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7:30: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遗保护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遗视野下的坭兴陶文化保护论文
一、坭兴陶文化保护的意义
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坭兴陶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商机,坭兴陶的文化保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凝练挖掘坭兴陶文化有助于促进钦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钦州市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而坭兴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升值空间势必会带动广大坭兴陶企业产值的高速增长,从而使坭兴陶文化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坭兴陶市场,坭兴陶越做越强,逐步成为钦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提高城市品味
自2008年以来,坭兴陶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高鼓花樽》《时来运转茶具》等坭兴陶作品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这一荣誉,坭兴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逐年攀升。2009年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总理在坭兴陶“同心瓶”上签字;2010年坭兴陶大花瓶《世博缘•壮乡情》又被上海世博中国馆永久收藏;2011年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原国家总理与马来西亚纳吉布总理在坭兴陶板上签字;2012年钦州又获得了“中国坭兴陶之都”的荣誉称号,这都为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如今,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各个地区的必然选择,地方文化正逐渐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因素。坭兴陶所展示的民族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其开发利用,必将大大提高钦州的影响力与城市知名度。
二、坭兴陶的文化保护现状
体育非遗进校园研究热点与趋势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学术期刊、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刊载的234篇体育非遗进校园研究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借助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V202007)、SPSS绘制成知识谱进行共词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以期为后续体育非遗进校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体育非遗进校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校本课程的研发、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路径、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保护等方面。基于此,需构建分层次、全方位的体育非遗进校园路径;打造原真化、民族化的特色体育非遗校园文化品牌;开发多样化、贯通化的大中小幼体育非遗校园教学资源。
关键词:体育非遗;校园传承;共词聚类;多维尺度分析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以基于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V202007)和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计量的体育非遗进校园研究热点和趋势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营销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记,其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和民族历史文明的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选择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站长工具、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手段,从网络营销方面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营销现状和用户特点,提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市
一、用户调查
本论文主要选取内江市本地居民、在校大学生及地区旅客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人们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共回收100份问卷。据调查分析可知,有35%的人是通过电视节目和网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是旅游见闻、博物馆展示、报纸杂志等相关途径而知晓。由此证明,电视和网络新媒体在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重要作用。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范围较广,但是人们并没有普遍关注。调查结果显示,39%的人不怎么关注,还有14%的人从不关注。在被问到是否会购买非遗产品时,有23%的人选择购买,有56%的人会看情况购买,这说明非遗产品的潜在客户非常多,市场广阔。在购买非遗产品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旅行纪念品、送礼,其次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觉得非遗产品好看好用好吃、非遗产品具有特色、为了收藏等,这说明人们对非遗产品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探索它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此外在旅行中人们也非常愿意将它作为伴手礼购买回家。在购买非遗产品喜欢的渠道上,61%的人选择了实体店,39%的人选择了网购。因此,在非文化遗产的开发中,我们可以依据人的喜好进行研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包装,保留非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需求与购买欲,这是非遗文化开发的关键。
二、网络营销环境
1.微信公众号
旅游市场博物馆角色的变化
1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1.1博物馆职能的演变。荷兰博物馆学家彼•得•冯门施把博物馆的职能归纳为保藏、研究和传播;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把本馆的职能确定为教育、探索、研究;日本博物馆学界把博物馆职能规定为收集保管、调查研究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1];《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博物馆看作收藏、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现今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从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的职能随人们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不断变化。1.2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在博物馆界领域中出现的相对较晚,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才正式将“非物质遗产”纳入博物馆概念的范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非遗逐渐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2]。可以说《非遗公约》的出台使一些学者将非遗与博物馆工作进行联系。21世纪初期,国际博物馆协会颁布的《上海宪章》确定了博物馆应更积极地投入非遗保护中去,至此,博物馆与非遗保护开始引发一系列关注与实践。随着理念、技术的进步及政策、市场的推动,博物馆不断调整对非遗的实践,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合日臻成熟。
2博物馆非遗实践受旅游业影响后产生的变化
博物馆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早有理论依据,2007年国际博协就了《关于全世界可持续文化旅游的宣言》《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原则宪章提案》等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博物馆是构成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发展都与该国博物馆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如英国与大英博物馆、美国与大都会博物馆。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文旅活动带动博物馆人气的上升,人们在追求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多关注自己在旅游中的所学所得,具有人文景观的博物馆逐渐成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首选。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受旅游业影响的实践活动自然也包括非遗方面的实践。非遗实践在受到旅游业影响后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段、社教活动、服务、文创产品四个方面。2.1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段。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展示内容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涉及多个领域,可以较好满足观众在学习、休闲等方面需求[3]。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顺应时展,对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段做出改进。通过实践,博物馆从业者认识到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宣扬非遗的重要方式。过去大多数博物馆以研究、保护、展示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故在展示非遗时,内容与方式也多为静态。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在展览中不仅要让观众看“物”,更要透过“物”看历史和文化。2.2社教活动。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务院的《博物馆条例》中强调博物馆应面向社会,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大多博物馆已开始与学校合作,但社教活动的受众不应局限于学生,还可以面向游客。近年来,出于满足馆内日益增长的游客的诉求、拓展自身业务范围等层面的考虑,博物馆在社教活动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与改进,包括博物馆学习、活动项目的开发。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较符合博物馆游客的休闲需求,故许多博物馆尝试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社教活动,并取得了不错成效。2.3服务设施。为社会、观众提供服务,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是我国博物馆的本职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配套硬件设施与优质服务都不可或缺。从服务方面观之,解说工作为游客、观众与展览搭建了有效的交流桥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多需要讲解服务的游客,尤其在非遗展演中,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游客不容易从观展的过程中领会到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对非遗展演的讲解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的讲解服务不仅需要介绍该项非遗的基本情况,还需提供关于非遗文化内涵的信息,如历史源流、时代特色等,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这有助于更好保护、传承该项非遗。2.4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政府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015年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伸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仅有商品价值,更具文化价值,能与展览内容相互补充,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非遗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是目前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新方向。
3博物馆在非遗实践中的角色转变
当社会的分工逐渐细化,博物馆扮演角色出现变化、功能相对增减是必然会发生的。法国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曾表示:“今天的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待’。今天,博物馆应该在城市生活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公民责任感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当然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不仅将这些钥匙传递给它的同道,而且还要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4]3.1从教育者到分享者。由上述博物馆非遗实践不难看出,博物馆非遗展览内容正在发生变化。博物馆自出现之日就肩负保存藏品的职责,所以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多展示静态物为主的藏品。近年来,非遗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进入博物馆后,博物馆展览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如今成功的非遗展览多是提供观众沉浸式体验,从而了解非遗的全貌。这与非遗进入博物馆之初以物质结果示人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这也体现博物馆对观众的态度变化,博物馆不再是处于高位的施教者,而像平等对话的朋友。如今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解说服务,博物馆都更倾向于为观众提供展品的来龙去脉,启迪观众的思考,而非灌输、说教。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它更接近于分享者,着力于将信息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3.2从保存者到见证者。博物馆原先对非遗与对物质遗产的态度类似,专注于维护、展示非遗的历史面貌。但实践证明,非遗是不断发展着的动态过程,每项非遗在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博物馆不应满足于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现存的状态,而需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为观众提供开放而伸展的理解文化的方式、开启各时代文化遗产的钥匙。从展览形式来看,博物馆不再以静态展示非遗。从博物馆文化进入中国之初至今,我国博物馆在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随着非遗越来越多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其展示手段的不同也逐渐显现出来。非遗保护需要的不是保存其现有状态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使它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当然,一项非遗进入博物馆后,它或多或少是会受到博物馆内特有文化的影响,故博物馆需要在展示的过程中注意,不能为了盲目迎合游客而对非遗进行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或者歪曲本质的利用。但是总体而言,每个时代下的非遗都有自身的特色,故进入博物馆也并不影响该非遗整体自然的延续。博物馆行业是相对开放的领域,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这需要我们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对非遗的实践做出调整,笔者认为一方面非遗不仅被博物馆抢救性记录,还能被更多人了解、体验;但是,另一方面,非遗的保存传承或多或少受到博物馆文化的影响,这是否有利于非遗的发展还有待探讨。博物馆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向分享者,从保存者变为见证者,博物馆参与非遗的实践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评估、修正以及实践博物馆的职能。要利用现有的平台与资源,注重学术的综合,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耦合起来,突破现有的发展局限,适应角色的转变。
文化非遗加工典型经验材料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加工工作,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6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60名。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我县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拍摄了以东女文化为品牌,全面展示马奈锅庄的电影《马奈的新娘》、以及反映嘉绒藏族历史浪漫的传奇、情爱、文献、灾难性的史诗影片《东方女儿国》。创作了以突出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为题材的《马奈锅庄梦》系列文艺剧目,多次参加省内外汇演获得好评;制作出版了歌剧集《高原雪梨花》,陆续出版了《历史文化览略》、《历史文化丛书:风云》、《文史》一二三四辑、《雍仲苯教法相宝典》、《象雄—》、《民俗大典》等一系列书籍画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我县每年都要举办以“梨花节”和“红叶节”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锅庄、藏族山歌、花棒、腰鼓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刺绣、织木子、吊羊毛等手工技艺也多次得到展示,这些都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又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汇演、民歌大赛和各种节庆汇演,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扬
文化遗产申报调研报告
一、我市申遗工作概况
*年联合国科教委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年正式提名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年,中国积极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接触,正式表明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立场。
*年8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等中亚五国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将丝绸之路的源头定位为洛阳,国内涉及*、*共六个省(自治区)。*秦函谷关被列入丝绸之路相关遗产点。*市随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年8月,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对丝绸之路国内各遗产点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组由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安家瑶女士带队,深入秦函谷关及函关古道进行调研。10月份,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抓紧做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函》,初步确定了国内48处遗产点名单。*包括郑州的巩义石窟、洛阳的白马寺、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新安县汉函谷关与陕县的崤函古道等6个文化遗产点。文件明确指出:*函谷关暂不列入申遗名单。据专家们讲:主要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史料记载较多,文物遗迹较少。文件建议“应继续努力,争取列入下一批申遗名单”。
之后,*省和三门峡市文物局多次要求我市采取补救措施。为此,我们于*年9月,安排省市文物研究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秦函谷关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文物调查。经过钻探和发掘,发现了汉代古道路基,确认了函谷关战国城池的走向、范围及面积。并在鸡鸣台、瞻紫台及东西两个瞭望台下发现了大量夯土层。
*年2月,*省和三门峡市文物局邀请国内有关文物机构专家学者,在紫金宫召开了秦函谷关考古调查汇报会。会上,大家一致呼吁要努力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希望能搭上首班车。会后,我市文化文物部门及函谷关管理处负责人赴郑向*省文物主管部门汇报了*的想法和国内专家的意见。但终因时间、技术等各种原因被搁置。
民间音乐与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出发,探索学院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实践。从而寻求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达到推进地区民间音乐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四川;民间音乐;艺术教育;传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种类,如巴山背二歌、川北薅草锣鼓、川江号子、川剧、四川清音、蜀派古琴、口弦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0多项,还有数不胜数的省级、州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川西北地区唯一的艺术类全日制高等学校。目前该校共有绵阳、梓潼、成都三个校区;下设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文化经济学院等5个学院;涵盖音乐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表演与编导等34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因此,将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能够完善高校的艺术教学课程,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传承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到川文艺全校学生对四川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见表1)。通过对表1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川文艺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1)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普遍偏低,大部分不知道、只有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少量的四川地区民间音乐。(2)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高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3)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顺序依次是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认知最高的是民间歌曲,最低的是歌舞音乐。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从川文艺的科研、教学两方面,讨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如何与川文艺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从而在高校中建立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新宾满族自治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杰出文明成果。它记录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严峻挑战。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非遗”项目众多。新宾非遗网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大类21个项目。国家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剪纸、新宾满族秧歌。省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新宾满族婚俗、新宾满族祭祀、满族清明节插佛托习俗、人参炮制技艺、巴图鲁乌勒本、新宾满族故事。市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唱家戏、新宾满族祭祀舞——跳虎神、新宾满族祭祖——跳家神、新宾满族八碟八碗、兴京根艺。县级项目包括:新宾民间歌谣、新宾卡戏表演、新宾满族年俗、新宾民间小曲小调、新宾满族游戏、新宾满族火锅。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具体如下表1。从表1可以看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非遗资源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抚顺新宾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文化的摇篮,世代相传的各类民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遗资源分布较多,同时以民俗、传统技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资源。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独特与参与性一方面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也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趋渴望,在当今旅游业中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不仅能够繁荣当地的旅游市场,形成一条乡村产业价值链,同时也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抚顺新宾非遗旅游资源缺少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意识与品牌传播能力。目前抚顺新宾满族的非遗旅游资源主要以线上抚顺新宾非遗网与线下展馆的方式来进行品牌展示,且抚顺新宾非遗网最新更新停留在2015年,其中名录、视频、资讯等栏目中并没有提到乡村旅游字样,可见抚顺新宾非遗网并没有与当地乡村旅游很好的融合,只是了解了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情况。但这种带有呆板性的浏览,再加上没有详细的电子解说以及网络品牌建设的不完善,会使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会形成对旅游品牌的认知,这将无法激发游客的旅游意愿。同时,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实现可持续的非遗旅游资源品牌传播能力。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了女真国,奠定了清朝三百多年的基础,因此抚顺新宾成为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成为满汉、朝鲜、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抚顺新宾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新宾满族非遗文化并没有“走”出去,导致许多游客不了解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文化,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相比邻市沈阳的文化宣传工作就做得很到位,沈阳东北大鼓,满族民间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欢迎,它的满族文化景点,如沈阳故宫、北陵公园、东陵公园等,已经大力推广与各种旅游App展开品牌线上推广传播。抚顺新宾相较于沈阳,对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没有真正“走”出去,这不利于外地游客了解抚顺新宾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二)抚顺新宾非遗旅游资源缺失乡村旅游产品体验。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拥有多样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的人们逐渐增多。非遗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游客只是简单的观赏而没有对非遗旅游产品进行体验是很难体会其中价值与内涵的。抚顺新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本身缺少产品体验设计,游客大多只能是走马观花,互动体验较少。目前现状是非遗传承人碌碌表演,游客草草旁观。失去体验非遗旅游产品的机会,同时也很难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三)抚顺新宾非遗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缺少全局性规划。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中的“非遗”元素目前还滞留在民俗节庆活动和展览馆展示上,涉及内容不够丰富。由于非遗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缺少全局性规划,导致游客不了解“非遗”的历史脉络,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抚顺新宾乡村旅游中的“非遗”线路就显得格外不叫座。
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研究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研究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起始阶段向纵深发展,对传承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传播媒介的变迁,这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是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非遗有效传播的优质土壤。
媒介变迁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传播媒介在时展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重塑了非遗的形态和内涵。历史上的媒介变迁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术、摄影摄像等的传播方式。对于非遗来说,每一次媒介的变迁,是机遇更是挑战。很多非遗项目,在历史上并非纯粹文化现象,昆曲、京剧、诸宫调、元杂剧、大鼓、弹词等都是古代市场的产物。它们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都依靠着媒介。而有些非遗项目,在媒介的变迁中,则逐渐脱离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直至走向消逝。如:昌黎地秧歌、邵伯秧号子等。现实生活中,随着机器化生产的发展,这种边劳动边歌舞的需求不复存在,“秧歌”“秧号子”这种附着在劳动过程中的歌舞形式便在逐渐失去发展空间。现代传媒对部分非遗项目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大部分非遗在传统社会主要流传于民间,适应民间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知识类型,这类非遗不能准确解释客观现象,甚至会出现科学性错误,传说故事、巫术宗教等便属于这一类型。又例如在口承文化遗产中,常常存在高雅与低俗的问题。明代冯梦龙《挂枝儿》《山歌》对民间口承内容的改造,已经被现代学者诟病为对“原真性”的破坏。上述非遗进入大众传媒,不可避免要受到来自思想和雅俗方面的问题上的考查,以及对其形式与内容的改造。可见,媒介变迁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很多非遗项目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消逝。在提倡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下,高校的科研和传播力量介入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官方主导的新媒介非遗活态传播路径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同时,高校师生在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方面较之其他群体也是遥遥领先的。因此,高校介入非遗的传播,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非遗的活态传播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高校微信公众号推文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