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学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3:4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学教学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法学教学案例编写
[摘要]案例教学是公务员培训中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选择和教学案例的编写问题的梳理,从而对教学案例的改进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案例;培训方法
案例教学是公务员培训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法学教学中应用更为广泛。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有着更为复杂的教学要求,需要有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准备、具体实施、总结评估等环节。在培训实施准备工作中,最基础性的关键环节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这是决定案例培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案例的编写对编者来说要求较高,要求编写者要有法律工作的实践,又要掌握法学理论和培训教学这三个方面的经验才能编写一个好的案例。以下就选择案例和编写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选择合适的案例
什么样的案例是适宜的,这是一个比较难于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培训教学目标、不同的学员情况、不同的培训教学设施和环境,对教学案例的内容类型、难易程度、案例辅助材料多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虽然如此,但一般认为一个比较适宜的教学案例,应该满足以下几条要求:
(一)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大学辅导员学年工作报告
我在辅导员这个岗位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来在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同行的细心帮助下,在自身不断要求进步的坚强意志下,我踏实的完成了班主任的各项学生常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育与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形势政策课和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日渐成熟;对于年级部的工作也更为得心应手;对于党务材料的系统规范化整理也上了一个台阶。对此,我有如下总结供领导,同仁批评指教:
一,扎根班级,踏实做好毕业班工作
作为4个毕业班的班主任,我切切实实的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以及学生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今年又恰逢经济危机,学生在找工作中屡受挫折,这种经历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就业信心,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对此,我做了如下工作。
1、一手抓考研,考公务员,一手抓就业
面对现今的就业形势,我鼓励班级中基础好,成绩优,静得下心看书的学生走考研的道路,分散就业压力,继续学习深造,为寻求更好的就业道路打下基础,这适合我所带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考研必备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基础,所以是我鼓励的重点,对此,我多次在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班召开考研动员会,现在4个班中已有近40名同学积极备战一月份的研究生考试。另外,公务员考试也是部分学生正在准备的重点,这点法学班是培养重点,因为他们的专业在公务员考试中占优势,公检法部门一般会面对法学专业招录部分公务员。在严抓考研,考公务员的同时我不忘督促学生抓住有利时机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多次开班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踏实地积累工作经验。目前,四个班已有30多名学生找到了工作并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办理了顶岗。
2、结合专业特色考级考证
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
[摘要]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可,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和运用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之间的适应程度。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知识观嬗变和案例教学本体理论为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提供理论基础;“为何开发———开发什么———如何开发”的逻辑线路有助于厘清教学案例开发的复杂过程;谙熟案例背景、预设课堂问题、记录讨论过程有助于提升教师运用教学案例的水平。
[关键词]教学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教师教育
案例教学是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和商业领域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被有关教学研究的文献所忽视。1980年,美国学者舒尔曼(JudithH.Shlman)首次提出教学的知识基础的概念,他认为案例知识是一种潜在的可以被编码化的、传达实践智慧的知识主体,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实质,与从教育研究中提取的原则性知识一样。[1]21986年,案例教学在《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ANationalPrepared:Teacherinthe21Century)中被明确提出:“教师教育中应当采用的方法,就是法学院和管理学院得到充分发展,但在教师教育中却几乎陌生的案例分析。提示了大量教学问题的‘案例’教育,应当作为讲授的主要焦点加以开发。”[1]2教师教育领域才逐渐开始关注案例教学,将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的工具进行描写、应用与研究。案例教学研究表明:开发质量可靠的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科学运用教学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教学案例的开发与运用需要保持协同一致。
一、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教学案例的开发与运用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其背后所隐蔽的理论相互嫁接,共同成为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教师教育研究范式转变的方法论指导。教师教育研究深受技术理性研究范式和价值理性研究范式的影响。技术理性研究范式受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客观性和去个体化;价值理性范式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认为教师教育研究首要的问题是阐释教师教育领域本真的存在者(教师),要“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来解释存在者”,强调“职业叙事”、“职业生涯故事”等主观性的研究方法。当今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反映出从技术理性研究范式向价值理性研究范式转变的趋势,这必然催生一个丰富而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案例的教师教育。案例文本充满情境性,描述教师面临新处境、新问题和新挑战时采取的各种专业行动决策,反映了一种叙事话语形式;受共同体文化的浸润,案例教学将教师经验组织成反思实践的焦点,成为教师共同体储存、交换和组织经验的一种形式。对案例和案例教学本身的研究是一种经得住考验的、逻辑严密的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探寻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体现课堂环境的多重面向与复杂性。(二)知识观嬗变的内在价值诉求。案例教学作为承载、传递和发展知识的一种方式,必然受到知识观的影响。传统知识观遵循工具主义的知识价值逻辑,将知识看作外化于人的工具,剥夺了人探究创生知识的权利,蒙蔽了人追问意义世界的意识。对知识确定性和客观性的刻画,人为割裂了知识与经验的内在联系,断裂了理论与实践的依存关系。[2]事实上,知识的本质不是确定的答案或现成的结论,而是不断探索、追问和理解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赋予人追求知识的理性自由、反思批判、真实体验的内在价值,还原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情境性和真实性。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工具主义的视角认识案例教学,重视其作为一种“方法”的工具价值,忽略了案例教学背后隐含的知识观转变的内在要求,忽略了案例知识适应新情境的灵活性与弹性,忽略了案例教学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中介价值。厘清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的内在价值,是实现其工具价值的本源性前提。从案例知识本体价值来看,案例知识超越了命题知识的简单化和去情境化,实现对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再现特定时空背景中事件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一种可被编码化的传达实践智慧的知识主体;从教师知识创新来看,案例开发从建构的视角看待和生成知识,以教学实践中的人物与事件为客观存在,将教育教学的原理性知识蕴含于教学情境,在描述案例的过程中总结、传递教师的隐性教学经验,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功能;从学生知识生成来看,案例分析过程中赋予学生的不是外在于学习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在对话与反思中激活、创生具有再认识和多重意义表征价值的个体化知识。(三)不同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本体理论的发展。案例教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学科领域都具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法学领域受英美法系以判例为法律渊源的影响,强调判例的先例作用,主要采取判例教学法,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律师办案实际相结合,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医学领域受医学科学实证主义影响,强调病例在临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使学生系统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管理领域考虑面对疑难信息采取行动的紧迫性,将决策科学作为案例基础,突出案例的行动决策特征,通过学生参与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和决策能力;教育领域受杜威(JohnDewey)“知性方法”[3](intellectualmethod)和舒尔曼案例教学理论影响,以教师直面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案例构成,将案例教学视作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本身的理解虽存在学科差异,但都体现了法学、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隐含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训练新手像专业人员那样思维。教师专业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素养的多维性需要将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更加适合的学习媒介,基于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体现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与临床性。因此,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案例是围绕教师教育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典型问题的客观描述为内容载体,表征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原理、原则规范、价值取向、专业判断、行为示范、实践反思的非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课程。教师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师范生为主体,以“学会像教师一样思维”为目标,通过引导师范生阅读、讨论、分析教学案例,为其提供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和行动前例的案例课程实施过程。
二、教学案例开发的逻辑理路
大学辅导员学年工作汇报
我在辅导员这个岗位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来在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同行的细心帮助下,在自身不断要求进步的坚强意志下,我踏实的完成了班主任的各项学生常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育与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形势政策课和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日渐成熟;对于年级部的工作也更为得心应手;对于党务材料的系统规范化整理也上了一个台阶。对此,我有如下总结供领导,同仁批评指教:
一、扎根班级,踏实做好毕业班工作
作为4个毕业班的班主任,我切切实实的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以及学生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今年又恰逢经济危机,学生在找工作中屡受挫折,这种经历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就业信心,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对此,我做了如下工作。
1、一手抓考研,考公务员,一手抓就业
面对现今的就业形势,我鼓励班级中基础好,成绩优,静得下心看书的学生走考研的道路,分散就业压力,继续学习深造,为寻求更好的就业道路打下基础,这适合我所带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考研必备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基础,所以是我鼓励的重点,对此,我多次在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班召开考研动员会,现在4个班中已有近40名同学积极备战一月份的研究生考试。另外,公务员考试也是部分学生正在准备的重点,这点法学班是培养重点,因为他们的专业在公务员考试中占优势,公检法部门一般会面对法学专业招录部分公务员。在严抓考研,考公务员的同时我不忘督促学生抓住有利时机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多次开班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踏实地积累工作经验。目前,四个班已有30多名学生找到了工作并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办理了顶岗。
2、结合专业特色考级考证
新时期法学案例教学法分析
通过课堂加强法学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观念,树立法律意识的有效渠道之一。然而,在法学教学中,有许多法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规范性要求等都十分抽象,加之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知识.因此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显得空洞和乏味。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表达、理解和掌握法律真谛的难度。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原则和枯燥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生动化,将案例运用于教学就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使教师的教赋予新的载体。因此,笔者在从事法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案例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我曾两度被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当说案例教学法是有一定功劳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及在法学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蓬勃兴起的。早在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Landell)首创。之后,这一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行政学宁公共关系学等。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二战之后进行教学论研究时,肯定和丰富了案例教学法。如1951年原联邦德国在由高级中学到高等院校代表们参加的蒂宾根会议L再度提出了“范例教学”的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在教学论学派林立、异军突起的大潮中,案例教学法至少可以称之为独树一帜的教学论思想的流派。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分悠久的教育历史的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可谓丰富而浩瀚,譬如举一隅以三隅反的思想,触类旁能的或融会贯通的思想,类推求故的思想。所有这些无不闪烁着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和精华。实际上,案例之于理论,这是一种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教与学的中介,而教学的整个实践活动,对于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来讲,也是个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为教师不可能穷尽整个精神世界已有的知识或财富,他也不能完整无遗地帮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只能是就个别(这里可以理解为个案,即案例)来教,学生通过个别的学,继而来理解、掌握一般,推及一般,然后通过对一般的认识,拓展新的、更广泛的个别.案例教学这种案例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和教与学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因而构成了案例教学法的坚实理论基础。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十分强烈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离开社会实践,无论怎样好的课堂演绎,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加之教学经费不足,不可能使学生更多地深入到法律实践活动之中。所以,法学教学,往往会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案例教学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好切入点和结合点.搞好案例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此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课堂教学,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调动积极的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社会间题,提高洞察、分析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讲,通过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讲授,既可以密切与社会的关系,又加深了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提高,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课教居、教好。
二、教学案例的特点及选取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案例这个个别来说明、展示一般.即通过个别来说明理论、原则和道理。它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最终使学生在理论—实践—一理论的封闭循环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娜致用•因此,案例教学法中教学案例的选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法中的主要载体,与一般意义上的法学案例是有区别的。为了准确地说明法学原理及法律条文,教学案例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或者说选择的案例应当具备什么徉的特征,这是案例教学法中的关键。案例研究,是一种个体化研究,就是通过对个体事物、特殊矛盾的研究,达到对整个事物、一般矛盾的认识。那么,这个表示或代表个体化的案例,一般说来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或特征。第一,真实性。案例的秘诀、灵魂和价值,全在于真实性。若是人为地去杜撰一个案例,势必会带有主观色彩,掺杂着个人的主观想象及好恶情绪。这种纯主观的产物,是缺乏实践基础的。因此,它就不可能担负起反映社会实践的功能,从而经不起理论的分析和学术的推敲。教学案例它应当深于实践,源于法学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46唯物论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为指导,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深入到法学实践中去收集案例。当然,教学案例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它仍盆要人们去编写,不可避免地会融入编写者的愈志。这就要求在案例的收集、编写过程中尽t薄重客观实际,反映“原型”.既做到高于实践,又不脱离实践,保持案例的“本色”。第二,典型性。由于教学案例是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它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司法活动的总结,而是在司法寒践活动的基础上,保持其真实性的同时,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典型性.这就要求所选取的案例.能体现或包含所要阐述的法学理论或法律条文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的内容,那么,它就不能起到“个别”的作用。第三,形象性。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把抽象的法学原理和枯操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因此,应当选取那些有一定内肠,而又有一定曲折和形象的案例。也就是说教学寒例应有一定的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案例必须富有感染力、艺术力。它通过错综复杂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环节,揭示一定的法理,从而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方式等同各种分化的、复杂的和客观的教学内容结合簇来.如果案例也是空洞的说教,那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第四,基础性。教学案例是运用于课堂的,其对象是学生。因此,它必须着眼于教学对象—学生。如果所选择的案例与学生的基本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的智力水平一致,案例所教给学生的东西足以促使其智力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案例就具备了基础性,从而就是我们首先选择的案例.若是选择那些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智力水平的案例,就很难为学生所接受。如一些疑难案例,作为司法工作者或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探讨对象是完全可以的,但若章到课堂上来用,未免显得“曲高和寡”。
三、法学教学中案例运用的机制与方法
体操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探讨
摘要:分析教学案例研究的现状及怎样利用教学案例去分析问题,利用教学案例的特点,通过践行教学案例,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实践智慧,依托教学案例,在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教学案例分析的应用多样性,分析教学案例,在反思中打通实践与理论的渠道,把体操实际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结合案例研究的论证特点,把有经验的老教授上课视频作为研学模板,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促进体操教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对体操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是可行的。
关键词:体操案例;教学情境;认知理论
1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其定义是通过对现场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讨论与分析,得出的结论能高效地应对教学问题的方法,并对之前结论加以补充完善。通过对体操教学视频的研讨,利用教学案例解决实际教学难题。体操教学视频是实际有效的,体操教学理论是有系统研究的,把体操作为个案研究来解决教学问题是有效可行的。
2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
2.1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有关学习和理解本身与人类的日常活动是分不开的。参与者在活动中进行的其他实践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习者为了获得有利于其学习的条件,会把环境、知识与其个人之间建立微妙的关系,便于快速习得有用信息。每到参与者在这种关系中时,学习的结果也就是参与者想要的知识经验了。体操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获得特定的教学实际,进行具体的情境分析,在实际体操教学环境中进行研讨,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1]。2.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按照榜样的所作所为去学习去模仿的过程。可以把榜样分为2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现实可触的榜样,比如新进教师随老教授进行体操听课就是活生生的榜样作用。第二种是符号性榜样,就是其通过相关的媒介来体现出的榜样行为。这种理论认为最符合人们学习的是间接性的学习,还提到替代性学习与自我学习、自我加强的重要性。体操教学案例分析可以通过观察与模仿老教授的上课情况进行自我加强的目的,根据有经验的教师授课情况记录其优势与创新,来完善自己与检讨纠正自己。2.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在之前的活动与学习中早已根深蒂固一种应对形式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接收新的信息都会受到之前经验知识的影响与构建。正是因为每个人前期经验知识的不同,才会导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正好是一种人们学习的资源,通过对每个人的看法与想法的总结与探讨,得出最全面的知识经验,供参与者进行互相学习与补充。2.4国外对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产生了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也叫“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并把它作为最早的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还有古希腊的柏拉图,针对“问答法”做了案例分析,他是把日常经常可见到的一些规律与原理,并对应着简单易懂的小例子编写成著作,以供后人学习与借鉴。国外的案例分析有以下几个关键的节点:(1)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分析作为法学院学习的一种课程;(2)“病例”首次出现在哈佛大学的临床科室里,当时为了教师教学方便高效,他们把以往的医治情况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资料,并进行探讨与互相学习;(3)1921年哈佛大学的商学院首次印刷了管理案例集,这是第一本有关管理方面的资料,为之后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1920年哈佛大学首次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培养教师的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后来经过不断发展使教学案例研究成为培养教师重要的教学方法[2]。2.5国内对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国内相关著作《管理案例教学研究》《管理案例学》《案例教学法简介》《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等书籍的,使我国的教学案例研究不断成熟,并且越来越向教师培训中靠拢,使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师发展的必修课,相关科研著作也越来越多,在实践中也取得优异成果[3-4]。
宪法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宪法作为母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法学教育模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宪法教学案例应当是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真实案件。课堂案例教学流程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阶段。案例教学模式扩展了教法空间,但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需要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宪法学;案例选取;教学流程
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它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因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和喜好的不同而灵活选择。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校法学教改的教学方法。本文仅就案例教学法在宪法学中如何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与同仁交流。
一、在宪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重要性在法学教育中毋庸置疑。宪法作为母法,对其他部门法律的制定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所以,宪法无论是从它的学科地位还是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来说,学生学好宪法都显得格外重要。宪法是特殊的部门法,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同时,宪法也有别于普通法律,宪法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系紧密,它所调整的是关系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一系列宪法现象。“诸如规范国家本质及它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运行;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而这些宪法现象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学生在单纯地接触这些宪法理论知识时,就显得很吃力,而且兴趣不大。随着我国对宪法的日益重视,教师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宪法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所学知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掌握。而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特定情境式教学方法,它可以说是对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的近现展。它借助于“案例”中设定的角色与情节来模拟现实,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和语言环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围绕相关法律专业问题加以思考,通过这种还原案件真实的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争议点,尝试性的寻找解决争议所适用的相关宪法知识。在这样一种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要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解释、论证自己的判断、观点,又要对照有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反思,同时还要聆听他人的探索结果。具体到宪法教学中,应以宪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分析宪法学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取代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宪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出宪法的普遍规律,进而导出宪法学的一般原理。
二、宪法教学案例的选取方法
网络情形下全球经济法课程案例培训方式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文章以网络环境为背景,以实践教学为经验,针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学生主导型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步骤。
[关键词]网络环境;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探究
一、网络案例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教学中采用.由于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性和研究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激发创新思维以培养沟通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媒介与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我国对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在2000-2001年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教学平台”刚被引入时不被重视(两年只有8篇文章)。从2003年开始,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充分重视,对“网络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1]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教学的发展比较迅速和成熟,早已经过了普及阶段,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我国重视网络教育平台与教学网站的建设,开展了国内教学网站的建设。几年来也得出不少成果。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各地区及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典型的网络课程案例建设也提高了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1、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民法概念与生活实例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讲解民法基本概念引用审判案例与教学案例,因学生对其生疏而影响教学效果。采用生活实例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依托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与生活场景等,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学著作、历史典故、影视作品、新闻时事、俗语俚语等材料,将抽象的民法概念还原为鲜活的生活事实。所举生活实例的范围应当以准确为底线,注意点面结合。
[关键词]民法教学;民法概念;生活实例;民法思维
一、何为生活实例?
在部门法学中,“民法中的法律用语都比较难懂,很难理解。”[1]P130民法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讲清楚每一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因为“法律规范是由概念组成的,欲掌握规范必先掌握概念。”[2]P599概念原本是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而来,因此,在讲授民法基本概念时,需要还原回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以便于明确每一个民法概念所涵摄的基本类型。正如王泽鉴教授所说:“概念是‘抽象’的,必须具体化于个别事物之上,因此‘举例’阐释法律基本概念至为重要。”[3]P39在讲解民法概念时,目前通行的举例方法是引用审判案例或教学案例。审判案例是指审判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它们在我国主要被汇编于三套大型审判案例丛书之中:国家法官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1991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以及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于2012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上述丛书选录的案例内容丰富,真实全面,证据详实,说理细致,成为教学举例时取之不尽的宝库。由于审判实录的功能定位,此类案例材料大多情节复杂变幻,篇幅冗长,横跨多重概念、多层法律关系,甚至是多个法律部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它们普遍存在针对性不足的缺陷,不便于针对某一概念进行专门讲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民法概念时,更多倾向于使用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指出于民法教学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对审判案例或真实纠纷删繁就简、改编而成的案例,或者是基于突出概念含义的考虑,虚构编撰而成的案例。相比于审判案例,教学案例的情节相对简化,争点鲜明,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法基本概念。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这方面的教学案例资料堪称浩如烟海,近年更呈现出规模化与合成化的趋势。规模化主要是指学术界与出版界合作推出的成套的、系列化的教学案例丛书。此类从书以配合教学需要为目的,按照教材理论线索,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案情相对简明、争点相对集中的案例材料。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先后推出的民法课堂教学配套案例丛书,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合成化主要是指把民法理论体系与案例讨论融于一炉的教科书编写体例。相比于既有的教学案例书籍,此类教科书将案例作为理论铺陈探析的引子,力求强化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近年翻译或引进的德国的施瓦布教授、布洛克斯教授、日本的山本敬三教授、近江幸治教授、我国台湾地区的王泽鉴教授、陈自强教授等学者所著的民法领域的教科书,在理论解说与案例结合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然而,在民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审判案例和教学案例,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教学主体之一———学生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在讲解民法基本概念时,普遍存在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的缺陷。(一)理解费时,缘于案例内容的陌生与复杂初学民法的大学生,距离结束“温室生活”与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生活仅一、二年之久,涉世未深,不谙世故,他们对于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纠纷、矛盾的负面性社会现实的民事纠纷所知尚少。上述教学案例以现实纠纷为蓝本,虽有改造,但是大多仍远离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或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案例中,争议当事人往往不是此公司,就是彼法人,争议标的物不是钢筋水泥、农副产品,就是机器设备、房产土地等,所涉金额动辄百万至亿,至于法律事实更是紧贴商海沉浮,忽而融资抵押,忽而技术研发,忽而买卖租赁,忽而按揭楼花……总之都显得“高大上”,而不接学生的地气。对于此类案例,教师必须对学生先行完成案例情节的“去陌生化”工作,要将案例情节讲授清楚。等到主体、客体、内容、法律事实、权利争点等要素一五一十陈述完毕时,学生熟悉理解案情本身,就已经费去不少时间。此外,不少教学案例情节过于复杂,也导致课堂教学过程颇为费时。民法概念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位阶性构成一定的概念集群。[4]P125集群内的不同概念之间,其差别细致入微,前提条件稍有毫厘变化,法律定性就会差以千里。对于此类体系化的概念集群,目前的教学案例往往在学生与之初次见面时,就立刻迫不及待地将细节之处屡屡变形。例如,以“盗贼与手表”为主要情节的案例,就屡屡变换几乎一字之差的细节事实,先后涉及消灭时效、善意取得与盗赃的法律地位等。[5]P74-76又如,以“卖小艇”为例,辗转变换细节,讨论履行不能的各种类型,[6]P639前后这些“变形金刚”式的案例层出不穷,纷至沓来,著者或许会有智力上的优越感,但是,站在初学者———学生的立场上,当差别细微的“案例集群”蜂拥而至时,学生势必目不暇接,理解吃力。这种九曲回环、一波三折的案例教学方法,甚至被学者指为情节复杂的“言情小说”。[7]P9(二)内容无趣,同样缘于案例内容的陌生教学案例内容远离学生,民法概念给学生的印象大体上只能是硬梆梆,冷冰冰的知识。甚至学生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民法概念只是他人的法律问题,而与自己完全是参商永隔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民法沦为“事不关己”的远在千里之外的知识,最终恐怕难逃被“高高挂起”的厄运,学生对于民法概念的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三)民法思维训练不足,缘于前述的内容上的缺陷民法课堂教学固然应当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理解民法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则,但是,“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理解条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8]P742民法思维属于法律思维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运用抽象的民法的概念与规则,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去解决千变万化的现实纠纷。而目前的案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中借助陌生案例掌握的陌生概念,必须先经历一个接受、熟悉的过程,之后课堂上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余力将有关概念迅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其他案情或生活事实中。目前的案例教学不得不将重点放在知识讲授方面,而不太可能强化民法思维训练。学生在将现实生活中无限丰富的民法材料与抽象的民法概念的接合方面,很容易中途“断档”或“掉线”。鉴于现有的审判案例与教学案例的不足,民法课堂教学的举例,应当是结合学生特点所举的生活实例。所谓生活实例,主要是指依托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生活场景,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学著作、历史典故、影视作品、新闻时事等材料,将抽象的民法概念还原而成的鲜活的生活事实。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民法概念的课堂教学工作时,出发点在于追求民法概念讲解过程的生活化、简练化、兴趣化,进而将民法的概念制度与精神理念实现普及化。
二、何需生活实例?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运用生活实例讲解民法概念,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生活实例充分体现了教学规律,能够满足教学时限、教学主体及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从而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生活实例教学符合了民法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特点。(一)就教学时限而言,生活实例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缩短案情介绍与陈述时间,将学生精力投入到概念运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国民法学教学课时基本上是两个学期、共108个小时,每个学时约40~50分钟。这一特点决定了民法课堂教学既不能与举例绝缘,同时又不能举例过于复杂,以至于影响教学进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举例方式相比,教师在举生活实例时无需先行费时、费力地交待复杂的案情,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案情。而学生更无需费脑、费神地理解波谲云诡的案情经过,可以一步到位,直指概念要害。就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而言,生活实例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能够有效防止教师知识老化,促进教师知识深化与更新,提升教学工作的乐趣与品质。民法基本概念往往常年不变,如果教师日复一日地讲授这些概念,有可能滑向枯燥乏味的机械劳动或重复劳动的深渊。而要使工作有趣,“第一是技巧的运用,第二是建设性。”[9]P183在利用生活实例从事教学工作时,教师会追踪最新时事热点、法律纠纷、文学影视等材料,这就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刺激,从而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例如,新的生活实例可能会与既往的案例有所差别,如何处理与认识这些差别?它们的存在,是否表明应当局部修正或彻底推翻既有的民法概念?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会激发教师持续深入地思考民法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则。就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而言,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在知识层面与思维层面同时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实例因为是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与生活场景等为基础,所举例子对于学生不存在任何疏离感与陌生感,仅仅是换上了民法学的视角而已。因此,学生不必把精力消耗在理解陌生复杂的案情方面,而是能够迅速掌握案情背后的民法概念。更重要的是,生活实例的亲近感与亲切感,还有助于激发民法兴趣,训练民法思维。在听讲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定会恍然大悟或者豁然开朗:“原来民法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见底的知识,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学生对民法概念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后很容易增强民法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主动运用民法概念与规则去分析、参照、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民法思维的训练机会。正如学者所说:“很多生活化的问题恰恰是考验我们法律思维的一个好机会。”[10]P35进而,良好的民法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对当下现实生活保持高度关注的思维习惯,从而纠正“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的缺点。[11]P70此外,生活实例的举例方法,还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与阅读兴趣明显不足,除了教材课本与应试书籍之外,较少阅读其他课外书籍,至于“六经注我”式地阅读各类经典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即使从事课外阅读,阅读方法也多以浅阅读为主,深度思考、掩卷长思的并不多见,至于从专业角度尝试进行“我注六经”式地阅读的,更是稀如星凤。但是,如果在生活实例方面更多取材于文史经哲、政治社会等书籍,无形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也旁敲侧击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二)就学科特点而言,民法与现实生活高度契合,这为生活实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民法作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12]P19“我们的生活也是由民法来规定的”,[13]P15民法的概念与规则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只要有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爱恨情仇、财货流通等生活常态,只要将这些生活常态结合学生特点,就一定能够发现层出不穷的民法概念的“写真版”或“实况转播”镜头。(三)就学生特点而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兴趣爱好,也为生活实例教学提供了举例基础目前我国法律本科学生以高中文科教育背景为主,其知识储备与思维训练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约数”或共识平台。在兴趣爱好方面,青年学生普遍擅长利用电子媒介,在获取各类信息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几乎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尤其是对当下流行的影视剧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等,学生的兴趣与熟悉程度,可能比教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教师能够以这些生活实例讲解民法基本概念,或者动员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寻找民法概念,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案例教学对证据法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证据法学是具有较强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的法律学科,在证据法学教育实践中引进案例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实用性,且将其运用到证据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获得广泛认同。然而,多数教师在实际应用案例时,还存在课程教育目标认知模糊、课程教育内容亟待更新以及课程教育方法选用不当等问题。对此,基于“证据法学”课程涉及知识范围广泛且体系交错、学科特殊性决定其实操性较强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证据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证据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证据法学”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且法学教育无论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招生规模方面均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随之产生诸多纠纷,致使社会方面对于法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法学教育,特别是证据法学与社会科学相关课程教育模式有所差异,其实践性较强,不仅要培育学生掌握深厚的法学专业理论,还要加强其法学思维,提升逻辑分析水平,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法律原则与条例解决现实问题。而为了避免证据法学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和单纯的法律条例堆砌,引进案例教学现已成为法学教育普遍提倡与广泛运用的方法。
一、“证据法学”课程基本特点
(一)涉及知识范围广泛且体系交错
一般来说,“证据法学”普遍设置在司法警察类高校的刑事侦查技术专业中,且一般在学生第四学期开设,需要学生群体在研习法律基础课程、行政诉讼法课程、民事诉讼法课程以及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后,学习证据法学相关知识,而证据法学也隶属诉讼法学科的延续性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和探讨诉讼过程中的法律规范和证据理论,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能力培育于一体,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既包含三大诉讼法当中关于证据规则的理论知识,与其密切关联,也触及经济法、刑法、行政法以及民商法等诸多法律条例的内容,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另外,证据法学的核心教育宗旨在于要求广大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以把证据规则和法律条例中的一般性原理巧妙应用到日常诉讼与侦查实践当中,切实提升学生以证据思维分析及解决法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