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7:12: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非税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非税管理

非税管理存在问题

一、征收力度不大,应收尽收不到位。

1、缺乏过硬的征收手段,征收成本大,效果差。如: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因执收主体自已征收效果甚微,只能采取委托代征方式,按征收数超额累进支付代征手续费,代征手续费一般要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2、行政干预大,随意减免。执收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越权减免基(资)金收入,有的由领导出面批条子,随意减免或缓交,导致应收不收或少收。再加上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确保重点项目而颁布的一系列规费减免的非税优惠政策,收入流失较大。

3、征管部门不重视、不跟踪问效,导致非税收入流失。部分征管部门对改制、转制和国有股本投资等国资企业无偿占有专营权、经营权及其他无形资产,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降低国有股权比例、不同股同利分红等现象不及时关注、跟踪问效,致使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较大,有的甚至还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任意处置,谋取小集体利益。

二、票据使用不规范。

1、混用票据。少数单位对收费(基金)票据和内部往来结算收据的使用规定的政策界限分不清楚,收费不开具规定的收费(基金)收据,而是用内部往来结算收据和地税部门的服务性统一结算收据收费,人为混用、串用票据。

查看全文

企业所得税管理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所得税管理,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推进企业所得税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组织收入、调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和保障国家税收权益的职能作用。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制度及手段,逐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

二、总体要求

查看全文

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不断提高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88号)和《四川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意见》(川国税发[20*]95号)文件的要求,并结合*国税的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国税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效落实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的制度手段,促进收入恢复性增长,逐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

为达到上述目标,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

二、重点工作

按照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查看全文

探索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革新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等问题,应该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步实施税收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地方税管理权限税收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查看全文

略析财政税收体制创新的计策

一、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财税管理的性质要求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财税管理工作者事实上主要是上级领导指派的或者兼职的。一遇到更换领导,财税管理工作者往往也会跟着被更换。甚至一些地方在选派财税管理人员的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工作实际,常常仅凭个人的感情去办理,甚至将一部分素质较低下的人安排到财税管理岗位中,无法真正发挥财税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2.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由于分税制体制尚不够健全,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尚在建立之中,财政对于地区以及城乡差距所具有的调节能力相当有限。因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健全,造成能用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资金量有限,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非但未能缩小,反而还有所扩大。

3.预算体制覆盖面过窄

查看全文

关于企业所得税管理论文

一、税务机构合并后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对原国地税所得税征管范围做了明确划分,二者看似互补,权责明晰,但也存在征管界限判定模糊、漏征漏管现象频发、重征重管等突出问题。由于原国地税部门之间相对独立时间较长,征管范围涉及较广,合并后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数据口径不同。1.户管信息准确性有待比对。企业所得税统一管理后,税源基数、征管范围扩大,税源结构呈现各行业共存的复杂趋势。在实际征管工作中往往存在原国地税部门同时维护企业所得税税种或对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难以界定等问题,对归并管理的税源情况、行业状况、税收收入等难以全面、真实、快速掌握,现有征管档案难以准确反映税源状况,需要进一步做好税源比对,以确定税基的准确性。2.重点事项真实性有待核实。受地方经济及管理因素影响,原国地税双方政策执行力度有所不同,改革后税务机关对双方辖区内税收优惠、医疗机构、房地产建筑企业等重点事项情况的掌握缺乏全面性,重点事项涉及企业经营核算真实性及自身税负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核实。3.税收数据整合有待完善。目前,金税三期系统尚未完全实现原国地税所得税业务互通,在税源信息、纳税申报、后续管理方面难以实现全部整合。(二)政策把握不一。1.政策执行口径需要统一。以棚户区改造中的计税毛利率为例,山东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鲁地税发〔2009〕37号),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的计税毛利率,由各市原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按照《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第八条的规定进行确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属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及危改房的,计税毛利率为3%,而在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范围认定上,有些市原国地税双方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一方全部按照经济适用房3%计税毛利率预缴所得税,另一方按照区分棚改区中的商品房适用15%的计税毛利率预缴所得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所得税税负不一。2.业务流程需要整合。原国地税部门间业务流程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极易造成业务混乱,影响办理效率。如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原国地税双方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具体操作办法,涉税风险及评估指标依据存在差异性,个人经验及单一性指标判断往往占据主要地位,风险事项识别、纳税评估发起及评估流程尚不统一。3.管理理念需要认同。税务部门对原有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改革前双方在工作习惯、人员管理、自我约束方面已形成了共同的管理理念,新理念的推行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变需要层层递进,逐渐适应。(三)人员匹配不足。企业所得税统一管理后,税源基数大幅增加,现有的征管能力难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1.业务素质与管理要求不匹配。面对各行业企业所得税相关税收政策,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常干业务基本会、偶发性或无接触性业务浮于皮毛”,政策把握倚轻倚重,全面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精尖性人才缺乏等问题。由于改革前双方业务独立,所得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合并管理后的新增税源,双方业务人员难以适应对方税源管理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征管工作效率。2.人员规模与业务总量需适应。税务机构改革前,企业所得税是现行税种中唯一的国地税共管税,原国地税各自配置了独立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部门。营改增以来,金融业、现代生活服务业等所有新增营改增行业的企业所得税按主税种判定由原国税部门管理,双方业务此消彼长,但原国地税双方征管人员规模相差无几。税务机构改革后,如何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作用,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将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要破解的问题。

二、税务机构合并后企业所得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企业所得税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9年我国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近年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而企业所得税在税收服务经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统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75%、取消委托境外研发加计扣除限制、小微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了各界创业创新,有效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所谓“民所盼、政所向、利所谋”,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减税举措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求税务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服务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落实好减税政策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细、落实。(二)“放管服”改革等工作对企业所得税。要求更加严格无论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还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支持发展“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还是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税收都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企业所得税更是重要的“政策金矿”之一。政策覆盖范围广,各项优惠力度足,递延纳税、企业重组、资产损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对于优化股权结构、鼓励企业创新、支持投融资等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政策掌握好、辅导好、落实好,在前期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助推能动转换,绝不能有丝毫松懈。“一次办好”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成功实践,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的重要政治任务。税务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的认识,将税制改革与企业所得税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放出实效、管出秩序、服务优化”,尽快把企业所得税管理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三)征管体制改革使企业所得税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国地税合并后,管理机构新、服务对象新、税务人员新的形势使企业所得税工作面临诸多挑战。(1)队伍融合意识有待加强。县区局“三定”后,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重新组建,基层县区当前情况也各不相同,双方对合并后的整体情况掌握不够清晰,考虑事情的角度还不够全面,工作的主动性、思想的全局性还有待加强。(2)户管信息准确性有待比对。企业所得税统一管理后,税源基数、征管范围扩大,税源结构呈现各行业共存的复杂趋势,现有征管档案难以准确反映税源状况,短时间内难以全面、真实快速掌握整体的税源底数、行业状况、税收收入等情况。(3)重点事项真实性有待核实。因人员、事项调整,致使重点事项信息对接不完全,各所得税管理部门对当前辖区内的非营利组织、房地产建筑企业、跨区域汇总纳税企业等重点事项情况的掌握缺乏全面性,存在管理漏洞。

三、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充分调研走访,建立衔接机制。1.分工合作,确保税源调查符合实际。以机关统筹、管理分局(所)协作为基调,以管理分局(所)为调研单位,成立税源调研小组,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责任划分,形成各单位税源调研台账,确保每一户税源真实有效。2.突出重点,确保税源情况真实。对辖区内重点监控税源、规模较大税源、享受优惠税源以及房地产、建筑等重点行业,坚持深入企业,上门走访,对疑点信息入户核实,及时掌握企业第一手真实资料。3.建立税源衔接机制。税务机关应对企业所得税合并前的税源情况有步骤、按行业、分批次做好衔接工作规划,整合衔接双方税源信息,对照税务登记数据,结合基层情况,清理信息缺失项、税源漏管项、重征重管项,及时核实疑点信息,筛选过滤有效数据,查缺补漏,充实完善税源信息。4.建立业务衔接机制。统筹各行业所得税管理专业人员,根据不同业态成立各行业能手小组,开展推行“业务互促共成长行动”,鼓励能手带新手,优势补短板,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整体业务能力。(二)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全面夯实管理基础。1.分行业模板管理。根据辖区内所涉行业数量及特点,合理调整匹配征管力量,分层级划分征管范围、明确征管职责,使之与行业发展状况相适应;建立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模板,确定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重点,规范税收执法,规避执法风险。2.按规模重点管理。参照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年度财务报表,结合基层掌握情况,按照企业年度纳税总额及生产经营规模,合理划分企业规模等级,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模板管理的基础上,在政策支持、纳税辅导等方面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发挥专业化管理作用。3.择少数特殊管理。建立特殊事项跟踪管理台账,加强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汇总纳税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特殊事项管理;紧跟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时展开政策宣传辅导;加大非营利组织免税收入政策普及力度,完善规范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流程;强化汇总纳税企业监管,提升汇总纳税企业总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信息传递效率。(三)加强信息管税,规范执法标准。1.去粗取精,吸纳外部信息。建立外部涉税信息交换制度,相关部门之间对即时重大事项即时交换,其他事项实行不定期交换,进而过滤外来信息,吸收有用信息,提高涉税信息利用效率。2.深挖一层,消化内部信息。凭借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金税三期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结合其他税种纳税申报情况及企业财务状况,做好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分析。3.内外合一,强化统计分析。对比内外部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及时发现企业登记、行政处理、资产状况等涉税风险,全面掌握辖区内税源情况,形成汇集型信息流通渠道、一体化信息管理链条。4.整合业务流程。统一工作流程和管理标准,依法依规去除冗余环节,细化风险环节,抓好重点环节,强化过程管控,实现企业所得税业务流程再造。5.统一执法口径。针对涉税争议事项、自由裁量事项以及自我规范事项,统一政策执法口径,根据征管规范,形成企业所得税规范化执法标准。6.完善考核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完善工作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激发税务人员赶超争优潜力,约束手中权责,优化征管岗位职能;实施征管执法痕迹化,强化企业所得税管控机制。(四)创新模式,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团队水平。1.完善岗责配置。市、县及基层征收局都要明晰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市企业所得税部门要主动担责、协调、创新和落实,发挥好主责主业的牵头领率作用,积极搭建企业所得税政策、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筛查推送汇缴风险疑点、政策落实盲点,开展提示提醒服务,统筹专家团队力量,开展专题性政策调研等;县级局要抓好征收管理、政策落实和组织实施企业所得税预缴、汇缴工作,落实好上级推送的管理风险疑点核查任务;各基层分局(所)要将管理和服务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具体抓好征收管理、政策落实和企业所得税预缴、汇缴等工作,落实好上级推送的管理风险疑点的核查,开展税收政策纳税辅导等。2.调整充实团队。根据企业所得税岗位人员配置情况,采取业务能力考察和考试选拔等方式,组建效应分析、政策管理、风险应对、纳税服务四类专业团队,对现有企业所得税人才库进行调整和充实,进一步优化发挥专家团队作用。3.创新培训模式。依托UMU平台建立的“企税无忧”业务学习交流群,各部门要善于学习、使用和交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不定期开展学习效果检验,实现“以检促学、以学促会、以会促用”。4.筑牢勤政廉政思想观念。要依法依规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公平公正开展税收管理,严禁消极怠工、推诿扯皮、权力寻租、以任何理由阻碍企业享受应得的政策红利,把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位,决不能“懒政”和出现失职渎职行为,要尽最大努力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查看全文

当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查看全文

剖析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查看全文

企业所得税调研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大力提升企业所得税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国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近年来徐州国税在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取得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在新税法框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

一、近年来徐州市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

自**年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以来,徐州市国税部门不断提升企业所得税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企业所得税收入大幅增长。**年以来,全市共组织企业所得税收入584331万元,其中**年收入34527万元,2003年收入38178万元,2004年年收入55379万元,**年收入110804万元,**年收入132463万元,**年收入212980万元,为全面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保障徐州地方财力持续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组织收入工作时,我们一是抓好房地产业企业管理。由于徐州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一些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陆续来我市投资,截止到**年底,全市房地产企业1103户,较**年同期增加515户,仅07年房地产行业就缴纳税款22872万元,同比增收15940万元,增长207.17%。二是抓好所得税税源管理。截至**年底,纳入国税部门管理的企业所得税户数达到18110户,同比增加4712户。三是加大对亏损企业监管。如**年开展对02-06年连续亏损三年或累亏1000万元以上企业以及06年亏损5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了服务性调研,调减亏损额8789万元,补缴所得税65万元,滞纳金4万元。四是稳步推进中小企业核定征收。截止到**年底,全市的核定征收企业户数达到8017户,占全市所得税户数的44%,同比增加2240户。

二是所得税税基管理进一步得到有效控管。一是加大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力度。按照总局提出的“转移主体,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强化检查”的要求,强化纳税人申报前的宣传、培训、辅导工作,积极探索引入税务师事务所参与汇缴,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质量。二是做好企业所得税审批和取消审批后的后续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损失的真实性审核管理。对企业的减免税、待弥补亏损、广告费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国产设备投资抵免、工效挂钩企业工资发放等需要延续管理的事项,通过建立台账并追踪每年的变化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所得税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加强所得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市所得税亏损面降到34%,纳税面达到66%,评估面达到18%,申报面接近100%,所得税征管质量明显提高。四是与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与地税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在核定征收、征管范围、货物运输企业代征税款信息传递、房地产行业管理、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等方面达成共识。

三是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迈上新台阶。对纳税人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是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不断提升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细化分类管理办法。在将企业分为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企业四大管理类别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再将每一管理类别中的纳税人按照门类、大类、中类、小类进行细分,并按所属的行业小类维护相应的4位行业代码,从粗犷式的大类管理逐步向精细的行业中小类管理过渡。二是加强重点企业管理。除了按照省局要求确定了省级重点税源企业外,又将年度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或者年实现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万元的企业、或者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确定为市级重点税源企业,按季(月)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变化情况。以**年为例,全市年缴纳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3家,入库所得税税款17.9亿元,同比增收5.12亿元,增长为53.16%,占全市全部所得税入库税款的84%。三是重点突出行业管理。按照企业的行业种类划分,与地税部门通力合作,逐步建立了11个行业大类、23个行业中类的纳税评估参考指标体系。四是重视就地监管质量。通过召开行业性座谈会形式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国产设备投资抵免、备案管理等政策宣讲,了解企业在执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汇总纳税企业的纳税意识。同时加强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纳税评估和纳税检查,对评估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就地补税,坚持逐级汇总纳税申报和反馈制度。五是强化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目前鉴于国税部门征管的所得税纳税人中中小企业占到95%以上,但所征税款却不足10%,中小企业中亏损面接近90%的情况,我们以强化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为突破口,按照总局提出的“管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的要求,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深化纳税评估、突出检查力度等手段,坚持税源分类管理、多种评估方法并用和稽查评估联动,不断提高税基监管水平,努力提升税基监管实效,着力突破税基监管难点,进一步提升所得税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全市企业所得税管理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税收收入不断攀升。

查看全文

企业所得税管理思考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之一,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以来,扬州市国税系统企业所得税征(监)管户逐年增长,已由**年底的143户增加到**年的1257户、**年的3268户、**年的5251户,**年的7404户。征管户数急剧增长,给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国税机关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长期缺位,一套科学的有序管理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所得税信息化运用仍相对滞后,税务干部对所得税业务生疏,企业所得税征管实际与新体制下的新要求差距很大,现状不容乐观。

一、征管现状

1、户源结构与征收方式。截止到**年9月底,扬州市国税局共有企业所得税征管户9070户。按户源结构划分:户源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两大行业,其中工业3077户,商业3327户,分别占总户数的33.92%、36.68%。其次,分布在各类服务行业的企业共1956户,占总户数的21.56%。随着房地产热升温,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也较快,目前已有513户注册登记。按征收方式划分:查账征收6519户,占总户数的71.87%,核定征收2551户,占总户数28.13%。按所得税纳税人缴纳的流转税税种划分:缴纳增值税的7138户,占总户数78.70%,缴纳营业税的1932户,占总户数的21.30%。

2、收入情况。分享体制改革前,**年,扬州市国税局共入库企业所得税税款38860.4万元。其中:江苏油田26000万元,二电厂1815万元,仪征化纤2593万元,烟草公司6639万元。**年全市共入库企业所得税税款85061万元,其中:江苏油田43737万元,二电厂9442万元,仪征化纤4060万元,烟草公司13948万元。从收入结构看:这四户企业占主导地位,**年、**年其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5.33%、83.69%。由此可以看出,分享体制改革后,扬州市国税局企业所得税收入仍主要集中于少数重点税源企业,新增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呈现亏损户多,规模小,收入少的特点。

3、管理机构状况。扬州市国税局是国地税分设以来一直保留企业所得税专门机构的省辖市。但所属各县(市、区)国税局、市直各管理分局没有专门的所得税管理机构,只在税政科或综合业务科配有一名兼职的管理所得税人员,他们自身还要负责大量、繁琐、责任重大的金税工程及增值税业务,实质上全市除市局有四人专门管理所得税,其它则为兼职管理人员。

二、存在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