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6:5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制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制意识

高职生法制意识培养方式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其法制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对国家法治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院校法制培养的问题、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意识,符合社会与时展所需。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制意识;培养

党的明确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专业性人才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法制意识和法律思维如何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当前,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社会现实呈现出的新状况以及高职学生所具备的新特点,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创新法制教育实施路径、提高法制教育效果,是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中强调,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当地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多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树立自信、保持定力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构建法制环境,对于形成安定团结、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构建依法治校的方法和途径,将依法治校的理念付诸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使我国依法治校的进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仍然充斥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95后”学生群体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学校、师生、自我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矛盾,容易走向偏激,发生恶意伤害事件。同时,随着各大院校的连年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连年下降,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基本的法律常识知之甚少。近年来,高校寝室室友“投毒”“杀害”等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校园环境稳定,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都与学生法制意识薄弱有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英格尔斯曾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里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这说明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法治进程的建设也有一定影响。不容乐观的是,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法制素质和意识并不理想。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大多处于空洞的说教范畴,很少将法制教育作为实践课程来传授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思维淡漠、守法意识不强,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当遇到传销、侵害或拖欠工资等事件时,不能有利地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是很有裨益的。

二、高职院校法制意识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查看全文

居民法制意识调查分析

[摘要]青岛大学法学院“与宪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费县上冶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并了解了近几年上冶镇法制环境和民众法制观念的转变。调查中发现,上冶镇当地居民的平均年龄偏老龄化与低龄化,缺少青壮年,属于较为典型的留守人员较多的乡镇。与之对应的,当地居民的普遍学历与收入均不高,也缺乏对法律的了解。相当一部分的居民认为遇到问题通过社会关系解决就可以,不需要也没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文章认为,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国家应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加强对乡镇居民的普法教育,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切实改善乡镇法制建设与法律环境的创建。

[关键词]临沂上冶镇;法制宣传;法律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公民法律观念不断提高。以民法典的编纂、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与监察法的颁布、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为标志,我国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虽然从整个国家来看,法律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虽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执法与司法机构,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村),人情社会的现象依旧存在,当地居民认为通过社会关系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这与其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缺乏必要的敬畏与了解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前依法治国大环境下,为什么仍然有一些乡镇(村)的大部分居民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究竟是这些居民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没有学习法律知识的意图,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途径?临沂费县上冶镇的法制建设基本情况又是怎样?当地居民对法律知识学习的态度如何?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咨询帮助以及法律援助?为了了解这些问题,青岛大学法学院“与宪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费县上冶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并了解了近几年上冶镇法制环境和民众法制观念的建设与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走入街头巷尾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临沂费县上冶镇的居民,为了更全面了解临沂费县上冶镇居民法制意识的现状,笔者在走访当地政府采集数据、访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深入街头巷尾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上冶镇的街边路人、店铺经营者、居民楼的住户以及田地里的农民。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张,有效率为98%。其中,18岁以下的有25人,占25.5%;18-24岁的有0人,占0%;25-35岁的有21人,占21.4%;36-48岁的有13人,占13.3%,48-60岁的有22人,占22.4%;60岁以上的有17人,占17.3%。(二)调查方法。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公民法制观念调查问卷》,共有18个条目,涉及政治面貌、从事职业、学历、是否对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有所了解、是否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主体、希望了解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常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什么、对普法活动的建议等内容,同时,在问卷中还设计了诸如“您是否满意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等问题,意图结合上面的答题情况看出受调查者对法律的求知欲有多强或者说其是否有进一步了解法律的愿望。①

查看全文

编导意识对电视法制节目的影响

随着电视传播空间的加大,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也在不断扩增。我国依法治国这一政策的推出,新型的法律案件也随之出现。因此,编辑意识在新媒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编导通过不断地整理、筛选、分析各种案例,使其传播效果最大化,这已经成为法制节目的重要竞争手段。中国的法制类节目不仅仅是题材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大众情感和电视媒体沟通的桥梁。本文将从编导意识对电视法制类的节目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1编导意识对策划电视法制节目的作用

编导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编导不仅要根据节目主题展开创作,还要注意创作中的细节。编导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那就是明确传播目标,给节目准确的定位,从节目名称开始,就要吸引观众,这是观众对这一节目的第一印象,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可以从节目口号入手,这能起到强调节目性质的作用。法制节目的宣传片也是电视法制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节目宣传片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使观众对法制节目有了想要继续了解的想法,才可以提高法制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选择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对节目的帮助也很大。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

2在电视法制节目影像创作中编导运用的手法

叙述与表现是法制节目摄像创作中的两大基本手法,叙述性镜头和表现性镜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编导对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也使节目的表达效果呈现不一样的感觉。叙述性镜头可以运用到叙述事实拍摄中去,因为叙述性镜头的重要作用就是让观众对事实有个总体的认识。表现性镜头的作用与叙述性镜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现型镜头的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气氛,抒发感情[1]。法制类的节目就是从社会上某些事情去挖掘事情背后的本质,找出产生这些事情的原因,通过表现型镜头来表达当事人的感受,去引发社会的关注,引起观众的共鸣。产生良好的节目效果[2]。

3编导意识对节目产生的不良影响

查看全文

法制建设背景下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文化精神导向,在人才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受独特地理环境、多元宗教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意识形态教育难度大。此外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如何以法制建设为背景做好对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也是本文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法制建设;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法制则是良性社会环境建构的前提。随着法制化建设口号的提出,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客观上带动了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创新与完善,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内地高校存在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多样的内部制约因素使得当地意识形态教育阻力重重,因此探寻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并在掌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成为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重点。[1]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存在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趋于理性,在此背景下对外来文化呈现出包容吸纳的开放式心态,多种文化形式与价值理念涌入中国,文化的管理与价值引导相对困难,尤其是新疆等边远地区,管理难度同步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新疆学生具有内地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共性,积极向上,大胆创新,但当地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又限制了其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其对新文化新事物的分析判断,加上自身薄弱的抵御力,很难正确区分文化精髓与文化糟粕。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分布差异性明显,不同民族学生坚持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在多元文化及多元主流价值观碰撞的过程中造成民族差异认同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困惑,而这种差异性的困惑成为动摇社会主义信念的首要干扰因素。[2]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为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查看全文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论文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查看全文

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论文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查看全文

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一、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加强和改善,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学校要明确法制教育工作宗旨,促进法制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既包括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又包括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在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十分重要和紧迫。尤其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培养,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意识教育,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法制的种子。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普法教育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进而逐步养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学校要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法制教育内容法制观念作为人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人们的法制观念形成和提高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做基础,因此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方面: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有着自身的认识规律和结构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采用系统性、阶梯式、通俗易懂的法制教材。对青少年学生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法制教育。

其次,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基础性。有选择地向青少年学生讲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宪法的权威与地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基础性的法学理论知识。

查看全文

新时期工商法治意识培养论文

工商法治意识培养的展开

1.工商法治意识是社会需要和工商法律之间的中介环节和纽带工商法治意识对建设法治国家有着深刻的能动作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完善尽管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法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需要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为人们的法律要求和愿望,才能最终上升为法律。因此,工商法治意识是社会需要和工商法律之间的中介环节和纽带。法治意识培养有利于提高公民﹙包含执法者本身﹚的法律素质,逐步培育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任和依赖,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准备主体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所必须包含的第一重含义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2]。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基于法治意识的养成,将对工商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上升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赖,又进一步把法治意识向导下的行为模式选择转化为具体的外部操行,科学实现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从而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市场经营环境和经营秩序的优化,以及对某些个体行为的矫正。2.工商法治意识培养下的工商行政管理属于积极行政范畴在中国,法治道路不是自发的选择,而是在世界文明大潮的冲击下对先进政治文明的吸收和接纳。但是法治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纷繁的法律规范的罗列上,在规范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观念和力量在支配着它,那就是法治意识。与西方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传承千年的专制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中义务导向的价值取向都制约着人们权利观念的萌发和自主性成长,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尚未形成市民社会,也就无法产生社会力量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法治演进模式,因此政府就需要采取主动措施推进法治进程。历史证明,任何缺乏民众支持的变法运动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因而,政府不仅应当主动推动法治进程,还要积极地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将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法治模式与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自发演进法治模式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采取法制宣传、法制教育、法制研究和依法治理的手段,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3.工商法治意识培养下的工商行政管理具有柔性行政的特性工商法治意识培养是一种柔性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工商法治意识培养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响应,而依据工商法律政策采取的非强制性的行为,工商法治意识培养的工商行政管理具有柔性行政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引导、劝诫、鼓励等手段对公民进行法治意识培养,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上海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都不是强制性规范文件,而是一种指导性文件。

工商法治意识培养的途径

1.法制宣传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深入,关于法律与法治,以及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的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开展普法工作拓展了新视野,普法被赋予了新的更深的内涵与外延。广义地讲,法制宣传不再是最初意义上法律常识的基本普及,它承担着培养法制观念、引导法制行为的社会责任,肩负着传播法治文明、弘扬法治精神的历史使命。笔者以为,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不仅仅是管制与约束的工具,更多地体现着公平正义,体现着规范、有序、和谐。法治的精神在于通过法律遏止人的不正当、不合法的私欲,从而规范人的行为。法制宣传的终极目标是将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扎根于人的观念中,使人在处理矛盾纠纷时,理性一些、文明一些。因此,工商法制宣传应当是工商部门主导实施的,向公民普及工商基本法律知识,将法律的功能价值、理性精神渗透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进而演化为具有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的公共服务活动。其倡导者和组织者为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其相关部门,活动的内容指向工商基本法律知识、法律的功能价值与理性精神,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是“把法律铭刻在人们的心里”。当然,工商法制宣传不像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那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调整,工商法制宣传更多的是以党委、政府转发的规划和人大作出的决议为指导,受国家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政府相关司法行政部门的合力来共同推进。工商法制宣传需要在两大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增加法制宣传的资源投入,既包括物力资源的投入﹙如项目活动经费、宣传设备的购置等﹚,也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如法制宣传队伍的培养、宣传网络的建立等﹚,还包括无形资源﹙如公益类电视频道的使用、媒体的各类公益广告等﹚;二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如可以通过吸收社会捐款、建立法制宣传基金、扶持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等措施,使社会力量成为工商法制宣传教育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从而推动工商法制宣传事业持续发展。2.依法治理法治化治理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治理模式[3],依法治理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原理在地方管理、行业管理和基层管理的具体落实。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实践推进,如果说依法治国更强调国家管理宏观体制的架构、管理理念和手段的转变,那么,依法治理则更侧重于具体管理。[4]依法治理可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如对工商行政事务的治理,可采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刚性手段,也可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柔性手段,后者更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再如对公共权力的治理,可采取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进行,如司法对工商行政的监督;也可以采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进行,如建立地方立法听证制度、行政公开制度和行政听证制度等。依法治理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避免职能过宽,权力集中。权威来自权力,适度集中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度,职能过宽伴随着权力的集中,最终将产生决策失误、信息失真、阻碍民主发展等负面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有意识地引导社会自治组织的建立,以培育社会自治能力。二是使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协调发展。当今治理社会,在治理方式上更要求强制管理与自愿合作、互信互利相结合,并且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后者。单纯的指令性强制管理与当今的“治理社会”有一定的偏差。从实际效果看,强制、处罚等刚性管理虽然容易获得相对人表面的配合,但常常会导致相对人心理上的抵触,不利于行政管理中平等与合作关系的形成,而且管理成本也很高。适度调整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分配,以人为本,兼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柔性管理方式,强调相对人的广泛参与、强调平等、尊重、协商、服务,将会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治理方式改革的一种趋势。三是形成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治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走向。现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公民社会互动关系发展不畅,具体体现在双重管理造成一系列的障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业协会就是“两结合”的管理体制,这虽符合国情,但管理权限、具体落实在实践中有一定困难。其次是指导与服务意识不足,一些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市场管理是个多元治理的过程,对市场管理的服务性、公益性认识不足,指导与服务意识不够,制度与政策也不协调,导致监管失灵。3.法制教育可以肯定,对任何一个法治欠发达的国家来讲,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民众法律素质、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是一个权利备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这就意味着现代法制要求尊重公民自身的合法权利,促成公民合法权利的积极实现。而要促成公民法定权利的积极实现,除了要求主体的守法行为外,还必须注重其法律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因为用法保证权利的实现,守法强调义务的履行。社会主义法律最终归结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也归结为守法与用法的统一。在以往的法制教育中,主要强调懂法、守法和不违法,而在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和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合法权利方面宣传不够,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倡导法制教育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和注重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法制教育才因其诚信、尽责、以人为本而更具说服力和示范意义。法律权利意识教育,对于帮助公民学会运用法律保护国家、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律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反过来,这对于调动和激发他们学法、守法的积极性,促进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消解不必要的冲突,无疑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可根据市场监管实际,加强本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二是可联系典型案例辅助教育,教育者应当利用法制教育特有的优势,注意从工商执法实践中挑选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法制教育中去,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懂法也懂得维权;三是可联系教育对象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上存在的种种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4.法制研究法制研究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导的,为法制提供理论基础的、以工商法制的基本原理、工商法制的历史发展、工商法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工商法制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的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正确与否会起很大的作用。好的研究方法就能顺利地实现研究的目的。法制研究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有共性的研究方法,也有个性的研究方法。这里主要探讨几种个性的研究方法。一是密切联系工商当前实际的方法。法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导工商法制建设,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解决法制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进行法制研究绝不能闭门造车,搞空对空的抽象理论,而必须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密切联系工商法制建设的实际。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如何监管的新课题,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诸多问题,对市场主体而言,市场经济领域的投资、经营风险不可回避,然而,经济领域的波涛牵动着政治的神经,投资、消费、出口放缓,汇率变动,人力资源与工业原料成本高导致企业生存遭遇困境,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增加,贫富分化加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回避这些客观实际,找到有效的监管策略疏导和消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只能是联系工商监管实际。二是结合法律、法规和制度等进行研究的方法。法制建设的核心是依法办事,无论是立法、守法,还是执法和护法,贯彻法制的方方面面,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法律法规本身。离开了法律法规等,也就根本无法制可言;离开了法律法规等来研究法制,其理论必然会流于空泛和不切实际。三是历史考察的方法。研究法制不仅要联系工商法制建设的现实,而且还要联系工商法制建设的历史。为此,就必须利用历史考察的方法。列宁指出:“为了解决社会科学的问题,为了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将来是怎样的。”[5]我们研究工商法制应当遵循列宁所指出的历史考察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即考察和分析工商法制同各个时期的社会条件的关系、各种行为规范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对工商法制的过去和现在分析比较,既可以看到其继承性,也可以看到其由于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历史差异性,从而科学合理地加以推演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显然这对当前的法治工商建设和科学决策工商行政管理也必将大有裨益。

本文作者:金行达工作单位:上海市工商行政干部管理学校

查看全文

民办院校法制化教学管理理念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双创”政策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学中的法制化管理应当适应发展的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法制化。

关键词:民办院校;教学管理;法制化

1民办院校法制化教学管理的提出

古人云:论治人之道,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在国家层面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法制化建设的今天,法制化教学管理是学院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的必需手段。法制化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大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多数民办学院师生规模逐渐扩大,法制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广大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法制化建设,尤其是教育,工作量随之增加。任课教师对法制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法制教学工作是民办学院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但仍有部分教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未考虑到管理方法与制定的规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其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会危害院校名誉。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法律意识淡泊,对法制与法律的了解不深,一方面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另一方面其本身因为不知法从而犯法。因此,法制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民办学院法制化管理过程较复杂,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可以促进考风、学风的建设。有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大学生管理方法,随着国家重视法制化建设,法律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合法的管理往往会导致问题,重视法制化管理可以有效避免问题的出现。

2民办院校法制化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1民办院校管理者。“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强调服从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导致教学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漠。而民办高校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主要表现在:其一,片面强调学校严格管理,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从而忽视了在校学生权利的保护。其二,将学校的法制与严格管理对立起来,认为遵循所谓法治管理原则,就是放松管理原则,就会放任在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其三,将学校法制化管理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实施法制化管理就会削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样是不正确的。相反,学校的法制化管理离不开思想教育,法制化管理不能替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它们之间既不能对立,又不能互相替代。2.2民办院校内部制度建设落后。如果从法律的位阶上看,民办院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位阶是最低的,效力也是最低的,只要是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冲突规章制度,就都是无效的。实践中民办院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冲突的案件也是存在的,但最多的还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较多。2.3民办院校管理程序不够规范。民办院校缺少管理程序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其表现在:对于如何制定校内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越权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虽有一些程序性的相关规定,但不够规范、不够细致、不够完整、不容易操作。

查看全文

青少年培养法律意识分析论文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