术期刊,《装饰》在用感性设计语言表达美学的同时,通过巧妙的立意和设计构图诠释了设计美学的理性之美。与其他期刊不同,《装饰》杂志的封面图像通常由多个具象组成,在图像元素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形式感极强的图片。自2002年开始,《装饰》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将几何图形融入设计之中,诠释了理性的美学内涵。几何图形是极其理性的设计语言,积极应用这一图形元素充分契合了《装饰》在理性之美的设计探索与尝试。《装饰》2018年第2期杂志中,由平面与点、实线、虚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对称设计的蝴蝶图案,充分展示了理性之美的设计底蕴。“包装设计”作为本期特别策划主题,封面使用层次感极强的几何图形为底,与封面图片之间形成“三维”构图空间,有效突出“包装设计”的空间美感。

二、艺术类期刊《装饰》的社会效益分析

查看全文

装帧设计研究论文

一、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平面设计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博物馆热”的兴起,博物馆展览设计得到了广泛关注。平面设计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设计使命。论文重点以笔者主持展览形式设计的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为例(以下简称“万里同风展”),分析平面设计在临时展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有助于提高今后的展览设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关键词】平面设计;展览设计;历史文物

1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平面设计的应用

1.1展览海报及喷绘。展览海报是平面设计在展览设计中的最突出表现。立牌、海报等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展览的第一印象。历史类文物展览的海报要主题明确,展览标题信息突出,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展览信息和展览相关内容。色彩不应过于醒目、夸张,所用的图片尽量采用展览涉及的文物,突出展览特色,合理安排内容,并突出重点[1]。以万里同风展为例,此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内交流展,由于参展的文物种类多,信息量大,以某一件文物概括表现整个新疆地区的文物精华显然缺乏说服力。这里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化零为整的想法,先从文物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壁画、木制品、陶制品、纸制品、金银器等重点文物加以设计处理,再把他们统一在海报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留出展览的必要信息,做到主次分明,有整体、有细节、有主题、有内容。色彩上结合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选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沙漠以及胡杨等元素抽象的土黄色,合理运用色彩特性,增加艺术内涵。喷绘是一种博物馆展览常用的表现形式,多用于展厅的入口处以及展览内的展墙上,喷绘由于面积大,表现手法丰富,是很好的辅助表现手段。历史类文物展览对展厅环境的氛围营造有特殊要求,喷绘内容要结合文物信息及文物价值加以设计。1.2展品说明文字。展览中的文物需要说明文字让观众更易于理解,相关说明文字一般要放置在文物周围,经常以小牌子的形式出现,称之为文物说明牌,目前也出现了电子说明牌、二维码说明等新的展示形式,但是传统的纸质说明牌还是主要的展示手段。说明牌的设计要突出文字内容,说明牌的造型要根据文物体量进行设计,比如,我国古代绘画及书法多以竖幅形式展示,说明牌也常采用竖着摆放的形式;大型文物的说明牌不但内容要更丰满,说明牌本身的体量也要更大,字体字号相应调整,标题字体要与内文字体有所区分,以便观众观看[2]。1.3展览文字。展览的文字体现在展览平面设计的方方面面,既有展览海报中的字体设计,又有展厅中的标题设计等。历史类展览的字体设计要以稳重、简洁为主,突出展览主题。展览标题字字体的选取多以大宋、标宋、黑体为主,在体现单元以及展品说明文字中多以雅黑、仿宋、准圆体为主,做到与主标题层次分明,合理有序。1.4展览版面。展览版面指展览中涉及的以展板形式出现的信息。展板的内容分为线图、单元说明、组说明、地图等。单元说明指大纲中以单元为划分的内容说明,单元说明的位置要放在单元段首的显著位置,单元展览平面设计中要体现单元特色,结合内容凸显单元特点,整体展览的单元设计要求整体风格一致,但要做到每个单元各具特色。例如,在以文物为主的展览设计中,单元设计中往往要体现文物的发掘发现以及研究过程,相应的平面设计要从具体文物出发,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与元素,抓住重点,作为设计的底色或者主要信息加以呈现。1.5图录。展览图录是展览平面设计上的一种延续,大部分图录内容是展品的多角度呈现和相关学术文章。历史文物类图录需要对文物拍照做到专业与用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展品的多角度展现。版式设计要优先将大篇幅版面用在文物上,重点文物可以多版面或重点细节图、拉页等手法表现。图录版式的顺序要依托展览大纲顺序,把大纲中的单元转化为出版图录的篇章页,在篇章页设计中可以尝试提炼此篇章中的重点文物或者相关资料,抽象其中元素符号或者具象某一实物加以设计语言呈现。图录封面设计是图录的亮点与难点,展览图录的封面设计大部分需要提炼展览所能依托的素材展现,这里尤以展品为主,在设计中要勤于思考与发现。1.6请柬。展览请柬作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实物,能给没有参观过展览的观众以直观的感受,请柬的设计从用料到字体,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反映展览的主题与精神,历史文物类展览请柬多以庄重,亲切的风格为主,用较平易通俗的语言使人一看就懂,请柬的形式风格要以展览内容相结合,可采取对开、折页、拉页、套叠等方式加以创新。

2如何运用历史文物类展览平面设计

2.1提炼概括展览元素。展览中的平面设计语言离不开展览主题的提炼,文物类展览主题尤以凸显文物本身及其价值为主,从文物或者内容中提炼设计元素是常用的设计手段。提炼的元素往往要比单一的文物照片更使人印象深刻,加强观感效果。在提炼元素过程中,不要过分加入夸张的设计手法,让观众理解起来晦涩难懂,要让设计主题明确,设计手段不要喧宾夺主。2.2色彩设计。色彩运用在展览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陈列设计的发展,对色彩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文物类展览的色彩运用要结合展览主题以及文物特点,根据文物出土地点,环境等因素,借助色彩传达感情的特点加以设计运用。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相对不宜过度强烈,要与文物固有色调与色相协调统一,可以根据展览中各个单元分别提炼相近色,但色彩不要过于对比鲜明,破坏展览整体性。2.3创新形式与手段。展览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段要与时俱进,传统的艺术字、美术字等的运用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随着电脑软件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不断更新,展览中展示平面设计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说明牌加上二维码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文物信息;利用投影技术呈现在文物说明牌的文字也能起到易于阅读与修改等作用。展览平面设计也要讲究艺术“留白”,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平面设计在展览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一味地面面俱到,将所有版面都“填满”,往往有事倍功半的副作用。因此,要利用好展厅空间带来的节奏感,在平面设计上下功夫,缓解观众参观疲劳感。可以用下垂的纱幔作喷绘、用LED灯光矩阵展示字体,用雕刻灯投射到相应地面作为展线导引等方式呈现一种新的“软平面”手段,使展览平面设计提上新高度。

查看全文

优秀学术著作管理论文

【摘要题】书业经纬

【正文】

学术著作是众多类别图书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即相比较而言,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要显著地大于其经济效益,学术著作的印数(确切一点应该是发行量)一般都很难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因此只能是“亏本”经营。而且,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营销,整个出版流程,学术著作的操作难度也比较高。

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比较难发掘,从而减少了出版机会;即使能发掘到好的选题,从作者撰写、修改书稿到图书出版,周期也相当长,从而降低了出书频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版社(主要指有工作量指标考核的出版社)的编辑为了能顺利通过年度工作量指标的考核,势必会降低策划此类选题、编辑此类书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由于存在读者群相对较小的原因,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首印数量较少,重印的机会也较低,为了能顺利完成年度的经济考核指标,编辑也很难有动力投入较多的精力于此。要积极主动地编辑、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经费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出版经费方面保障的困境。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宣传策略分析

1利用期刊自身进行宣传

自身宣传是农业科技期刊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期刊进行自身宣传最常见的方法是刊登征订、征稿启事,在此基础上,还应利用期刊自身的特点,刊登期刊特色、突出封面形象、参加各种活动等,以此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以期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求得自主和发展。1.1展示办刊业绩。无论是给期刊投稿的作者还是订阅期刊的读者,自然都青睐于学术水平高、影响因子大的期刊,这类期刊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大、编校质量高,是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因此,农业科技期刊适时将自身刊物的特色展示给外界,也是对期刊的一种宣传。期刊可以在封面、封底或版权页的显著位置标识期刊的获奖情况、期刊的办刊业绩,或者逐一列出被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录情况,或者适时适版报道有关刊物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被引情况等。这些期刊特色都是本刊区别于他刊的显著特征,是作者、读者了解期刊的一种捷径。1.2突出期刊封面。封面是期刊的窗口,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能形象直观地体现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纵观农业科技期刊封面的形象设计,大都显得平淡,缺乏艺术创意。因其学术性较强,内文排版格式要求严谨、规范、统一。而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封面对严谨规整的农业科技期刊来说,就是点睛之笔,是艺术与学术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期刊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农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主要应体现雅致、大方、简洁、严谨、协调等风格。其封面艺术设计首先应考虑形式美的构图原则,其次要强调构思立意,运用期刊特有的刊名字体、刊标等要素整体构图,形成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艺术形象,一些老牌期刊的封面之所以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其将期刊“经典性”或识别性极强的要素一脉传承的缘故,这本身就是对期刊的一个很好的形象宣传。1.3举办各种活动。“好酒也怕巷子深”,为扩大期刊影响,编辑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组稿、编校、印刷和发行等出版活动外,还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宣传。如主动策划主办全国性或地方性学术交流会议,积极参加各种信息交流活动;针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重点课题进行专题策划,展开专题报道[1];与广告客户紧密联系,适时适地举办杂志推介会或广告客户答谢会等,加强与作者、读者、广告客户之间的联系,为三者之间创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策划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积极参加信息交流活动,这些措施都是办刊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以促进期刊社与外界的联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4参加专业会议及展会。期刊编辑既应该是杂家也应该是领域内的专家。期刊编辑部要积极参加期刊界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了解更多编辑、出版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尽可能多地参加相关领域的科研专业会议,兼顾知识的“内”“外”结合,这是一个结识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现场宣传期刊的便捷途径[2],每年举办的大型期刊展览会以及图书展览会等都为期刊提供了展示机会,也为期刊的宣传发行工作带来了契机。这对提高期刊的发行量,扩大期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今后期刊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会议或展会中宣传期刊时要注意突出期刊自身特有的“经典性”的要素、标志,从而体现期刊的品牌特色[3]。

2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

在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在报道内容的深度、力度、广度方面都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传统媒体仍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4]。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但期刊界鲜有用之宣传的先例。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电视信息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做些尝试。报纸、期刊都是用平面静态方式表现的传播媒体。报纸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且宣传的形式多样,可信度高,出版周期短,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可以有选择性的做一些宣传,如报道、广告、征稿启事、征订启事等。期刊大多具有专业性,有自身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杂志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利用其宣传信息保存时间长,且视觉表现力强,有艺术美感,印刷精美。农业科技期刊要选择一些在行业内影响力大且与自身定位略有不同的同类优秀期刊做宣传,由于其发行量较大且受众目标基本一致,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3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形态,交互性强,传播信息量丰富、及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新媒体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强大功能,可以个性化的承载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功能。这些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单向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4G手机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今天,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及时快捷、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存储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对期刊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展示。利用电子目录、网站、网页、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适时组织开展微策划、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实时采集、即时发稿。3.1电子目录宣传。电子目录是农业科技期刊宣传的新手段[6]。电子目录以其制作成本低、内容灵活、便于快速浏览和传播,能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辨识度和影响力[7]。期刊电子目录其本质为网页或HTML文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浏览,可以按照需要进行灵活调整。电子目录是以整期目录的形式呈现,通过邮件群发、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广泛地推送到特定领域读者。读者就能及时地了解期刊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显示度。电子目录可以借助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有不同的效果。3.2网站、网页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宣传是最经济、效率最高、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信息网络传播已成为最新的传播方式。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依据主办单位以及各大数据库的网站建立期刊网页;也可利用数据库优先出版平台,将优秀的论文提前纸刊在网上出版;抑或在网上推出电子版,方便读者阅读下载,以及利用网络互动性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是农业科技期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其优势,把传统期刊的平面展现转变成具有网络特点的动态的、主体的和全方位的展现[8],以提高期刊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的一个有效的宣传手段。3.3微博、微信平台宣传。近年来,因微博、微信互动性强的特点而被期刊社作为宣传手段。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期刊每期的内容在纸刊出版之前,就微博上摘要,以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期待[9]。微信是现阶段使用最广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到目前为止,其覆盖率已经高达80.76%[10],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一个便捷的工具。目前,已有许多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也为农业科技期刊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宣传平台。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完善,推送功能必会更加成熟,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平台”,能够及时同步更新期刊,同读者实时互动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11],加上期刊自身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展示期刊自身特色,提高期刊办刊水平,以促使期刊长效发展。3.4软文宣传。软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站传媒推广机构因以传播为过程,又称为“新传播软文传媒”。软文的定义就是它不是很直白的硬广告,要做技术性的处理,比如趣味性、故事性、权威性等。目的是提高可信度,最终提升转化率。近年来,很多的农业科技期刊也逐渐开始了软文宣传的尝试,期刊首先要有一个涵盖期刊价值的广告语,以尽量诠释期刊的商品性质;其次配有一定的插图,以突现期刊的内涵,将期刊的内容放大出来,以利用版面的冲击效果让读者产生兴趣。这样的软文宣传首先在传统媒体上,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在互联网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期刊进行广泛的传播、推广,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更能突显软文宣传的精髓。

查看全文

书籍装帧艺术的动态设计特征论文

论文关键词:书籍装帧装帧艺术动态设计

论文摘要:把握书籍的当代形态,要求设计者把书籍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的整体。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三维视觉概念的、立体的、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观,以使书籍装帧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精美的书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会吸引你把书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玩赏。这是一种什么魅力在吸引你?是一种怎样的神秘内心体验?或是因色彩浓重,强烈绚烂;或是因风格隽永清丽、飘逸古雅;或是因构思巧妙,堪留百代之奇;或是因考究精致,有巧夺天工之妙。人们在为精美的书籍感叹不已时,往往更多的是注意书籍装帧的美给我们以直接感受的愉悦,并不深思这构成装帧美的一种潜在力量,而这种潜在力量实际上存在于缤纷满目、风格各异的精美的书籍之中.成为所有精品图书的一个共性,这就是书籍装帧的整体美。这种潜在力量——整体美,从审美主体来讲,来源于主体视觉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从客体来说,它又取决于书籍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整体性。

一、美在整体的文化背景

我国先秦思想家苟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苟子·劝学篇》)极为强调美的整体性。孔子说“《韶》尽美业,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虽然包含了伦理内容,但“尽”字显然也表达了全部、整体的含义。

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始,各时期的美学家也都洞见了整体美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科学的方法给以解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在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体。”中世纪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更明确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断言:“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查看全文

少儿期刊沉浸式互动内容策划探讨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移动端的高速发展,传统纸质期刊经受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受版面和载体的限制,图片与文字传递的信息与表现力有限,纸质期刊的信息量与呈现形态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期刊谋求转型,其纷纷在纸质期刊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融入视频、音频、增强现实等数字化内容,以期拓展呈现空间,丰富内容呈现形式,提升期刊附加值。5G时代下,阅读的有声化、可视化、数字化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于传统阅读的立体阅读体验。

一、沉浸式体验

(一)新闻报道领域

在新闻报道领域,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所谓沉浸式体验,指的是让读者与受众置身于新闻事件丰富而多元的信息环境中,产生浸入式的感受与思考[1]。新闻报道加入视频、音频、图像融合等技术,构建、还原真实场景,增加立体维度,让观众获得阅读文字之外的多媒体沉浸式融合体验。受此概念启发,少儿期刊可探索开发沉浸式互动内容,打造少年儿童真正喜闻乐见的阅读产品,让静态内容动起来,提升期刊内容承载力与交互性,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改变传统少儿期刊信息传递单一、单向且静止的模式。

(二)少儿期刊领域

增强现实技术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技术手段。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科普类少儿期刊《奇趣百科》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在每期刊物中选取一个主题,策划并制作出可用智能手机辅助阅读,带有三维立体效果且可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的内容产品。读者能够体验到“飞机、恐龙从刊物里蹦出来”的神奇、立体的阅读感受,并且能够通过亲手操控技术设备,听声音、看视频、玩游戏,获得沉浸式的互动乐趣。增强现实技术让期刊突破载体的束缚,有了崭新的面貌。目前,增强现实技术主要运用于科普、科技类和时尚类期刊。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因内容、题材的限制,交互性往往不够强,读者更多是通过深度静态阅读获得知识体验。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上,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大多表现为将文字内容录制为音频,将图画类内容(如绘本)制作成视频等,融媒体形态不够强,由此带来的期刊附加值不高。如何切实运用新媒体技术探索、策划具有沉浸式互动体验的纸媒联动内容,提升期刊附加值,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少儿期刊《作文大王》结合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的内容实际,做出了一些策划与探索。

查看全文

学刊科学评比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学刊的国家评比工作已经进行了多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学术期刊的“国家队”总是这些桂冠的当然得主。须知,在学刊水平方面,我国与世界比,差距还很大,远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相反,我国世界级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论文却不少,因为发达国家一流学刊不断加大在我国约稿的力度。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国内有一流论文却没有一流学刊。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主要科研院所和主要高等学校)主办的学刊代表“国家队”,无疑,它们应该肩负冲刺世界一流学刊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它们的“桂冠”是靠自然优势得来的,还是靠办刊人主观努力得来的?其主编及其编辑的知识结构在多大程度上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它们应该不应该得到这些荣誉?对“国家队”之外的学刊如何考察?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科学、公平的评比体系?这一系列关键问题至今却还没有人去系统考察。因此,我们认为传播出版界应该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力度,我国学刊的评比必须改弦更张,进行科学、合理地评比。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学刊/知识结构/编辑学/社会科学学/科学学/国家期刊奖

【正文】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刊”)的质量无疑与其主编、编辑的素质、编辑(更主要的是主编)的知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学刊评化的一个侧重点应该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编、编辑)的知识结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面所决定的学刊的优劣情况等。我们曾经研究过“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最佳知识结构”这一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首先应该是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的专家,其最佳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合适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包含这样四层含义:1.一定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实现“学者化”;2.一定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学”知识储存;3.一定要有比较高的“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修养;4.一定要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素质修养。[1]推而广之,综合性社科学刊编辑素质、知识结构也大致如此。相应地,综合性自然科学学刊主编(编辑)应当具有的是“科学学”的修养;而对于专业学术期刊(非综合性学刊)主编来说,除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完全适合于他们。只有有了学刊主编、编辑的最佳知识结构,才能有真正优秀的学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