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2:10: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治意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学生法治意识培养
摘要:党的报告中提出我国已步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将极大程度地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进程。高等教育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拟深入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高等教育下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治意识;培养
一、高等教育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1.高等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帮助大学生立足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彰显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法律也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将有助于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环境,辨识众多骗局,立足社会。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跟法律有关的问题,例如勤工俭学、就业协议等等。当一位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掌握了基础的法律知识后,他便可能在日后步入社会时,成为一名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合法维权、按章办事的合法公民。
2.高等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帮助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今社会,太多的陷阱、骗局萦绕在大学生周围,屡见不鲜的校园贷问题、层出不穷的就业协议陷阱等,都显示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薄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等教育中充分融入法律知识,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规避社会陷阱,帮助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高等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综合化和融合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教育偏重医学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缺乏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哲学思维等方面的学习。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法治观念的内涵和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及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法治观念;医学教育;问题探究
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基础是科学,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且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医学教育更应加强法治观念的培养。学校在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信仰的形成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包含法治观念,权利意识,让法治观念跟上权利意识的步伐。这既符合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
法治观念不仅是人们对法治的一般性认知,还表现为对法治的态度、喜好,是法治情感认同与法治思维习惯的融合,是法治规则意识与价值理念、实体观念与程序意识、思想认同与行为服从相统一的结果[1]。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法治的首要特征是法律规则的权威性。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是维护法律权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法治观念不仅要求人们熟悉法律规则、遵守法律规则,更应该树立法律规则至上的观念,主动按照法律规则办事,自觉将法律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并将法治观念融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其次法治也是价值的集中体现。法治观念包含着对实现权利的价值诉求,权利实现的最佳方式是法治,保证法治本质上就等于维护了权利。再次法治的生命线是公正,公平原则需要法治确认。权利和义务可以通过法治公平的进行配置,社会纠纷可以通过法治公平的解决。因此,法治观念的核心之一是公平。
二、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主要思想心得体会7篇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1
历经36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宪法教育对道德与法治的实施路径
摘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宪法教育是培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探寻宪法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将宪法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养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宪法教育;道德与法治;实践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实现核心素养各要素共通共融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促使核心素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以期实现培养效果最大化,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宪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性,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宪法及其相关内容,为适时融入宪法教育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加强宪法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开展宪法教育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是国家一切政治生活的根本活动准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集体意志的体现,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加强宪法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面上的普法宣传,而必须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法治意识,这与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宪法教育,有助于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我国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可,有助于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初期就养成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依法有序地参与各项政治生活,进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备学科核心素养。
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承担着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一是培育专业的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二是承担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发展迅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促进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在高校进行法治思维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四个全面”理论整体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艺术教育担负着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艺术的重任,培养的是祖国未来文化艺术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法治思维的教育,以保证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也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艺术生的法治思维现状
(一)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缺乏。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距离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艺术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专业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时间较普通大学生更少,因此部分艺术生同样存在的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法治思维是指受法律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高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才能具备。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意识形态领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日益削弱,其“强制约束力”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力不足的弊端,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艺术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因此更要重视其法治思维的培育。(二)法治思维缺乏,导致部分艺术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艺术生在艺术特长的学习上耗时较多,还要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或外出写生,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因此在文化课考试中易发生作弊现象,在校期间,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轻则记过,重则开除。艺术生具有艺术感受力强,情感丰富、多变的特性,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些颜值较高,易于成为被追求的对象,因此由恋爱问题引起的纠纷或伤害事件,在艺术生中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专业。艺术生在培养过程中的高投入也对应着现实中的高回报,他们即使是在校期间也有比普通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打工、赚钱的机会,因此遇到的问题也多,由于法治思维缺乏,部分学生在利益与法律的冲突面前,选择了利益,最终导致违法。也有的学生由于法治思维缺乏,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非法损害时,不能及时的通过司法救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成为受害者。总体而言,艺术生的违纪或违法行为并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却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三)艺术教育重视专业培养,忽视法治思维教育。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育,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也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提高普通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对于艺术教育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教育成果而言,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还处于边缘位置,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艺术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二、艺术生法治思维不足的原因
(一)法治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法治教育渠道单一。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依然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具有独立性,因此法治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存在先天的不足,这是大学生法治思维不足的主要原因。艺术生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以艺术专业课学习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因而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普遍不足,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治思维的学习更是少之有少,由此导致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也就不足为怪了。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还是以灌输法律条文为主,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教育渠道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掌握法律条文多少为主的教育目标,更是忽视了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授和法治思维的培育。此外,法治思维是典型的逻辑思维,法律条文枯燥、晦涩,这些都与以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生难以匹配,因此法治思维的信息对艺术生来说接受率较低。(二)法治建设不完善的外部大环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国大学生法治思维缺乏的现状与我国法治建设不健全的现实密切相关。法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德主刑辅”的观念影响深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还很长,法治国家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公民的整体法治思维有待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得以巩固的最终外在环境就是社会,在学校课堂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进入社会环境,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巩固,就会使社会群体产生对法治精神的怀疑态度。”因此,针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法治环境尚未成形,也是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的外因。(三)艺术生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艺术类学生大多情感丰富,思考问题以感性思维为主。敏锐地感受力、丰富地情感、超强地表现力,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多数艺术生选择艺术专业,也是因为自身的个性气质中具备这些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使他们能够捕捉到刹那间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创作还要求有创造力、个性鲜明、不走寻常路,但是这种性格特征如果在生活中不加引导和约束,就会表现为自由散漫、无视法纪、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有时会做出一些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三、法治思维渗透艺术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公民法制宣传工作打算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岔河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2011年至2015年,是我镇实施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时期,深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对于落实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助推作用。根据国家和省、市、县“六五”普法规划精神,结合岔河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岔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坚持“四个更加注重”,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以培育法治文化和全面提升公民法律素质为根本任务,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乡镇创建为重要使命,以完善优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为有力支撑,紧紧围绕广大公民学法用法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思想,培育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实践,为我镇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坚持围绕镇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社会管理、教育、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和手段与全社会学法用法需求相一致,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与人们群众对法治社会的期望相一致。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进公正司法,廉洁执法;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意识,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三、遵循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策略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法治教育,既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用法能力,实现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是因为法治教育能够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精神;更是因为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丰富的法治教育基础与知识点,具备引入法治教育的条件。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常识、社会规则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理论课的教材之一,也是对大学生开展基础性、系统性普法教育的主要资源。在这本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知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治思维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也能够形成相应的法律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知”“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产生的本质、法律的影响因素、法律基础知识的实践等。《形势与政策》教材中的“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章节重点描述了我国加强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等着重讲述,能够让学生对法治体系产生深刻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着大量的法治教育素材,其本身就具备法治教育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规则意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规则是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原则与规定,是法律条例的基础形态。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了人生观、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形成规则认同感,完成规则意识的内省与外显。法治思维的本质就是法律规则的思维方式,其也是一种规则意识。因此,在思政理论课中,教师在完成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之后开展法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搭建规则认知框架,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定的思维框架与思维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
1.引入法治整体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大学生法治思维路径选择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大背景下,要求执法人员的培养必须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在高职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的视角,寻求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路径,使法治思维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和知识体系中。
关键词:法治思维;司法警官;路径选择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学生法治思维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确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作为司法警官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提高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为司法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需求。司法警官作为执法人员,应当充分培养、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成为一名具备法治思维、理解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思维的新时代司法警官。(二)学生如何定位、理解。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思维的不同。第一,要求不同。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要求仅要求其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守法公民即可。而对于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来说,则不仅要求其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守法公民,还要求其具备法治思维,即,能充分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信奉程序正义、注重规则的作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要求法律职业者将法律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第二,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主要是要求教育机构对教育对象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应该要求学院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突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治思维的司法警官。第三,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基本仅靠课堂教育即可实现。而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则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有实训教学、课外见习、警务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才能比较完整地养成其法治思维。时任司法部部长张军提出,要确保《监狱法》提出的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落实到位。一是要守得住底线安全通道,做到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二是大力全面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大幅提升改造能力;三是要对改造罪犯实现社会化,要让社会上的春风能够透进高墙,透进监狱铁门,依靠社会力量把政治思想、传统文化、忠孝诚信等,结合罪犯改造,让罪犯能够接受到符合个体实际的教育改造。“全面提升监狱人们警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大幅提升改造能力”,就是对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而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正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和提升改造能力的,是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必然的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三)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学生的职业法治思维培养。第一,法治思维培养的目的,是要求法律职业者将法律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法律职业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第二,法治思维培养的过程,是使普通大学生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它要求学生理解、学习、贯彻“法治”概念,并在学校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法治思维”,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入司法工作中,从而提高国家司法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容路径选择
(一)法治思维的逻辑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为理论基础的逻辑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核心意义是限制权力。法治思维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法治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的方式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二)以人为本的思维。第一,法治思维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具备以人为本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法治理念和精神原则,从而达到保障公民人权的目的。第二,法治思维从依法办事出发,形成依照法律规范进行思维的逻辑体系,从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视角出发,用以对待和解决相关问题。第三,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在法律规范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在现行法规没有规定或规定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具备法治思维,是以人为本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好的导向性指引。(三)程序意识的培养。第一,法治思维对职业培养对象要求具程序意识。程序意识是指法律职业者在办理案件和其他相关事宜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开展工作,具备程序意识能使法律职业者处理法律事务时更具合法性。在具备程序意识的基础上,更应具备证据意识。第二,程序意识具体体现在法律职业者收集和运用证据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证明相关法律事实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在证据和证明的运用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在进行相关的事实推定上。第三,对司法警官类职业类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程序意识是其在高校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法治思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培养程序意识,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更加充分地理解法治思维内涵,从而形成法治思维。
初中政治法治意识培养
【摘要】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律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群体健康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作为导向,结合实际的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具有计划性从认知、掌握、运用等层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制定相关的策略方法,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与加强,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法治意识。
【关键词】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
一、关于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立足于法律意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所谓的法律意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看法,具体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范围、约束能力以及社会效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法律意识的内容对法治意识进行分析,也就不难看出,法治意识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的一种形态,在这一认知形态下,民众会表现出对法律内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依赖以及准守程度的集中体现,进而也会反映在民众对社会秩序准则的准守程度上。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实行法治能够有效地在民众精神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行为秩序,进而为个体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提高初中生群体的群体素养,一直是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初中生缺乏对外界社会对与错的良好判别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行为的好与坏,甚至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结合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1.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对初中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引导,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正确社会行为的判断。法治意识的培养会首先从基本法律内容层面着手,来向学生教学基本的法律条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2.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育人教学价值。学生在基于对基本社会法律行为准则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会进一步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自我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和准则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自我社会行为的约束和导向,减少初中生群体的社会行为犯罪率;3.通过对初中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地通过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来加大法治意识对社会个体的辐射影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意识建设。初中生是一个不断向社会输入新鲜血液的群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走入社会,他们将会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从最初的这个阶段,促进社会各群体法治意识的良好建设。
司法局教育工作总结
2020年度,坚持以党的,十九姐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学校”,积极做好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切实提升全县广大青少年学生法律政策意识。现将2020年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明确重点,深入宣传。紧抓“开学第一课”、5.4青年节、6.1儿童节、6.26禁毒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及班团队活动学习宣传、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分三类(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或孤儿)学习宣传《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青少年教育帮扶、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教育助学等相关政策。建立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培养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本年度,开展“法律政策进学校”活动1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0余份。
(二)分类开展,精准宣教。一是对中学生着重进行法律教育。重点普及学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与小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常识,以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二是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再实践教育。教师重点以学习《刑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三是对家长进行学法、执法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充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三)丰富形式,全面宣讲。一是集中学习。以会前学法、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能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二是集中宣讲。以“5.4”青年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为契机,集中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常态宣讲。各学校要安排法律政策课时,法治副校长(辅导员)每学期要到学校开展集中宣讲。结合实际,举办“晨读宪法”、有奖法治征文、法治演讲等活动。
二、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